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1/26 01:40:54瀏覽700|回應6|推薦16 | |
一位前女性國家副領袖,噢,有人稱她是“呂后”;這一點我個人很難同意!理由如下:一、她是現代人,不叫呂雉,即使叫呂雉,也沒法嫁給劉邦,如何稱其為歷史上的“呂后”?二、她沒有嫁給任何一個現存帝國或王國的國王;沒有嫁給帝王、國王,未經冊封何以稱后?如果稱后,有悖我們的常識!三、雖然董念臺、湯尼陳曾苦苦追求,怹駕也未曾同意委身,所以她也不是某一個小家庭裏的皇后。這個推理應該尚稱合理吧? 前國家領袖、副領袖史冊所載,去世、存世,多了去了!如果沒有豐功偉業,有著利國利民的政績。或者現存於世,仍然不干寂寞,想繼續呼風喚雨,強塗胭脂,抛頭露面,誰在乎?其實前者,雖然遠去,仍然受人懷念,視為夙昔典型。至於後者,嘿!嘿!嘿! 她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前些日子一家電視臺,新聞訪問她的時候,怹駕稱某姓家族為國族。 一家一姓,稱“國族”太單薄;應該不是政治學、社會學上所討論的國族主義的“國族”。那麼這個國族又指涉什麽呢?她可能用的是趙武的概念“聚國族於斯”,有興趣的人可以翻檢“《禮記•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條,古書讀起來詰屈聱牙,怕大家拿鞋丟我,這裡不引原文了。“國族”注裏的解釋是:“僚友宗室”翻譯成現在的白話是:“帝王的宗族和一起當官的賓客”。 國族?今夕何夕?讓我驚悚!讓我心悸!繼而震憾! 中國人喜歡談“出身”,“出身”查查辭書可以找到七八種意思,不過不外乎:家世、身份、資格、學歷、仕宦、出生、出路、前途等等。就連司馬遷都把夏、商、周編成公孫軒轅的後代;至於太史公這麽作,對錯不敢妄論。因為到目前出土的考古資料證明他編的商代世系沒有錯。好了,不說太史公了。 談出身、論家世,到魏晉南北朝達于鼎盛,想在仕途上圖一個出身、結婚、交朋友,人家都拿這把尺掂量您呐。直到隋、唐之時李世民都拿這些人沒辦法,您當您的皇上,我們就不認您是望族大姓,誰叫您不是王家、謝家、崔家-------的孩子,你奈我何!武則天爲了樹立自己的政治班底,極力重用科考出身的士子人才,才慢慢扭轉世族們在政治、經濟上聯合壟斷的局面。這個女子,好樣兒的! 直到現代 “出身”在某些團體裏面還是很重要,例如早期的布爾什維克宣傳革命的時候,經常讓一些進步青年到街上演講、發傳單,如果被警察追趕可以控訴遭受打壓;更有甚者,他們會故意出賣優秀的准黨員,讓他們受到警方的拘捕,使他們體驗被統治者迫害的感受,堅定他們革命的信念,這也是一種出身。在二十世紀、二十一世紀的臺灣,不也有一批人視這種經歷、出身為必要的嗎?只是苦了警察! 家世觀、出身觀,能不能根除?到目前爲止,個人認爲很難!也沒有絕對的必要!好的家世、優秀的家風、傳統絕對有其正面鼓勵的積極意義,可以惕厲子孫,激發有爲者亦若是的豪情。 對於世家,只要循規蹈矩,他住他的帝寳,我住我的地道;他吃他的魚翅羹,我啃我的鹹菜根,平常心對待,各自心安理得,實在沒有眼紅的必要。 不過如果豪門世族,相互吹捧、援引攀附;再加上諂媚攀附之徒,在一旁煽風點火,冀分巨室食餘,繼而歃血結盟,壟斷政經利益;那可不是唱你們自己心目中的國族大戲,那是政客!日本政壇就是活教材,近親交配,每況愈下! 回想一下,這個社會原本不是這個樣子的;記得小時候鄉下一些士紳、富戶、知識份子、商人造福鄉梓唯恐後人。士紳們謹言慎行,修橋鋪路不肯題名,謂之功德。商戶基本童叟無欺,尤其米行、雜貨鋪普遍接受一般百姓賒欠油鹽醬醋、大米,這是維持生存的基本要素,少了不行。仿佛就是約定俗成的行規,過節的時候還一點錢,過後再賒,稀鬆平常。有些醫生連賬簿都不設,騎個自行車到處出診,錢,不是他的目的;有了給兩個,沒有照樣診斷配藥;等有了錢給他送去,他自己幾乎都忘了有這件事。 只要不為非做歹,有誰在乎誰的出身?有誰說檢字工人,園丁,清潔工,丘八或者丘八的兒子,挑大糞的兒子,佃農的兒子就不能上國立大學了嗎? 社會是進步了,但是民間原本自發的互助體也解構了!現在您當然還是可以賒賬,不過得刷信用卡,那您先得過銀行這個門檻,銀行嗎,他們服務很好,是對富人服務得很好! 有一副對聯,上聯:老子英雄兒好漢,下聯:老子反動兒混蛋,橫批:基本如此;赤裸裸的表達了對“血統”、“出身”的盲目崇拜,也造就了很多人的苦難。這個遊戲共產黨也早就不玩兒了,如果你們還想拿來奉爲圭臬,不但不是自封的國族,也不配稱政客,那是國賊! 喔!差點忘了,牲畜還是要講究系出名門,血統純正的!不是嗎?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