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1/19 16:57:41瀏覽491|回應0|推薦1 | |
看預告片的時候,心裡頭不禁納悶:「繼危機總動員(Outbreak)、28天毀滅倒數(28 Days Later)、盲流感(Blindness)之後,竟然還有人要拍這種傳染病造成社會恐慌、進而探討人性的電影。而且...這麼堅強的卡司,究竟導演想玩出甚麼新把戲呢?」 首先,不得不稱讚這部電影的真實性,導演的確是以2003年SARS爆發的歷史事件為原型,因此擺脫了過去傳染病電影的滑稽原因,諸如生化攻擊、實驗室疏失、外星人拜訪等,畢竟以這些原因為主軸的電影,很難避開政府、軍方、知情者欲掩蓋錯誤而衍伸出的一系列荒謬行為,如果人性的討論是建構在這種大前提底下,通常會失真,或者說通常都只能演出那些顯而易見應該被撻伐的醜陋。反之,盲流感(Blindness)為人稱許的藝術價值,正是因為它不討論感染的由來、不說明病原體的真面目,直接從感染後失明的症狀切入感染後的社會變動,同時把人性的剖析縮小到一小群人身上,透過面臨問題的掙扎與決定來引導觀賞者思考。相較之下,這部電影則是把真實世界的傳染病現況呈現出來,疾管局副主任齊弗在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台詞正點出這部電影異於其他傳染病電影的地方,他說:「沒人把禽流感製成武器,鳥類會自行散播。」 身為一部紀實電影,導演努力呈現疾管局、世界衛生組織等單位面對流行病的處理模式;運用大量的咳嗽、杯子、門把、握手等間接或直接接觸的畫面來暗示傳染途徑;透過病毒突變,解釋傳染速率如何倍增;還有面對未知病毒時,疫苗開發過程的艱辛費時。我想,這些片段剪一剪,應該就能拿來衛教了吧! 另一方面,人性的刻劃卻因為主角太多而零散膚淺。 以麥特戴蒙為主軸的小家庭,希望表現一般老百姓對未知的恐慌、對生存的堅持,部分反映出社會制度崩解後的弱肉強食,但導演刻意保有麥特戴蒙的正直、表揚他不搶不盜的自律,反而給人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不禁想問:那段沒有食物的日子,他和女兒是怎麼熬過來的?如果能把恐懼、疼愛、求生意志等情緒濃縮在一個人身上,應該會更入世、更精采,我相信麥特戴蒙作得到。相對於麥特戴蒙飾演的「民」,勞倫斯費許朋飾演的「官」也盡忠職守地想要詮釋工作與家人之間的掙扎,但最後把自己的疫苗讓給清潔工的孩子,會讓觀眾誤解,不知是要表達他藏於心底的光明,還是因為清潔工聽到自己偷偷囑咐妻子離開芝加哥所給的封口費,倒不如對墨家的博愛和儒家的親疏遠近兩種心情做更透徹的描述,藉此累積抉擇的深度。(題外話:身為副主任,個人相當肯定他對凱特溫絲蕾這個下屬的貼心。) 至於凱特溫絲蕾和瑪莉詠柯蒂亞這兩位奧斯卡影后,在電影中分別扮演疾管局和世界衛生組織的醫療人員。前者奮不顧身地前往第一線,在腐敗官員的阻撓下控制疫情擴散,自己染病後仍不忘追蹤接觸者,心力交瘁地躺在隔離區時還想照顧隔壁床的病人,充分表現醫護人員專業至上、視病猶親的精神,精湛演技不負盛名。後者的重點是被一群急需疫苗的中國人綁票,在村莊中與孩子們建立了情誼,獲救後得知作為贖金的疫苗是安慰劑,便拂袖而去,像是要趕回那個偏僻的村莊,這段劇情發展有點像是番外篇,點出先進國家與落後國家間的不公平,但核心官員一廂情願地賦予同情卻達不到實質的幫助,這種國與國之間的不平等很真實,也是過去電影較少論及的領域,但虎頭蛇尾的處理方法令人遺憾,一樣是影后,卻沒甚麼發揮空間,可惜了。 比較特別的是裘德洛,飾演一個亂中取利、欺瞞社會的部落格作家,這種人與一般但求溫飽的老百姓不同,他要的不只是活下去,而是在這波生存遊戲中獲利,不禁讓我想起史蒂芬金之迷霧驚魂(The Mist)中蠱惑人心的瑪西雅蓋妲娜,利用恐懼來賦予自己力量。其實在這個角色上,我們該關注的應該是被蠱惑的人們以及他們盲從的行為,並引以為戒。當然,裘德洛恰如其分的演出,比之謎霧驚魂裡的神棍又更真實、更自然、更令人輕信。最後是葛妮絲派特洛這位影后,只能說...頭皮挺驚人,但大材小用了! 真實是這部電影最大的優點,但事事入鏡卻使其廣博有餘、深度不足。 (作於2011.11)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