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1/18 17:56:41瀏覽920|回應0|推薦2 | |
恐懼 「我願化身石橋,受五百年風吹、五百年日曬、五百年雨打,只求你從橋上走過…」這是陸竹(李宗翰 飾)死前低低的囈語。他為了點化細雨(林熙蕾 飾),指出避水劍法四處破綻,在授其取勝絕招後,拚死挨了一劍:「禪機已到!若能放下你手中這把劍,我願是你殺的最後一人。」佛珠散落一地的瞬間,細雨對自己的價值觀產生懷疑,她不懂這個武功高強的和尚為何選擇死在自己劍下,她也不懂這和尚死前的呢喃,但面對目的性如此強的死亡,心中的確有了些甚麼。 七十二地煞二當家唐龍(甄子丹 飾)在某次屠殺任務中,聽見一個小男孩垂死的掙扎:「哥哥…救我…」強烈的惻隱之心像一隻無形的巨手,猛然揪住衣領,讓他喘不過氣來。他不想成為西夏族殺人的工具,他不忍再看到弱肉強食的殘忍畫面,於是他化身一名造紙工人,在一個偏僻的小村莊隱居。 作為自新旅程的開端,細雨沒有佛家所謂的頓悟,唐龍也沒有,但他們都在面對生命消逝的過程中感到恐懼。前者本身是恃強凌弱中的弱者,所以在由生到死、由死到生的過程中產生恐懼;後者則是經歷了恃強凌弱,透過同理心感覺到弱者的痛苦,又擔心自己將來也可能成為弱者,進而感到恐懼。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然而這趟自新的旅程並非如此自然、如此平順,放下屠刀只是恐懼後的逃避,離成佛還有很大段距離。細雨變臉為曾靜(楊紫瓊 飾)、唐龍更名為劉金喜,看穿了都是種逃避,當黑石出現在桌上、當七十二地煞燒了村莊,他們便又拾起過往放下的刀,假正義之名捍衛自己好不容易得來的平靜,在不知不覺中重新上演恃強凌弱的戲碼,重新經驗「恐懼」。 勇者無懼 所以面對恐懼,重點不在於放下屠刀,而在放下屠刀後的作為。 相較於唐龍,七十二地煞教主(王羽 飾)經歷的是滅族的恐懼,但他並沒有逃避,反而選擇讓自己變強的道路。他組織七十二地煞,練就一身驚世的武功,在中原各地殘殺百姓,報復歷史的不公平。乍看之下,他因為變強而無所畏懼,就像壯年的成吉思汗,金戈鐵馬遍布歐亞,剽悍勇決的姿態成為西方人口中的「黃禍」,然而過度自信帶來的專斷獨行,無法讓他真的無所畏懼,面對「自然」這樣的強者,生老病死依舊使其膽戰心驚。 黑石首領轉輪王(王學圻 飾)實為一名宮中職司極低的太監,他的恐懼源於身體的不完整、源於無法滿足的慾望。搶奪羅摩組師遺體看似與人無害,卻也是種想讓自己變強進而欺壓弱者的原型,從宮中奴顏婢膝與黑石殘虐無道的矛盾中,可見其病態的心理。 勇者無懼是因為相信自己不會成為「恃強凌弱」中的弱者,於是為了確信自己的強大,勇者必須不斷攻擊他人,在一次次的勝利中增加信心,同時在一次次的勝利中造成弱者的傷害。諷刺的是當發現自己不是「最強」時,辛苦建立的信心便會崩毀,恐懼也隨之而來,而這種例子俯拾皆是,著實令人不忍。 仁者無敵 少林寺修武分為「體武」與「心武」,讓自己變強就是所謂的「體武」,而確知自己不會是最強便是「心武」。看似矛盾,卻不失為面對恐懼的好方法。體武讓自己更上層樓,面對強權欺壓時有能力自我保護、減少損傷;心武壓制爭鬥之心、競爭之心,因為確知自己不會是最強,也就不會主動向外攻擊,所以無以為敵,既然無敵,又有何懼? 孟子說的惻隱之心也源於恐懼,因為同理弱者的處境而恐懼,而這同理的過程就是「仁」的前半,「仁」的後半則是以希望別人待己的方式待人,與佛家說的「慈悲」異曲同工。 回觀自新,細雨問師父:「請您告訴我,我還可有這個福分?人生可以重新來過嗎?」師父執一木尺擊其肩:「去!死者乃為生者開眼。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來已成現在,現在已成過去。隨心而去吧!看,能得否?」師父以時間的洪流強調當下的重要,也說明了我們因為恐懼而放下屠刀的瞬間,其實就已經踏上成佛的路,而隨心的前提是明心,是真實面對自己的渴望,然後努力於當下。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