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2/17 23:22:27瀏覽687|回應2|推薦6 | |
由英國導演安德魯海格在諾丁漢拍攝的小品,雖然從開拍到完工只花了17天,卻讓我獨自窩在電影院角落,聽著片尾曲反省。 羅素(湯姆庫倫 飾)是一個救生員,同時,也是一個不想張揚自己性向的男同志,雖然身邊的好友都知道他同志的身分,他卻只有自己一人待在家裡時,才有辦法自在地做自己,他擔心周遭的眼光、擔心自己帶給別人不舒服的感覺,他不願在街上牽手、接吻,甚至在酒吧搭訕時都沒有自信;葛蘭(克里斯紐 飾)也是一位男同志,他在藝廊工作並自詡為藝術家,他言論激進,想盡辦法對抗世界的不公平,他提昌獨立思考,卻又希望周邊的人全盤接受他的想法,他記錄著每段關係,卻又拒絕建立真正的關係。 兩個有故事的人在狂熱的週末夜相遇,享受美麗的一夜情。隔天早晨,羅素替葛蘭煮了杯咖啡,一邊回到床上溫存,一邊踏上探索彼此的旅程。他們聊昨夜激情的始末、聊彼此的人生,他們討論看事情的角度、討論處世的方法,他們爭辯自我的認同、爭辯對愛的渴求,當然,狂烈又溫柔的愛穿插其中。他們真實地愛上對方,了解彼此故事裡的傷痛;他們真切地依戀對方,在短短的兩天內將一夜情昇華,將性變成親密、變成將彼此拉出泥沼的動力。 然而,就在這段關係漸趨明朗的時刻,葛蘭卻要前往美國發展!週末邂逅的浪漫是否能延續呢?就讓我賣個關子吧。 當電影市場的焦點從愛轉為性,這部小品卻能異軍突起,更精確而貼近真實地將「性」拉回「愛」,特別是以一夜情作為起點,透過自然地探索來進入彼此的生命,最後成為無法不愛的存在。 其實拿掉「同志」的標籤,電影的主軸一樣精采,每段感情總是在互相探索中成長,有時候我們向外呈現的樣子並不是內心真正的想法,如果有個人能「不怕受傷」地闖進我們設下的防衛機制,又能貼心地為我們解開心底的枷鎖,怎麼會不動心?對我來說,羅素對外的畏懼與葛蘭對內的封閉恰為互補,或許也是因為如此,才有辦法契合地為對方打開不同的視野。我…是否也能鼓起勇氣? 很喜歡他們記錄感情的方式,不管是錄音還是文字,這是對自己負責的一種表現,相較於那些「在氾濫的性關係中巧遇真愛」的電影,顯得成熟踏實。也喜歡葛蘭再次回到羅素家時的表現,有點靦腆、有點興奮,離去時的掙扎很可愛,如果我是羅素,應該會直接給他一個擁抱說:「我會去。」而月台上羅素毅然地望向嗆聲的路人,清澈堅定的眼神也讓人為之心折。 雖然只是導演的第二部長片作品,卻處處可見他獨特的眼光,像偵探一樣銳利分析著人際相處的細節,最難得的是維持故事的溫度,讓觀眾在電影結束時,心裡暖烘烘的。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