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1/05 13:35:23瀏覽651|回應1|推薦3 | |
瑞典作家史迪格拉森「千禧三部曲」的首部曲,2009年由丹麥導演尼爾斯‧亞頓‧歐普勒搬上大螢幕,掀起一股熱潮。我沒有讀過小說,也沒有欣賞過丹麥導演的大作,這次完全衝著大衛芬奇在《社群網站》中的亮麗表現,決定開始接觸這一系列作品,或許也因為如此,得以不帶有任何成見地欣賞。 電影以三段「創傷」揭開序幕。首先是千禧年雜誌發行人布隆維斯特(丹尼爾克雷格 飾)在某次揭發弊案的報導中,因為證據不足,反被企業家溫納斯壯控告毀謗,並落得名譽破產、自動解職的下場;其次是范耶爾企業大家長亨利范耶爾(克里斯多夫普拉瑪 飾)每年生日都會收到一幅押花作為賀禮,然而這卻是四十年前意外身亡的姪女海莉才有的習慣,使他在悔恨、慚愧中認定兇手想要逼瘋他,長年的精神折磨令他生不如死;最後則是往來社福中心的社會邊緣人物莎蘭德(魯妮馬拉 飾),對社會的強烈不信任透過龍形紋身、荊棘樣的黑色耳環、眉環、鼻環、唇環、乳環等表露無遺,不禁令人猜測她的過往,監護人中風後面臨受社福人員的不當管教,進一步加深她心中的陰影,而她出色的網路搜尋技巧意外地將三段創傷串在一塊兒。 亨利范耶爾曾經雇用莎蘭德調查布隆維斯特,對於他揭發弊案的能力與過去清廉正直的形象賦予很高的期望,在布隆維斯特黯然離開職場後,高額聘請他在自己臨終前找出海莉命案的真相,並允諾提供他溫納斯壯犯罪的確切證據。於是,他搬到企業家居住的小島,在冰天雪地中認識這個由惡棍、守財奴、納粹組成的龐大家族。多日努力後,竟發現海莉命案的背後,隱藏了一連串與宗教相關的少女虐殺案件;為了深入調查,透過亨利范耶爾的介紹,找上曾經對自己做過身家調查的莎蘭德,請她協助。最後,終於在懸疑、驚悚、刺激的氛圍下找到兇手,完成任務。雖然亨利范耶爾提供的情報有點過時,不足以讓溫納斯壯伏法,但莎蘭德透過「瞞天過海」的技巧,令觀眾會心一笑。 我認為「創傷」是這部電影隱晦的中軸線,角色將創傷與命運交織,努力用自己的方法與之對抗。莎蘭德反社會的裝扮、偏執的個性、及源於長期自我保護的獨立等,都是她處理創傷的方式;隱忍著痛苦、蓄積力量,等待時機給予加害人致命一擊,令觀眾驚愕的當下萌生更多的心疼;片尾,她在巷子裡凝視布隆維斯特享受天倫之樂的背影,毅然選擇讓自己維持孤獨,像一匹狼那樣坦然地騎著重型機車離去,感情上絕非小女子自怨自艾的哀戚、認命,而是一種瀟灑,或者可以說是狂放不羈,而這種對生活的高度掌控,在心理上悄悄淡化了過去的創傷。亨利范耶爾也努力地對抗創傷,雖然身體羸弱,精神上卻很堅定,特別的是他的創傷和海莉的創傷糾結在一起,來自於家族這種無法抵抗的先天性原因;布隆維斯特反倒是電影中比較容易理解的人物,他的創傷較為短暫、對於創傷的反應也很即時,雖然最後結果不如預期,似乎也能在過程中調適,找到一個讓自己重新開始的基點。 我相信每個人都曾經歷過「創傷」,無論是短期的單一事件還是長期的心理陰影,對於我們的生活都會造成影響。有時候我們的主意識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在處理「創傷」,知道自己該如何撫平心裡的傷痛、扭轉惡劣的情勢;有時候卻是自己的潛意識保護自己免於「創傷」的二次傷害,而表現出一些異於常人的行為或思想;甚至,有時候「創傷」只是被我們埋在記憶深處,表面上風平浪靜,一旦被某個事件觸發,便會情緒潰堤、不受控制。看完這部電影,不禁反思自己處理「創傷」的方法,是對自己的束縛還是解放。 魯妮馬拉的演技令人激賞,在身上穿洞的敬業態度也令人佩服;丹尼爾克雷格還是會令人想起龐德,遇到危機時總覺得憑他的身手一定可以化險為夷。音樂部份帶點搖滾的元素,緊湊卻又帶點幽默色彩的拍點與旋律,對於電影氛圍的塑造很有幫助。整體來說,值得一看。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