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2/01 20:51:35瀏覽14164|回應0|推薦1 | ||||||||||||
前言 隨著國人消化性潰瘍的盛行率增加,碳13(13C)尿素呼氣檢測法成為檢康檢查中很常見的自費項目,因其檢測方法簡單快速、不具侵襲性,民眾大多願意自費受檢,但檢查結果呈陽性就一定要治療嗎?如果不用,這個檢查是否有其必要性呢?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首先,我們要知道這項檢查屬於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診斷工具,而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感染胃黏膜的細菌,目前已知和許多消化道疾病關係密切,例如:消化性潰瘍、急慢性胃炎、胃癌、胃部淋巴瘤等。1993年的大型研究顯示台灣的盛行率約為54.4%;1999年的資料則是43.9%,其中20歲以下的盛行率是20%,且在中部(台中37.3%)及南部(高雄34%)較高,20歲以上的盛行率則是55%。雖然整體來說,因為公共衛生的進步使盛行率有下降的趨勢,但與世界上其他已開發國家比較仍然偏高。 幽門螺旋桿菌的診斷 目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診斷工具,大致上可分為侵襲性與非侵襲性的檢查,侵襲性的檢查以內視鏡(胃鏡)為主,非侵襲性的檢查則包括血清學IgG抗體檢驗、尿素呼氣檢測(urea breath test)以及糞便抗原檢測,以下簡單比較其優缺點。
註一:藥物包括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roton-pump inhibitors, PPI)、H2 receptor antagonists、bismuth及抗生素。檢查前要確認2星期內沒有用過PPI,24小時內沒有用過H2 receptor antagonists,四星期內沒有用過抗生素。 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 由於全世界的幽門螺旋桿菌盛行率相當高,並不是每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人都需要做抗生素的清除治療。目前美國消化醫學會認為需要做治療的人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合併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胃部淋巴瘤、早期胃癌切除者、功能性消化不良。台灣健保給付幽門螺旋桿菌清除治療的標準則是「有幽門璇桿菌感染合併消化性潰瘍」。那在確診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之後,到底需不需要做進一步地消除治療呢?依據歐洲的馬斯垂克共識(Maastricht III Consensus Report)及美國消化醫學會對幽門螺旋桿菌的診斷治療建議,整合成簡單的流程圖供民眾參考。然而,幽門螺旋桿菌是透過糞口傳染,最佳消滅幽門螺旋桿菌的方法,不是服用抗生素,而是多洗手,養成公筷母匙的好習慣,這才能真正杜絕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 參考資料 蔡承諺等(2011)。《家庭醫業》幽門螺旋桿菌之感染與治療。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