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分享比獨自擁有快樂 慷慨的感染力
2024/07/11 22:01:38瀏覽86|回應0|推薦3

香港影星張衛健在社群媒體上有部短影片迷因讓我印象深刻:戲劇爆紅的他賺了不少錢,投資房地產生意,然而在 1997 年適逢亞洲金融風暴,所有投資化為泡影,一夕之間幾乎瀕臨破產。走投無路之際,他硬著頭皮告訴劉德華他的困境,沒想到劉德華隨即開了一張支票幫助他度過難關。張衛健在影片最末,分享了劉德華打動他的話:「學到的就要教人,賺到的就要給人。」

有一回經過國中校園,儘管還不到畢業季節,校園裡已傳來朗朗歌聲。「與你分享的快樂/勝過獨自擁有/至今我仍深深感動...」歌曲出自於伍思凱 1993 年專輯中的一首《分享》。跨過三十年的藩籬,年輕人已不認識伍思凱,卻仍熟悉這首校園驪歌。直至今日,我認為人與人之間最大的互動力量,不是施捨或給予,而是帶著善意的分享。

2024 6 月時報出版了克里斯.安德森著述《慷慨的感染力》 TED 誕生於 1984 年,以學術形式研討會聞名。而在 2001 年,克里斯.安德森買下 TED 大會,更是廣泛招攬傑出人士,科學家、文學家與音樂家,甚至是生物研究學者、程式設計師等等,邀請他們分享關於技術、社會、人的思考和探索;我看過無數部 TED 的影片,如果你想知道,影片中的翻譯超過一百種語言, TED 是目前世界上最方便、平價且親近人心的知識頻道。現年 67 歲的克里斯.安德森,用著最巨大的熱情,期許世界能變得更好。

2021 年同樣由時報出版的《人慈: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兩本書在我心底是相互呼應的。人類文明的進步源自憐憫與幫助,而不是廝殺與掠奪,即使是廝殺掠奪,也起源於惡意的種族主義、捍衛家國的錯誤認知;歷史文明給予人類的大哉問:人心比較傾向於善還是惡呢?對我所生存的世界與放眼所及的真實社會,人類是傾向善的,而現實情境則會造就惡的誕生──即便如此,惡行也不代表源自於惡意──譬如為挨餓的孩子搶奪麵包的母親,譬如為保護妻兒而殺害入侵家門的歹徒,譬如網路社群常見的正義魔人──通常是作法錯誤,而不是立意錯誤。

《人慈》解構的惡意與惡行,其對立面則是帶有善意的分享與給予,那不是施捨或憐憫能簡單解釋,而是發自內心為他人的付出與幫助,也就是《慷慨的感染力》。作者克里斯.安德森為這本書分成了三個部分:為什麼我們該這麼作?我們該怎麼作?如果方方面面都作到了,世界會變得如何?簡單而明確,也有很棒的高度與視野。

《慷慨的感染力》一書所解構的世界充滿理想,幾乎貼近利他主義。不同於 2023 年平安文化出版的《善行:透視善意背後的深層人性,我們如何成為更好的人》或道金斯《自私的基因》所闡述的先求自利、後求利他,稍微功利的人情世故。舉個例:

以崇佛聞名的梁武帝,幾次捨身求佛,大耗錢財建構佛寺。

達摩祖師東渡中國,梁武帝宣他晉見,問達摩:「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

達摩回應他:「並無功德。」

梁武帝非常吃驚,又問:「何以無功德?」

達摩回答說:「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只是求取福報,並非實際上的功德)

簡單地說,以功利為初衷的善行不可行。

譬如在寺廟內念佛一百次的修行者,不意味著功德福報就大過於只唸五十次的修行者。

《慷慨的感染力》談論的給予與分享是不求回報,只求讓他人受惠、開心的行動。當每個人都願意無私地分享、關心他人,整體社會就會朝向更美好的方向前進,如同孔夫子所說的『大同世界』。

但是,這會是理想還是夢想呢?每個人都有自利利他之心,卻也難逃損人利己之意。我們是否能作到『將慷慨心分享出去』呢?也許,可以從克里斯.安德森的著作中得到解答。至少,不要忘了劉德華告訴張衛健的話:「學到的就要教人,賺到的就要給人。」以此自許,讓身邊的人都能變得更好。

最後,你所想像的世界,會朝向更善意分享、或是充滿自私的世界呢?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ranko&aid=180804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