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說話本事 跟著林慧老師說出溫度、信任與效率
2024/06/07 14:29:38瀏覽58|回應0|推薦0

從事媒體業才知道甚麼叫『懂得說話』。在此之前會說話,但不算是懂得。話說得不明白,也無法與他人好好溝通。正如掌廚有等級之分,料理能吃不代表好吃。好吃的料理是藝術,能好好說話自然也是藝術。

普遍的說話、表達指導書籍,往往都是著墨演說技巧,表現氣場與台風,勾勒故事找到亮點、敘述故事的軌跡、加強手勢、進而達到鋪滿乾貨、激勵人心的強力 Ending ,像是 TED 18 分鐘影片那樣。但是,往往真實生活的溝通都是一對一或一對多,你無法只是說話,更要花心思去聽,甚至是聽進他人語言之後的情感,也就是『閱讀空氣』。

在今年四月份由采實文化出版了林慧老師《練出不怕AI取代的說話本事:跟著林慧老師的說話私塾,教你開口說出溫度、信任與效率》,本書內容非常實用,內容豐厚地彷彿老師把她一身功夫都端上來了,只看你接不接得住。 BTW 林慧老師的粉絲頁『林慧老師的說話私塾』,歡迎大家去追蹤。

語言不只是工具

很多人把語言視為一種溝通工具 (文字也是),無須太多技巧或是心思。『我說話就是這樣,為什麼要讀說話的書?』很多人會這樣想吧。

在社會人士的調查統計資料中,人們普遍厭惡同事的說話盲點分別是『愚蠢的直率』、『爭執頂嘴』:直率有兩種,一種是說傷人的話,一種是說關心關切的話。現代人已然理解『虛偽的直率不代表直率,而是意味自私』的說法;除了直率,人們也普遍討厭『爭執頂嘴』的回話風格。從一開始的對談進入辯論,最後形成對彼此人格與作為的攻擊,最後對談不歡而散。這並不少見。

會說話的人都很溫暖

我遇到過很多人,是很難掏心掏肺跟你說自己的事,或是刻意說得隱諱、不明不白。一位真正懂說話的人,也應該是懂得挖掘故事的人。特別喜歡書中「人際關係」,分享與人對話時的小技巧,不要質疑而是關心,避開情緒客觀揭露,不要主動批判,用細膩的心思幫助人們挖掘內在。

有兩句話很有意思,第一句是『聰明是種能力,善良是種選擇』,第二句是『如果在正確和善良之間必選其一,請選擇善良』。林慧老師告訴我們,會說話的人都很溫暖,在聰明、正確的同時,亦能保持良善、溫暖的溝通。 AI 說話可以很理性、正確且客觀,但無法溫暖。

數據科學家凱文·凱利說過,說話要經過三道門:這是正確的,還是聽來未求證的。說這件事是有必要的嗎?以及,說出來的話是充滿善意的嗎?

不要急著回話

面對他人問話,我總是系統一直覺地回應或介入 (本能反應) ,而往往把系統二 (仔細思考、專注聆聽) 拋在腦後。這樣的回話總讓我說錯話,在午夜夢迴時自省。錯誤插話之後,就遺漏對方的好故事。於是第 5 章『你丟我接的回話技術』格外花心思去讀。

因著心理學者分享,我認識甚麼是『動機訪談方法』,明白好的溝通會啟發他人思考,並對決策有不同的見解。在書中提到『感性大於理性的三個狀態』:傾聽的態度、理解的態度與肯定的態度。無意間說明著,『溫柔地說話』比『說溫柔的話』更為重要。說話本事不是哄騙或博取他人認同的辯論或陳述,而是如何達到有效溝通、卻不失情分的語言藝術。

在本書中,第 1 章是林慧老師的個人簡介與故事。在第 2 章到第 6 章分別有不同目的:好好說話的重要性、打造個人說話風格、破解表達情境、回話技術及培養表達韌性。不到 280 頁的說話指導書,卻蘊藏她個人多年來的學習與實務經驗,簡化為 6 大章與 44 小節,這都是拆招用的套路,也都是可以溶進腦子裡的心法。

花一點時間去閱讀,在人際關係、社交或是公務,凡用於溝通、說話的情境,都能找到活用的機會。比較起市面上的演說技巧、博取他人認同的說話術等等,林慧老師《練出不怕AI取代的說話本事:跟著林慧老師的說話私塾,教你開口說出溫度、信任與效率》更貼近實際生活也貼近人心,值得細細學習。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ranko&aid=180693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