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類社會拉警報 在《末日》來臨之前
2021/09/28 20:44:35瀏覽533|回應0|推薦2

好萊塢永遠不缺末日或災難議題的電影,而每部電影都有不錯的票房,同時也會引起討論。網路論壇會認真地討論電影情節發生在現實世界的可能性與對應方式。這不難想見,每部電影的根源總來自科幻現實的預警。從天外飛來隕石的《彗星撞地球》、《世界末日》,氣候變遷的《 2012 》到喪屍電影《末日之戰》、《我是傳奇》。

研究經濟史、金融史與帝國史的跨界學者尼爾.弗格森 Niall Ferguson 在今年出版了《末日:致命瘟疫、核災、戰爭與經濟崩盤,災難對人類社會的啟示》。弗格森在台灣出了不少書,包含探討美國主義的《巨人》、講述大英帝國世界秩序《帝國》以及講述連結人類、社會學及經濟脈動的《廣場與塔樓》,以他出書速度與書本厚度,很快就會達到著作等身的程度 (末日一書就厚達488)

《末日》探討是人類世界的災難,從人為戰爭、政治錯誤導致的飢餓、瘟疫天災,書中較少著墨於隕石以及火山爆發等天然災害,可以說是『人類直接做為與間接作為』的災難定為本書軸心。 57 歲的尼爾.弗格森有著嘲諷的幽默,他在書中寫著,當各國領袖及比爾蓋茲基金會大力探討氣候變遷的影響,卻渾然不覺新冠肺炎正悄悄地從背後爬上來。

歷史會重演,死亡會再歸來

在《啟示錄》中,有四個隨著危難而來的騎士。紅馬騎士代表戰爭、黑馬騎士代表饑荒、蒼灰馬色的騎士代表瘟疫,白馬騎士象徵希望。每個教會詮釋的方向各異,眾說紛紜,歸納後仍表示人類面臨的三大危難:飢荒、瘟疫與戰爭。

從人類有智的時光細數起,歷史早已用戰爭與瘟疫、飢荒一層一層地將人類血洗。自啟蒙運動開始算起,早已有了抵抗傳染病的初步形式:隔離、保持距離。僅管當時人們對於傳染病的概念仍不成熟,甚至無法將髒亂、死亡與瘟疫畫上等號。最好援引的案例就是 1918 年西班牙流感,當時造成上億人死亡的病毒,直到 1933 年才由三位英國科學家分離出第一個人類流感病毒『H1N1』,從此人們才知道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所造成。『H1N1』有沒讓人聽著很耳熟,是的, 2009 年導致台灣畜牧業大規模屠殺豬隻、以防豬隻感染人類也就是『H1N1』病毒(當然是有亞型上的不同)。除此之外,同樣在世界各地造成家禽被撲殺、全台家禽禁運禁宰的禽流感,其最早的記錄源自 1878 年義大利爆發疫情。

要談起病毒,就絕對不能忘了有上千年歷史、對人體外表有嚴重破壞力的天花病毒,很難想像人類與天花病毒共存了有數千年之久。一直到上個世紀,人類才有對抗並根絕它的能耐。據說在美蘇兩國仍存有天花病毒的樣本,可能是為了製作生化武器(陰謀論),但更可能的是為了預防天花病毒再起,而有前樣本作比對並使之疫苗化。由以上例子可知,困擾世界的瘟疫 (傳染病) 絕對不會消失,人類只有關關難過關關過的選擇餘地。即使人類早已有超凡的科學技術與基因定序的能力,但對於病毒我們仍然知之甚少。

人的直接與間接作為

在這個糧食過剩的時代,很難想像飢荒、甚至有第三世界國家餓死的情事。當試圖推論死亡之前,從經濟學角度就能略知一二,糧食過剩的二級問題是,誰願意運載糧食?運載糧食的成本太高。

飢荒的發生源自於政府的不作為、貪婪,或者是戰爭後的二級問題,產品漲價、人民沒有謀生能力,糧食的惡意壟斷...等,在阿比吉特‧班納吉與艾絲特‧杜芙若著述的《窮人的經濟學》就談到,腐敗的政府會吞食外援的糧食或是金錢,並作為獨裁政府的霸權手段。讓人飢餓飢荒,遂有發放糧食之恩,這點在《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暗夜之河:北韓逃脫記》有深刻讓人不忍卒讀的全貌。如果政府的霸權帶來飢荒,那麼政府的惡意則帶來戰爭── 1994 年胡圖族政府慫恿胡圖族對圖西族人施行種族清洗,短短的一百天裡有上百萬圖西族遭到殺害,圖西族女性遭到凌虐與強姦。如果戰爭是兩個國家為了利益而交戰,那麼種族清洗 (Ethnic cleansing) 到底算是甚麼?

戰爭與種族清洗的背後,往往伴隨著資源短缺與社會失序,死亡與失序緩緩地招來瘟疫。人類無論是直接或是間接的作為,都會為世界帶來幾近不可逆的破壞。幸運的是,從過往歷史推導至今,人類確實離戰爭有些距離,儘管各地仍有零星的戰事,但堪稱世界大戰或是區域型百萬人等級的戰爭,幾乎為零。這時候就會扯到一個踩痛點的話題,為了抵禦強國,小國是否要擴增軍備?答案是要的。軍備競賽的重點是讓戰爭彼方(強國)認知,發動戰爭並不是不花成本的小事。但一當小國不購買軍備,甚至不參與競賽,戰爭雙方的懸殊實力就會導致侵略不傷分毫。

在這個軍備競賽甚急,且講究國家信譽的時代,真正的戰爭往往不是武力,而是純粹的經濟暴力。如果戰爭是直接作為,那可想而知,經濟暴力與霸權則是間接作為。譬如斷絕農產品交易之類。而另一個彰顯愚蠢的間接作為,就是錯誤的決策與思維導致核災的發生。從書中可以看到許多因人為疏失而帶來的變故,自視甚高與偏見、未能收攏證據誤下判斷。戰爭、核電廠事故與病毒,都是如此。

反脆弱世代

尼采說:「殺不死我的,終將使我更強大。」這句話是有道理的。文明帶來的不只是經濟,包含知識與隨時代變遷而產生文化褪變,二十年後,塔利班統治下的阿富汗仍會維持相同樣貌嗎?再過十年之後,印度的種姓制度仍會雷厲風行嗎?人類下一階段要面對的,除了老朋友戰爭、饑荒與瘟疫外,還包含新朋友:另一個文化宇宙,網路文明的崩塌──想像一下,如果網際網路突然不能用了,或者禁止使用,你會受到多大的影響?撇開讓人成天黏在上頭的社群媒體與手機遊戲,你會因此失去一種付費方式、兩組個人信箱的使用權、三個個人身分的訊息來往,以及第二分身(網路上的我)的自由。不由得讓人想起《1984》的老大哥,這在遠方的未來,極權政府決定能斷絕人民的網路與收訊使用權。

尼爾.弗格森 Niall Ferguson 這本書談的是《末日》,更深層要談的是末日之前,人們如何組織反脆弱、抗災的社會,以及面對無知的災害,人們是否有更好的預測模型與對應方式。如果世界終要走向末日一途,至少得確保不是人類自找麻煩。不是每一次面對疫情都能有科學家能產出足以對應的疫苗,不是每一次戰爭總有個和平驅動者,一如《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驚奇隊長嗆了火箭浣熊的那一句:「嘿!銀河系中有許多的星球,很不幸運地,他們沒有你們!」

回到最初,疫情在世界各地肆虐,但管控良好的台灣,我們需要的是謹慎而不是恐懼。人體很脆弱,但人群很堅強,疫情永遠都會走過,人類會活下來。我們不可能阻斷戰爭、瘟疫與飢荒的發生,唯一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降低它的發生頻次與拉長間距,而彗星隕石的部分就交給 NASA 去煩惱了吧。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ranko&aid=16859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