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海岸山脈的港澳
2020/02/14 19:48:41瀏覽519|回應0|推薦0

海岸山脈縱列在臺灣東南海岸,跨花蓮、臺東兩縣,北起花蓮溪出海口,南迄卑南溪出海口,東側濱臨太平洋,平地狹窄,不利耕作,取用海洋資源遂成為謀求生計的方式之一,在長達160餘公里的海岸線上,港口船澳隨之應運而生。

海岸山脈東側除縣政府主管的第二類漁港,花蓮的鹽寮、石梯坪、臺東的長濱、烏石鼻、金樽、小港、新港、新蘭、富岡漁港外,還有一些漁業用的小船澳,自北而南有:

鹽寮漁港(壽豐鄉鹽寮村)

鹽寮漁港在鹽寮村南邊的橄仔樹腳,漁港旁有幾戶人家的小聚落,阿美族人稱此地為Sanasay,橄欖樹之意,指的是海邊常見的欖仁樹或大葉山欖,漢人直譯稱為橄仔樹腳。臺灣省政府考慮花蓮港及石梯港之間沒有其他船澳,民國831994補助經費在鹽寮築港,因沒有辦理水工模型實驗對當地海象進行了解,北防波堤完工後,該凸堤阻斷海流漂沙,造成北側淤沙嚴重,民國89年(2000)村落旁興建的海濱公園已被掩埋,其中有二座涼亭及鯨魚造型雕塑,南側海岸沒有泥沙補充侵蝕嚴重,變更後續工程亦無法改善漁船不能靠岸及漂沙的問題,只好讓海邊建好的防波堤、碼頭、消波塊等先擺在那裡。鹽寮漁港雖無法達到它預定的漁業功能目標,但至少可以來釣魚看海踏浪,消磨一點生命,悠閒一下時光。

水璉船澳(壽豐鄉水璉村)

水璉溪出海口南側原有曳船道等設施供水璉居民的膠筏使用,因海岸侵蝕及颱風,連同旁邊的安檢所都損壞不存。

磯崎出海口(豐濱鄉磯崎村)

位於大石鼻北邊,磯崎海水浴場旁,竹筏停泊於沙灘或聯外道路。現亦有小型竹筏泊於大石鼻南側原九孔養殖場海灘,此地船舶進出受限於潮汐,且無相關設備。

新社出海口(豐濱鄉新社村)

本地的膠筏從新社海階北邊,小湖的白蝦養殖場南側海灘出入。

石梯漁港(豐濱鄉港口村)

石梯漁港位於石梯坪北邊,漁港在日據時代就存在,當時僅有小膠筏捕捉虱目魚,民國48年至53年(1959~1963)間由花蓮港務局闢建完成,因港口配置處於東北方向波浪集中處,故遭颱風損毀。民國75年(1986),政府投資2億餘元整建,除修建原有設施外,並加強避風及補給功能,完成北防波堤267公尺、東防波堤427公尺,東內堤38公尺、西內堤31公尺、東突堤42公尺、碼頭495公尺及泊地2.35公頃,岸上設有魚市場、加油站、漁具整理場、給水、製冰及道路、照明、排水等設施。石梯港溪流入外港,挾帶的砂石造成港口淤積。

港口村在秀姑巒溪出海口北邊,舊稱秀姑巒,光緒13年(1887)因卑南同知歐陽駿的開港之議,改稱大港口,光復後易名港口。

石梯漁港是臺灣賞鯨的發源地,民國86年(1997)台灣第一艘賞鯨船-海鯨號便在這裡首航,具有海上觀光的功能,89年(2000)進行港區綠美化與景觀改善、旅客服務中心軟硬體設施及娛樂漁業船專用碼頭設施工程。港區周邊有數家海鮮餐廳及攤商,利用當地漁獲做成料理。

長濱漁港(長濱鄉長濱村)

長濱漁港位於長濱海階東南側海邊,民國71年(1982)興建,因海岸平直且有暗礁,當時的漁港工程僅建有防波堤兼碼頭90公尺,完工後即面臨停靠碼頭不足的問題。

民國77年(1988)起,針對碼頭不足以及漂砂導致港口堵塞問題,延長防波堤兼碼頭,至85年(1996)已延建防波堤兼碼頭148公尺、新建西防波堤98公尺。

港口長年以來都有漂砂導致堵塞的問題,臺東縣政府計畫標售疏浚的砂石,以砂養港,將收入作為改善漁港設施的經費,疏濬的砂石堆積在港口北側空地,出入口仍有積沙。

烏石鼻漁港(長濱鄉寧埔村)

烏石鼻是一片突出於海中的岬角,因遠看像鼻子向外突出而得名,烏石鼻漁港位於岬角的北側。

烏石鼻漁港興建於民國64年(1975),建有一座曳船道供膽曼與寧埔地區的漁筏起卸,後陸續興建碼頭、聯外道路等設施,海巡署設有烏石鼻安檢所。

漁港興建在烏石鼻的火成岩地形上,沒有設置防坡堤,港區泊地穩靜度極差,如將漁船安置在烏石鼻漁港碼頭邊,漁船會因風浪衝撞碼頭混凝土構造物,因此當地漁民都將漁船停至烏石鼻內海區,將混凝土塊沉至內海區,作為錨供漁船停靠,再從港區內的曳船道搭乘小型竹筏至內海泊地上的漁船出海,形成漁船遠遠泊於海中的特殊風景。

石雨傘漁港(成功鎮忠孝里)

石雨傘為一狹長岩岬,向東北方向斜伸入海達1公里,其間的鬆軟部分受到海水長期侵蝕而分成數段。石雨傘漁港興建於民國74年(1985),有泊地0.88公頃,碼頭116公尺,防波堤115公尺以及曳船道3000平方公尺。因石雨傘過於突出,岩岬底部的漁港常被忽略。

漁港東南側以岩岬作為天然防坡堤,岩岬中的斷裂處形成通往太平洋的天然航道,但因天然進出口至泊地之間的距離太短,每當颱風來時波浪容易侵入港區泊地,泊地內波浪明顯欠穩靜,停在此處的漁筏須曳引上岸停放。目前石雨傘漁港已廢棄無人管理,原設置的石雨傘安檢所也遭裁撤,但當地居民仍將膠筏停靠於此地。

石雨傘上有壺穴、海蝕洞等地形景觀,可以從東邊的防波堤或西邊的海灘登抵,因為和海岬的結合,使漁港更添趣味。

小港漁港(成功鎮忠孝里)

小港漁港,又稱成廣澳漁港或是廣澳漁港,該地最早稱為「蟳廣澳」,名稱由來為該地原為一座珊瑚礁圍成的橢圓形天然港灣,形狀如像螃蟹的兩支箝子。由於蟳廣澳優良的港灣地形,故甚早即有船舶停靠。

明朝末年即有漢人來此經商,商人帶來了各種民生物資,與漢人的交流改變了當地原住民的生活方式。

清朝時曾駐兵於此,駐在的清兵來自於大陸廣東地區,將蟳廣澳改稱為「成廣澳」。臺灣割讓日本後,昭和12年(1937)日本人將成廣澳改名為「小湊」,民國34年(1945)再改稱為「小港」,沿用至今。

民國72年(1983)為紓解成功漁港擁擠情況及順應當地民眾要求,臺灣省政府撥款興建小港漁港,以漁筏專用港作為建港目標,並配合地方發展闢建沿海小型漁船繫泊設施。目前有防波堤564公尺、內防波堤兼碼頭298公尺、碼頭485公尺、泊地2.83公頃坐落在成廣溪下游出海口處、曳船道一座及其他陸上公共設施等。

基翬漁港(成功鎮三仙里)

基翬漁港位於三仙台南方,原來是一處天然海灣,興建漁港方便前往三仙台海面捕魚,在成功漁港尚未興建前,三仙台與基翬地區的膠筏都由這個天然港灣出入。

基翬的(Kihaw)地名,是阿美族語「海灣處、或有灣的地方」之意,指的是三仙國小往北至三仙台附近的海岸。戰後三仙台的第8鄰改名為三仙,現今基翬主要指海灣港口處的第9鄰一帶。

漁港興建於民國75年(1986),港區內為沙質地及礁岩地形,當時設置一條900平方公尺的曳船道,在漁港東邊設有防波堤兼碼頭,今僅餘一小段防坡堤,少數膠筏臨時停靠。

新港漁港(成功鎮忠仁里)

新港漁港,又名成功漁港,位在成功鎮南方海岸,東北方有山嶺環繞因受冬季東北季風的影響較小。其相對於成廣澳漁港而言,是較晚開發的港口,所以命名為新港。

新港漁港的開發史可追溯自日治時期,明治41年(1908)總督府通信局長鹿子木小五郎考察東部地區後,提出於麻荖漏建港的建議。昭和4年(1929)新港漁港動工,昭和8年(1933)完工,其間因關東大地震帶來的經濟恐慌,臺灣總督府執行財政緊縮,新港建港工程因此停工,復工後又遭刪減預算。昭和16年(1941)漁港開闢內港,民國43年(1954)新港漁港升格為省內港,52年(1963)農復會補助在外泊地興建兩支突堤碼頭,現有東防坡堤312公尺、西防波堤212公尺、內港突堤53公尺、海堤360公尺、碼頭1240公尺。岸上設施有修船廠、加油站、冷凍廠及製冰廠、魚市場、加工廠。

金樽漁港(東河鄉東河村)

金樽漁港的入口在東河包子附近的台11線上,往海邊經過一段無人家的路段才能抵達。漁港北面有天然遮蔽地形,建港條件極佳。漁港於民國73年(1984)興工,耗費3年,於76年(1987)完工,包括後續追加編列,總工程金額新台幣7360萬元。

金樽漁港興建工程包括水深2.5公尺的內泊地,面積1.1公頃、內泊地碼頭總長450公尺、外泊地碼頭總長285公尺,可停靠約40艘漁船。

民國77年(1988)進行金樽漁港第二期漁港建設方案,將東防波堤延長92公尺、西防波堤延長290公尺、碼頭增加215公尺、泊地面積增加2.5公頃。第二期漁港建設方案完成後,除可增加泊地穩靜度外,亦可提供沿海作業漁船臨時停靠、補給及避風使用。

金樽漁港近年來受到季風影響,導致淤砂量增加,使港嘴水深不足,堵塞港口,造成漁民出海不便民國102年(2013)10月臺東縣政府向中央爭取320萬元經費,針對金樽漁港進行疏浚工程,改善航行安全,疏浚的砂土運輸至鄰近的金樽陸連島附近進行養灘作業,對逐漸受季風影響而侵蝕退縮的海岸線施作保護工程。

新蘭漁港(東河鄉新蘭村)

新蘭漁港在新蘭社區及渚橋休憩區旁海邊,周圍海岸淺灘巨石遍布,無天然隱蔽地形,也無天然港灣之地勢,不利於建港。

因當地漁民的少數漁船及漁筏之作業需要,臺灣省政府於民國73年到74年(1984-1985)間編列預算進行新蘭漁港建設工程,工程項目包過興建防波堤112公尺、碼頭41公尺、開挖泊地0.2公頃及曳船道一座。

漁港鄰近省道,因被民房遮蔽及入口不顯著,很容易忽略錯過。漁港北側的渚橋休憩區,椰影婆娑,無望見漁港全貌的地點,兩地間有短短的步道相通。

杉原船澳(卑南鄉富山村)

位在杉原海水浴場北邊的珊瑚礁岩海岸,安天宮前。

杉原船澳並無漁港基本設施,僅在港澳處使用炸藥疏通出海航道一條,供杉原村當地的漁筏進出。泊區南側現為富山護漁區。

富山漁港(卑南鄉富山村)

在卑南鄉富山國小東邊海岸,由兩道珊瑚礁堤包圍的海灣,沒有漁港設施,沒有港形,偶爾有小膠筏繫舟,在岸邊可以看到滿眼的海藍和聳立的都蘭山。

富岡漁港(臺東市富岡里)

富岡漁港又稱伽蘭港、加路蘭港或臺東港。原址為加路蘭港,因鄰近阿美族部落加路蘭社而得名。漁港早期為小漁村聚落,漁民以捕魚為生,並以漁船擔負離島的人力、物資運送。民國43年(1954)5月10日,以臺東港之名開工,工程費650萬元,45年(1956)10月初步完成,民國61年(1972)續建,63年(1984)完工,69年到73年(1980-1984)、77年到82年(1988-1993)二度擴建泊地,泊地面積計3.6公頃。富岡漁港最為人所知的是作為臺東進出綠島和蘭嶼的轉運站,岸上設施有修船廠、製冰廠、魚市場、曳船道。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oxkeeper&aid=131737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