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鯤島筆記
2020/12/15 19:35:49瀏覽463|回應0|推薦0

臺灣山毛櫸

臺灣山毛櫸(Fagus hayatae),Taiwan Beech,又名臺灣水青岡,屬於山毛櫸科(Fagaceae)山毛櫸屬,山毛櫸生長在臺灣東北部海拔1500至2000公尺之間的山地,分布在雪山山脈的,北從烏來南邊的樂佩山開始,經塔開山、北插天山、魯培山至南插天山附近是密集分布線,拉拉山一帶也有族群出現,中央山脈則從太平山區的三星山開始出現,向東延伸至翠峰湖附近的銅山與飯包尖山,宜蘭東澳山區的蘭嵌山與大白山附近海拔1300 至1400公尺間也有山毛櫸森林。

臺灣山毛櫸分布範圍狹窄,多生長在靠近稜線的位置,結實率偏低,種子不易發芽,屬於臺灣珍稀植物,設有插天山自然保留區保護。太平山翠峰湖附近銅山的臺灣山毛櫸森林是面積最大的一片,林務局闢建了3.8公里的臺灣山毛櫸步道,方便民眾欣賞山毛櫸春天吐新芽、夏天濃綠、秋天落葉前的金黃、冬天葉盡落的枯枝四季不同的景色,並設立2公頃的永久樣區做長期觀測。

朝陽漁港

大南澳為南澳北溪與南澳南溪沖積而成的平原,因位於蘇澳之南,為有別於南方澳,故名「大南澳」。大南澳平原以臺9丁線為界,西側為南澳鄉,東側屬於蘇澳鎮,蘇澳鎮在此設有南強與朝陽兩個里,南強里西臨南澳村,東以大南澳圳第二幹線鄰朝陽里,南到南澳溪,約當南澳火車站附近。整個大南澳平原的海岸屬朝陽里範圍,有兩個小社區,朝陽社區在平原北端,南澳嶺與龜山之間的平地,海岸社區在南澳溪出海口南邊,朝陽漁港在朝陽社區東側的海邊。

朝陽漁港又稱南澳漁港,民國82年(1993)興建,北、東、南有防波堤,港內兩座短突堤分出內外泊區,出口朝北,以定置漁業為主,有三個定置漁場,上午及下午兩個時段定置魚網漁船靠岸,即有新鮮魚貨進港。為遊客品嘗鮮魚需要,安檢所旁有漁產海鮮店的經營。

東岳冷泉

東岳湧泉在南澳鄉最北的東岳村,從東澳國小兩側道路進入往北越過東澳北溪,湧泉在鐵路橋下,是在進行北迴鐵路雙軌工程時意外挖出的地下水脈,湧泉水就近排入東澳北溪,並在鐵路高架橋下截留一段,圍成南北向寬約10公尺、長約70公尺的水域,本是梯田式三段高度不同的水池,現在三個水池的水位幾乎等高,水溫全年14到16℃,水深約50公分。

水湳洞選鍊廠

水湳洞山坡上階梯狀的龐大建築,俗稱十三層,實際有十八層,日治時稱為金瓜石鑛山製鍊選礦場,另有水湳洞選鑛廠、十三層選礦場、水湳洞製鍊廠、十三層製鍊廠等名稱,北邊較低處的白色廠房是臺金公司所建的煉銅廠,又稱為水湳洞煉銅廠、濂洞煉銅廠、水湳洞冶煉場,二者合稱水湳洞選鍊場。

明治38年(1905)取得金瓜石採礦權的田中組發現金瓜石山區除金礦以外,還有大量的硫砷銅礦,以礦主田中長兵衛及礦長小松仁三郎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命名為長仁礦床,大正14年(1925)田中組將礦權移轉給金瓜石鑛山株式會社,昭和8年(1933)礦權移轉給日本鑛業株式會社,創立臺灣鑛業株式會社日本金瓜石鑛山出張所,因原有選礦設備不足以處理礦產,遂在水湳洞山坡設立水湳洞全泥式浮游選鑛場,昭和8年9月動工,昭和11年(1936)12月完工,為當時全亞洲最大的選礦場,民國37年(1948)後由臺灣金銅礦物局接手管理,39年(1950)6月韓戰爆發,銅價暴漲,恢復開採銅礦,並修復選礦廠浮選設備,44年(1955)臺灣金銅礦物局改組為臺灣金屬礦業公司,60年(1971)先成立粗煉廠,62年(1973)底完成一貫作業,採反射爐的濂洞煉銅廠,66年(1978)陸續在本山、梅樹、第三長仁礦體附近進行露天開採,69年(1980)底新建的禮樂煉銅廠完工,隔年(1981)1月開始運轉,水湳洞煉銅廠停止營運,併入禮樂煉銅廠,72年(1983)金瓜石礦山坑內全面停採,經濟部開始處理臺金善後問題,7月20日濂洞煉銅廠撤銷,75年(1986)終止露天採礦,臺金公司因虧損於民國76年(1987)結束營業,金瓜石礦區的土地與採礦權以企業移轉的方式,移轉給臺灣糖業公司,廠房內的機具設備標賣,廠房移交臺電公司。日治時期的選洗設施早已拆除,留存的選礦場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層層相疊的建築,被稱為十三層遺址,因缺乏維修及受東北季風、颱風吹襲,屋頂及牆壁板已不見蹤跡,殘存堡壘般的龐大廠房結構。

煉銅廠後方有三條粗大的排煙道往山坡上延伸,由於煉銅會產生大量廢氣,本來在水湳洞六坑下方建一支60公尺高的煙囪,後因煙囪腐蝕無法使用,改將毒廢氣用三座洗滌塔脫硫後,利用排煙道將廢氣引至海拔約400公尺的茶壺山後山排放,民國62年(1973)興建第一條煙道,因設計不良,使用不久就浸腐,於是建造第二條取代,再造第三條做備品,竣工時即隨濂洞煉銅廠停止營運而棄置,排煙道高約2.6公尺、寬約2.4公尺、壁厚約30公分、長度1000多公尺,目前三條排煙道有多處斷裂,結構有腐蝕現象。

濂洞灣的海水黃藍相間,因為金瓜石礦山蘊藏大量黃鐵礦,雨水又多,地下水流經黃鐵礦脈時,形成含鐵離子的金黃色酸礦水,流經黃金瀑布注入濂洞灣,形成黃藍相間的海水顏色,顏色深淺及形狀會隨海水沖刷改變,下雨黃色部分便馬上加深。

半山層疊如同碉堡般的龐大廠房廢墟,竟然能融合於周遭環境而不顯突兀,俯臨濂洞灣更展現一股氣魄,它運作四十餘年,又廢廢的矗立四十年,無用之後,方為大用?

金瓜石三層橋

昭和8年(1933)日本鑛業株式會社在水湳洞興建水湳洞全泥式浮游選鑛場及氰化製煉所,因水源的需求量大,規劃引用當地溪水,興建水圳系統。這套系統包括二個體系,三層橋屬於西起新山溪及山尖鞍溪的圳道體系,其以水圳橋(外九份溪圳橋)跨越外九份溪,下降至金福宮東側再以圳橋(內九份溪圳橋)跨越內九份溪,穿越金水公路,繞過報時山山腰,穿越本山六坑外的六坑坪,注入水湳洞選煉廠上方的儲水池,長約2.1公里。

三層橋為三座橋樑在同一地點跨越外九份溪形成的特殊景觀,下方是建於清代的石砌拱橋,中為建成於1970年代的鋼筋水泥造人行橋,最上方的外九份溪圳橋,是長約30公尺,西側長東側短不對稱的單拱水圳橋,又稱山尖鞍水圳橋或黃金水圳橋,走山尖路步道可達。

金福宮旁的內九份溪圳橋,居民慣稱運動場邊的水圳橋、二號橋、祈堂腳溪的水圳橋,使用當地的卵礫石為骨材,鋼筋混凝土開腹式單拱水橋。

不厭亭

不厭亭位於102縣道雙溪與瑞芳交界處附近公路旁的小丘上,屬於雙溪管轄,四周群山環繞,山下的建築極遠極渺,和最近的聚落九份和雙溪距離其實不遠,在此地卻有遠離塵囂,人跡絕蹤的感覺。公路在此經過山崙稜線,涼亭在稜線高點,公路往雙溪方向走山崙的東側,從涼亭看下方山稜與公路往雙溪迆邐而下,秋芒盛開時滿山白花隨風搖曳,為最勝景。

不厭亭為前雙溪鄉長簡華祥所命名,取自李白絕句「敬亭獨坐」:「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深澳海底大斜坑

深澳漁港北方有港仔尾山和番子澳山兩座山丘屏障,建基煤礦曾在此興建一條海底礦坑,從瑞芳漁會對面的小路上港仔尾山,可到海底大斜坑的入口,附近還有遺留的礦場建築。海底大斜坑民國52年(1963)2月17日興工,55年(1966)完工,開採屬於石底層田寮港系的海底煤田,此區煤層西側有露頭顯露於地表,往東延伸沒入海底,開採最大深度是海平面下500公尺。漁港內的天福宮旁另有一座礦坑口,建於民國60年(1971)孟春,坑道由天福宮下方進入海底。

在海底挖煤礦的建基煤礦是瑞芳李家的李建興與李建和兄弟合營的礦場,民國44年(1955)興闢,76年(1987)收坑。省道臺2線通過港仔尾山西側,公路以西的建基新邨是礦場的宿舍,以東的港仔尾山坡上有座民國55年梅月(四月)建的臨海隧道,員工可從宿舍經舊礦場三樓上的長廊接公路上方的臨海陸橋,由臨海隧道走到港仔尾山另一頭的海底大斜坑。

建基所產煤礦多供應深澳火力發電廠,民國49年(1960)建基煤礦開坑,隔年臺電在礦場旁設立曾經是東南亞最大火力發電廠的深澳火力發電廠,發電廠於民國96年(2007)除役,深澳支線鐵路也隨著發電廠停工而停駛。

在舊礦區巡禮,擬想如同馬雅文明的突然退潮,曾經的人車喧囂,終究的荒煙蔓草,指點上山下海的深邃礦坑,散落的宿舍、場辦、老街、軌道,褪盡的繁華,只剩破落與冷清,適合散步、懷想與憑弔。

鐘萼木

鐘萼木,又稱伯樂樹,在猴硐稱為鐘古樹,因開花時像倒吊的鐘而得名。落葉喬木,奇數羽狀複葉,互生;花頂生、直立的總狀花序;花萼鐘狀,花瓣有五片,色澤呈現淡粉紅色或白色,果實為蒴果。生長在北臺灣的山區,主要分佈在東北部700公尺以下的山區,以猴硐、三貂嶺、基隆河兩側河谷最多,四、五月開花,果實在年底成熟,在冬天時也有少數開花。為輕海紋白蝶幼蟲的專屬寄主植物,以鐘萼木樹葉為食物。

台電冰品

台糖賣冰,台鹽賣冰,台電也賣冰。

台電冰品由各電廠員工福利會營運,租用台電的設備和房舍,有些的電廠冰品販售是夏季限定。台電製冰由來,以烏來桂山發電廠為例,是興建水庫製作混凝土,需要冰塊協助冷卻,就設置了冰廠,水庫建設完成後冰廠失去作用,員工就利用它做冰棒,本來只是員工福利,後來開放給一般民眾購買。鉅工發電廠興建水壩時的製冰設備,後來遷移到二坪宿舍區,交給鉅工發電廠職工福利社經營,所生產的冰品就是二坪冰。

臺電販售冰品的電廠:

名稱

販賣處

製造單位

協和冰棒

協和發電廠

基隆市中山區文化路80

協和發電廠

北海岸冰棒

核一廠小坑換證室

淡水臺電宿舍

核一廠製冰室

桂山冰棒

桂山冰品部

新北市新店區桂山路34

桂山發電廠福利會冰品部

林口電廠冰棒

林口電廠職工福利社

林口區臺電新村3

林口發電廠冰品部

通霄冰棒

通霄發電廠冰品販賣部

通霄發電廠

白冷冰棒

大甲溪發電廠員工消費合作社製冰部

大甲溪電廠

水里二坪冰

二坪冰店

大觀冰店

鉅工發電廠

大觀電廠

核三廠海水淡化冰棒

臺電南部展示館

恆春鎮大光里大光路79號之64號

核三廠

龍澗冰棒      

銅門發電廠旁臺電員工及眷屬冰品購買處

龍澗冰廠

蘭陽冰棒

天送埤蘭陽發電廠員工宿舍

蘭陽發電廠

尖山冰棒

尖山發電廠門口警衛室

澎湖縣湖西鄉尖山村29-2

尖山發電廠

巴爾頓與濱野彌四郎

現存臺灣日治時期的工程建設都會連結到某位日本工程師的名字,但在上水道(自來水)工程卻罕見的出現一位非日本人,威廉•K•巴爾頓William Kinninmond Burton(1856-1899)。

巴爾頓是英國蘇格蘭愛丁堡人,愛丁堡工業專門學校畢業,是英國衛生工程的專家,在1884年的倫敦萬國博覽會結識日本內務省衛生局統計課長永井九一郎,明治19年(1886)日本發生霍亂,永井推薦巴爾頓擔任衛生局顧問技師,並擔任帝國大學工科大學衛生工學課程的教師,在青森、秋田進行水道衛生工程的相關調查與工程設計時認識了後藤新平,明治29年(1896)因後藤新平的推薦,臺灣總督桂太郎延聘巴爾頓來臺擔任衛生工程顧問技師,為解決流行性傳染病叢生的衛生狀況,從事衛生調查及水道建設的調查工作,濱野彌四郎亦被聘為衛生工程技師,負責協助巴爾頓。兩人在明治29年7月26日抵臺,以淡水館(登瀛書院)為住所與事務所,展開對臺北城內、大稻埕、艋舺等地市街衛生與給排水工程調查,巴爾頓亦積極對臺灣各地,包括澎湖在內的衛生工程進行調查並提出建言,對日後的自來水工程有相當程度的影響。明治30年(1997)1月,巴爾頓實地探勘臺北水道水源地時在新店溪上游罹患瘧疾,後又感染赤痢,返回日本時病情惡化成肝病,病逝於東京。他生前只完成基隆水道設計案,其對臺灣上、下水道的構想則由濱野彌四郎接續完成。

濱野彌四郎(1869-1932),日本千葉縣成田市人,畢業於舊制第一高等學校(東京大學)和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土木學科(東京大學大學院),曾師事巴爾頓,以助手身分與巴爾頓一同來臺擔任土木部技師,明治32年(1899)巴爾頓完成基隆水道設計案後因病返回東京,濱野則留在臺灣繼續水道的建設,前後23年,陸續完成基隆、臺北、臺中、臺南等都市的水道計畫與建設,大正8年(1919)離臺至神戶擔任技師長。

明治32年(1899)淡水支廳的自來水設施系統(滬尾水道)完成,明治35年(1902)基隆的自來水系統完成,是臺灣最早採用沉澱過濾的淨水場。明治40年(1907)在公館觀音山腳下新店溪畔建取水口引取原水,先在觀音山麓設淨水場進行淨水處理,再將處理過之清水以抽水機抽送至觀音山上的配水池,藉由重力方式自然流下,供應民生用水。次年唧筒室及取水口完工,明治42年(1909)輸配水管、淨水場及配水池全部完工,淨水場開始供水,用水人口12萬人,命名為臺北水源地慢濾場,是臺北自來水供應之始。現為臺北自來水博物館地標建築的唧筒室,一直運作到民國66年(1977)退役。

大正8年(1919)在臺北水道水源地設置巴爾頓銅像,二戰時因為作戰需要與日本反美反英的情緒下被拆除徵用;臺南山上淨水場曾立有濱野彌四郎銅像,二戰期間不知去向,奇美董事長許文龍委人依據史料重塑濱野塑像,於民國94年(2005)重新設置於山上淨水場。

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

臺灣文獻叢刊收錄自唐、宋、元、明、清至日治時期的臺灣方志、明鄭史料、清代檔案、私家著述、私人文集、南明史籍、詩文輯錄,以及臺灣的歷史、地理、風俗、民情、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法制等文獻資料,是數十年來影響最深遠的臺灣史料彙編。

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1951年7月更名經濟研究室)主任周憲文,因研究臺灣經濟,進而邀請相關學者彙輯臺灣史史料,自民國46年(1957)8月至61年(1972)10月周憲文退休為止,約15年集成,計309種、595冊,除臺灣圖書館館藏之外,美、日、港、英、荷等國公私館藏史料(手抄本、孤本)亦蒐錄在內。

臺灣文獻叢刊的推手周憲文(1907~1989),浙江黃巖東山頭上洋村人,民國17年(1928)畢業於上海同文書院,因成績優異由同文書院選送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攻讀經濟,民國35年(1946)1月應陳儀之邀來到臺灣,2月5日時任國立臺灣大學代理校長的同鄉羅宗洛聘其為臺大法學院首任院長,並兼南方人文研究所所長,同年11月16日南方人文研究所和南方資源研究所停辦,周憲文改任臺灣銀行新設的金融研究室主任,擔任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主任期間,除主編臺灣文獻叢刊外,並創辦臺灣經濟金融月刊,主編臺灣研究叢刊、經濟學名著翻譯叢書、西洋經濟史論集、西洋經濟學者及其名著辭典。

楊照在「建立衡量臺灣史深度與廣度的標尺」一文中提出很多人的疑問:「到今天,我都還認為,這兩套叢刊(臺灣文獻叢刊、臺灣研究叢刊)是個奇蹟。1950年代後期,國民黨官方一心一意要反攻復國,怎麼可能對臺灣、臺灣史有什麼樣的興趣?官方沒興趣,貧窮環境下,民間又怎麼可能有任何資源?那是臺灣史、臺灣史料最沒有機會的年代,然而周憲文先生竟然能利用臺灣銀行研究室的力量,安安靜靜地收集了這麼一大套史料,同時還翻譯出版了一大套西方經濟學名著。」

戰後初期,陳儀擔任臺灣行政長官時,官方的臺灣研究機構有臺大中文系楊雲萍主持的臺灣研究組與臺灣銀行的金融研究室,金融研究室為民國35年(1946)行政長官公署應周憲文之請而成立的,最初的目的在研究臺灣經濟金融。因接收日本人的教育行政機構,臺灣行政長官公署積極延攬具有留日背景的人才擔任相關職務,陳儀是浙江人,故大量舉用留日的浙江人,周憲文即其中之一。民國36年(1947)228事件後,臺灣研究組裁撤,臺銀經濟研究室在周憲文主導下,有系統的蒐集臺灣文獻,主張刊印文獻是「給人研究、參考或閱讀」,「並非供少數藏書家賞玩的」,文叢的編印與流傳「應以便利為第一條件」(周憲文,匆匆二十四年),故重新標點排版,不求紙質與印刷精美,不以少印居奇,強調:「我們出書,要以年輕的一代為標準—現在的年輕人以及未來的年輕人,我們要為他們著想,並為他們謀便利。」(周憲文,臺灣割據志卷頭語)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於民國85年(1996)以臺灣文獻叢刊為基礎出版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大通書局依據已絕版的臺灣文獻叢刊將原32開本放大為25開重印成190冊,漢珍數位圖書則將大通書局版本以數位化掃瞄建立電子資料庫。

石碇老街

石碇地名由來有三種說法,一是境內景美溪上游溪谷內大石對峙,形如大門,臺語稱為戶碇,又說是清朝時船隻利用溪中巨石碇泊,故稱石碇,另說行走坪林宜蘭間的淡蘭古道,常需跨越溪中巨石,如同跨越舊式屋宇大門的戶碇一般。石碇老街

崩山溪和烏塗溪在石碇老街合流後稱石碇溪,是淡水河的支流之一。石碇老街分為東西兩街,石碇西街在清領時是茶葉運輸集散地,發展較早,合流處的崩山溪旁,臨溪的石碇東街(內月仔)在道光年間取代了西街,成為商店集中地,煤礦業興起後,吸引大量人口,使得本地的飲食及百貨業更為發達,石碇東街因此又有小迪化街之稱。西街的房舍多為土角厝,東街房舍沿崩山溪而建,因腹地狹小,以水泥柱架高屋子懸空而建,形成吊腳樓景觀,為充分利用空間,街道上方也用建築物覆蓋,形成石碇著名的不見天街。

基國派老教堂

基國派是泰雅族部落名而不是基督教的派別,位於桃園市復興區三民里,從三民循基國產業道路可達。相傳基國派為一位居住在這部落漢人的名字,文獻上通稱此地為「基國派」,因早期此地多用來毒魚的魚藤,泰雅族稱魚藤為Topa,故稱此地為Topa。教堂興建於民國52年(1963),孫雅各牧師建議不使用泰雅族的傳統建材木頭和竹子,而以石材興建,以表現上帝聖殿的永恆特質,從離教堂數公里處的蝙蝠洞河岸一帶鑿取石材,再由自北投聘來的打石師父建造砌成,入口設計的意象是「通往天堂的鑰匙」,使用雙層石壁,中間灌入水泥鋼筋,解決石塊厚度不同的問題。因信徒越來越多,教堂空間不足,遂在道路邊另建新堂,老教堂與周遭土地被變賣。後桃園縣文化局發覺其具文化保存價值,經地主同意後進行重建。

崎頂車站舊隧道

苗栗縣竹南鎮的崎頂車站附近有兩座已廢棄的連續鐵路隧道,崎頂一號、崎頂二號隧道,昭和3年(1928)通車,鐵路電氣化後路線向西遷移,民國67年(1978)改走新線,兩隧道停用。

隧道內襯上半部為紅磚襯砌結構,下半部以水泥磚砌築,一號隧道長130.78公尺、二號隧道長67.48公尺,寬度約8公尺。隧道完工時離海岸線不遠,海岸因中港溪泥沙沉積,今距海岸已有數百公尺之遙。

在網路傳播下,被比擬為電影或電視劇場景的景點越來越多,樹林交錯在舊隧道隧道口的景色,被渲染成有如宮崎駿動畫「神隱少女」(千と千尋の神隠し)中的場景,另一部日本動漫「你的名字」(君の名は)走紅後,崎頂站前的階梯被發現神似男女主角立花瀧、宮水三葉片尾重逢的地方。

新埔車站

苗栗縣通霄鎮海線的小火車站。明治 41年(1908)縱貫鐵路通車,因山線鐵道坡度較陡,不利於大量貨運承載,遂在竹南、彰化間另興築海線鐵路,大正8年(1919)動工,大正11年(1922)完工。西部幹線鐵路電氣化後,海線鐵路往來列車班次減少,運量逐漸萎縮,海線車站站房遂無改建的迫切需要,談文站、大山站、新埔站、日南站、追分站的檜木造車站因此保留下來。

白沙屯拱天宮

白沙屯舊名白沙墩,因海風吹襲在海邊形成沙丘,因而得名,位於苗栗縣通霄鎮西北,西臨臺灣海峽,有省道臺一線、西濱公路臺61線與海線鐵路通過。

清雍正年間已有漢人移墾,乾隆時有大批移民從福建惠安、同安渡海來此開墾,逐漸形成聚落,成為早期移民進入苗栗開墾的重要管道。

拱天宮在鐵路西邊,從省道臺1線旁的山門進入白沙屯從清末到現在的商店街店仔路可達,雖是此地的商業中心,路頗狹窄,故拓寬社區北側、過溝溪南的拱天路直達停車場。拱天宮座西朝東,距海不到200公尺,正殿供奉天上聖母,原是供奉於民家的一尊軟身媽祖,咸豐末年開始集資籌建拱天宮,於同治2年(1863)落成,經歷幾次修葺擴建,每年拱天宮媽祖北港進香是白沙屯年度大事,北港進香何時開始已不可考,相傳建廟之前,即有鄉民組團前往北港進香,進香以步行朝訪,越跨大安溪、大甲溪、大肚溪及濁水溪,往返近300公里。白沙屯媽祖進香最大的特色是沒有固定的行程和歇駕地點,全憑媽祖轎的踩轎而定,透過鑾轎前後、上下擺動等動作引導轎夫前進,有時過橋、行小路,甚至會涉水跨越濁水溪,讓過程充滿期待和驚奇,頭旗為進香隊伍的前導,媽祖轎才是真正的領導者,當媽祖轎踩轎改變前進方向,執頭旗的隊伍因為只能前進不能後退,必須想辦法繞道再回到進香隊伍的前導。這款任性的媽祖進香,時快時慢、飄忽不定,吸引不少祭祀圈以外的信徒與民眾追隨。

日南車站

車站位在大安溪北不遠,省道臺1線東邊,幼獅工業區南,屬臺中市大甲區日南里。

日南之名由來,係因此地原為道卡斯族日南社所在,漢人所建聚落遂稱為日南庄。

大正11年(1922)通車的海線鐵路全線共有17站,採和洋風建築式樣,談文站、大山站、新埔站、日南站、追分站等站仍保持原貌。日南站建於大正11年,二披水屋面,類似編竹夾泥層的真壁式牆身,站房外側有木構造簷廊,列柱上端呈Y字型,面向鐵道的立面為屋頂呈三角形的破風造,有一醒目的牛眼窗,側面也有牛眼窗雨淋板外牆為洋小屋平家切妻造懸山頂建築

日南站每日乘客數平均僅二位數,大多是搭到大甲的短程乘客,已降為簡易招呼站。

龍騰斷橋

龍騰斷橋所在的龍騰村位在鯉魚潭與關刀山側,早期名為魚藤坪村,魚藤坪地名由來相傳先民初墾時鯉魚潭有鯉魚精作怪,為壓制鯉魚精,種植有毒的魚藤,借形似關刀的關刀山斬魚藤毒殺鯉魚精,遂有關刀斬魚藤,魚藤毒鯉魚」的俗諺,將關刀山、魚藤坪、鯉魚潭三個地名連結起來,有舊山線最毒傳說之稱

龍騰斷橋原名魚藤坪橋,隨魚藤坪村更名為龍騰而隨之改名。斷橋位於縱貫線鐵路十六份(勝興站)與大安站(舊泰安站)之間,跨越魚藤坪溪,明治39年(1906)4月30日開工興建,由三叉河出張所所長稻垣兵太郎設計,中央桁架樑為美國技師Coopper Schneider設計,因非屬大型橋梁工程,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指定工程技術相對薄弱的久米組負責興建。為拱橋、鋼鈑梁橋及桁架橋混合之橋梁,南、北端各1座橋台,並有8個橋墩、9個橋孔,加計橋墩寬度全長165.8公尺,明治40年(1907)6月1日完工。橋於昭和10年(1935)4月21日發生的新竹臺中大地震(關刀山地震)中被震毀,形成斷橋景觀。

地震後的魚藤坪橋不堪使用,因橋南北兩側為急彎彎道,鐵道部臺中線震災復興事務所遂放棄原橋改建,改在西側80公尺處另建第二代魚藤坪橋。為了運送重建新橋的建材,將舊橋龜裂及有安全顧慮的結構敲除,搭上施工鷹架,方便工程列車運送,新魚藤坪橋於昭和13年(1938)竣工通車。民國88年(1999)921大地震時,第四號橋墩上半部被震毀崩落。

斷橋橋體紅磚採丁順砌法疊砌,圓拱拱圈以六層紅磚砌拱,拱橋最上端原軌道面兩旁設有類似女兒牆的矮牆,形成道碴槽,防止石碴掉落橋下,南北端的橋台翼牆採用灰色石塊砌築。

大甲裕珍馨

大甲奶油酥餅的創始店,成立於民國55(1966,原是在鎮瀾宮旁巷底經營的麵包店。酥餅是大甲地區傳統的喜餅,因在地鎮瀾宮的關係,也成為祭拜媽祖的供品,早期的酥餅用豬油製作,吃素的信徒不能食用,裕珍馨的第一代老闆陳基振改用奶油製作,民國77年(1988)大甲鎮瀾宮重建落成並舉行慶成祈安清醮大典,奶油酥餅之名隨著參加者的口碑傳播開來。

裕珍馨在鎮瀾宮周邊的蔣公路和光明路各有一家門市,都位於十字路口轉角,店面明亮,陳列堆疊一盒一盒的奶油酥餅、紫玉酥、奶香酥,並有一區擺放麵包西點,非常豪放的供應試吃。 

鹿港龍山寺

      鹿港龍山寺和臺灣其他廟宇不同的是,它很寧靜,不是來自人少的寧靜。或許是因為它的建築?大而不顯其大,廟埕、前埕、中埕和後埕都很寬敞,距離親近而不遙遠,殿堂和牆垣有高度沒有壓迫感,是經過精細計算得出的比例?精而不顯其艷,不乏精工細琢的雕梁畫棟,卻沒有俗麗鮮豔的色彩,自然流露歲月鍊洗的色澤,滄桑的厚重。

鹿港龍山寺和淡水龍山寺、艋舺龍山寺、臺南龍山寺、鳳山龍山寺都分靈自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的泉安龍山寺,主祀觀音菩薩,相傳是明永曆7年(1653)肇善禪師所建,民國75年(1986)挖出一塊刻有「龍山寺開山純真璞公塔」的石碑,對創建者為誰產生了分歧。原建在臨港大街(大有街),清乾隆51年(1786)因舊街狹隘不敷使用,各船行商人聚資遷建於現址,期間歷經數次增建與整修,最近一次大修是因為民國88年(1999)921地震造成山門、三川殿、正殿、後殿的嚴重損壞進行的修復。

二水林先生廟

二水位於八卦山脈南側,松柏嶺下方,濁水溪於南邊向西流,二水車站是集集線鐵路的起點。地名源自古地名二八水,因該地在施厝圳(八堡一圳)與十五庄圳(八堡二圳)之間,建有一分圳自施厝圳引二成水量注入十五庄圳,稱為二分水圳或二八水圳,因有該分圳經過,故稱二八水,另有其他多種說法。日治初期沿用二八水庄之名,大正9年(1920)街庄改制,簡化為「二水」。自二水鎮街東走,公路旁有林先生廟,八堡圳取水口就在左近。

泉州晉江安海人施世榜在清康熙48年(1709)興築濁水圳,康熙58年(1719)竣工,自鼻仔頭(倡和村檨仔寮)引濁水溪水灌溉當時彰化縣全區十三堡中的東螺東堡(二水鄉全部、永靖、田中、田尾的局部)、東螺西堡(埤頭、溪洲及田尾局部,北斗鎮全部)、武東堡(社頭、田中、員林的局部)、武西堡(員林、溪湖及田尾鄉的局部)、燕霧上堡(花壇鄉全部、秀水鄉局部)、燕霧下堡(大村鄉全部、員林鄉大部)、馬芝上堡(鹿港鎮及福興鄉、秀水、埔鹽的局部)及線東堡(彰化市全部、和美鎮局部)等八堡。

因引用濁水溪水,故最初稱為濁水圳,又因水圳屬於施家的產業,所以稱為施厝圳,保是清朝時的行政區域名稱,保相當於鄉鎮,下轄許多村莊,本圳灌溉八個保而名「八保圳」,日本人稱為「堡」,八保圳遂改稱改稱八堡圳。

八堡圳開鑿初期,無法引水入圳,相傳有位老翁來見施世榜,給予「水利圖說」及「土工法」,教導利用藤竹做成壩籠,安置在河中將溪水引入大圳,世榜照其方法重行開鑿,果然成功,圳成之後,老翁拒絕酬賞,不示姓名,只自稱林先生,後人仰其恩德,在二水圳頭建林先生廟。

林先生的故事首見於道光16年(1836)周璽纂輯的彰化縣志人物誌行誼篇:「林先生不知何許人也,衣冠古樸,談吐風雅。…問以名字,笑而不答,固請,乃曰:但呼林先生可矣!…水圳成時,世榜將以千金為謝,先生辭弗受,亡何竟去,亦不知其所終,今圳寮祀以為神。」

真有這位如同黃石公般的人物?林先生廟主祀林先生,配祀施世榜及黃仕卿,臺灣人對人物的評價自有其權衡。

尖山埤江南渡假村

位於南市柳營區旭山里的尖山埤屬臺糖所有,在臺灣蔗作大本營的嘉南平原上是毫不意外的事,可以想見臺灣糖業當年的風光。糖業沒落之後,臺糖要「多角化經營」來撐持家業,尖山埤的飯店和遊樂區是轉型的方式之一。臺糖轉向觀光經營,賣點多是糖廠的設備和老建築,搞一堆賣場卻沒用心規劃,古樸幽靜的廠區弄得像花花綠綠、俗不可耐的攤販區,徒有熱鬧而已。尖山埤是比較不同的。

渡假村高六層樓不同的感覺從進渡假村大門開始,寬敞挑高的大廳,當中一方水池,圍以黑色花崗岩,池水平緩流動,飾以盛開的蝴蝶蘭。大廳落地門之後是一片天井,有庭園造景和涼傘桌椅,在兩邊餐廳內外柔和黃燈的映襯下,自成天地,把大廳和天井連成一氣。天井後方的石階上去後,約和二樓同高,迎面就是一潭藍色不規則形狀的游泳池,再過去是尖山埤廣闊的水面。從尖山埤方向,就是渡假村的後方看這棟建築,六樓和三樓延伸的樓板各有三座塔樓,三樓中庭樓板的部分成為一座空中花園。

尖山埤的壩頂有道路連接渡假村和對岸。水壩上立有石碑,刻有尖山埤江南渡假村誌:「尖山埤水庫位於台南縣柳營鄉旭山村尖山腳下,以尖山集水區為水域而得名,水庫於民國25年10月由當時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岸內糖廠前身)歷經兩年建造,於民國27年10月完工,水庫建造者為日籍工程師永野幸之亟及助理工程師洪石先生。水系:集水區域為龜重溪支流上之無名溪所匯集,集水面積:1028公頃,滿水位標高:423公尺,滿水位面積:76.16公頃,水庫總蓄水量:8111000立方公尺,水庫有效容量:6330000立方公尺,用水標的:當初建庫時是為工廠用水及農業灌溉,直到民國61年經省政府核定為縣風景特定區,提供國民旅遊,民國64年設置水庫管理課負責水庫營運任務,而民國81年改為水庫風景區管理中心,開始水庫與風景區之營管維護與安全管理。現在的尖山埤江南渡假村是民國89年起,台糖公司因應轉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邁向一個新的里程碑,重新定位為『尖山埤江南渡假村』,塑造成大陸西湖景緻之尖山埤江南渡假村,結合現有湖光山色及旅人渡假的想像空間,把建築與自然渾然融為一體,達到『雖有人作,宛如天開』,獨具江南西湖味,提供優質之休閒環境。

尖山埤本來是一處天然的集水區,因地形建壩,費了二年工期。埤形如掌,靠水壩這邊是掌心,由此向源水道分歧,湖中還有島嶼,近年淤積,深度漸淺,水道阻塞。

尖山埤水庫是臺南縣境內十座水庫中最小的,為全國唯一一座排砂式水庫,利用水的沖力將底層的砂石排出,不怕淤積,轉型作為江南渡假村觀光休閒使用後,為了景觀不敢排砂,以致水庫淤積。尖山埤水庫原來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水源給新營糖廠作機器冷卻之用,從糖廠流出的熱水要進入冷卻槽冷卻後,才能排到急水溪,早年糖廠會將部分熱水提供給糖廠員工沐浴使用。水庫的排砂設計是在水庫中間設一座隱於水面之下的L型隧道,直立的部分像是圓筒,在溢洪道旁水面下,圓筒周邊有排砂窗,水庫放空時,大雨將周邊土石沖入圓筒內,從L型隧道的橫斷面沖入無名溪再轉龜重溪,最後排到急水溪。控制水庫排砂的機房位於江南渡假飯店游泳池前方,像工寮不好看,所以將機房加蓋石頭綠美化變成假山,成為游泳池邊的一景,跟旁邊的溢洪道、大壩相襯。尖山埤水庫不再負擔民生用水、工業用水責任,糖廠也不需要水庫的水,偶爾白河水庫缺水時,尖山埤水庫會調撥水源提供農業用水。

在水壩的另一端,有極具特色的醉月小築,因房價很高,被戲稱為「最貴小築」。數棟斜頂高角洗石子牆面的水上建築就建在水面上靠岸的一面庭園幽靜,靠水的一面玻璃落地窗,寢具就在窗邊,高度離水很近,想像一下晚上躺在床上看出去一片水光,早上一起床就靠在水邊的感覺。

有「江南味兒」的是清晨山青水綠,對岸的屋舍、紅橋、亭台、山影倒映水中,還有二艘中國式的畫舫,遊湖用的。畫舫碼頭附近有植物園。

高屏鐵橋(下淡水溪鐵橋)

高屏鐵橋在高雄市大樹區九曲堂車站和屏東市六塊厝車站間跨越高屏溪,為了開發屏東平原豐富的物產,特別是阿猴製糖工場的砂糖,以及來自高雄港人員及軍事物資的運輸與安全,臺灣總督府技師飯田豐二受命主持規劃,明治44年(1911)初開始興建,由鹿島組承包興建,大正2年(1913)底完工啟用。因高屏溪日治時名為下淡水溪,故名下淡水溪鐵橋。

下淡水溪鐵橋的特色第一是長,橋長1526公尺,24孔,曾經是亞洲第一長橋,臺灣最長的鐵橋,被稱為東洋第一大鐵橋,第二個特色是它優雅的花樑桁架造型,橋梁上部的圓弧鋼桁架構材為日本川崎造船所製造,從基隆港和高雄港進口後運來組裝,橋梁的下半部兩側橋台寬7.55公尺,高約4.5公尺,由混擬土澆置,外皮用清水磚圍護,轉角處以日本德山產的花崗石收邊,橋墩為沉箱基礎,上部以紅磚砌造,墩體兩側圓弧面處包裹德山產花崗石,高9.5公尺,呈橢圓形以破水路。

原鋼梁桁架因鏽蝕,民國53年(1964)由臺鐵鋼樑廠自製的桁架取代,民國76年(1987)位於高屏鐵橋上游側雙線電氣化的新高屏溪橋完工啟用,高屏鐵橋同時停用,於81年(1992)除役,當時文物保存的觀念還很淡薄,原計畫將舊橋拆除,在高、屏兩縣地方人士及文史工作者爭取下被保留下來。

躲過了拆除,還有老天的考驗,民國94年(2005)海棠颱風時三座橋墩、四座鋼架被沖走,次年(2006)6月的暴雨中再損失一座橋墩及一座鋼架,98年(2009)的八八風災又使一座橋墩倒塌,留存的鐵橋一分為二,高雄市端設置舊鐵橋溼地生態公園,保存並展示這座歷史性的橋樑。

飯田豐二(1874~1913),日本靜岡縣人,東京工手學校畢業,明治30年(1897)成為臺灣總督府雇員,於擔任九曲堂派出所主任督工屏東線鐵路工程時,積勞成疾,鐵道未成即病逝臺南病院,下淡水溪鐵橋完工後,打狗保線事務所所長小山三郎為其在九曲堂車站附近設立紀念碑。

竹仔寮抽水站

位於高雄大樹區東南方的竹寮里,東臨高屏溪,西臨省道臺29線,南臨安泰水泥廠,北臨已廢校的九曲國小竹寮分校。明治41年(1908)臺灣總督府進行打狗築港計畫,實施都市改正,為因應打狗港街都市計畫建設的民生用水,明治43年(1910)在下淡水溪(高屏溪)畔的竹寮村興建打狗水道九曲堂唧筒室,大正2年(1913)竣工,現為臺灣省自來水公司第七區管理處坪頂給水廠竹寮取水站。

日治時期的水道設施大多採用重力給水方式,以減少動力的負荷,主要的方式是將水引至高地貯存,經過沉澱過濾後,送水至低地,引水至高地必須依靠唧筒機具的動力完成,竹寮取水站就是置放唧筒機具的空間。

抽水站主體為日治時期洋風樣式建築,依其功用可分為事務室、唧筒室、氣罐室、湯沸所,清水紅磚造,以大跨度木結構撐起傳統二坡水斜屋頂,外觀上較顯眼的是多座高度不同的山牆半圓形或弧形立面,如正立面以中央的曲面山牆最高,變壓室外的山牆次之,湯沸所的山牆最低,搭配不同的開窗形式,整體建築物給人古老典雅的感覺。大跨度木結構創造的寬敞室內空間,得以裝置新式動力的抽水機具。

竹仔寮抽水站抽取下淡水溪的溪水,經沈砂池沉澱泥沙微粒後,由唧筒室將原水抽揚至西邊高地的小坪頂給水場,經過沈澱、過濾、消毒,藉由地形落差的重力,將水輸送至打狗山(壽山)的淨水配水池,供應旗後街、哨船頭、苓雅寮,以及新濱街、湊町、山下町等新市街,竹寮取水站、小坪頂水源地和壽山配水池構成高雄最早的上水道(自來水)系統,擔負高雄川(愛河)以西的市區供水。

紅牆黑瓦,高高的弧形山牆立面,長長的木欞窗戶,屋頂上的通氣窗,房屋之間有空地、通道,在陳舊荒頹的建築之間的水池和溝渠有流動的活水,老樹在陽光下映襯綠蔭,抽水站在時光中老去,蒼老的容顏帶著悠閒的靈氣。

旗後砲台

旗津北端的旗後山扼守高雄港出口,清領臺灣後,一直有派兵駐守,康熙22年(1683)撥調水師把總一員,兵一百名駐紮打狗仔旗後,康熙58年(1719)鳳山縣志載旗後汛有砲台一座,安中國式大砲六門,道光22年(1840)中英鴉片戰爭,清廷於旗後築砲台一座以為防備。

旗後砲台的設置是同治13年(1874)牡丹社事件,船政大臣沈葆禎受命來臺加強海防,先後派淮軍統領唐定奎、副將王福祿於打狗港出口兩側的旗後山及哨船頭信號山督造旗後(威鎮天南)、港口(雄鎮北門)二處砲台。

砲台為聘請英國籍哈務德(J. W. Harwood)四品總教習設計的西式砲台,光緒元年(1875)興工,次年完工。砲台基座下大上橢圓,內部呈「目」字型,長向朝南北,短向朝東西,與旗後山山勢走向一致,牆垣由三合土築成,紅磚來自廈門,鐵水泥(塞門德土)購自歐洲,分成三區:北區為營門、操場及兵房、中區為指揮所、南區為砲台區、彈藥庫和兵房,中區中央一條溝槽形通道貫穿南北,安置四門6.5公噸英製阿姆斯壯前膛砲。正門為中國式建築風格之八字牆,門牆上以磚砌成樣式不同的「囍」字。

光緒20年(1895)乙末割臺之役,劉永福的黑旗軍駐守砲台,10月15日清晨6時55分,日艦「吉野」號率「秋津州」等艦,登陸前於旗後外海砲擊,擊毀砲台門楣「威震天南」之前兩字,砲擊之前,指揮官劉成良已於清晨4時隻身潛往安平,因無人指揮,砲台僅發射5發砲彈,下午2時30分,日軍開始登陸,迅速占領無人防守的旗後砲臺。

日治末期,大砲被拆走熔毀,砲台成為斷垣殘壁。臺灣光復後,國軍於砲台及旗后燈塔之間另建碉堡,砲台即乏人管理,列為軍事管制區,民眾不得進入。民國80年(1991)高雄市政府進行修復,門額字體,「天南」二字參考老照片摹寫放大,「威震」二字以虛字呈現,用以保存歷史,民國82年(1993)完工,84年(1993)元旦開放參觀。

馬仕耶穌君主堂

魯凱族的天主教杜勇雄神父帶著族人,為屏東的霧臺、瑪家、泰武的魯凱族和排灣族部落打造了12座具當地原住民特色、屬於部落自己的教堂:神山耶穌聖心堂(霧臺鄉霧臺村)、大武玫瑰天主堂(霧台鄉大武部落)、青葉小德蘭天主堂(三地門鄉青葉村)、馬仕耶穌君主堂(佳平村馬仕部落)、好茶聖母聖心天主堂(禮納里部落園區)、瑪家玫瑰天主堂(禮納里部落園區)、佳暮聖母無染原罪堂(長治百合部落園區)、阿禮聖采琪堂(長治百合部落園區)、吉露聖母領報堂(長治百合部落園區)、吾拉魯滋聖維雅納堂(泰武鄉吾拉魯滋)、武潭無染原罪聖母堂(泰武鄉武潭村)、佳平法蒂聖母堂(泰武鄉佳平村)。

12座教堂各有不同的設計、不同的風貌、不同的故事,最有名的當屬霧臺神山耶穌聖心堂,最大的特色是做成人型的椅子,頭整齊的朝向右方,代表側耳傾聽的意思,「我當時不知道做這些椅子會這麼貴,光是做這些椅子便花費了三分之一強的經費,這些椅子是先刻好一張原型,再用它去製模,當時光是製模就要四十幾萬,三十多年前的玻璃纖維技術和現在不太一樣,這些玻纖椅子都是滿灌實心的,所以重量很重,本來想做男的跟女的,可是錢沒那麼多,廠商說做女的更貴,因為女的線條更複雜,當時因為經費的考量,就只做男的了。」

民國107年(2018)落成的佳平法蒂聖母堂新堂是座精雕細琢的極美聖殿,令人目不暇給、嘆為觀止。教堂大門銅質,圖案由手工打造,旁有四扇繪有聖經四福音書作者的彩色玻璃門,一進入教堂立刻被前方祭壇背後大片馬賽克色玻璃透進的光吸引,光線的反差造成屋內其他地方是黑暗的錯覺,眼睛適應後會發現採光很好,寬闊光亮的彩色圖案磨石子走道直通祭壇,祭壇兩側有四座高達近三層樓的木質天使雕像,堂裡座椅的靠背是翻模的木頭質感人形像,和神山耶穌聖心堂的座椅異曲同工,兩旁黑色頁岩柱子狀似百合向上開放,挑高的屋頂上八盞白色主燈如穗花般垂落,數十顆顏色花式不同的七彩琉璃珠飾滿屋頂。

感覺最親切和輕鬆的馬仕天主堂是座小教堂,位在馬仕部落西側小丘旁的空地,外型有如方舟,室內木色大斜頂,牆面是明亮的鮮黃,從祭壇後方幾占整面牆的落地窗、兩側的連續大玻璃窗、鐘塔採光井引進天光和收納屋外景色,簡單明亮,布置裝飾很有杜神父風格的巧思。

杜勇雄神父說:歷史是很美的事情,那些快樂的、痛苦的,後來都成為文化堆疊的一部分,建築也是這樣,你會發現,我很少去拆掉舊堂再建個新的,我寧可讓聖堂成為承載部落所有人記憶的地方,年長的、年輕的人都可以說:「這是我親手蓋的聖堂」。

二峰圳

日治時期,為了灌溉萬隆農場的蔗田,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派日本靜岡縣出身的水利技師鳥居信平(1883-1946)到林邊溪上游勘察,經過五年的調查,大正8年(1919)完成「萬隆農場土地改良計畫書」,提交臺灣總督府,決定建造地下集水堰堤汲取林邊溪上游瓦魯斯溪伏流水,興建水圳。大正10年(1921)11月開工,大正12年(1923)5月完工,完成後的圳道以臺灣製糖株式會社社長山本悌二郎的別號山本二峰,命名為二峰圳。

二峰圳和臺南嘉南大圳、臺中白冷圳並稱,嘉南大圳的八田與一、白冷圳的磯田謙雄和鳥居信平,三人都畢業於日本金澤第四高等學校、東京帝國大學農業土木科,是前後期的校友。

二峰圳分成四個部分:地下集水堰堤、引水工、分水工和灌溉工。最具特色的是地下集水堰堤,或稱集水廊道,堰堤結構又分為四個部分:括梯形堰體、拱形隧道、進水塔和半圓形集水暗渠。梯形堰體位在林邊溪上游瓦魯斯溪、來社溪合流處下游不遠,來義大橋上游約100公尺的溪床,原本是埋於溪床之下,由左岸至右岸由西向東以1/100坡度配置,堤頂開設直徑0.42公尺的進水孔多處,堤高2.87公尺,頂寬0.91公尺,底寬3.94公尺,總長328公尺(河床寬約180公尺),原設計地下堰堤的深度是河床下25公尺,因氣象因素和當時工程技術,實際完工深度只介於2.79.1公尺之間。進水面以混凝土斜柱排列成25%開縫的滲水面,中空1.82公尺×1.82公尺直角三角形渠道,滲水面外層鋪設一層枯枝樹葉編織成的埽工當過濾層。為了讓民眾了解這個平常埋於溪底的堰堤構造,林管處在屏東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擺放一座實體模型。

拱型隧道在林邊溪右岸與梯形堰體相接,用來接通堰體,導入伏流水,經進水塔送往下游。拱型隧道寬1.46公尺,高1.57公尺。

進水塔位在林邊溪右岸的產業道路上,又稱人孔,為方形斜頂的低矮水泥建築,外觀不甚優美,是堰體的終點,內寬1.5公尺,高8.4 公尺,伏流水由此進入導水系統。

半圓形集水暗渠從瓦魯斯溪上游連接到梯形堰體,長455公尺,縱坡1/100,昭和2年(1927)增建,是梯形堰體工程完工不久後發現出水量不足,再補設的集水構造物。

引水工包括引水隧道582 公尺、壓力暗渠272公尺、砌石明渠2582公尺,總長3436 公尺,自堰體沿林邊溪右岸到萬隆農場分水工。在來義國小旁的明渠導水路有側向溢流堰設計,灌溉用水水量過多時會溢過中間的隔堤,回流林邊溪。

伏流水從圳道輸送方式送到萬隆農場辦公室前直徑約6公尺、卵石漿砌的圓形分水池,設有水閘門以控制分水流量,將水分送各輸水支線,由各支線圳道運抵灌溉農田。

設計這個工程的鳥居信平,明治16年(1883)1月6日出生於周智郡上山梨村,是八田與一高校與大學的學長,同為上野英三郎的學生,大正3年(1914)受上野英三郎推薦來到臺灣,在屏東的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工作,規劃水利灌溉工程,昭和11年(1936)為獎勵鳥居信平利用伏流水開荒拓蕪的貢獻,日本農學會授與日本農學獎,他在臺灣居住24年,曾擔任臺灣糖業株式會社常務取締役,昭和13年(1938)因為眼疾卸任返回東京。屏東縣來義鄉喜樂發發森林公園和潮州鎮林後四林園區設有許文龍雕塑的鳥居信平紀念銅像。

二峰圳的集水廊道構造簡單,不需人工常態維護,利用100公尺左右的高程落差輸水,不用任何人工機械力。二峰圳改善了林邊溪乾季缺水成旱,雨季洪水氾濫不利農耕的狀況,豐水期每日出水量可達25萬噸,枯水期每日近7萬噸,灌溉萬隆、泗林、林後、南岸、新厝等農場數千公頃蔗田,並供應丹林、古樓、新來義部落的民生用水。建成後直到民國106年(2017)才因地下集水堰堤阻塞影響供水,阻塞的原因不是設計或施工出問題,而是疏濬林邊溪的工程重車出入頻繁輾壓所造成。

日治時期建設的伏流水工程還有大正14年(1925)屏東力里溪的南和圳、昭和7年(1932)宜蘭礁溪大礁溪的金同春圳、昭和16年(1941)雲林古坑大湖口溪的崁頭厝圳,南和圳亦為鳥居信平設計建造。水庫因環境破壞及成本、使用效益不佳受到質疑,環保且低成本的伏流水系統重受重視,近年在通霄溪、濁水溪、高屏溪計畫興建多處伏流水工程。

古樓部落村口,臺糖萬隆機廠大門前的二峰圳分水工旁有一棵小葉桃花心木,是二峰圳竣工時,鳥居信平與排灣族來義社頭目共同栽植,現已蔚為大木。陪伴樹旁的圓形分水工,引自林邊溪河床下源源不絕清澈的伏流水在井裡迴旋激盪,隨著各個閘門連結的灌溉工,流向屏南原野的四面八方。

澎湖天后宮

澎湖天后宮是臺澎地區創建最早的媽祖宮,明朝時期即已建廟,天后宮一般稱媽祖宮,簡稱媽宮,是馬公早期地名媽宮的由來,供奉天上聖母,即媽祖,是早期渡海來臺的移民最崇拜的神明,清康熙22年(1683)施琅攻臺,將平臺戰功歸於媽祖庇佑,康熙23年(1684)將宋代敕封為天妃的媽祖晉封為天后,改天妃宮為天后宮。

清代以來澎湖天后宮曾多次整建,大正8年(1919)重修時在祭壇下挖出「沈有容諭退出紅毛番韋麻郎等」碑,大正11年(1922)因宮廟牆垣傾圮,澎湖臺廈郊商會等仕紳集資重修,是規模最大的一次修建,次年完工,今日天后宮的規模即成於該次整修。

澎湖天后宮座北朝南,由前殿、正殿、清風閣三進帶左右護龍組成,基地呈坡狀下降,建築物自前埕向後逐級升高,側面的山牆高低起伏,是天后宮建築的最大特色。

 

 

 

( 在地生活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oxkeeper&aid=15462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