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臺灣西部海岸的漁港
2021/03/26 11:00:28瀏覽6425|回應0|推薦0

臺灣西部主要河川均向西流入臺灣海峽,從上游到出海口的距離較長,而沿海平原和海灘的坡度較緩,順流而下的大量泥砂堆積於近海地區造成西部海岸大多是不利建港的沙岸地形。

平直的西部海岸地勢平坦,少岩岸,水淺多沙洲、潟湖,潮間帶寬廣,生態資源豐富,自古就存在各種的漁業型態從事漁業的船筏需要停泊避風補給的處所二戰前臺灣西部僅有梧棲、布袋、安平、鼓山、旗后等幾處漁港,此外漁民選擇可以泊船的海岸周邊居住,形成漁村聚落。臺灣光復之後,基於漁民漁業的需要,政府在西部海岸興建許多大大小小的漁港,因為沙岸地形的關係,大部分港是必須等待潮汐進出的候潮港。

本文範圍指北起桃園市,南至高雄市的臺灣西部海岸漁港。依縣市區分,桃園市有2處、新竹縣市有3處、苗栗縣有12處、台中市有6處、彰化縣有2處、雲林縣有6處、嘉義縣有9處、台南市有7處、高雄市有16處,新竹市新竹漁港、台中市梧棲漁港、臺南市安平漁港、高雄市前鎮漁港為第一類漁港,其餘皆為第二類漁港。

一、桃園市

桃園市海岸北起蘆竹區海湖附近,經大園區、觀音區,西南至新屋區蚵殼港,呈東北東、西南西走向,略呈外凸的弧形,曲折度不大,僅各河口附近有凹入的河口或潟湖地形,大部分為沙岸,海底平淺,退潮時露出寬廣的沙灘及沙洲,海岸沙丘地形發育良好,高可達十公尺左右,分成數列平行海岸分布。缺乏天然良港,竹圍漁港及永安漁港為人工圍築防波堤而成。

自桃園起至雲林縣海岸是風力發電機組的主要分布區,一架一架巨大的風車矗立在海邊,改變了海岸的景觀。

竹圍漁港

竹圍漁港位於桃園市大園區沙崙里及蘆竹區海湖里(下海湖)的交界處,距離桃園國際機場僅3公里。主要漁獲物有鰆魚、鯊魚、黑鯧、小卷、鰹魚、烏魚等。

民國41年(1952)曾設置曳船道,48年(1959)桃園縣政府及大園等鄉公所籌款興建北防波堤250公尺,水深2公尺,51年(1962)臺灣省政府及農復會分別撥款補助,於57年(1968)完工。民國77年(1988)臺灣中油提議與漁業單位共同合作開發本港,東、西防波堤、內堤等擴建由雙方共同分擔經費,漁港碼頭與泊地則由漁業單位負擔,82年(1993)改建完工後,碼頭長度343.5公尺,水深3公尺,泊地1.4公頃,後擴建至水深1.5公尺、碼頭長度410公尺之內泊地1.1公頃,及水深3.0公尺、碼頭長度460公尺之外泊地1.4公頃,另有水深4.0公尺、碼頭長度421公尺之臺灣中油公司工作泊地1.3公頃。

現有泊區3處,包括東南側舊港區、南側娛樂漁業漁船泊區及中油工作船泊地,港內設有魚貨直銷中心,一樓為海鮮銷售攤位,二樓是熟食攤位與小吃,港區外側南邊有竹圍海水浴場,漁港東側南崁溪口有一座單跨度180 公尺,高31公尺的紐爾遜鋼拱橋,鋼拱漆成紅色,為該漁港的觀光地標。

永安漁港

永安漁港(舊名崁頭屋港),位於桃園市新屋區永安里,社子溪出海口北側。清康熙年間,福建省泉州籍郭姓氏族來此開墾,因建屋於台地高崖(崁)上,故名為「崁頭屋」。民國42年(1953)崁頭屋港開港,44年(1955)7月臺灣省政府及農復會撥款修建南北防波堤各300公尺,47年(1958)加高防波堤,民國48年(1959)崁頭屋聚落改名永安,漁港亦改名為永安漁港。民國50年(1961)農復會延建南堤80公尺、北堤120公尺,51年(1962)農復會疏挖航道,60年(1971)桃園縣政府續延建北堤30公尺,63年(1974)桃園縣政府漁業局延長內防潮堤20公尺,65年(1976)桃園縣政府漁業局浚挖航道及泊地22926立方公尺,93年(2004)7月17日觀光漁市完工啟用,民國106年(2017)及107年(2018)台61線永安交流道北上車道、南下車道分別完工,可由市道114號直接達漁港。

永安漁港原為一小漁港,為因應漁船大型化需要,新闢碼頭,挖深航道,延長原有防波堤,目前港區的泊地面積為 27600平方公尺。漁獲種類以鯧、鰆、小卷、烏魚、鰹、鯊、黃花魚等為主,漁獲主要供銷外縣市。

觀光漁市主體建築為龍蝦造型,一樓有生鮮區、乾貨區、熟食區,二樓設有大型停車場,三樓有觀海露台。

二、新竹

新竹海岸介於福興溪及鹽港溪間,海岸線總長約28公里,包括新竹縣海岸約11.5公里,新竹市海岸約16.5公里,潮差大、潮間帶寬廣,海岸平直,桃園新屋鄉至新豐鄉海岸林相茂盛,頭前溪出海口至中港溪口,泥灘海岸平緩寬廣。

坡頭漁港

位於福興溪與新豐溪(紅毛港)出海口之間海岸中點,屬於新竹縣新豐鄉坡頭村。

坡頭漁港原為一僅有兩道防沙堤之漁筏停靠處所,漁筏以人工方式拖拉停滯於兩道堤間之沙灘上,漁業作業不便,漁業發展不易,新竹縣政府於民國 80 年(1991)完成坡頭漁港之規劃工作,自次年起開始進行興建工程,現今有南、北二道防坡堤,北堤272公尺,南堤188公尺,兩堤西面各建有南突堤22公尺及北突堤47公尺,圍成港區,堤外置放消波塊,港內建東西向中突堤92公尺及東突堤29公尺,分出內泊區與外泊區,內泊區水域較為穩靜,以供船隻休息停靠為主,外泊區則供補給或機動性使用,碼頭 550 公尺,水域包含內外泊地 1.88 公頃共有26.35 公頃。

漁港北側陸地受飛沙影響嚴重,附近河川夾帶泥沙入海,伴隨著潮汐變化,漁港規模不大且位於碎波帶附近,航道水深易受波浪及沿岸漂沙影響,須定時進行浚沙工作以維持漁港運作

設有海鮮直銷中心,漁獲物除供魚販、當地居民、遊客直接購買外,大部分運往基隆、臺北、桃園、新竹、中壢等地販售。漁船主要從事定置網、刺網、一支釣等漁業,定置網漁業於每年颱風季收網整修,刺網、一支釣除東北季風強勁時外,全年均可作業。主要魚獲物有鰆(𩵚魠魚)、鯧、黃花魚、鰹、鯛類等,一般作業漁船均於當日往返。

鳳坑漁港

位在新豐出海口南側海岸,紅毛港紅樹林南邊,因凸堤效應導致泥砂堆積,已經廢港,原做為防坡堤使用的數十座圓形水泥石台列於港口南北兩側,南短北長,排列綿延至海中。

南寮漁港

位於頭前溪近出海口左岸,為河口港,前身為竹塹港,清雍正9年(1731)開港。嘉慶20年(1815)淡水同知薛志亮諭商入組織老開成公司,重新浚深舊竹塹港河底。咸豐10年(1860)福建通志臺灣府提到:「竹塹港南北二線,可泊小舟,候潮出入,惟溪流沖壓,港路無定,晝則循標而行,夜則篝燈為號。」清代時,港口曾多次遷移頭前溪的南北岸,大致在與舊港島西南角落與其對岸的船頭至南寮間擺動,有後壁溪(舊港里與新港里間的頭前溪分流水道)、頭前溪、南港(富美宮旁頭前溪南岸)、北港(舊港島南岸)、船頭港(造船港)(頭前溪南岸)、船頭溪洲(舊港島南岸)、舊港(舊港島西北角)、南寮港(南寮舊漁港東南約300-400公尺的頭前溪南岸)等稱呼,19世紀中期以後,竹塹行郊多設此地,清代乾隆末期到日治大正年間,是舊港的全盛時期。日治時期,香山港興起,竹塹港的發展呈現遲滯,臺灣總督府指定竹塹港為對中貿易的四個港口之一,竹塹港材恢復盛況。昭和7年(1932)後因戰爭停止海峽貿易,竹塹港成為專屬漁港。民國41年(1952)因舊港易封淤,船隻出入不便,遂於頭前溪南岸另建南寮漁港取代舊港,46年(1957)完工,由於河口港的天然條件不足,船隻需候潮出港,當地人稱該港為「臭焦港」。

南寮舊港及其周邊聚落為新竹市早期發展地區之一,見證了新竹市的歷史發展過程,南寮漁港是南北漁船返航路之終點,過去是各地魚貨漁船的集散地。民國89年(2000)基於文化地景保存與地區產業發展政策需要,經過都市計畫變更,確定將南寮舊港予以保存下來,併同新港進行南寮雙港區再生發展計畫。

新竹漁港

新竹漁港,為臺灣西海岸遠洋漁業的重要港口,位於新竹市北區、頭前溪出海口南側的南寮。因頭前溪溪口淤積、候潮港的問題一直無法解決,致使舊南寮漁港難以運作,民國69年(1980)計畫於頭前溪出口南岸約2公里的地方興建新漁港,70年(1981)1981年4月規劃完成,定名為新竹漁港,同年10月底開工興建,分十年十期施工,80年(1991)新竹漁港正式啟用。

本港所在海岸屬於洲潟型海岸,泥沙在溪流在出海口長年堆積,沿海浮覆地有陸化的現象,故在漁港出入口外兩側興建數百公尺的北堤與南堤,堤外泥沙淤積。

漁船從事定置網、刺網、一支釣、單船拖網等漁業;漁獲主要為烏魚、鯛類、烏賊類、白帶魚、鰆魚、鯊魚,約10%於該港進行拍賣,其餘運至外地漁市。

佔地約 900 坪的新竹漁港漁產品直銷中心於民國85年(1996開幕,販售來自全省各地的魚貨與新竹地區沿近海海域所生產的漁獲物委由新竹區漁會經營管理。

海山漁港

位於新竹市香山區海山里西濱公路旁,汫水港溪出海口,汫水港溪由東邊山脈向下流入海山漁港。北防波堤自汫水港溪右岸向外延伸,與南防波堤、西防波堤圍成外泊地,海山橋至西碼頭的汫水港溪河道為內泊地,可泊膠筏。

香山港澳的歷史甚為久遠,清代文獻即有香山澳及香山港的記載,同治10年(1871)淡水廳志:「香山澳,在隙仔溪(客雅溪)南,距城西十里,離深水外洋五里,口門闊二十餘 丈,深一丈二尺。潮漲至鹽水港而止,退即旱溪,三、五百之船,乘潮可入,為南北大路,設香山塘。」「香山港:中港北二十里為香山港,在廳治南十里。岸去海口甚遠,居民寥寥。港東礁寬六十丈,水深二丈餘,內地商船遭風,每寄泊於此。海灘甚大,不能靠岸。舊設汛兵十名,歸北路右營楊梅壢把總管轄。」明治40年(1907)新竹廳志:「香山港位於鹽水溪與客雅溪中間,為南北百二十間、東西百三十間之匯灣,雖是漲潮,但其水深只不過五尺,退潮時則可涉水而過;故船舶之進出十分不便,僅可停靠五十石以下之漁舟而已。然而,在嘉慶、道光年間香山亦為貨物之集散地,及至竹塹堡之人口移住逐漸增加,開設香山港,與中港同時 與清國對岸地方貿易,戎克船之來往尤其興盛。」推測昔日的香山港、香山澳並非固定一處,而是在鹽水港溪口與客雅溪口之間的香山潟湖游移,少部分為河口港,多數為潟湖港,大約在民國79年(1890)以後香山潟湖區日益陸化,港口泊地吃水日淺,貿易功能遂轉移至竹塹港。

現今的海山漁港是個海港,民國77年(1988)開始辦理海山船澳規劃工作,次年(1989)進行第一期工程施工興建港埠設施,83年(1994)完成南海堤250 公尺、防波堤兼碼頭310 公尺、防波堤60公尺、碼頭320公尺、曳船道及浚挖航道、泊地、填築新生地4.2 公頃。汫水港溪流入漁港處設有沉砂池。

港區配合產業道路布置,主要提供平時及季風期漁筏、舢舨停靠,颱風時仍須拖曳上岸或駛往鄰近的新竹漁港避風。該港船隻多經營沿岸定置網、刺網、一支釣等漁業或於沿岸插蚵、淺海養殖,一般均為當日往返。定置網漁業是香山沿海最具特色的漁業,設有定置漁場集貨中心,目前有金吉利與明發兩家家定置漁場,漁民每天凌晨到外海捕撈,下午返航。漁獲物以烏魚、鯛、烏賊、白帶魚、鰆魚、鯊魚類為主。

海山漁港受到潮汐的影響,漁業發展空間相對縮小,因此新竹市政府將其規劃為觀光休閒漁港,於港內最前端之橋堤入口處設二層樓高之觀海平台,除可眺望港區,觀賞漁區作業外,也可眺望香山灘地、蚵架景觀。

三、苗栗縣

苗栗海岸介於鹽港溪及大安溪間,海岸線總長約50公里,沿海有竹南鎮、後龍鎮、通霄鎮、苑裡鎮四鄉鎮。沿海輸砂、臨海山丘沖刷來源甚豐,後龍、通霄間有外海沙洲形成,外埔以南海埔地尚稱發達,通霄、苑裡一帶由飛砂形成低沙丘。

青草漁港

位於竹南鎮崎頂里,崎頂海水浴場南側800公尺處,青草聚落海邊,此地為一片海埔新生地,昔時青草叢生,不宜耕種,故名青草。有一條民國81年(1992)漁業局補助興建的118公尺曳船道平伸入海,便利拖引車拖曳漁筏上岸卸魚,設備極為簡單,曳船道兩側為沙灘,南邊有一道消波塊堤,風車突出於防風林後。

本港因無船筏設籍,於民國108年(2019)廢止,轉型為觀海景點,目前供定置網作業漁筏使用,漁業設施僅有定置網寮、漁獲處理場,檢查站亦已廢棄,有日豐漁場及翔順定置漁場,主要經營落網類定置漁業,漁獲物有鰆、烏魚、花枝、白口、鐵甲參、肉魚、午仔、鯛類、鯧類、鰤類等,漁貨大部分運銷外縣市。

龍鳳漁港

龍鳳漁港位於苗栗縣竹南鎮龍鳳里,冷水坑溪出海口與龍鳳大排交接處南岸,緊鄰西濱公路,因鄰近海域多數為礁石地形,漁產種類極為豐盛。主要漁獲物為鰆、烏魚、花枝、白口、鐵甲參、鯛、鯧、鰤類等。

龍鳳漁港於民國71年(1982)開始闢建,83~84年(1994~1995)改建碼頭237公尺及延長南、北防波提各50公尺,港區由東西向的南北防波堤及兩座南北向突堤構成,90年(2001)10月漁獲直銷中心落成啟用,是苗栗縣第一個假日魚市,附近有多家海鮮餐廳。民國97年(2008)於漁港北側冷水坑溪出海口建造景觀橋一座,採用白色風帆造型搭配紅色的鋼骨結構。該港尚保留牽罟之活動。

塭仔頭漁港

位於竹南鎮港墘里五福大橋北側,拓榴溝(射流溪)大排及中港溪交會處東側,附近的官義渡生態公園是紅樹林保護區,為僅能於漲潮時進出的候潮小河港,原有停筏場約1600平方公尺和檢查站各一處,民國80年(1991)興建簡易碼頭156公尺。大部份漁筏經營流刺網漁業或雜漁業,主要漁獲物有鰆、烏魚、花枝、白口、鐵甲鰺、鯛類、鯧類、鰤類等,漁產量不多。本港附近漁業相關行業缺乏,漁民需要補給均前往竹南。

本地濱臨海岸,早期設有魚塭,名為「塭內」,因靠近海濱,故稱為「塭仔頭」,清道光16年(1836),淡水廳同知婁雲在此設官義渡,購置船隻,雇用船夫,民眾隨到隨渡,免費搭乘。官義渡由婁雲捐銀三佰圓倡設,向地方仕紳募款得近九千圓做為官義渡的資金,購買田地,以每年佃租收入維持官義渡營運所需費用。官義渡生態公園內立有婁雲所立的「中港溪官義渡」複製石碑:「道光丁酉年起,建設義渡,由官給發工食,往來行人,隨到隨渡,不准需索分文,如違鳴官嚴辦。」

外埔漁港

位於苗栗縣後龍鎮海埔里海邊,從大山車站南側的苗8鄉道西走至海邊即達。早期以快艇一支釣聞名,為推動當地觀光,轉型為觀光休閒漁港;外埔漁港附近的外埔裏海岸,最多曾有21座石滬,至今僅剩「合歡」與「母乃」兩座。主要於近沿海經營小型拖網,流刺網及其他雜漁業,漁獲物有鰆、烏魚、花枝、白口、鐵甲參、肉魚、午仔、鯛、鯧、鰤類等;近年因游釣漁業興起,從事一支釣漁業日益增多,加上魚礁區之設置,漁民釣獲黑鯛、鮸魚、紅甘鰺、石鱸等高級魚類日益增多。

民國64年(1975)政府為改善漁民生活,積極補助興建漁港及船澳,最初建港計畫因受經費限制僅能以半候潮港為目標,工期五年,民國69年(1980)6月底完工,設有漁貨拍賣場、給水站、儲油庫與製冰冷凍庫等。漁港外廓由南、北防波堤及西突堤構成,南防波堤上有觀光木棧道,設有休閒漁業館,南龍區漁會本部設於此。

公司寮漁港

位於苗栗縣後龍鎮龍津里,後龍溪口南岸,為典型河口港,海線鐵路及西濱公路通過,從龍港車站南側的鐵路涵洞進到聚落,漁港在聚落旁河岸邊。以近沿海之一支釣漁業為主,次為流刺網與其他漁業,漁獲為鰆、烏魚、花枝、白口、白魚、金線、午仔等;因淤積嚴重,僅有孤筏十餘艘停泊或出海作業。

公司寮漁港名稱由來,因有漁民數人組織公司團體,築寮捕漁,故稱為公司寮漁港,二戰後定名為後壟港,今稱龍港,一般仍習慣以舊名公司寮漁港為名。

有關後龍鎮港口最早的文字記載,為康熙33年(1695)的「臺灣府志」:「後壟港由崩山社至新港仔入海...。」所謂的新港仔為新港地區新民里一帶,康熙末年的「平臺紀略」,藍鼎元於「臺灣水路兵防疏」指稱「淡水以南二百餘里有後壟港,港澳寬深,由海口直達後壟社,可容戰艦出入...」此時後壟港疑已有變遷,不在新港,而移至後壟社附近。「諸羅縣志」也記載後龍溪北岸有後壟港,南岸則有噍荖叭港,後壟港可能是現今溪洲里的汕頭港或溪洲港;另外也有說法是噍荖叭港即今日的公司寮港,當時應已有港口的雛形。每年秋冬的季風會將大山腳一帶的沙墩南移,致使溪州的汕頭港被沙淤塞,該港遂遷往後龍,後來河沙下移,再次西遷至公司寮。

民國65年(1976)以前,公司寮漁港是後龍溪流域唯一的對外港口,康熙末年至雍正8年(1730)開始對泉州通商,帆船可直駛後龍溪松仔腳,為海岸及濱海各處貨物集散根據地,對外與福建之泉州、廈門、汕頭等地貿易,對內與基隆、淡水、永安等地貿易。公司寮漁港面向寬闊的後龍溪口,未淤積前,3至9月的捕魚季節,漁船雲集,黃昏漁船返港的景象有「寮港歸舟」之稱。明治28年(1895)指定本港為特別輸出入港,禁帆船碇泊。明治42年(1909)1月,港口因溪床淤積,遷徙至現今的龍津里公司寮,故稱公司寮港。於日治時曾擬定修建漁港之計劃,因二次世界大戰而中止。民國45年(1956)還有40艘左右的漁船作業,後因出海口淤積嚴重,船隻無法停靠,商業漁業衰退,漸乏問津。

民國42年(1953)起由漁業局、苗栗縣政府共同撥款闢建公司寮漁港,先後辦理三期工程,於民國44年(1955)完成,為避風漁港。

福寧漁港

位於後龍鎮福寧里西湖溪口北側,為一小型河港,西濱公路橋及海線鐵路下三叉河橋之間。自公司寮附近出海的後龍溪和從灣瓦入海的西湖溪出海口極為接近,民國79年(1990)興建簡易碼頭40公尺一座,泊地面積約375平方公尺,水深-1.0公尺,設備簡單。從事於近沿海之一支釣漁業,流刺網及其他雜漁業,漁獲物有鰆、烏魚、花枝、白魚、午仔等。

南港漁港

位於後龍鎮南港里,西湖溪出海口南方,自山邊媽祖宮西行可達,為設備極簡單的小港。南港,合日治時的南勢山、過港兩堡而成,故名南港。

民國69年(1980)興建曳船道,另設有檢查站及停筏場、擋風牆等,漁筏完全仰賴曳船道候潮出海作業,回航時亦復如此。從事於流刺網及其他雜漁業,漁獲有烏魚、花枝、午仔等。

白沙屯漁港

位於苗栗縣通霄鎮,過溝溪口南方,鄰近通霄鎮與後龍鎮交界處,白沙屯聚落海邊,與新埔漁港間有防汛道路相連,白沙屯的拱天宮以媽祖信仰聞名。民國74年(1985)在白沙屯海堤外側興建寬12公尺、長30公尺之曳船道及寬約36公尺、長約35公尺之停筏場,後來再將曳船道延長,並將停筏場南側延長35 公尺,增建北防波堤140公尺,民國84年(1995)繼續延長北防波堤79公尺,並於停筏場南側增建南防波堤兼碼頭50公尺及碼頭28公尺,目前有伸入海中的140公尺北防波堤,曳船道一座,停筏場約1400平方公尺,南防波堤兼碼頭50公尺及碼頭28公尺,設備簡單,除北側的安檢所,並無其他設施。主要經營近沿海之一支釣漁業及流刺網漁業,漁獲都為洄游性魚類,有鰆、白帶、白口、鰺類、沙條、午仔、狗母、其他雜魚等。

白沙屯,因海岸風砂堆積成墩而得名,墩與屯字閩南語同音。白沙屯漁港除了船筏近海撈捕外,亦使用建造石滬、牽罟的傳統方法來獲取漁獲,為苗栗海岸八景之「沙墩觀魚」。

新埔漁港

位於苗栗縣通霄鎮新埔里海邊,新埔車站、新埔國小北方,配置和白沙屯漁港相同,北防波堤伸入海中,堤南海邊為曳船道,曳船道旁有停筏場及漁具整理場,船筏需候潮進出。往南沙灘綿延,可看見通霄漁港及發電廠。

通霄漁港

位於苗栗縣通霄鎮南勢里,南勢溪口、通霄發電廠、通霄海水浴場北邊,自通霄市區往海水浴場方向,至台61線高架下往北走到盡頭,即抵達漁港。民國69年(1980 )臺電於該處建通霄火力發電廠,致使漁筏原有潮口航道封閉,71年(1987)於北側開闢新潮口,築導流堤180公尺、海堤261公尺、護岸220公尺與臨時臺電工作船碼頭單座30公尺,交由縣府作為漁筏停泊用,75年(1986)與76年(1987)實施第一期漁港建設方案,闢建碼頭324公尺,新建北防波堤200公尺,浚渫泊地與航道設置檢管站,82年(1993)與83年(1994)實施第二期漁港建設方案,延建北防波堤,84年(1995)延長南防波堤130 公尺,於航道內側興建碼頭120公尺及曳船斜道42公尺,疏浚航道與攔砂堤50公尺,泊地2.9公頃。

主要從事沿海之底流刺網漁業,漁獲為鰆、白帶、鯊、白口、鰺、午仔、西刀、烏魚、扁魚、厚唇等,漁獲物運銷外縣市、市內銷售,或於港內進行拍賣。陸上主要設施有漁具倉庫、曬網場、停車場、拍賣場及漁民活動中心等各一座。東側為台61線西濱公路高架,南側為通霄發電廠的廠房與煙囪。

苑港漁港

自台61線苑裡出口下交流道即抵達漁港,北側為沙灘,彩虹景觀橋橫跨航道之上,橋內側為泊區。

苑港漁港舊名苑裡港,因位於苑裡溪出海口而得名。蔡振豐「苑裏志」記載苑裡港稍寬且深無窒礙,故停泊商船多,桅檣林立,舟人蟻附。通霄鎮白沙屯到苑裡鎮大安溪北岸,清朝通稱為蓬山,「苑港停舟」列為蓬山八景之一,日治以後禁與中國通航,因而沒落。早期為溪口型之簡易船澳,民國80年左右建設為觀光漁港,設有漁民活動中心、觀海樓、兒童遊樂設備、烤魚區、表演廣場、直銷中心、貝類蓄養池、露營區、停車場、步道、彩虹景觀橋、涼亭等,提供海鮮小吃、海釣、牽罟等休閒活動。

苑港漁港屬西部海岸典型沙岸,潮差大,沙灘緩且廣,潮間帶縱且深,沿岸漁產豐富,主要漁產種類在春季為午仔魚、鰆、鯧、帶魚等,夏、秋兩季為鰔、鰈、蝦蟹等,冬季則以烏魚、午仔魚、鰆、鯧、帶魚等為大宗,四季魚產皆豐。

苑裡地區沙條鯊魚及雙過鯊魚產量極豐,光復初期因為交通不便,鯊魚不耐久貯,漁汛期盛產時供過於求,漁民以鯊魚為原料製造魚丸,以解決鯊魚產銷失衡現象,魚丸材料均取自沿岸新鮮鯊魚,苑裡魚丸由是而成苑裡有名的特產。

苑裡漁港

苑裡漁港位在苑港漁港南約2公里,房裡溪出海口北邊,泊地面積5.8公頃,內泊地3.0公頃,外泊地2.8公頃,北防波堤350公尺,南防波堤250公尺,碼頭370公尺,護岸220公尺。陸上公共設施有漁具倉庫、拍賣場、魚技中心各一座。內泊地進出口上原有一座景觀橋,現已拆除。

苑港漁港和苑裡漁港間的苑裡濱海藝文中心原名苑裡濱海休憩旅遊服務中心,是因應民國84年(1995)之前醞釀的苑裡海水浴場開發案而興建,後來因為地方漁民與營運效益評估等因素而計畫告停,但整座建築已經完成,無法運作而淪為閒置空間。後來苑裡鎮公所因應地方閒置空間活化,委請出水地區藝術工作者康乙任策劃濱海藝文中心之活化與啟用相關事宜,決定以藝術創作常設展之方式讓濱海藝文中心空間常態開放。

心雕居是已故藝術家陳炯輝的工作室,從門口到庭院的角落隨處可見的藝術作品,最多的是陳炯輝的排灣族雕刻作品,他是第一個傳承排灣雕刻文化的漢人,後期則多是以鹿為主題的作品。

四、台中市

臺中海岸介於房裡溪及烏溪間,海岸線全長約38公里,沿海有大甲、大安、清水、梧棲、龍井等區,均為沙灘海岸,地形緩和傾斜,為全臺潮差最大地區,平均潮差達4.5公尺,乾潮時有長達3~4公里的沙灘露出水面,為一片廣大的海埔地。北段海岸為大安溪、大甲溪河口之掌狀沖積平原,潮差大、海埔地發達,愈往南海埔地愈寬而砂灘粒徑愈細,淤泥含量愈高。南段海岸屬烏溪口之沼澤區,小型排水路眾多而分歧。由北而南共有6處漁港,分別為松柏、五甲、北汕、塭寮、梧棲與麗水漁港,除梧棲漁港外,其餘漁港因受限漂砂海岸地形且外廓設施長度不足,無法有效阻擋冬季波浪之入侵及沿岸漂砂之活動,導致靜穩度不足及航道水深無法維持,且部分漁港係利用河川或排水溝出海,水深維持相當困難。

松柏漁港

位於臺中市大甲區福德里,大安溪北四好橋溝出海口北岸,當地稱為「船頭埔」。沈茂蔭「苗栗縣志」記載:「船頭埔莊,在(苗栗)縣治之西南,距城五十五里,西臨海。」埔,平原草地之意,本地位在大安溪沖積扇扇端前緣的海岸平原地帶,地勢低平,海拔高度約3~10公尺。昔日帆船停靠在土地公港內,在船頭埔聚落以西,從聚落走向港口時,先見船頭並指向聚落方向,故名為船頭埔。船頭埔以順帆路分界,以北稱為後壁厝,以南稱為頭前厝,船頭埔之開發,與嘉慶6年(1801)開鑿的日南圳有關。

松柏漁港由於航道窄淺,出海作業常受限制,退潮時漁民需抬漁筏到數十公尺外的海水裡,返航時要等待漲潮才能駛近碼頭,民國60年代經過三次整修,63年(1974)興建航道、曳船道、靠堤岸,65年(1976)修建碼頭及曳船道、挖浚泊地,68年(1979)加寬航道、加強擋石堤防。

漁港南北側海岸皆海堤護岸,北為船頭埔海堤,南為西岐海堤。南、北防波堤將漁港夾為長形,間有二個泊區,第一泊區位於漁港東側,西邊以港內突堤圍成第二泊區,第二泊區與南防波堤間為航道兼暫泊區。

當地漁筏在沿岸、近海從事流刺網漁業,當日往返,漁獲物以鰆魚、白帶魚、花枝、 烏魚、鯊魚、白口等為主。漁獲物上岸後直接送往岸上銷售,由漁民自產自銷。

五甲漁港

五甲漁港位於大安溪出海口以南1公里左右的海岸,有北、南、西防波堤,港內有二座突堤,可供漁船停靠。當地漁筏一般均於沿岸海域從事流刺網、單拖網、雙拖網等漁業,當日往返,漁獲物以烏魚、旗魚、 鯛類、鰹類、鯧類、黃花魚、白帶魚、鯊魚、白北魚等為主。

陳培桂「淡水廳志」記載:「五甲莊(距大甲七里)。」地名起源可能與早期移民開墾而成之田園面積有關,五甲南、北路一帶,屬8鄰之地,稱為中五甲,五甲漁港東側9鄰之地,因其地較北,稱為北五甲。五甲港清代為大安港附屬港之一,可泊舢舨小舟,大安港沒落之後亦隨之消失,今設有五甲漁港,境內居民多雜姓,沿海一帶居民多捕魚為生。

北汕漁港

北汕漁港位於五甲漁港以南約700公尺,大安濱海樂園停車場內側,與五甲漁港間有北沙海堤防汛道路連通。原為大安港,係一灘地,出海口偏南,緊鄰海墘社區,經過整治並截彎取直,出海口北移,漁港在頂店第二大排水北岸,除碼頭外無其他設施,對岸為大安媽祖園區,建築造型頗奇特。本港船隻多於沿岸海域作業,當日往返,主要漁獲有烏魚、旗魚、鯛類、鰹類、鯧類、鯊魚、白北魚等。

陳培桂「淡水廳志」記載:「北汕莊(距大甲八里)。」海岸多為沙岸,且因潮差較大,在沿海潮間帶間形成了廣大的潮埔,水淺而平,形成沙洲而稱之為汕,因位於大安港北沙汕,故而名之。

大安港於清康熙23年(1684)將臺灣收入版圖時已經存在,是大陸移民遷徙台灣,兩岸貿易往來的重要港口,由大安港登陸及鹿港北進之大陸移民,閩籍有林、張二姓,粵籍有邱姓率眾開墾九張犁,日南、大安、鐵砧山腳等荒埔,一直到外埔鄉一帶,道光20年(1840),臺灣道姚英說此港是臺灣十七要港之一,是中部最好的良港。大安港在清代由於港闊灣深,船入港安全無虞,故名大安,位於大甲溪與大安溪之間,現今是大甲西方的一個小漁村。由大安港東望,可看見大甲的鐵砧山,淡水廳志載:「鐵砧山一名銀錠山,自大甲視之不高,然欲泊船大安,既見鐵砧,半日方到。」鐵砧山之所以聞名,因鐵砧山是昔日航海的一座指標,而大安港是航海船舶的碇泊重鎮,「大安泛棹」為鐵砧山八景之一。雍正9年(1731)大安港闢為貿易港,港灣內有兩條河流入,一在海墘國小後面,一在北汕莊,港之外緣有一天然石線,沿五甲、北汕向外延伸,直至溫寮附近,石線以內是航道、港灣及南北街,船隻由五甲經此水道進出大安港。當年港灣距東西街不到五十步,北與北汕為鄰,東至海墘國小操場後面,可見港灣之遼闊。東西街、南北街均應港運而生,東西街仍留存痕跡可追憶往昔,建築式樣低低矮矮,街道齊整狹窄,而當年最繁華之兩條南北街,在道光戊戌年間因洪水衝向大海,沖毀港灣以西的石線,海岸失去護衛,加劇港灣西側的侵蝕,南北街逐步崩陷消失。戊戌年的洪水後,船隻之進出港不再經由五甲出入,可直接出海。洪水夾帶的大量泥沙淤積於港灣內,於是大安港日漸淤塞,往昔小船可到今海墘國小後面停泊。因港灣沿岸淤塞,今人將之闢為田園,或修築農舍,沿岸生出許多海埔新生地,臺灣光復後,在此海埔新生地種植木麻黃擋風,建築房屋。

塭寮漁港

塭寮漁港位於臺中市大安區海尾莊塭寮溪出海口北岸,為河口港,掘港於河道內灘地,略呈方形,進出口上方建有堤頂道路,漁筏利用塭寮溪出海水道出海捕漁,海堤外側簡易碼頭亦可泊舟,出海水道受沿岸漂砂影響時常改道,漁船進出不便。溫寮溪南岸有龜殼生態公園,兩岸之間有景觀橋相連。

寮位在沿海低地,地勢低窪,昔日於沙丘後背濕地形成沼澤、水池,或居民因築堤儲水以成魚塭,作為漁業養殖之用,故稱為塭寮。

梧棲漁港

梧棲漁港位於台中商港內,受商港外廓防波堤等設施之蔽護,得以維持港域穩靜及暢通。

梧棲漁港古稱竹筏穴,因位於牛罵頭溪入海分汊處,有五條港叉,又名五汊港。地方人士取「鳳非梧不棲,非靈泉不飲,非竹實不食」之雅意,將五汊音雅化為梧棲,又以位居清水鰲峰山之西,而稱鰲西、鰲栖。梧棲漁港一帶原為小型漁村,漁民多從事沿海流刺網及淺海養殖,之後政府推動十大建設,新建臺中港時,徵收梧棲附近海埔地,在臺中港內規劃漁業碼頭區,就是現在的梧棲港。

清光緒17年(1891)改名為「梧棲港」,日治時,南北有基隆港與高雄港的建設,為改善港灣分布不均,及產業發展、國防安全及軍事擴張之需求,決定在中部的梧棲建港,昭和12年(1937)擬定「梧棲港計畫事業書」、10年建港計畫,命名「新高港」,昭和15~20年(1940~1945)修正築港計畫,完成60%工事,昭和19年(1944)7月因財力物資枯竭而停工,港灣工程於二次大戰末期遭轟炸損毀,又缺乏維修,航道泊地漸被漂砂淤塞,大型船隻無法進出,臺灣光復後,成立新高港接收委員會,38年(1949)擬打通臺中港航道,後為防共軍滲透,臺中港乃遭封鎖。民國59年(1970)6月,省交通處將日本調查團所完成之規劃報告委託中華顧問工程司進行評估修正,於61年(1972)9月核定興建計畫,漁港以發展近海及沿岸漁業基地為目標。民國68年(1979)7月起由臺中港務局興建,72年(1983)6月完工,73年(1984)5月20日正式通航營運,78年(1989)增建碼頭工事、疏洪道,83年(1994)興建梧棲觀光漁港漁獲直銷中心。漁港雖位於清水鎮境內,但由於梧棲漁港具有深遠的傳統意義,故仍定名為梧棲漁港。

梧棲漁港位在商港區域內,泊地面積26.09公頃,陸域面積32.22公頃,總面積為58.31公頃。防坡堤1180公尺,海堤550公尺,碼頭長度1600公尺,港口寬度約150公尺,泊地及碼頭最大水深為4.5公尺。梧棲漁港的內設施完善,魚貨拍賣場、魚貨直銷中心、漁民活動中心、大型停車場、漁船加油站、漁具整補場、漁船上架修護廠、修船斜道、漁具倉庫、娛樂漁船碼頭、臺中市海岸資源漁業發展所的辦公室、安檢站、漁港中隊辦公室、漁會辦公室。

本港漁船多於新竹以南至鹿港以北間,西部海域及臺灣海峽中線以東區域之海域,從事拖網、延繩釣、流刺網及雙船圍網等漁業,多早出晚歸或晚出早歸,以當日往返為主,作業區多集中在沿岸12海浬以內。漁獲種類有鯛類、鰭魚、吻仔魚、白口、烏魚、白帶魚、蝦、小卷、旗魚、蟹、白鯧、花枝、黑鯧、赤翅魚、黃順、狗母等。

麗水漁港

麗水漁港位處台中市最南端,大肚溪(烏溪)北岸,出海口附近,臺中火力發電廠以東,利用大肚溪岸邊堤防停靠,海床坡度平緩且潮差大,漁筏均需候潮進出,為河口港及候潮港。漁獲物以烏魚、鰻苗、黃魚、午仔魚、魩鱙等為主。

舊稱水裡港,水裡港名稱之由來,有一說認為,因水裡港位於海汊之間,故稱「水裡」之,另一說認為,因曾有拍瀑拉族水裡社在此活動,所以稱之為「水裡」。過去原是一處海汊,是大肚溪下游分流的出海口,「彰化縣志」記載;「水裡港,海汊在大肚溪北。」乾隆20年(1755)有閩籍入墾水裡港,迫使水裡社眾遷居大肚臺地。清代水裡港是一個可泊小漁船的港口,早在塗葛堀(水裡港南方、大肚溪出海口)、梧棲二港之前便已興起,乾隆29年(1764)「續修臺灣府志」:「水裡港海汊小港。」光緒4年(1878)夏獻綸「臺灣前山輿圖」中註明:「水裡港,小漁船可泊。」受到台中火力發電廠興建的影響,漁業發展日漸沒落,幾乎不再有船隻來此捕魚,僅剩少數的膠筏停靠,後來利用堤岸上荒廢的海巡檢哨站改建為希臘風情藍白基調的觀景平台,再加上附近設有自行車步道,成為觀光景點。

五、彰化縣

彰化縣海岸線長52公里,沿海由北而南有伸港鄉、線西鄉、鹿港鎮、福興鄉、芳苑鄉、大城鄉。受烏溪、濁水溪,甚至大甲溪之漂砂影響,形成隆起形沖積平原,海灘坡降極為平緩,沿海潮間帶寬達3~5公里。伸港至鹿港的海岸以填海造陸的海埔新生地建立的彰濱工業區,改變了彰化縣北部海岸的地貌與生態。

塭仔漁港

塭仔漁港位於彰化縣線西鄉的西南,番雅溝排水入海口與慶安水道交會處,隔慶安水道西望彰濱工業區的線西區,膠筏停泊在番雅溝排水與慶安水道交會的夾角兩側,漁港路旁有販賣現流魚貨的魚市及代客煮食的餐廳。塭仔指地勢較低且有瀉湖的地方,線西鄉居民早期大多利用潟湖開闢漁塭養殖漁業,因彰濱工業區開發,塭仔村西南角闢建為人工迷你漁港,稱為塭仔港,近年來因為開闢了慶安水道連接西部海域,而使得漁港日漸繁榮。

漁港規模極小,繫舟岸邊,外有彰濱工業區遮蔽,無堤防設施,南方線西水道海水蒼茫,西濱台61線公路高架於漁港東側,海岸邊電塔、風車錯落。

崑崙台漁港

位於彰化縣鹿港鎮山崙里,牛路溝出海口的北岸,面向線西水道,東鄰西濱公路,西、南各有一道短小突堤,為漁筏泊區。

崙尾灣漁港

崙尾灣漁港位於彰化縣鹿港鎮崙尾灣內,洋仔厝溪出海口南側,吉安水道與彰濱工業區鹿港區的東北角,與塭仔漁港分居線西水道東側南北兩端,西濱公路從漁港北邊以橋樑通過線西水道的東部。

彰濱工業區之開發北起線西鄉田尾排水口,南達鹿港鎮,南北長約12公里,東西寬約3.5~4.5公里,共分為線西、崙尾及鹿港三區,面積約3643公頃,為離島式之工業區,以慶安、福安及吉安三水道與陸地隔離,採圍堤填海造地方式開發。由於當地漁民原賴以維生之淺海養殖區將因工業區之開發而消失,農委會為照顧當地漁民生計,促進彰化地區漁業之發展,並配合工業區之開發計畫,於彰濱工業區鹿港西區西北角規劃興建彰化漁港,估計彰化漁港至少需在彰濱工業區環境影響評估審核通過後第八年才能提供初期規模與設施供漁船筏使用,為解決彰化地區漁筏停泊之問題,先在崙尾灣興建小型船澳,崙尾灣漁港於民國82年(1993)進行建港工程,至84年(1995)計完成北防波堤兼碼頭240公尺,碼頭385公尺,泊地2.5公頃,新生地約1公頃。

漁港東側有安檢站及倉庫,其外就是台61線西濱公路的平面和高架道路,高聳的高壓電塔一根根矗立在公路旁,西邊彰濱工業區海岸則是一根接一根的發電風車,港內停泊的船隻頗眾。

彰化漁港

彰化漁港位於彰濱工業區鹿港區西北端之漁港建設預定地,民國80年代開發彰濱工業區時,為避免工業區之開發而影響彰化縣海洋漁業的發展及保障漁民的生計,預留50公頃土地以回饋漁民,工業局乃於92年(2003)12月原則同意將無償撥用原保留土地,供彰化縣府開發使用,93年(2004)由縣府進行漁港的規劃報告,96年(2007)通過環評,歷經多年爭取,先期已完成初步基礎工程,民國109年(2020)2月進行「防波堤及內港口開闢工程」破堤通水儀式,110年(2021)4月完工。碼頭水深為6公尺,保障漁民可免受彰化縣潮差影響,需候潮進出港之困擾。

王功漁港

位於彰化縣芳苑鄉王功西濱沿海,後港溪出海口北側,瀕臨台灣海峽,居民大多以近海捕魚及沿海養殖為主,出產蚵仔、鰻魚、蝦、蛤蜊、文蛤、烏魚子等。

民國57年(1968)利用王功海埔地南端土地10公頃闢建,至58年(1969)10月分二期施工完成,工程設施包括碼頭336公尺,泊地4.50公頃,導流堤60公尺,護岸480公尺及曳船道一座等。漁港通外海航道有一天然潮溝,高潮時漁船方能進出海作業,受天然條件限制,歷年來動力漁船未見增加,其餘均為漁筏,現有泊地面積尚敷容納。本港為候潮港,漁業發展受到限制,為保持航道暢通,需經常辦理浚渫航道及泊地浚渫工程。

王功早在清朝時期就已經是台灣重要及繁榮的港口之一,因此當時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寶斗、五番挖」之說,其中「府」為臺灣府(臺南市安平港),「艋舺」是指台北萬華,「鹿」是指彰化鹿港,「寶斗」是北斗鎮的舊稱,而「番挖」則是芳苑的古名。姚瑩於「中復堂選集」中稱:「道光以來,王功港口又淤,商船皆從番仔挖出入矣。番仔挖口闊水深,外有沙汕一道,迤邐自南而北,商船由此入口,由港內經王功港至鹿港。故以番仔挖為鹿港外口,自東岸西至口門沙汕,遠約十里,至深水行大船處,約二里。岸上居民鋪戶頗盛。」

漁港呈扇形,四周空曠,南北各有一座代表性建築,北側臨海設有一座漆成黑白垂直條紋八角形的芳苑燈塔,塔高和燈高分別為37.4和35.7公尺,民國72年(1983)興建,漆成黑白條紋目的是方便船隻及飛行器辨認。南方的港口有一座跨港景觀橋,以在地地名王功命名為「王者之弓」,藍色橋身,橋長82公尺,寬4.5公尺,拱頂高20公尺,橋版面最高處8公尺。

芳苑王功沿海潮間帶有廣闊的泥質潮汐灘地,利於牡蠣養殖,此地的牡蠣養殖已有百年的歷史,多採平掛式,牡蠣只有漲潮時才能吸收海中的浮游養分,生長較緩,但口感較佳,有珍珠蚵之美名。港外灘地蚵田綿延,漲退潮時有不同的景觀。臺灣的蚵田多以膠筏採收,芳苑海灘因淤泥多,沉積厚致海溝小,漲潮時水深及腰,膠筏難行,而蚵仔沉重,人力難挑,發展出全臺獨有的牛車運送,當地耕牛早上務農,下午下海,水陸兩棲的牛隻運作模式已持續超過80年。

王功沿海另一產業特色為海寮的建築,係在離岸數里的潮間帶上以竹為架、以稻草為頂,高架於沙洲上的臨時建築,做為漁民工作時休息的空間及緊急避難的場所。

六、雲林縣

雲林海岸南隔北港溪與嘉義縣為鄰,北沿濁水溪和彰化縣接壤。在早期濁水溪未整治前,因濁水溪、新舊虎尾溪及北港溪等河川供應豐富輸沙源及沿岸流作用影響,海岸線一直持續向西擴張,形成不少海埔新生地、濱外沙洲與濕地。濕地有成龍濕地及湖口濕地,重要沙洲有統汕洲、箔子寮汕和外傘頂洲等,後因濁水溪整治、集集攔河堰興建及海岸開發等人為活動影響,導致沙源短缺及漂沙受阻等情況,造成明顯的海岸地形變遷。

許厝寮漁港(泊地)

位在濁水溪出海口南側,當地原有的漁港因開發台塑六輕園區被徵用,後在六輕北堤外闢設堤防及簡易碼頭,泊地細長,供給漁民停靠漁筏,需候潮進出。許厝寮在康熙年間,由泉州人許遠元開拓,因此稱為許厝寮。

五條港漁港

位於雲林縣臺西鄉五港村五條港安檢哨旁的臺西海埔地海堤外側,由五條港安西府向西直走可達,隔海西邊為雲林離島式基礎工業區,附近淺海養殖極為發達。清道光年間,五條港因為溪水匯注的沖刷,水域頗為深廣,開闢為港口,大船可以停靠進行貿易,其後因泥沙淤塞,港口機能逐漸喪失。

五條港又稱狀元澳,因有五條河匯集在此出海而得名。早期並無碼頭設施,漁筏皆停在海堤外的砂灘上,常被海浪沖走。民國79年(1990)起,雲林縣政府投注經費在海堤外側闢建突堤式棧橋碼頭250公尺,供漁筏起卸漁獲;並設有停車場、聯外道路等,便利當地漁民作業。漁民大多數從事淺海養殖牡蠣,少數以經營流刺網、一支釣為業,於當日往返。

台西漁港

位於雲林縣臺西鄉海埔新生地海堤外側,馬公厝大排水溝及舊虎尾溪出海口北,為專業養蚵港;碼頭邊堆滿蚵殼、蚵串,本港以淺海養殖蚵為主,港外為一望無際的蚵田,船隻多用於淺海養殖牡蠣,當日往返,漁獲物皆在場邊進行交易。當地蚵民的必須擅用潮汐變化才能使膠筏進出港口,漁港築造於沙洲內淺灘,膠筏沿潮溝水路進出,海水滿潮時,蚵農無法出海作業,退潮時沙洲濕地露出無法行船,蚵農僅能在漲潮與退潮之間將膠筏開往蚵田作業。

1898年草嶺潭潰決,洪水夾帶泥沙造成北邊的海豐港和五條港淤積無法運作,致使港口遷移。後因該港沿岸都成為海埔新生地,且設備老舊,不堪使用,民國77年(1988)7月於海埔新生地南邊闢建3.5公頃的新漁港,命名為台西漁港,於次年(1989)底完工。計有防波堤539公尺、碼頭504公尺、泊地2.9公頃 。

林厝寮泊地

位於雲林縣四湖鄉林厝寮,林厝寮溪出海口北方,供膠筏停泊,南北各有40餘公尺長突堤一座。

林姓先民由大陸遷此拓墾成村,故稱林厝寮。光復後將林厝寮大字析為林東村、林厝村。

三條崙漁港

位於雲林縣四湖鄉崙北村,是一新興建完成且為雲林縣規模僅次於萡子寮漁港之漁港,泊地面積約5.76公頃,水深為低潮下2公尺,足供十噸級以下漁船泊靠作業。民國81年(1992)漁港法公佈實施後,為因應近年來漁業環境變化及需求,促進三條崙地區漁業發展,政府已擬定建設藍圖,計畫將三條崙漁港建設為兼具漁業及休閒功能之現代化漁港,以發揮三條崙漁港整體功能,並配合鄰近漁港及遊憩區之開發,帶動三條崙地區之繁榮。

萡子寮漁港

萡子寮(箔子寮)漁港,位於雲林縣四湖鄉萡子村與口湖鄉下崙村交界處,為雲林縣內極具規模之漁港,且為台中梧棲漁港至台南將軍漁港間之重要避風港,並兼台澎間交通運輸之漁港。從事淺海牡犡養殖、刺網、巾著網、單船拖網等漁業;漁獲物以烏魚、皮刀魚、白帶魚、肉魚及沿岸底棲性魚類為大宗,港區附近有許多虱目魚魚塭與養鰻魚、蝦類之水塘,多在該港魚市場拍賣。冬季烏魚汛期以巾著網漁船寄港居多。萡子寮漁港與嘉義縣東石漁港、布袋漁港船隻作業以蝦曳網著稱,漁期全年都有,以農曆3至10月為主。漁場北自麥寮外10浬,南至外傘頂洲西南海域,水深約30米以內的淺海區為主。此一漁場海域大多為淺海棚的泥沙地,適合蝦蟹的繁殖生長。

該處海岸受漂砂影響致使船舶不易進出,惟海岸外2公里處有外傘頂洲屏障,不受外海波浪直接衝擊。由於沿海漁獲量每年漸減,漁民均將原有小型漁船汰舊換新,朝大型化發展,以盼能擴大漁撈作業範圍以增加漁獲量。該港為臺灣本島西岸距澎湖最近之地點,有與澎湖縣鎖港漁港通航之計畫。萡子寮漁港於民國60年(1971)10月興建,興建試驗堤190公尺,65年(1976)開港啟用,至69年(1980)計完成防波堤682公尺,-2.0m淺水碼頭 1074公尺,-3.0m深水碼頭217公尺,泊地 4.7公頃,曳船道二處,以及魚市場、檢查哨等設施

箔仔是「遮箔仔」的簡稱。遮箔仔是指用竹子或木樁固定的定置網,也有人說箔子是一種魚類。清乾隆年間先民自泉州右尾遷居於此,原村落因不斷受海嘯或洪水衝擊,居民經過三次遷移才定居於現址,故箔子寮也有人認為是指漂泊的村落。

金湖漁港

位於雲林縣縣口湖鄉港西村,係利用原有海岸低地略加浚挖,並修建碼頭及堤岸,於民國49年(1960)開始修建,至51年(1962)完成碼頭180公尺,泊地4000平方公尺,泊地水深1.1公尺,僅適於小型漁筏停泊使用。本港漁民一部份從事沿近海漁業,船筏約至濁水溪口附近作業,約6小時往返,另一部份從事淺海牡蠣養殖,船筏皆當日往返。

台子村漁港

位於雲林縣口湖鄉台子村附近海岸,金湖漁港南方約900公尺,漁船從事沿近海漁業,約6小時往返,漁筏從事淺海養殖,於沿岸插蚵則當日往返;以蚵、文蛤為主要漁獲。漁獲物50%於場邊交易,50%於該港進行拍賣。著名活動為每2年1次舉辦之王船祭,祈求當地風調雨順、漁獲豐收。民國67年(1978)開港興建,至75年(1986)共完成碼頭218公尺,防波堤276公尺,泊地2.7公頃,水深約1.5公尺。近年來漁船筏數日益增多,政府已擬計畫擴建地三泊地約2.8公頃,以舒緩船筏擁擠之現象。

七、嘉義縣

嘉義海岸位於北港溪及八掌溪間,海岸線總長約41公里,近岸地形為北北東、南走向,北側東石外海域有外傘頂洲,其間形成水深5公尺內、北窄南寬的袋狀地形。除布袋港南側好美里存有潟湖沙洲,朴子溪出海口南側、白水湖近岸有壽島及八掌溪河口沙洲外,其餘海岸多為海堤濱海,漲潮時多不復見沙灘。鰲鼓漁港至東石漁港間7公里的距離有鰲鼓、副瀨、型厝、塭港、下庄、東石等六座漁港,佔嘉義漁港數過半,都是以停泊養蚵膠筏的小漁港。

鰲鼓漁港

位於臺17線鰲鼓大橋下,六腳排水北岸,漁筏利用六腳大排水道進出航行,供當地漁船筏停泊使用。民國86年(1997)泊地0.4公頃,碼頭150公尺,水深1公尺。由於水利局堤防及西濱快速公路施建導致泊地面積不足,多數漁筏泊靠六腳排水之堤防旁。漁筏多至本縣沿岸海域從事養蚵、刺網、一支釣等漁業,當日往返。漁獲物以蝦類及鯧、鰆、白口、烏魚等為主。盛漁期為10月至翌年3月,本港沒有魚市場,漁獲物均至東石漁港拍賣。

副瀨漁港

位於臺17線鰲鼓大橋下,六腳排水南岸,與鰲鼓漁港隔六腳排水溝相對,漁筏利用六腳大排水道進出航行,民國86年(1997)設簡易護岸兼碼頭225公尺,供當地漁筏停靠使用,泊地面積0.6公頃,水深1公尺,碼頭188公尺。由於水利局堤防及西濱快速公路施建導致泊地面積不足,多數船筏泊靠新吉庄堤防外。漁筏多於沿岸從事養蚵、刺網、一支釣等漁業,一般均當日往返,盛漁期為10月至翌年3月,漁獲物以蝦類及鯧、鰆、白口、烏魚等為主。本港沒有魚市場,漁獲物均運往東石漁港拍賣

副瀨舊名瀨里,瀨是急流的意思,此地當六腳排水出海口,潮來潮往形成急流與淺灘,故名之為瀨里,因非主瀨,所以稱副瀨。

塭港型厝船澳

因位於型厝村內又名型厝漁港,位於嘉義縣東石鄉型厝村與塭港村中間,六腳排水出海口,供漁民漁事作業及膠筏避風泊停。漁筏多至東石、雲林…等海域從事養蚵、刺網、一支釣等漁業。漁獲物以白鯧、黃花、午仔、白帶魚等為主。一般作業時間為每日凌晨2時至翌日下午2時,盛漁期為10月至翌年3月,本港沒有魚市場,漁獲物均至東石漁港拍賣。

型厝村舊名型厝寮,清康熙年間,原居福建省晉江縣東石鄉型厝村的蔡德曉渡海來台,在此以養蚵、捕魚為業,沿襲祖籍型厝為名,又因只有小屋幾間,故稱型厝寮。

塭港漁港

下庄漁港旁之漁港為塭港第二漁港,漁業署網站將第一、第二兩漁港合稱為塭港漁港。

塭港昔稱「笨港口罟寮庄」,因清初少數民族築寮而居,以牽罟捕魚而得名,因獲利甚豐,居民漸聚,遂成村落,和北邊的網寮、南邊的頂寮(猿樹)俗稱三寮,日治時把碇網寮(鄭仔寮)和罟寮合稱為塭港,塭港村旁有六腳大排支流,日本整頓海邊環境,見此地理似漁塭形體,旁又有排水及漁港,故命名為塭港。

下庄漁港

 位於嘉義縣東石鄉塭港村入口處,近鄰猿樹村,亦稱猿樹漁港。為東石海堤堤外,塭港漁港南方約150公尺之小漁港,於民國77年(1988)擴建完成後,供當地漁筏停泊使用,鄰近尚有塭港漁港泊地可供使用。泊地面積1.8公頃,水深1公尺,碼頭240公尺,由於地層下陷之故,碼頭高度不足,需辦理加高。船隻多於沿岸從事養蚵、刺網、拖網、一支釣等漁業,當日往返。漁獲物以牡蠣及少量劍蝦、鯧、鰆、白口、烏魚等為主。盛漁期為10月至翌年3月,因為本港沒有魚市場,漁獲物多至東石漁港拍賣。

東石漁港

位於嘉義縣東石鄉東石村朴子溪出海口北側,為臺灣西部重要的漁獲進出港。本區海岸北有外傘頂洲屏障,南、北有八掌溪、北港溪出海,在東石漁港外構成一片廣闊淺灘棚,附近居民多從事浮吊式牡蠣養殖,以動力漁筏進行海上作業,因此東石漁港大部份以容納動力漁筏為主。漁筏多於雲、嘉、南三縣海域從事雙船拖網、一支釣、刺網、蝦曳網、養蚵…等漁業,盛漁期為10月至翌年3月。漁獲物以牡蠣、白鯧、午仔、 鱙、黃花、白帶等魚類及各種蝦類為主。

東石原有一舊漁港,舊稱猴樹港,康熙30年(1691),吳燕與黃石從泉州府晉江縣東石鄉渡海來台,在此經營養殖業,後來將此港口改稱為東石港。明治30年(1897)台灣總督府將東石港指定為特別輸出入港,允許其與中國貿易,以供應台灣中南部來自對岸的物資,如木材、陶器、布料等用品。明治36年(1903)在港邊建造了堤岸,提供船隻停留,並防止其被河水沖垮。當時的東石港路上交通仍不完備,且港口無法停靠大型船隻,加上鄰近安平港、高雄港的發展,東石港的貿易量自大正8年(1919)逐漸衰退。

民國70年(1981)配合東石海埔地開發計畫,將海埔地西南側規劃為漁港區,開始興建新的東石漁港,位在東石舊漁港下游的1.5公里處,至75年(1986)漁港部份已完成,計有泊地11.25公頃,水深2公尺,碼頭984公尺。陸上設施主要有加油站、製冰場、魚市場、整網場、漁船上架場等設施,因沿海地區地層下陷,本港碼頭高度不足,需辦理加高。陸上公共設施修建完成後,已成為當地養殖業及近沿海漁業之良好避風及補給作業漁港。漁港用地新填築之新生地共有18.5公頃,並規劃有商業區、住宅區、學校及托兒所等。東石漁港現今已逐漸轉型為觀光漁港,為發展東石漁港觀光事業,嘉義縣政府於民國93年至96年(2004~2007)間陸續進行東石漁港漁人碼頭興建計畫,完成蚵殼屋、人工沙灘、戲水池、堤頂散步道、突堤美化工程造型船,提供民眾休憩及帶動地方觀光產業,並將舊有整網廠、漁具倉庫改建成「常鮮廊道」販售區,讓遊客可以品嘗本區海鮮及農特產品。

網寮漁港

位於嘉義縣東石鄉網寮村,北有東石漁港,南有布袋漁港,自民國69年(1980)第一期漁港建設方案開始投資修建,至民國73年(1984)共完成防波堤376公尺,護岸120公尺,水深-1.5公尺之泊地1.76公頃、浚挖480 ×20×-2.0公尺航道,混凝土路面225公尺,通外道路400公尺及港區照明等工程,並填新生地 3000平方公尺。本港係一典型之漁筏漁港,因距東石漁港不遠,且屬本區海埔地之一環,故尚無擴建計劃。漁筏多於沿岸從事刺網、一支釣、養蚵…等漁業,一般均當日往返。盛漁期為10月至翌年3月,漁獲物以牡蠣、沙鮻、劍蝦、鯧、鰆、白口、烏魚等為主,本港濱臨臺17線,由於沒有魚市場,漁獲物多運往東石漁港拍賣。

白水湖漁港

位於嘉義縣東石鄉掌潭村,排水路出海口南側,民國77年(1988)進行外廓設施改善及航道泊地疏浚,至民國86年(1997)完成防波堤185公尺,泊地面積0.45公頃,水深1.5公尺,碼頭294公尺。由於泊地面積不足,部份船筏泊靠於堤防外,且因沿海地區地層下陷,碼頭高度不足,每逢颱風季節來臨,海水淹過碼頭,漁筏常發生碰撞及流失。漁筏多於沿岸從事刺網、一支釣、養蚵等漁業,當日往返。盛漁期為10月至翌年3月。漁獲物以牡犡為主,另有少量劍蝦、鯧、鰆、白口、烏魚等,因無魚市場,漁獲物多運往東石漁港拍賣。

明治40年(1907)日本人草川太郎在掌潭村西側濱海地區圍築50甲鹽埕,由於多年構築海堤未成,鹽埕轉手給臺南人合夥經營的掌興公司,但是事業海堤難擋颱風豪雨,海水破堤而入,鹽埕白茫茫,地方人稱為白水湖。白水湖社區舊稱松仔港,九龍江廟前的石碑記載,白水湖社區早年有沙崙蒼松翠榕,面臨白水湖漁港稱為松仔港,另有一說指稱,白水湖漁港每年農曆二月間,當地盛產肥美的成仔魚成群而來,成和松閩南語音似,口語相傳成為松仔港。

白水湖周遭的鹽埕已成為漁塭、沼澤、滯洪池,漁港外遍布蚵架。

布袋漁港

位於嘉義縣布袋鎮,龍宮溪出海口北側,是嘉義最大的漁港。由於外海有外傘頂洲等天然屏障,建港地形優良,自明、清兩代即與中國福州、廈門通商,為臺灣對中國主要通商口岸。戰後為配合漁業發展需要,於民國47年(1958)建造碼頭260公尺,51年(1962)再建碼頭13公尺。民國54年(1965)對岸之壽島沙洲為風浪沖失以致外海波浪直沖碼頭,漁船無法靠泊,56年(1967)起利用北面之大排水溝闢建避風泊地,計有泊地2公頃,碼頭500公尺,水深約-1.5公尺。民國65年(1976)起興建第二泊地,面積1.8公頃,水深-2.0公尺,碼頭350公尺,至此本港規模漸臻完備。近年來由於漁筏激增,原有泊地、碼頭不敷停靠,民國73年(1984)配合嘉義縣政府辦理布袋海埔新生地開發計畫,於海埔地新社區東岸新建砌石碼頭385公尺,重力式碼頭518公尺以供較大型漁船及塑膠漁筏停靠,同時擴建浚深新社區東側至第一、二漁港西側間之水域面積 9.61公頃,此新建泊地北側無屏障,東北季風時,風浪直襲造成泊地不靜穩,民國80年(1991)起建造防波堤450公尺保護,俾保障漁船停靠安全。布袋第三漁港第一期擴建工程於民國93年(2004)1月9日完成。工程項目主要為基本設施工程:漁具倉庫、魚市場、辦公室、外廓防波堤、碼頭泊地及新生地等基本設施,第一期工程完成後可取得漁船作業水域及新生腹地,紓解布袋第一及第二漁港泊地壅塞現象。第二期擴建計畫內容主要為港區公共設施的完善:整網場、污水處理廠、加油站、加水站、製冰廠、綠地景觀工程等設施。主要作業區域多於嘉義、臺南沿海一帶,以單拖及刺網漁撈為主,鄰近廣大之水域地區亦從事淺海養殖,以牡蠣、文蛤、血蛤等為主。

好美里(虎尾寮)漁港

好美里漁港位於嘉義縣布袋鎮鎮好美里海埔地南邊,八掌溪出海口北岸的大潮埔地帶,為一河口港,航道需定期疏濬,隔八掌溪與臺南市北門區相鄰,北東兩面為淺海養殖區,西南兩側為沖積沙洲。於民國77年(1988)興建完工,泊地面積2.3公頃,水深約2公尺,堤防兼碼頭340公尺,停泊以動力漁筏為主,有逐年減少的趨勢。從事沿岸漁撈及淺海養殖,漁盛期為10月至翌年3月,本港無魚市場,漁獲物大部份運至布袋漁港拍賣。漁港航道自港口向西出海,全長850公尺,現半數以上淤淺,漁船原需候潮進出,該港僅有約30公尺之直立式碼頭及300公尺之斜坡式碼頭,漁民上下魚貨及作業相當不便。

好美里,早期稱作魍港,在歷經蚊港、虎尾寮等幾番改名,最終定為「好美里」。

八、臺南市

臺南市海岸線北從八掌溪河口,南至二仁溪河口,長達77公里,內有八掌 急水溪、將軍溪、七股溪、曾文溪、鹿耳門溪、二仁溪等河川流經出海,上述河川由上游挾帶豐沛泥砂,部分堆積於河口、部份為波浪、水流搬運堆積於沿岸在海岸外側形成許多砂洲,由北到南分別有海汕洲、王爺港汕、青山港仙、網子寮汕、頂頭額汕及新浮崙砂洲等,這些砂洲成為南市海岸線最佳之天然屏障,促使許多海埔地、魚塭、鹽田及漁港等設施之興建。有北門、將軍、七股、安南、安平及南區等六區臨海,共有蚵寮、北門、馬沙溝、將軍、青山、下山、四草、安平八處漁港,除將軍、安平漁港較具規模外,其他都是以供從事沿岸養殖的漁筏舢舨停泊為主,並多位在航道內。

蚵寮漁港

位處臺南市北門區保吉里,急水溪南方,蚵寮里頭港大排護岸內側,距急水溪出海口約3.5公里,屬水道內漁港。於民國62~63年(1973~1974)間修建碼頭300公尺及浚挖泊地約4250平方公尺,民國69~76年(1980~1987)間修建入口突堤及陸上設施,現有北碼頭115公尺,東碼頭30公尺,南碼頭90公尺,北突堤10公尺,南突堤12公尺,泊地3600平方公尺,起吊機一座,僅能停泊膠筏,不能進港的漁筏筏則停漁港外的堤防旁。

本區地勢低窪,為防漲潮時海水溢入,碼頭周邊圍繞高1.5公尺的護岸,形成港區特殊景觀,護岸阻隔碼頭與陸域之動線,東側卸魚碼頭為階梯式構造,寬度狹窄且缺乏卸魚機,不利漁筏作業。

因位於堤防內側,不易受外海波浪影響,船隻進出係由臺61線西濱快速道路橋下經急水溪出海,或由頭港大排至北門潟湖作業,漁業型態主要為牡蠣養殖及沿岸漁撈,作業船隻為小型漁筏及舢舨。

蚵寮原名蠔寮或蚵蓋,因養蚵人家搭建草寮聚居成庄而得名。保安宮為蚵寮庄廟,面對著漁港,主祀池府千歲,同祀朱、嶽、紀、金、伍等五府千歲,創建於清嘉慶9年(1804),今廟完成於民國56年(1957)。保安宮王船閣、宮殿式建築的蚵寮民俗文化公園在港邊,民國77年(1988)啟建王醮時,同時造設兩艘王船,火化一艘,另一艘造價二百餘萬元的王船則永祀於王船閣,王船閣是高雄市鼓山區代天宮所捐建。鄰近南鯤鯓代天府、北門遊客中心、井仔腳瓦盤鹽田。

北門(蘆竹溝)漁港

北門漁港又名蘆竹溝漁港,因昔時此地溝渠多蘆竹仔而得名,早年由三寮灣西行需渡過蘆竹之溝始能入庄。位於北門區三光里,將軍溪出海口北岸,外有新北港汕及青山港汕,肇建於民國59年(1970),港區面積約7.56公頃,陸域約2.37公頃,水域約5.91公頃,設有北防波堤兼碼頭122公尺,東碼頭152公尺,南碼頭127公尺,西防波堤90公尺,西內堤15公尺,北防波堤外有曳船道,有一座魚貨銷售中心及一具吊蚵起重機,漁民從事近岸捕撈漁業及養殖漁業,船隻以小型船筏為主,漁港外港汕內遍布蚵棚,不同季節有烏魚、蟹類、石斑、黑鯛等沿近海魚類,以及牡蠣、赤嘴仔等貝類水產品。

馬沙溝漁港

馬沙溝漁港位於將軍溪出海口南側,馬沙溝聚落北邊。馬沙溝為明鄭時期已有的天然港滬,是原台南縣最優良港口,位於布袋、七股鹽田之間,海岸漂沙比布袋港和安平港穩定,故日據時代的臺鹽外銷均由馬沙溝裝運出港,曾風光一時,日人有築深擴港計畫,後因臺鹽改陸運由高雄出口而作罷。光復初期將軍鄉公所設置碼頭等設施,初名將軍漁港,為臺南縣唯一可容50噸級漁船出入的漁港,民國70年代漁業昌盛,漁港不敷使用,遂於西北側擴建筏仔港供管筏停泊,民國79年(1990)因蘆竹溝、馬沙溝、青山漁港在新北港汕、青山港汕潮口的共同航道淤沙,導致水深不足,加上各漁港港域狹小,漁船進出不易,就在馬沙溝及青山漁港之間闢建大型漁港,歷經十餘年完工,於民國90年(2001)10月25日開港啟用,新漁港命名為將軍漁港,來的將軍漁港恢復馬沙溝漁港舊名,現已廢棄不再使用

馬沙溝漁港出入口建有一座拱橋馬沙溝漁港橋,係因本港漁業沒落,船舶停泊新港,為朝向觀光遊憩轉型發展,特興建橋梁連接將軍溪海域及陸域觀光景點,與施琅將軍堤道於民國101年(2012)3月完工。施琅於清康熙年間任福建水師提督,康熙21年(1682)封靖海將軍並加受太子少保專征臺灣,康熙22年(1683)大敗鄭將劉國軒於澎湖,鄭氏降清,施琅率部由青峰闕入臺,於馬沙溝登陸,沿將軍溪(歐汪溪)岸入境,同年率吳英尋南北二路,因知臺灣地位重要,上疏力爭保臺並建議減租,實施屯田,將軍位居臺江內海及倒風內海咽喉,與福建往來便利,施琅與吳英率親族在此開墾埔地駐紮設館,故地名為將軍庄,將軍溪堤防整治所設防汛道路,名為施琅將軍堤道。

馬沙溝漁港廢棄後,膠筏改停泊在鹽興橋北側的將軍北航道岸邊,海巡署將軍漁港安檢所在此設馬沙溝執檢站,管理膠筏的進出。

根據清朝方志的記載,馬沙溝與北門嶼斜對,南隔青鯤鯓沙線六里,原為濱外沙洲,後來才與陸地連在一起,故有人認為馬沙溝的地名與當地原為濱外沙洲有關。黃文博認為該地名是因「馬加、鯊魚多在水濁的沙溝底始易捕獲」,並加上開庄者陳馬洲名字中的「馬」字而來。楊森富則認為馬沙溝之名來自西拉雅語Masakau之音譯,「Ma」是接頭語,而「Sakau」同「Sakan」,為漁港之意,「Au」為地名語尾。

將軍漁港

將軍漁港位於臺南市西北部濱海地區,將軍區西側平沙里及長沙里,北側鄰 近將軍溪,將軍溪對岸為北門區蘆竹溝,南接原七股鹽場新鹽灘第一、第二工區,東側臨青山漁港北航道,與馬沙溝一水之隔,原名為「中心漁港」,由臺南縣政府規劃,民國81年(1991)1月16日漁港法發佈實施,改由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漁業局管理,86 年(1997)行政院農委會公告正名為「將軍漁港」。

將軍漁港聯外交通為東側鹽興橋及南側之南 25-1 鄉道,周邊零星分佈數個聚落:東有馬沙溝、廣山、將軍、下山仔腳,南有青鯤鯓、頂山,東側多為漁池,南側為廢棄鹽灘,西側為馬沙溝海水浴場。

臺南市西臨臺灣海峽,原有北門、馬沙溝、青山、下山等漁港,以經營拖網、刺網及定置網漁業為主,舊有漁港面臨發展瓶頸,臺南縣政府於民國79年(1990)提出「台南縣中心漁港計畫暨環境影響評估報告」,86年台灣省漁業局管理因應漁業環境變遷,完成「中心漁港港區整體規劃報告書」,現行之漁港計畫於88年(1999)5月7日經行政院農委會同意備查,內容與「中心漁港港區整體規劃報告書」大同小異。將軍漁港之興建乃分年編列預算逐期施作,水域部分於民國80~84年陸續興建防波堤、防砂堤、燈塔等工程,施工範圍以外海為主;85~87年進行泊地浚挖、新生地填築、碼頭及護岸等工程。陸域部分之土地使用配置及後續之使用則於89~90年進行道路、排水、停車場、魚市場等工程,90年(2001)10月25日正式啟用,91年以後陸續興建各項相關設施。

將軍漁港具有港區廣闊、水域穩靜、船隻進出不需候潮等優良港灣條件,建港用地係於民國 81年由台南縣政府以有償方式向台鹽製鹽總廠取得土地所有權。漁港泊地面積約27.83公頃,碼頭長度約2891公尺,依水深分為三部分,外泊地水深-4.5公尺,為大型船隻停靠之水域,碼頭長度約1546公尺,設有浮動碼頭32個船席;內泊地水深-3.5公尺,為中小型船隻停靠區域,碼頭長度約915公尺;港區水域最南側為小船渠,水深-2.5 公尺,碼頭長度430公尺。陸地面積約88.56公頃,開發土地集中於港區周邊臨碼頭之第一線土地,已完成部分道路闢設,興建觀光魚市(假日魚市)、魚貨拍賣中心(魚市場)、海巡檢查站、漁具倉庫、停車場等漁港相關設施;部分土地售予私人開發建設,包含製冰冷凍工廠、加油站、遊艇製造廠等。

過鹽興橋跨北航道經過寬闊的道路直入停車場,兩側各有一棟大型建築,北側為民國93年(2004)10月完工的將軍漁港觀光魚市,南側為漁貨拍賣場及漁港管理中心,西邊為廣闊的外泊地,進出口外南北各有一座防波堤以護衛泊地,南邊為內泊地。

青山(青鯤鯓)漁港

位於將軍區鯤溟里,將軍漁港南側約2.5公里、將軍區西南航道與北航道之交會處,屬河道水域內之漁港,於民國41年興建,航道外側有青山港汕屏障,因未直接面臨外海,故水域相當靜穩。本港船隻原需經北航道及北門共同航道出海,因受北航道橋樑高度限制、出海航程遠及北門共同航道淤淺影響,船隻進出不便,影響當地漁業發展;經納入將軍漁港建港計畫中,於民國80~83年(1991~1994)興建西南航道口之南、北防波堤及打通西南航道口,目前船隻由西南航道口出海,現有碼頭長度約1170公尺。當地漁民多從事於傳統漁撈及牡蠣養殖漁業,港區規模受限於東側之青鯤鯓聚落及西南航道、北航道等現有水道,發展受到限制,陸域腹地狹窄,蚵殼因陸上暫置空間不足,乃沿水道旁的道路堆置。

青山漁港範圍分為內、外港區,總面積約48公頃,水域面積約45.25公頃:外港區約41.95公頃、內港區3.30公頃;陸域面積約2.75公頃,外港區約1.04公頃、內港區約1.71公頃。

內港位在西南航道東北端與北航道交會處,距出海口約1800公尺,水域不易受颱風影響港內穩靜,碼頭前側水域尚符合穩靜標準,為維持航道不受外海波浪及沿岸漂砂影響,於西南航道出口處興建南、北防波堤及南、北導流堤,已能達港口遮蔽效果。東側為道路與社區聚落,西、北及南側為水域,土地極為狹窄,內港區水域由北突堤、中突堤(魚市場突堤)及南突堤分隔為四個部分,中突堤上有拍賣場、區漁會青山漁港辦事處、漁貨拍賣場、信用分部、加油站等重要漁港設施,為港區活動的重心,亦為船隻停靠進出頻繁的作業水域。

外港區位於距內港區1800公尺之西南航道西南端,由南、北防波堤及南、北導流堤構成,港口寬度約176公尺,港口水深約-3.0公尺,本港船隻利用港口內之西南航道進出外海,航道原為七股鹽場之排水渠道,寬度約為80~93公尺,渠道兩側由玄武岩石塊舖排表面而成,航道中央處水深在-2.0~-4.0公尺;係為維持西南航道出海口的暢通、防止港口因波浪影響水域穩靜及沿岸漂砂淤淺,其功能以供本港船隻通行為主。西南航道雖非屬漁港區域範圍,仍由漁政單位辦理航道疏浚工作

當地漁民使用動力漁船及漁筏、舢舨,從事沿海牡蠣養殖及沿岸漁撈漁業,當地的蝦乾、虱目魚背(嶺)魚柳及烏魚子是青鯤鯓三寶,緊鄰港口的聚落有多家餐廳料理當地的漁獲,蚵嗲及古早味紅茶亦有風味。在聚落路邊常見鐵製木製塑膠製的曬網,或直立或平放或懸掛,鋪滿排列整齊的小蝦,是此地的特有景觀。巷弄內的秀里蚵嗲是最有名的料理店家,店長推薦川燙小卷、川燙鮮蚵、炸小卷酥、蒜香蛤蜊。

蝦乾由火燒蝦(厚蝦)、劍蝦製成,純人工製作,天然日曬,5公斤的蝦子才能製成1公斤的蝦乾,生產季從10、11月至隔年的3、4月,其製程為:1.剝蝦殼,以尖錐挑釣蝦頭,從蝦身挑起整片蝦殼,2.挑沙筋,火燒蝦的蝦筋特別粗且口感不佳,須一尾一尾挑乾淨,3.平放曬網,將火燒蝦整齊鋪排在曬網上並保持一定間隙,以維持蝦子間的通風性,4.日曬,靠陽光海風風乾,曬成時間約2~3天。

虱目魚嶺是指虱目魚背部的肉,因位於魚的頂部,故名魚嶺,肉質緊實、少刺、少油脂,適合煎、炸料理,以宰殺當天醃漬,隔天日曬者較佳,其工序為:1.清洗瀝乾,2.醃漬,加入米酒去腥,以少許鹽巴及調味料攪拌入味,3.魚嶺擺放整齊,保持間隔,曬1天或1天半,4.油煎,倒入少許油,油熱後以中小火煎5~8分鐘。魚柳是指魚嶺下方的那層肉,有說滋味比魚嶺更佳。

青山漁港與將軍漁港間隔著青鯤鯓扇形鹽田。扇形鹽田位於將軍西南航道與北航道之間,原稱七股一工區,民國66年(1977)臺鹽公司根據地形特性開闢,是臺灣二戰後唯一新闢的鹽田,其以鹽工宿舍為圓心向外輻射呈扇形分布,由外而內依序為大蒸發池、小蒸發池與最接近圓心的結晶池,形狀優美,民國91年(2002)廢鹽,是臺灣從事曬鹽時間最短的鹽田;為了不影響當地居民出海捕魚,開闢航道方便漁民進出,並將結晶池靠近宿舍,方便人工收鹽。

青鯤鯓為舊地名,康熙35年(1696)高拱乾的台灣府志即有「青鯤身,西臨大海」之記戴。「鯤鯓」原係「鯤身」,因沙汕地形如鯤魚的身體而得名,又因日照沙洲略呈青色,遠望有如一尾青色鯤魚之身,乃有「青鯤鯓」之名,明治37年尚為濱外沙洲,現已與陸地相連,因而庄西海面之沙洲,即名為青山港汕,漁港則稱青山漁港,民國45年(1956)漁港改建。

下山漁港

漁港位於原臺南市七股區龍山里下山仔寮排水渠之下游,位處內陸未直接臨海,少受外海波浪影響,周圍為養殖魚塭,以山仔寮排水渠為出海航道長度約3公里。港區除一般傳統漁作外,亦有業者從事娛樂漁業,載客於聯外航道潟湖區域遊覽回程提供烤蚵龍山寺山門外數家餐廳聚集以阿宗蚵嗲最為著名。

下山,因位在頂山仔寮之南,取名下山仔寮,當地居民簡稱山仔寮。戰後設村時,沿用「下山仔寮」之名而設「下山村」,後以村名不雅,民國53年(1964)襲用庄廟「龍山宮」之名易為「龍山村」,漁港仍稱下山漁港。

龍山宮為龍山里庄廟,位於漁港旁,為早期36戶居民由頂山仔代天府恭請池府千歲、吳府千歲與中壇元帥隨境庇佑,咸豐7年(1857)村民在海上拾獲天上聖母神像(二媽),大正6年(1917)又拜請赤山龍湖岩佛祖回村,與次年迎回的玉敕代天巡狩三千歲合力指示開通水路,調整山龍,填造土崙,改善風水。昭和8年(1933)創建時取名龍山宮,俗稱王宮;民國52年(1963)年修繕,民國80年(1991)重修,耗資逾億,金壁輝煌。

四草漁港

四草漁港位在鹿耳門溪南岸堤防內側,距鹿耳門溪出海口約 600公尺,大致位於安平漁港與曾文溪口中點,東南距安平漁港約5.5公里,距臺南市區僅10公里,屬河口港,不易受外海波浪影響,船隻由堤防開口之萬安橋進出,經鹿耳門溪出海,漁業型態為牡蠣養殖及沿岸漁撈。

本地舢筏原利用鹿耳門溪堤防岸壁繫靠,靠泊設施相當簡陋,為船隻靠泊及人員上下安全,政府於民國77至85年間於鹿耳門溪堤防內側興建碼頭、道路及浚挖魚塭為泊地水域,將堤岸開口並闢建萬安橋,當時泊地面積約3.44公頃、碼頭約460公尺,後續興建南面碼頭,並興建機械式上架設施,現有碼頭長度約638公尺:北碼頭261公尺、東碼頭160公尺、南碼頭217公尺,護岸97公尺,泊地3.31公頃。

本港設施較為簡陋,陸域設施僅港檢站一處,現有碼頭後側之漁具倉庫均為私有臨時搭建棚架,非屬正式建物;另東碼頭南側及南碼頭西側鄰泊地水域結構屬護岸結構,除港檢站東側護岸目前尚有船筏停靠外,餘均無船隻靠泊。

受鹿耳門溪及沿岸漂砂影響,河道易淤淺,傳統漁撈漁業遂逐漸沒落,因鹿耳門溪出口水質清澈、少污染,漁民轉型放養牡蠣,本港漁民多採浮筏吊掛式養殖方式從事牡蠣放養,每年漁獲產值高,港區規模雖然不大,港內停放以放養牡蠣之漁筏與舢舨為主。本港鄰近海域及鹿耳門溪下游水道蚵架遍佈,舢筏進出作業頻繁,海洋養殖活動極為活絡。

鹿耳門排水介於曾文溪與鹽水溪之間,行政區域屬於臺南市安南區及原臺南縣西港鄉,集水面積約 42.2 平方公里;排水出口排入臺灣海峽,幹線長度 5.9 公里。因流域中、下流地勢較為低窪,且屬感潮區,豪雨時如遇逢漲潮內水不易排水,常造成低漥之農田及村落積水,而幹線出口亦受漂砂淤積,嚴重影響排水功能。

四草地名由來,一說是明鄭登陸時,發現島上有四株奇草,故名「似楚」,音同「四草」。一說是島上長有瑞草,為草海桐,俗稱四草。因為草海桐的主莖,一株會分生出四個分枝,因為遍地都是「四草」,就被用為地名。

四草漁港又名四五堡漁港,四五堡之名可能來自於海防軍隊的單位,民國89年(2000)海岸巡防署成立,接管臺南市警察局四五堡漁港駐在所,更名為四草漁港安檢所。

四草漁港周邊具有稀有且珍貴的生態資源,及頗富歷史文化之宗教活動,鄰近港區有四草濕地,擁有良好的紅樹林、潮間帶生態,鹿耳門為鄭成功登陸臺灣地點,鹿耳門溪口建有鎮門宮及「府城天險、鹿耳門港」石碑;周邊之休閒遊憩景點包括四草濕地、鹿耳門天后宮、竹筏港溪、四草湖、四草紅樹林保護區、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等,四草夕照知名度不輸安平夕照

安平漁港

安平漁港位於臺南市安平區鹽水溪南岸、西濱臺灣海峽,原為臺南沿海離岸沙洲與本島間之內海水域,區位介於安平商港、安平運河及台江國家公園之間,漁港之泊地內側與臺南運河相接。面積約191.95公頃,其中陸域約65.19公頃,水域約126.76公頃。

荷蘭統治時期及明鄭時期,台江外海有11個島嶼(鯤鯓)橫亙,沙洲南北方各有一個港口,北為鹿耳門港,南為大員港,為臺灣最早之海港。清治時期道光3年(1823)鹿耳門港被洪水沖毀,而安平則因海沙推移,港口反較前略深,於是與北線尾島上新興的四草湖合稱臺灣港,兼具國防及貿易功能,成為臺灣南部及臺灣府城(臺南市)的要港。同治4年(1865年)臺灣因天津條約開港,安平港亦被列為條約港之一,海關、洋行紛紛設立,不久之後,安平港被漂砂淤積,灣內的安平島接連陸地,船舶僅能碇泊於距舊港口2海浬處。

日治時期時,臺灣總督府利用舊運河水道,自安平海關循鹽水溪至海口予以疏濬,惟舊運河易淤積,須經常疏濬,極不經濟,明治41年(1908)興築高雄港後取代之。臺灣總督府於大正10至15年(1921~1926)間開鑿新的臺南運河,並於終點設置堆貨場倉庫,碼頭約1780公尺。由於出口一段河道淤塞,於是在昭和10至11年(1935~1936)間於舊港口南2公里處闢安平港新港口,取代臺灣港的營運,並築導流堤二道,港口長160公尺,自港口再挖濬航道2公里,與新運河接通,築岸約500公尺,總經費77萬日圓,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設備遭受破壞。

安平漁港因出口封淤,漁船進出需繞經長4.5公里的支航道,由漁港南邊的安平商港港口出入,民國90年於本港開闢遠洋泊區擬發展遠洋漁業,在深水泊區及其後側土地作為遠洋漁業發展使用,惟發展未如預期,進出港口不便為原因之一,遂興工打通漁光島(三鯤鯓)北邊的舊港航道,舊港口重建工程於98年開通,本港船隻出海作業不必繞經支航道,可直接由安平漁港出海,102年8月漁業署完成安平漁港遊艇碼頭興建工程。

舊港口重建工程,包括外廓的北防波堤545公尺、南防波堤745公尺,及內港口兩側航道護岸共 676.8公尺,北防波堤堤頭與南防波堤堤頭間為外港口,寬度 110公尺,水深-7.0公尺,南北防波堤間之航道寬度 70公尺,水深-7.0公尺,兩側航道護岸間為內港口,寬度100公尺,水深-7.0公尺。因本港外海有養蚵漁業,為使船隻進出港口之航道暢通,確保船隻航行安全,於北防波堤堤頭與南防波堤堤頭外側以 S23°W 方向延伸約1200公尺、寬 300公尺之區域,劃設外航道。

內港口兩側航道護岸以內之泊地,為船隻休息、卸魚、補給、避風之水域;泊地依區位由內往外分為7處,面積約61.59公頃。1.舢筏內泊區:位於安億橋西側水域,水域面積約8.90公頃,水深-2.6m;提供舢舨、漁筏及娛樂漁船靠泊。 2.近海泊區:位於近海魚市場突堤周邊及其以內水域,水域面積約14.4551公頃,水深-2.6m,為沿近海作業漁筏、舢舨及部分支釣作業的小型動力漁船停靠水域。3.修造船廠區:位於支航道入口北側與林默娘公園間水域,水域面積約5.63 公頃,水深-7.0m,為修造船廠及其前側作業水域。4.中央泊區:位於觀光魚市前側水域,並延伸至近海泊區西側碼頭轉角西南之北側碼頭水域,水域面積約 13.98公頃,水深-7.0m,為娛樂漁業漁船及客船停靠水域。5.深水泊區(遊艇碼頭區):位於重建後內港口之航道護岸北側,水域面積約7.04公頃,水深-5.0~-6.0m,西側水域興建2座浮動碼頭,為遊艇停靠水域。6.舢筏南泊區:位於重建後內港口之航道護岸南側,水域面積約7.07公頃,水深-7.0m,為從事牡蠣養殖之漁筏、舢舨停靠之區域。7.內港口及航道區:位於重建後內港口之航道護岸間,水域面積約 4.49 公頃,水深-7.0m,為航道及安檢之公務碼頭,北岸為安平漁港安檢所,南岸為安平商港安檢所。

港區周邊有著名的安平古堡及億載金城、德記洋行、東興洋行等古蹟,及歷史水景公園、觀夕平台及船博物館等設施,為台南市著名之觀光遊憩據點及觀光漁港。

九、高雄市

高雄海岸北起二仁溪口南岸,南迄高屏溪口北岸,海岸線總長約63公里,略呈現西北、東南走向;沿海行政區由北至南包括茄萣區、永安區、彌陀區、梓官區、楠梓區、左營區、鼓山區、旗津區、小港區及林園區等10 區。本段海岸除柴山一帶屬珊瑚礁海岸外,其餘為砂質海岸,早期由沙洲、海灘、潟湖、溺谷等地形組成,後因境內溪流沖刷大量泥沙、風積沙、海積沙等淤積,加上大陸板塊擠壓產生抬升作用,逐漸累積出厚約200 多公尺之沖積土地質。高雄市海岸的大型港口有高雄港、左營軍港、永安LNG、興達漁港等,小型漁港由北至南包括永新、彌陀、蚵子寮、鳳鼻頭、港埔、中芸、汕尾漁港等。

白砂崙漁港

茄萣地處二仁溪出海口,是從府城延伸而來的濱海沙洲,在荷據時期古地圖已繪出漁夫灣,以白砂崙為界,往南是蟯港內海,往北是台江內海,相較府城七鯤鯓,白砂崙面積最大,地勢最高,由於正對二仁溪出海口,淤積較鯤鯓更多,而稱為砂崙。茄萣境內幾乎皆與海洋或內海近在咫尺,大多數居民靠海維生,茄萣地形狹長,分成白砂崙、頂茄萣、下茄萣、崎漏四大聚落,主要人口分布在頂茄萣。

白砂崙漁港位在二仁溪近出海口南岸,臺17線二仁溪橋西側,船筏須經二仁溪進出,民國40年(1951)設立,早期茄萣漁業以白砂崙為中心。清朝中葉,白砂崙是一處沙灘港,但砂質硬,行船困難,當地人有鐵板沙之說。當時漁民利用竹筏捕魚,可將竹筏拖上岸,加上風帆借力,發展出「茄萣帆筏」的地方漁業特色。1930年代,木船取而代之,木船難以停靠沙灘,颱風來時需要避風港,於是在二仁溪挖白砂崙漁港。二仁溪汙染是茄萣漁業由盛轉衰的分水嶺,白砂崙曾因二仁溪遭偷排廢水廢棄。

萬福宮是白砂崙歷史最悠久的廟宇,主祀五府千歲,王爺信仰和其他沿海漁鄉多為媽祖信仰不同,萬福宮前方就是白砂崙市場,僅約十多家攤販,環繞著廟口的民宅多為兩層樓的紅磚古厝,當地人則稱之為半樓仔厝,萬福宮後方有一塊乾隆28年(1763)的臺灣、鳳山二縣定界碑,是臺灣現存最早的行政區界定碑。

興達漁港

高雄沿海茄萣、湖內、路竹、永安、彌陀等地區為古潟湖蟯港內海範圍,以盛產粉蟯(蛤仔)而得名,又稱堯港。數百年來,蟯港內海因河川氾濫改道、淤積,加上人工掘墾魚塭、鹽灘,潟湖水域逐漸縮小。日治時,原本位於潟湖南緣的舊港灣淤塞難行,另擇地闢建「新打港」,「新」表示新港口,「打」可能是指「打狗」,是為興達漁港的前身。日本人建新打港用來運輸士兵及產品,大政9年(1920)前已開港。臺灣光復後,新打港用來停泊漁船和竹筏,只是一座養蚵的小漁村。

民國64年(1975),政府在新打港南邊開闢新出海口航道、重新整建新打港並改名為興達漁港,泊地約有25公頃,66年(1977)闢建潟湖北段約120公頃地為近海漁港,後為因應遠洋漁業之發展,80~84年(1991~1995)間為疏緩前鎮遠洋漁港擁塞情形,續建潟湖南段271公頃為遠洋漁港。民國67年(1978)臺灣電力公司選址港灣以南的淤積地興建興達火力發電廠,兩根紅白相間的大煙囪從此成為興達港地標。

漁港位於茄萣區崎漏里,北側為茄萣濕地竹滬鹽田),南為永安溼地,茄萣大排呈T字型流經漁港中心茄萣大排有部分為古航道遺跡,茄萣大排包括茄萣濕地南方的水道在清代以前是蟯港內海,崎漏村、永安村是後來浮現於內海的陸地,蟯港內海南方如路竹、岡山的稻米等物產要經由台南府城輸出時,會經由比較安全的蟯港內海,穿越二層行溪,進入灣裡、喜樹、鹽埕,再到府城換大船輸出。

興達漁港由內而外有遊憩水域、遠洋泊區、近海泊區,水域面積約 201.21 公頃,包含近海泊區約25公頃、遠洋泊區約 59.1公頃、遊憩水域約38公頃、航道水域約38.4公頃、消波水域約18.44公頃、外水域約22.27公頃,陸域面積約156.35公頃,包含近海港區約14.70公頃、遠洋港區約141.65公頃,合計全漁港區面積共約357.56公頃

興達港觀光漁市位在近海港區漁會大樓旁邊的大發路上,以擺設攤位方式設在道路兩旁,設備雖然簡陋,卻能吸引許多遊客來品嘗,販賣各種鮮魚、活蝦、貝類、螃蟹等現撈漁獲,以及各類熟食、炸物、小吃和土產,除了肉魚、白帶、馬加、午仔等現撈漁獲,最負盛名的特產是有海上黑金之譽的烏魚,每逢冬季烏魚汛期,全省多數捕烏魚船寄藉於此;魚市場業務遷至遠洋港區後,漁會將一樓的場地供做攤位,但場內經營的情況一直不如場外,所以導致所有的攤位寧願在場外道路經營。幾家大型冷凍廠、水產公司設立在興達漁港周邊,經營模式以大量批發經銷或漁產食品加工為主。

永新漁港

位於高雄市永安區新港里,北距台電興達發電廠約3公里,南鄰中油天然氣接收站約 1.5公里,係台灣中油公司液化天然氣工程處為應鄰近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之新港村村民要求,補助經費興建供該村漁船筏停靠使用之漁港。本港於民國77年(1988)開始興建,現有北防波堤400公尺,其中190公尺為兼碼頭使用,南防波堤 226公尺,碼頭工程140公尺,填築新生地約1公頃,供漁民整理漁具及陸上公共設施之用,南側設有曳船道可供漁船筏上架使用,泊地水深-2.0公尺,可停泊漁筏200艘及漁船30艘。

本港漁船多在附近海域作業,當日往返,主要從事流刺網漁業,漁獲物冬季以烏魚為主,其他則有白帶、螃蟹、黃花魚、什魚類等。

彌陀(南寮)漁港

位於高雄市彌陀區南寮里,北距興達漁港約12公里,南距蚵子寮漁港約4.5公里。彌陀區漁會轄內共有5個漁村,因缺乏港灣屏障,船隻均碇泊於外海淺灘,平時卸載魚獲及補給作業均依賴船筏,每遇颱風或氣流變化,漁民冒險衝出海灘,搶救漁船或搶灘登陸,常導致船筏翻覆等海難事件。民國70年(1981)起進行港口調查、規劃工作,72年(1983)完成規劃並動工興建,完工後計有泊地4.52公頃。

港口由外廓南、北防波堤及南北突堤形成面積約6.75公頃的消波水域,並以南北內堤東縮港口,增加港內穩靜,泊地面積約 4.52公頃,水深-3.0公尺,碼頭長度946公尺,足供當地漁船避風、卸魚、休息、補給、保養之用。陸上設施有魚市場、冷凍製冰廠、活魚蓄養池、停車場、曳船道等。

彌陀地區陸上因受地理條件限制,農業不振,但從事近沿海及養殖漁業者甚眾,且外海有天然魚礁及政府投放之人工魚礁,為良好之漁區。南寮漁港屬於早市,漁船於下午出海,到隔天清晨回港,漁獲在清晨交易,主要的漁獲有黑口、晚鮸魚、瓜子、加臘等。

蚵子寮漁港

位於梓官區蚵子寮漁村南側,典寶溪、後勁溪出海口北方,利用現有魚塭闢建內泊地及開發漁業特定區。自民國67年(1978)開始興建,列在第一期漁港建設方案中執行,至74年(1985)先後完成八期工程,計有防波堤653公尺,海堤295公尺,護岸638公尺,碼頭677公尺,泊地 4.95公頃,道路2258公尺以及照明設施等。由於本地區漁業發展迅速,漁船數逐年增加,泊地不敷使用,港口亦常遭漂砂淤淺,為防阻漂砂,於76年(1987)新建防砂堤 90公尺。第二期漁港建設方案中增建碼頭 566公尺,增闢泊地2.84公頃,以及延長防波堤增建漁筏泊地1.76公頃,碼頭520公尺,以容納更多漁船。前高雄縣政府規劃本港為近海漁業特定區,面積計有43公頃,陸上用地由縣政府補償軍方新台幣二億元而取得土地,並另撥款二億元開發完成新社區,提供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等設施。第三期漁港建設方案中,計畫興建深水碼頭100公尺,供較大型漁船使用,另興建曳船道供漁船上架維修之用。

鼓山漁港

位於高雄市鼓山區高雄港第一港口內之主航道北側,分一、二船渠,係高雄港內之漁港,與旗津區之旗后漁港,隔高雄港主航道遙遙相對。本港泊地4.8公頃,平均水深約-2.0~ -3.0公尺,碼頭1795公尺。漁港設施計有魚市場、汙水處理廠一座、大型地磅一處,並有冷凍廠、製冰廠、漁船加冰、加油站,提供健全的漁港功能。

鼓山漁港第一船渠內有往來鼓山-旗后之渡輪行駛及小客貨船停靠,並為配合哈瑪星區域產業轉型,推動高雄市遊艇與海上遊樂產業開發,帶動鼓山地區繁榮,高雄市政府於94年1月30日完成鼓山漁港哨船頭浮動遊艇碼頭建造啟用,提供各式遊艇停靠,另為改善鼓山漁港週邊環境,擴大市民休憩親水空間,高雄市政府將鼓山漁港入口西側建設成哨船頭公園,提供市民觀船、觀海。

旗后漁港

位於高雄市旗津區,係高雄港內港,西側及南側緊臨旗津社區,東側與順榮造船公司為界,北側隔高雄港主航道與鼓山漁港遙遙相對。本港原係灘地,民國41年(1952)建港供小型漁船停泊使用,民國68年(1979)至76年(1987)興建碼頭及泊地,79年(1990)起進行泊地疏浚及碼頭維護工程,供沿近海漁船停泊。現有泊地約8410平方公尺,碼頭479公尺,含加油站外側碼頭145公尺,泊地水深-1.9m,可供20噸級以下沿近海漁船靠泊休息。本港泊地及碼頭水深皆較淺,因緊臨社區及主航道,其水域及腹地均無法擴充,碼頭改善亦相當困難。

本港鄰近旗津市區,港區附近商店林立,商業活動以海產飲食店為主。

旗津漁港

位於高雄市旗津區南汕里,係高雄港內港,目前計有水深-1.2~ -6.0公尺泊地108590平方公尺,碼頭2662公尺。漁港內有紅燈碼頭表演廣場及籃球場等設施,另增設夜間燈光照明。配合漁港多功能開發政策及提昇旗津地區各觀光景點可及性之目標,本府於旗津漁港外堤已建構觀景步道乙座,以營造漁港親水休憩空間與露天賞景場所。

上竹里漁港

上竹里漁港位於高雄市旗津區上竹里,係高雄港內港,有泊地1.4公頃,水深-2.5m、碼頭591公尺,含中洲渡輪站側之碼頭154公尺,可供100噸級以下漁船靠泊休息,以停泊沿近海作業之漁船為主,所捕撈之漁獲物則運載至旗津漁港魚市場拍賣,陸上設施計有漁網整補場1處及加冰站1處,唯受限於泊地水域及社區發展,難以擴大。

中洲漁港

位於高雄市旗津區,為高雄港內港。本港現有泊地2.6公頃,水深-2.5公尺,碼頭917公尺,以停泊沿近海作業漁船為主,所捕撈之漁獲物則載運至旗津漁港魚市場拍賣。陸上設施計有漁網整補場及加油站乙處,並有漁民活動中心一處。本港可供100噸以下漁船靠泊休息,然因受限於水域及周邊社區發展,已無可另供擴大泊地區之腹地。

         前鎮漁港

位於高雄市前鎮區,係高雄港內港,其東、南、北側分別與高雄港第二、三貨櫃中心、工業區、學校、住宅區等相鄰,西側瀕臨高雄港主航道。本港目前為台灣停泊漁船噸級最大,漁獲量最多之遠洋漁港,計有泊地27.07公頃,碼頭3189公尺。

本港陸上設施完善,有魚市場及加水、加冰、加油及漁業相關工廠等公民營設施,目前可供使用之給水設施有16處,加油設施17處,加冰台有3處另深水碼頭尚有17處加水及加油設施已完成,可隨時配合漁港發展而提供漁船加水及加油使用。本港以停泊鮪釣、魷釣及拖網等遠洋漁船為主。

前鎮漁港漁業專業區內設有高雄市政府海洋局、農委會漁業署、水試所高雄分所、交通部氣象測候站、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漁業廣播電臺及高雄區漁會漁業專用電台等機構,各漁業、漁民團體亦集中於高雄區漁會漁業大樓或漁民服務中心。

小港臨海新村漁港

係高雄港內港,小港臨海新村漁港之興建,係交通部高雄港務局為取得紅毛港土地作為第六貨櫃中心,辦理紅毛港遷村業務中之漁港遷建計畫,為高雄港第五貨櫃儲運中心計畫之一環,高雄港務局依據紅毛港遷村計畫,於89年辦理此漁港興建。小港臨海新村漁港位於高雄港第五貨櫃中心計畫區內,南側水域與台灣國際造船公司(中船公司)相鄰,西側緊臨高雄港主航道,東側位於小港區台機路與光和路口處。漁港有水深-6公尺泊地8.5公頃,碼頭總長2139公尺,含突堤426公尺,陸域土地面積49901.38平方公尺,魚市場1處,含漁會辦公室、漁港管理站辦公室、漁獲拍賣場、停車場、製冰廠、遮陽棚等、輪渡站候船室1處。

鳳鼻頭漁港

高雄市小港地區漁筏,早年利用高雄港二港口以南的沿岸沙灘或排水渠道做為靠泊泊地,分散於南星計畫區周邊之海澄等四處泊地,因高雄市環保局執行南星計畫,致使原停泊該四處泊地之漁筏產生無處靠泊問題,而為解決該等問題並配合未來漁業發展需要,乃籌建鳳鼻頭漁港。

漁港興建計畫之第一期工程,由高雄市政府爭取中鋼、中油及台電公司補助7千萬元,高雄市政府於86年(1997)編列6千萬元,合計1.3億元,於86年5月間辦理南防波堤兼碼頭興建。第一期工程開辦後,農委會漁業署補助經費1.6億元,於87年(1998)7月間辦理第二期及第二期後續工程。鳳鼻頭漁港漁業型態為沿岸性單拖網作業,舢舨則行刺網作業,視季節漁況,早出晚歸捕撈不同魚種,魚貨送往當地零售市場販賣。

港埔漁港

位於高雄市林園區港埔里與港嘴里之頂厝溝,西北距高雄第二港口約9.5公里,東南距中芸漁港約1.5公里。港埔地區的沿岸漁筏及漁船原寄籍中芸漁港,當地漁民皆從事沿岸漁撈與養殖業,漁筏則拖曳至沿岸沙灘停放,上下魚貨及出海作業相當不便,漁筏常遭波浪衝壞流失,當地漁民均盼望能興建小型船澳供船筏停靠,高雄縣政府於民國78年(1989)辦理本港規劃,利用頂厝溝公有水域及都市計畫之漁港區用地,完工後泊地有3.3公頃,可容納200艘漁筏及10噸以下漁船15艘。本港漁民之作業海域以高屏一帶海域為主,當日往返,主要從事流刺網、定置網,漁獲有烏魚、白帶魚、鰻苗、蟹苗。

中芸漁港

位於高雄市林園區鳳芸里,利用中芸溪道下游水域興建,自民國41年(1952)起,先後施工十期,至58年(1969)計完成泊地48000 平方公尺,碼頭998公尺,東西導流堤171公尺,防砂堤340公尺,護岸635公尺。因東西防波堤長度不足,港口航道易受漂砂影響,列入第一期漁港建設方案改善擴建,至74年(1985)止,先後完成東防波堤330公尺,導流堤345公尺,防砂堤185公尺,海堤100公尺,護岸748公尺,碼頭1457公尺,75年(1986)改建原港內護岸為碼頭221公尺,海堤207公尺及疏浚航道泊地。本港設施尚稱完善,為一良好之近海漁港,唯港池稍嫌狹長,颱風時泊地有欠穩靜,在第二期漁港建設方案中,編列改善外廓設施,於77年(1988)起興建西防砂堤344公尺,北防波堤156公尺,改建碼頭449公尺及航道泊地浚挖等。第三期漁港建設方案繼續改善外廓設施,延長東防波堤63公尺後折向西再延長250 公尺,與西防砂堤形成新港口,以改善颱風時港內穩靜。

汕尾漁港

位於高雄市林園區汕尾里,高屏溪出口處西側,西北距中芸漁港約1.5公里,東隔高屏溪與屏東縣之東港、鹽埔漁港相望。建於民國62年(1973),修建碼頭127公尺,泊地6000平方公尺。次年(1974)清除航道及修建護岸130公尺,67年(1978)至73年(1984),修建防波堤179公尺,碼頭691公尺,導流堤65公尺,浚挖及新闢內泊地0.8公頃,外泊地2.6公頃。由於設施難以防止漂砂,影響船舶使用,於74年(1985)再修建防砂堤80公尺。75年(1986)計畫延建防砂堤40公尺、增建碼頭 110公尺以及加高原導流堤長65公尺,施工中受溪水沖刷激烈,水深變化極大,海底深度曾達-10公尺,致使計畫延長防波堤40公尺工程變更設計為保護堤頭。由於本港漁筏數目增加且規格日趨增大,使得現有泊地逐漸不敷使用,部份漁筏必須停靠在北防波堤外側林園大排水溝附近,相當不便。為因應當地漁業發展需要及減少隨溪而下之漂砂淤淺港口航道,本港於第二期漁港建設方案中,在北側新闢泊地1.3公頃,增建碼頭約570公尺並進行泊地挖方及延長南北防波堤501公尺,內堤兼碼頭70公尺,完成後對波浪遮蔽及漂砂阻擋,維持航道暢通,已見功效。第三期漁港建設方案中計畫興建南側泊地約1.8公頃,碼頭340公尺,擴充中央突堤120公尺,南北內堤及南側防砂堤等。

 

 

 

資料來源:

韋煙灶(2018)。從歷史文獻看新竹沿海地區的環境變遷。從清代到當代-新竹300年文獻特輯,頁408-439。

張峻嘉纂修(民98)。嘉義縣志卷六•農業志。嘉義縣太保市:嘉義縣政府。

臺中區漁會—轄區漁業https://www.tcfish.org.tw/_pages/jurisdiction/index.php#02

雲林區漁會—我們的漁港http://www.ylfish.com.tw/index.asp?main=M9

臺南市漁港及近海管理所—臺南漁港介紹https://fishingharbor.tainan.gov.tw/cp.aspx?n=5510

高雄市政府海洋局—高雄市所轄漁港https://kcmb.kcg.gov.tw/Content_List.aspx?n=FFA44D4C7F782804

台灣漁業聯盟商機網http://www.twefish.com.tw/

臺南市政府(民101)。青山漁港漁港計畫書。

( 在地生活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oxkeeper&aid=157980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