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能高越嶺道
2017/07/30 21:27:09瀏覽1130|回應0|推薦0

能高越嶺道的歷史沿革

能高越嶺道橫跨能高與奇萊山系間的中央山脈東西兩側,原是賽德克人遷徙及交通貿易的社路。大正3年(1914)爆發「太魯閣征伐戰」,能高越嶺道成為日軍東西部隊攻擊太魯閣族的主要路線之一。其後日人為達到控制山地的目的,於大正6年(1917)正式興築警備道,大正7年(1918)完成後命名為「初音奇萊橫斷道路」。西段由霧社起,經赫哥、櫻(春陽)、富士(盧山)、屯原、富士見、尾上(雲海)、松原、能高(天池)到海拔3307公尺的州廳界(紀念標),東段由初英起,經銅門、瀧見、巴托蘭、曲水、万兩林、天長山、奇萊溪、朝日、森中、聯帶山到奇萊南峰東邊的州廳界紀念標,是能高越嶺道的最初路線,又稱「能高越嶺舊路」。

大正14年(1925),鑒於舊道東段道路所經過的山區海拔太高,冬季經常積雪,難以通行,當時的花蓮港廳和南投廳乃重新興築越嶺道全線,越嶺點改為能高北峰(南華山)與能高主山間的鞍部,路線雖然變長,但越嶺點較原有越嶺點低500公尺,路線較平緩易行,就是現在光被八表碑、東能高(檜林)、奇萊、坂邊(磐石)、桐里、瀧見(龍澗)、烏帽、銅門到初音的路線。完工後,當時警務局在步道上設置多處駐在所,並指定5個宿泊所:屯原駐在所、尾上駐在所(雲海保線所)、能高駐在所(天池山莊)、東能高駐在所(檜林保線所)、坂邊駐在所(磐石保線所),除了配置警力,亦提供登山者宿泊設施。

民國39年(1950)臺電進行東西電路高壓工程,完成由銅門至霧社間約75公里長道路之拓寬及電塔之架設,約每10公里設置一處保線所,共設立霧社、富士、尾上、能高、東能高、坂邊、瀧見、銅門8處保線所,民國40年(1951)臺電總經理黃煇將保線所更名,富士改為廬山、尾上改雲海、能高改天池、東能高改檜林、坂邊改磐石、瀧見改成龍澗(同年省主席吳國禎視察時為各保線所新名以毛筆題字),多利用越嶺道日警駐在所改建,以檜木築成。因能高越風景秀麗及坡度較緩,早已成為登山遊賞路線,為方便遊客,日警在越嶺道上駐在所指定的5個宿泊所:屯原駐在所、尾上駐在所、能高駐在所、東能高駐在所、坂邊駐在所,除屯原外,其他四處仍具備住宿功能。

從屯原到奇萊登山口26.5K規劃為國家步道,自能高鞍部畫分,西段屬南投林區管理處管轄,東段為花蓮林區管理處管轄。西段的道路較平坦,遊客絡繹於途,天池山莊提供舒適的休息站,方便登山客前往奇萊、能高、安東軍、白石池、萬里池;當地工作及施工人員可騎乘摩托車直抵能高鞍部,雖險象環生,對天池山莊及保線所的補給支援幫助很大。東段較陡,多處道路破損,尤其18K處坍方嚴重,並未開放,林務局為貫通能高東西發包修復,西段完工多時,連天池山莊都已翻修。

環境資源特色

能高越嶺道的植群極為豐富,屯原到奇萊呈現了櫟林帶、鐵杉林帶、高山草原灌叢、冷杉林、檜木林帶及櫟林帶下層等多樣性的森林型態,棲息其間種類繁多的中高海拔野生動物族群讓本區被納入丹大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的範圍。步道兩端西邊車可行至屯原登山口,東可車行至奇萊登山口。

雲海保線所

海拔2360公尺,位於能高越嶺道4.5K處。霧社事件中,屯原段的駐在所,除霧社分室與馬海僕駐在所外,其餘均被賽德克族抗日族人所焚燬,其中包括櫻、赫哥、博阿倫,屯原、尾上(雲海)、能高(天池)等駐在所。事件結束後,日警重建與增設越嶺道上的駐在所,將尾上駐在所移到原址西邊約1公里的尾上山稜線上,因以名之,即今雲海保線所位置,民國39年(1950)解除山地警備事務,隨著東西向輸電線路的興建,更名為雲海保線所。雲海保線所前有長方形水泥碑,浮雕「台電雲海保線所」、「海拔二三六○公尺」字樣,進門是一擺放辦公桌、懸掛工作表黑板的空間,兩旁有榻榻米連通的通舖各兩間,後面是廚房餐廳浴室,廚房左邊有一房間可用餐及衛浴,右邊又有一通舖房間。

保線所現已無臺電派駐人員,提供給南投林管處巡山人員使用,有水有電有棉被,廚房有開飲機、浴室有電熱水器,提供熱開水和熱水,在二千多公尺的山上是非常的福利。民國64年(1975)美國駐華大使安克志與家人到能高健行,臺電公司為招待貴賓曾翻修各保線所以供住宿。雲海保線所視野展望良好,冬季可欣賞能高連峰積雪山頭,夏秋兩季常有雲瀑和雲海景觀,故得「雲海」之名。由此往西可眺望守城大山、盧山部落和日落;往東南可遠眺能高主山與卡賀爾山,天氣晴朗可看到埔里地區。

松原木炭窯遺址

松原駐在所東方150公尺處的道路邊可見日治時期留下的木炭窯遺址,提供駐在所警備員製作冬天烤火取暖用的木炭,木炭窯又稱燜柴窯,直徑約1~1.5公尺不等,多設置於傾斜的坡地上,主要考量是可以順應地勢、推送木炭,選擇的樹材以相思樹和九芎最為常見。

能高瀑布

在天池山莊西邊不遠處的吊橋可見能高瀑布。能高瀑布位於塔羅灣溪上游,海拔約2800多公尺,為臺灣著名的高海拔瀑布之一。能高越嶺道由西段入口屯原進入後,一路與塔羅灣溪平行前進,過雲海保線所後,兩旁山勢越來越雄偉高聳,接近中央山脈稜線時,受地形的影響,溪澗不再平伏流動,轉為壁立垂流,形成瀑布景觀。能高瀑布分三段傾洩而下,總落差約200公尺,每年夏、秋兩季水量豐沛時,氣勢磅礡。

天池山莊

位在能高北峰西側山坳,海拔2860公尺,步道13K處。最早為設立於大正7年(1918)的能高駐在所,是一棟漂亮的檜木造日式建築,有榻榻米房間、浴室,可容納上百人,有「能高檜木御殿」之稱,霧社事件時被毀。昭和6年(1931)日人重建檜木屋舍於原址,形制與尾上駐在所(雲海保線所)相同。光復後,因應臺電東西向輸電線路需求,沿用為天池保線所,除供保線維修人員住宿外,亦開放給登山者使用。民國75年(1986)因修復廠商用火不慎而燒毀,82年(1993)重建為天池山莊,由林務局管理,100年(2011)再次改建,102年(2013)開放使用,為兩層樓的新式木造建築,一樓為大廳、管理員室及上下舖房間,二樓是通舖房間,浴廁都在室外,室內單純的住宿,利用太陽能發電,數日不見太陽電源就中斷,另備有發電機供不時之需,大廳內有從駐在所到天池山莊的歷代相片。

能高鞍部

能高鞍部位於中央山脈主脊—能高北峰(3184公尺)與卡賀爾山(3105公尺)之間,是一座海拔約2800公尺的緩平鞍部,鞍部東西兩側分別是木瓜溪上游支流丸田溪(檜林溪)與濁水溪的上游支流塔羅灣溪(布卡桑溪),地理位置相當特殊,除位處兩溪流的源頭外,也是欣賞木瓜溪谷層層疊疊的溪流景觀與日出雲海變化的極佳地點。

光被八表碑

國民政府遷台後,臺電延續日人所遺留的輸電工程基礎,在當時臺電總工程師孫運璿的督導下,完成了臺灣東西向輸電線路。民國43年(1954)9月13日總統蔣中正和時任救國團主任的蔣經國到雲海保線所視察時所題的「光被八表、利溥民生」八字,臺電將其勒石立碑於能高鞍部(南投與花蓮縣界),向東面刻「光被八表」,西面刻「利溥民生」,作為開發東西輸電線工程的紀念,現已成為越嶺道上的地標。

臺電輸電線路

能高越嶺道對於臺灣東西向輸電建設有著功不可沒的影響。早在日治時期,日人即著手東西向輸電線路工程,因二次大戰中斷。民國39年(1950),臺電為將臺灣東部水力發電的電力供給至西部地區,沿著能高越嶺道興建步道,進行東西電路高壓工程。路線由銅門至霧社共架設327座電塔,以越嶺道原有駐在所為基礎,每隔10公里設置一處保線所,以便利維護管理。此項工程當時被譽為「電力的萬里長城」,促使電路運輸跨越了臺灣屋脊中央山脈的阻隔,對臺灣經濟發展有重大的貢獻。

步道中常見岔出去的臺電保線路甲線和乙線,是連接臺電東西連絡線的第二回路(127座巨型細腰捻轉型鐵塔線路)和第一回路(雙桿型木製線路)的保修路,能高越嶺道後成為臺電保線路,在東西兩端都有車道的構築,西段從霧社到屯原,東段從銅門到大眾廟,或稱臺電破壞了越嶺道舊路。山區災害頗多,山徑隨通行的需要改道在所難免,保線路或多或少沿越嶺道修築,形態改變,路線未必,在號稱原貌保持最完整的國家步道段亦可見因坍方而改道的情況,最大的改道是五甲崩山完全不能通行,必須高繞臺電保線路從山北稜下來,此次東段的修復亦設置多段木棧道取代原有道路,檜奇橋在民國102年(2013)初傾斜,無經費整修,沿山壁另行闢路,天長斷崖舊路仍可見,多行走天長隧道。

上檜林吊橋

過能高鞍部後的能高越嶺東段,以之字路下降400公尺後道路較平緩,途中經過上檜林吊橋,目前所見到之吊橋乃臺電後來修建的吊橋。18.5K橫越大坍方,便道不很明顯,是全程最危險之處。

檜林保線所

檜林保線所昔稱東能高駐在所,設立於大正14年(1925),為日治時期能高越嶺道的指定宿泊所之一,它位在能高北峰東稜線下側(標高2109公尺),是一棟檜木造日式房舍,當年建築物規模比現在的檜林保線所大,曾接待日本高級長官視察住宿。檜林保線所得名於附近有大片的檜木森林,因檜木林生長於盛行雲霧帶中,經常形成雲霧繚繞、群山與松、檜林交織的美景。

民國34年(1945)9月花蓮連續遭遇到3次颱風侵襲,能高東段的駐在所損毀。保線所的門上有門牌,「花蓮龍澗19號」,有招牌,「台灣電力公司花東供電區營運處檜林保線所」、「台電檜林保線所海拔貳仟壹佰零玖公尺」。門後狹窄空間有張辦公桌和當餐桌的圓桌,兩邊是榻榻米通舖,左邊連續三間,右邊兩間,中用木板門隔開,廚房很窄,三分之二被爐灶佔據,後邊有棟加蓋當浴廁。有電有水但沒瓦斯,因為沒有交通工具能進到這裡,檜林是能高越嶺道中唯一車輛不能抵達的保線所,補給要用人工揹負,五甲崩山段不能通行後補給更困難,所有物資須走7公里以上的山路背負進來,瓦斯桶更加難以運送,所以燒開水、洗澡水及炊事都用爐灶柴燒,收集很多木柴劈好待用,冷天待在爐旁烤火驅寒氣。臺電有保線員駐在於此,因要在新東西輸電線(南投大觀到花蓮鳳林)設保線所,所以打算裁撤檜林保線所,將人員調往新東西輸電線,建築移撥花蓮林區管理處。

檜奇吊橋

中央山脈北三段與能高越嶺道稜脈交接處,是濁水溪與木瓜溪的分水嶺,豐沛的水力資源,造就了步道沿線多處的水文景觀,亦因此設立了多座的吊橋供往來者行走。其中檜奇吊橋因跨越深約300公尺的木瓜溪,橋距極長,堪稱本路線最具代表性的鐵線繩索吊橋。該橋於民國102年(2013)初橋板傾斜封閉,另闢步道通過。

五甲崩山

五甲崩山位在能高北峰東稜稜尾,丸田溪和柴田溪在此會流,侵蝕力量很大,於民國60年代後期開始劇烈崩塌,原本能高越嶺道通過的五甲崩山山腰路段嚴重崩塌,完全不能通行,必須利用臺電乙線保線路高繞至五甲崩山稜線上,繞過崩塌地,下到奇萊溪谷的臺電施工道路,由此可開車東出銅門。在五甲崩山稜線上道路可看到崩坍繼續擴大的痕跡。

天長斷崖

天長斷崖位於天長山南稜,其兩側地質分別為天長大理岩及谷園片岩帶。天長斷崖段的驚險魁偉之勢,是日治時期能高越嶺道東段的壓軸勝景,巨大的崩塌面橫寬約3000公尺,落差達1000公尺,由遠處眺望,酷似綠鬱山林中的慘白陷落,其下方的天長隧道,民國67年(1978)建造完成,長1270公尺,僅容一車通過,極為險峻。

磐石保線所

磐石保線所建於民國67年(1978),是臺電木瓜溪發電計畫施工時最主要的工作站與宿舍。原來的坂邊駐在所位在磐石保線所道路對面下方約100公尺處,後來當做保線所用,已因道路施工損壞。最上方的一棟木屋現做為花蓮林區管理處磐石駐在所。

資料來源:

能高越嶺國家步道解說牌內容

楊南郡(2003),能高越嶺道人文史蹟調查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林澔貞、郭育任、翁儷芯(2007),台灣的國家步道,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oxkeeper&aid=10752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