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橫宜蘭支線
2017/09/25 12:22:44瀏覽879|回應0|推薦0

最初的中橫宜蘭支線路線規劃是梨山到羅東,民國45(1956中橫公路開工之前,計畫路線改成梨山到宜蘭,北橫公路通車以後,宜蘭至棲蘭百韜橋路段改隸為北橫公路(台7線),棲蘭百韜橋至梨山路段改為台七甲線,仍稱中橫宜蘭支線。

中橫宜蘭支線前身為日治時期的埤亞南越嶺警備道,埤亞南越嶺警備道(ピヤナソ越道路)是日治時期聯絡臺北州與臺中州蕃地的交通樞紐,係通往臺中州東勢郡及能高郡霧社的重要道路,也是中央山脈最北端的長程山地警備道路,為壓制泰雅族溪頭群原住民以掌控山地治安,於大正91920)11月23日開工興築,翌年(1921)3月31日竣工,費時四個多月。其路線為羅東至霧社,約為今日的台7甲線及力行產業道路,沿途經過:

羅東─三星─天送埤─牛鬥─トールイ(東壘)─濁水─バヌン(碼崙)─ ヱボウシ山(烏帽子山)─ルモアン(留茂安)─シキクン(四季)─メラ(米羅)─ピヤナン(埤亞南,南山)─エキジュウ溪(耶克糾溪)─突稜─ピヤナン鞍部(埤亞南鞍部)─臺北、臺中州界─有勝─志良節─平岩山─シカヤウ(希卡堯或志佳陽,今環山部落)─太保久─木門岡─松嶺─マリコワン(馬里闊丸社,今翠巒西側對岸)─ムカブーブ(今翠巒)─マカナジー(馬卡納吉社,約今紅香部落)─マレッパ(馬立巴社,位於帖比倫溪與北港溪匯合口西岸)─白狗─マシトバオン(邁西托邦,今屬發祥村)─ハボン(合望)─梅木─霧社。

埤亞南越嶺警備道與中橫宜蘭支線路線的不同在埤亞南越嶺警備道東端起於羅東,沿蘭陽溪右岸而行,中橫宜蘭支線東起宜蘭市,沿蘭陽溪左岸至家源橋越過蘭陽溪,由嘉蘭、留茂安至四季繼光橋路段與埤亞南越重疊,繼光橋以上至思源啞口路段,未遭開路破壞。中橫公路宜蘭支線沿蘭陽溪向西南行抵思源埡口,再循大甲溪上游至梨山。

崙埤

崙埤昔稱崙埤子社,族人稱qalang Talah(紅土部落),包含長嶺巷(Ingas)、崙埤(Lumpya)、朝陽(Naqi)、九寮溪(Qpa)等,主要部落位於蘭陽溪中游左岸及其支流崙埤子溪合流點西方約1公里處,由中嶺山走東南方支脈之山腳,海拔約120公尺,隔蘭陽溪與三星鄉天送埤相望,是前往崙埤池、中嶺池、鳥來褔山村古道必經之路。民國60年(1971 6月從松羅村分出獨立設村,66(1977大同鄉公所及鄉內各機關由樂水村遷移至此,崙埤大多為泰雅族卡奧灣群,族人選擇崙埤居住,主要著眼於生活方便與子女教育。

松羅

松羅舊名夏諾(Syanoh),位於蘭陽溪支流松羅溪左岸,海拔170公尺。最早遷入的是復興鄉的卡奧灣群,早期居住地涵蓋松羅、崙埤、牛鬥、圓山、玉蘭等地。目前松羅村包括松羅、玉蘭、圓山三個聚落,玉蘭社區以客家人為主體,民初從苗栗、新竹、桃園等地移來,日治時期玉蘭社區為隘路,設有鋸材廠,使用水車發電,有25戶人家,在製茶業興起前,玉蘭落後貧困,後來以玉蘭茶成功轉型,是烏龍茶主要產區,為宜蘭縣客家庄的代表。松羅聚落以從事公務員、教師、警察、休閒農業、運輸業為主。圓山聚落僅4戶人家,主要從事農業。

松羅聚落於大正10(1921設立,初建於現址稍北的松羅溪上游台地,日人為方便管理,用木板建屋分配給37戶人家,並指導農耕生活,從上游的台地移住山下。民國62年(1973豪雨引發土石流,當時住戶集中在山腳下,前溪後山,備感威脅,打算遷到員山,因政府態度不積極作罷,為免土石流災害,陸續搬遷到靠近溪流的水田地建屋居住,形成現在的聚落。

英士

英士舊稱梵梵社,泰雅語稱Bonbon或Qnbon ,位於蘭陽溪與其支流梵梵溪之匯流處,原為樂水村之一社,民國60年(1971)6月獨立設村,因位在英士橋左方,故名英士村。分為上、下部落,上部落在英士派出所上方山腹,海拔近400公尺處,下部落在英士派出所附近及其下方較為平坦之地。梵梵名稱由來,因以前部落很多胡蜂和小蜜蜂,在空中飛來飛去發出嗡嗡之聲,因此取名為Bung Bung,國語譯為梵梵。

英士的族群多元,有早先移住的溪頭群,也有後期從南澳舊金洋來的南澳群,加上復興鄉後山光華部落卡奧灣群和一些外省人,因而被稱為「聯合國」。

梵梵部落在日治時遷居形成,原部落位於現今林森巷沿北橫公路往上約5分鐘路程處,目前已無人居住。早期居民散居在高處,光復初期,強烈颱風帶來豪雨,社址上方出現裂縫,安全堪虞,遂集體遷到現址。

太平村

太平村位於蘭陽溪與其支流多望溪合流處南方約l 公里處,是大同鄉轄內面積最大的一個村落,相當於一個羅東鎮,係合併太平、土場兩村而成,1950年由濁水、四季兩村各劃出一部份設立土場村,1982年伐木結束,人口遷離,土場廢村,併入太平。

獨立山

從宜蘭走省道台7線轉台7甲過家源橋前行不遠即為獨立山,獨立山因路旁一座海拔470公尺的孤峰得名。

獨立山屬宜蘭縣大同鄉太平村。太平村位在蘭陽溪右岸及其支流多望溪合流點南方,包括棲蘭(馬告 )、土場(塔波社、多望,原屬土場村)、獨立山(烏帽子)、仁澤(鳩之澤)、太平山(原屬太平村)等地。是大同鄉面積最大的村落,相當於一個羅東鎮,昔日太平村伐木業興盛時人口亦多,現在卻是大同鄉人口最少的村落,只有20餘戶不到百人,村民都是平地人,為林務局太平山森林遊樂區員工,是大同鄉唯一沒有山地原住民的地區。

獨立山山樹翠綠,環境清幽,周邊除宿舍外完全沒有住家,只有四個公家單位:公路局第四區工程處獨立山工務段、大同國中、台灣電力公司大同服務所、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太平山工作站。

獨立山工務段成立於中橫通車的民國49年(1960),當時全線設立新城、洛韶、梨山、谷關、獨立山五個工務段,負責中橫公路經常性的養護工作,目前負責的範圍為宜蘭縣境內台7線、台7甲線、台7丙線的養護。

大同國中是大同鄉唯一的國民中學,學生來自南山、四季、茂安、英士等部落。

種小名「maraho」(泰雅族語,「頭目」之意)的臺灣寬尾鳳蝶(Agehana maraho)在昭和7年(19327月,被當時任職於宜蘭農林學校的日籍教師鈴木利一,在獨立山附近(臺北州羅東郡烏帽子溪邊)海拔470公尺處首度發現。臺北帝國大學教授素木得一在該地苦候多日,於5月19日上午9時46分採獲第二隻寬尾鳳蝶,因為這次採集旅費高達800餘日圓,因此寬尾鳳蝶被戲稱為「八百圓蝶」。從昭和7年初次發現到昭和11年(1936為止,臺灣寬尾鳳蝶也只有3雄2雌個體之記載,因此被視為稀世珍種,日本蝶類採集學家稱之為「夢幻之蝶」(幻之蝶)。日治結束,由新發現的棲息地及觀察和採集紀錄均有增加,大眾對於寬尾鳳蝶數量的稀有性與型態的特殊性有更多了解,寬尾鳳蝶開始有了「國蝶」的稱號。

加蘭灣 (Kinuran

留茂安(Lumoan

茂安村位於蘭陽溪右岸,連接太平山稜線的山腹,海拔高度約600公尺,原隸屬於四季村留茂安巷,民國79年(1990)3月1 日獨立為茂安村。本村分為下部落Qalan Hogan(志航巷)、中部落Qalan Rasal(嘉興巷)、上部落Qalan Hetay(嘉盛巷)三巷,均位於台七甲線公路下方。

本村居民大多信仰基督教長老會、曠野佈道協會,中部落上方的公路旁有一座用石子砌成的舊教堂,十分古樸。由於距離四季國小有段路程,村內學生雖少,設有茂安分班供村內學童就讀。

四季(Sikikun

四季(シキクン)為溪頭群第一大社,位於蘭陽溪上游與四重溪合流處東北方0. 5公里,海拔800公尺的台地,坡面呈急傾斜,沿溪多處斷崖峭壁,部落位於較平坦的緩坡,居民慣以Qalang C ux (上部落)、QalangTayax(中部落)、Qalang lyi (下部落)來稱呼居住的位置。

居民多信奉基督教、天主教,村內有兩座教堂,自日治以來,每年的1月1日是村裡最重要的節慶,是過新曆年而不過農歷春節的部落。

馬諾源(四季平台 Mnawyan

位於四季與南山間的馬諾源,面積約150公頃,為早期樂水村民居住地,其於民國初年搬遷至樂水村,四季村民開發墾植四季平台,栽培種植高冷蔬果等高經濟作物,成為村民主要收入來源。

保養(Kahoyan

南山

南山位在蘭陽溪上游與其支流米摩登溪會流處西北方約2公里,蘭陽溪左岸埤南台地北端,海拔約1200百公尺,地勢向東急傾,是進入南湖大山、雪山、喀拉業山的門戶。臨蘭陽溪段丘,耕地廣而肥沃,有「北蕃倉庫」之稱。

南山原名埤亞南(ピヤナン),戰後改為「埤南村」,再改為「南山村」,埤亞南社名由來據說在日治時期,日本人為討好族人,為族人烹煮食物,並為族人保管槍枝,趁機將槍枝沒收,故pyanan為「炊食」之意。民國48年(1959),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巡視興建的中橫公路宜蘭梨山支線來到南山,認為埤亞南名稱不雅,取壽比南山之意改名「南山」。

米羅(Mela

米摩登(Memotan

馬當

突稜

思源埡口(埤亞南鞍部)

為大甲溪發源地,大甲溪與蘭陽溪的分水嶺,兩溪為一通谷。大甲溪上游東方有南湖溪、耳無溪、合歡溪等支流匯集南湖大山、中央尖山及合歡山北坡方面之水注入大甲溪,西方有七家灣溪、四季朗溪、志樂溪、匹亞桑溪等支流匯集大霸尖山、雪山、大雪山之水注入大甲溪。路旁涼亭有臺灣省東西橫貫公路宜蘭工區刻石。

勝光(有勝)

武陵路口

志良(志良節)

昭和11年(1936)日東國產製油研究所嘗試利用有勝、志良節一帶巒大杉的倒木根株,以蒸餾的方法提煉松脂油,但因利潤有限,翌年停產,現今日的志良是大梨山高冷農業地區的一部份。

苗圃(平岩、西拉岸)

環興(十四溪畔)

環山(志佳陽)

環山因四面環山得名,原屬泰雅族賽考列克群希卡堯社,Sikayou泰雅語為竹子之意,日本人稱大么族司加耶武蕃シカヤウ社。 日治時期開闢埤亞南越道路,在Sikayou設立警察官吏駐在所,取日語漢字音譯方式稱「志佳陽」(シカヤウ,司加耶武)。

松茂(太保久)

位於梨山東北方,大甲溪及其支流合歡溪所夾之肩狀平坦稜上,松茂因部落四周有茂密的松樹而得名。原居於志佳陽,因人口增加,於民國42年(1953)間遷移至志佳陽南方的太保久(Tabuk),因設有太保久警官駐在所,故名,分成上部落、中部落及下部落。

梨山

梨山舊稱桃源,是泰雅族從南投仁愛發祥村遷徙到蘭陽平原過程中所建立發展的聚落,歷史可追溯至18世紀,原住民稱為「斯拉茂」(Slamaw),日治時寫作「サラマオ」(沙拉茅),戰後改稱梨山。

梨山是中橫公路主線和宜蘭支線的交會點,中橫通車後在此設置福壽山農場與武陵農場,許多榮民移入從事農業並落地生根,民國50至60年代,高冷蔬菜和溫帶果樹的栽培使得人口大增,多沿中橫公路分布。梨山是中橫旅遊的必經之地,觀光具有盛名,梨山賓館於民國48年(1959)承總統蔣中正之命興建,民國54年(1965)落成,是本地最早興建的旅館,與台北圓山、高雄圓山飯店並稱為台灣三大宮殿旅館,皆由建築師楊卓成設計,紅牆黃瓦、歇山式屋頂、雕樑畫棟,大殿、本館、行館、分館、別館依山勢而建,歷經921大地震、72水災,交通中斷,遊客減少,梨山賓館漸漸沒落,後經觀光局整修,於民國101年(2012)重新開業。

    

 

資料來源

永華(2006)。埤亞南越嶺警備道宜蘭段初探。宜蘭文化局:宜蘭文獻雜誌。

陳傑麟編著(2009)。大同鄉志-民族篇。宜蘭縣大同鄉公所

( 在地生活基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oxkeeper&aid=108657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