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合歡越嶺道
2017/09/19 21:40:48瀏覽2709|回應0|推薦0

大正3年(1914)日本總督府發動「太魯閣討伐」,集合於合歡山的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第三大隊組成的屏風山支隊為入侵的主力部隊,負責沿石門山東稜轉立霧溪北岸東下,這條從合歡山、魯比、西拉歐卡夫尼河階、饅頭山、塔比多(天祥)、合流、三角錐山東進的行軍路線成為將來的太魯閣道路雛形。

太魯閣軍事行動後將太魯閣東側的隘勇線向西延伸,打算從太平洋岸的塔次基里司令部打通到屏風山下的托博闊,大正3年10月完成「內太魯閣隘勇線」警備設施,沿塔次基里溪設置富士崗、落支煙、托莫灣、巴達崗、荖西、合流(陀優恩)、古白楊(見晴)、西拉歐卡夫尼八個隘勇監督所,各轄12個隘勇分遣所,在重要部落設11處警察官吏駐在所,進駐各級警察人力1800餘人。

同年9月設立新城支廳及內太魯閣支廳,分別位於新城和塔比多,分別負責內、外太魯閣地區的理番行政。

大正4年(1915)3月20日連接新城和塔比多的「新城內太魯閣道路」完工,將連絡兩個支廳間原本需要5天的日程縮減到2天,通過三角錐山巴達崗以西大斷崖的三角錐山大鞍部道路即在此次開鑿完成。據合歡越作者宮村堅彌所述:「由於開鑿錐麓山腰峭壁上的道路,非常艱辛而危險,自內地(日本)招募來的工程人員均紛紛求去,最後竟至不剩一人,不得已,只好至鄰近村落強徵山胞壯丁,每人均用鐵索捆綁腰際,自斷崖頂懸垂而下,以鑿洞埋設炸藥⋯⋯。」因交通的進展,同年5月將警備機關縮減成13所駐在所、10所監督所、15所分遣所。次年(1916)3月,塔比多支廳至陶賽道路完工,沿陶賽溪經托布拉(文山)、瓦黑爾台(梅園)、山里到陶賽(竹村)。

塔比多以西的道路改善從大正5年(1916)底開始,為克服饅頭山天險,道路改由溯瓦黑爾溪至饅頭山北側的卡墨黑爾社,向南架橋度河至畢祿山東支稜,以急坡道抵達西奇良社,翻越分水主稜的荻坂峠(荻坂山鞍部埡口),這條塔比多至西拉歐卡夫尼道路的前半段被稱為「荻坂道路」。

塔比多至西拉歐卡夫尼道路的西半段因經費有限,大致沿用隘勇道路的路線,未能解決交通不便的問題。越荻坂峠後,急降至歐外警戒所(第二水濂洞對岸),再緩降至古白楊,開始上下起伏穿越立霧溪掘鑿曲流,先攀登到魯玻克、巴夫諾夫附近的環流丘,下降至塔次基里溪底,架橋渡河至南岸的西拉歐卡第一分遣所(後改為岩水分遣所),沿斷崖道路到西拉歐卡夫尼監督所。道路於大正6年(1917)完工。

大正9年(1920)全島地方制度改正,太魯閣支廳與塔比多支廳合併為研海支廳,廳址設在新城。同時內太魯閣道路沿線的地名亦大規模改正,各地的警備駐地地名改成內地式。

因塔比多以西道路高低迂迴驟起驟落,便捷性不足,大正10年(1921)開始進行改造,捨棄饅頭山以西沿溪谷下緣通行的舊路,以全新路線替代,過荻坂埡口後改由立霧溪北岸隨等高線漸次升高,新建跨越瓦黑爾溪的鶯橋、古白楊溪的古白楊橋、魯翁溪的魯翁橋等三座鐵線橋,舊道的歐外、古白楊、巴多諾夫等警備駐點向上平行遷移,越過西拉歐卡,抵達海拔1800公尺的終點「太魯閣最高番社」卡拉寶,比原來的終點西拉歐卡夫尼向上提升700公尺,這條路因此稱為「卡拉寶路」。道路高度提升後展望角度更廣,尤其是古白楊分遣所,可一覽畢祿山至饅頭山的鋸狀山脈,遠眺三角錐山和太平洋,因此更名為「見晴」,展望良好之意。

大正15年(1926)進行內太魯閣道路全程整修,大正4年(1915)開鑿的斷崖道路於第二斷崖選擇高遶三角錐山西南稜,即被稱為「離緣坂」的坡道,這次整修直接開鑿穿越第二斷崖的平行道路,省去攀越離緣坂的坡道。

大正6年(1917)能高越完工,大正10年(1921)八通關越完成,昭和6年(1931)合歡越道路計畫成形,東邊的內太魯閣道路從終點卡拉寶向西延長,沿立霧溪北岸到石門山,西段從霧社到三角峰(臺大山地實驗農場翠峰分場)的警備道路順稜上合歡山南峰,越過合歡主峰與東峰間的鞍部,和東段在州廳界會合。昭和8年(1933)6月22日合歡越道路東段在卡拉寶舉行開工典禮,8月推進至第一據點,設立畢祿駐在所,道路通過畢祿山南峰的畢祿斷崖和赤松斷崖後,11月推進到第二據點,設立關原駐在所,12月推進到北合歡山東側的第三據點,設立合歡駐在所。昭和9年(1934)6月30日臺中州合歡越西段道路於三角峰駐在所上方的追分舉行起工,沿討伐太魯閣時期的軍用道路(佐久間道路)挺進,9月花蓮港廳的工事進行到州廳界,東段完工。西段第一據點櫻峰駐在所、第二據點合歡山駐在所陸續完工,10月中旬打通合歡越道路越嶺點--合歡山主峰及東峰間鞍部,工程人員稱之為「佐久間峠」,11月中旬西段道路和東側道路完成銜接,第三據點設立石門駐在所,合歡越道路全線完工。

合歡越東起太魯閣峽口,經阿唷、溪畔、巴達岡、斷崖、錐麓、合流、塔比多、西奇良、古白楊、見晴、西拉歐卡(晴崗)、卡拉寶、畢祿、關原、合歡(落鷹山莊附近)、石門(合歡山莊)、佐久間峠、合歡山(昆陽)、櫻峰、追分(翠峰)、立鷹(松崗)、見晴(清境),西至霧社。

合歡越道路開通後成為著名的健行路線,沿途普設宿泊所。位在巴達崗,昭和9年(1934)完成檜木造和風造型的「タロコ閣」,更有「太魯閣檜御殿」之稱。

中部橫貫公路或沿合歡越嶺道興建或工程破壞附近原有道路,目前保持越嶺道舊貌的路段有:

一、巴達岡起至荖西溪之間的16公里錐麓古道,其中錐麓大斷崖部份,古道修築在海拔750公尺至780公尺之間,其西段沿海拔700公尺等高線修築,在荖西溪、立霧溪合流點附近,穿越原生闊葉林緩緩下降。

二、綠水合流步道中小隧道至產業道路段。

三、天祥以西至碧綠神木止約32.7公里的「立霧溪掘鑿曲流古道」,此段立霧溪河道曲折迥繞,峽谷深邃,臺灣通志地理篇稱之為立霧溪掘鑿曲流。由於臺電立霧溪水力發電計劃所築之「鶴壽路」截去瓦黑爾溪口至鶯橋之間的古道,以致分成兩段,小段的是自天祥(基督教堂旁)沿立霧溪北岸至瓦黑爾溪口,長約3公里。由此路可下切至瓦黑爾溪,過溪接臺電立霧溪施工便道(白楊步道)。另一段自碧綠神木下方的卡拉寶經西拉歐卡、見晴、巴多諾夫、列柏克至古白楊;過古白楊後有古白楊大斷崖。斷崖過後,越荻坂山鞍部古道之字型下降至鶯橋。自鶯橋至洛韶21鄰,初極陡,後段呈之字型緩升。

四、大禹嶺中橫開路紀念碑亭旁至落鷹山莊附近。

資料來源:

金尚德(2015),百年立霧溪—太魯閣橫貫道路開拓史,臺北市:玉山社。

楊南郡(1986),太魯閣國家公園合歡越嶺古道調查與整修研究報告,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游登良(2002),太魯閣步道,臺北市:貓頭鷹。

( 在地生活花東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oxkeeper&aid=10861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