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橫公路的橋梁
2017/12/07 23:38:01瀏覽3670|回應0|推薦0

中橫公路建成之初,主線上有88座山洞,55座橋梁。主線因山高谷深少見橋墩立於溪谷中的橋梁,宜蘭支線多經蘭陽溪支流谷口,可於溪上興建橋墩,霧社支線沒有橋。

中橫公路橋梁的建築形式多為鋼筋混凝土版橋或T型梁橋,如翠谷橋、陽明橋;有吊橋,如光明橋舊橋、寧安橋舊橋;倍力橋,原為軍事使用,築路之初因高山地區架橋不便,先使用倍力橋,如關興橋、慈航橋、慈恩橋、華祿橋、錐麓橋,這些倍力橋在1965-1966年的改善工程中改建為鋼桁梁橋,現在已看不到當初的倍力橋。

通車時即已使用的鋼桁梁橋有主線的谷關橋(篤銘橋)、大沙橋(稚暉橋)、長春橋、春暉橋、宜蘭支線的南湖橋(清泉橋)、章傑橋等。民國53年(1964)光明橋鋼桁梁橋完工,54年(1965)6月華祿橋改建完成,這兩座橋是利用東勢吊橋拆除的桁架興建,華祿橋毀於80年(1991)的耐特颱風,新橋為下拱式鋼構箱型梁橋。民國54年(1965)篤銘橋鋼桁梁橋拆除,55年(1966)建材移去搭建慈航橋及關興橋。光明橋鋼桁梁橋民國93年(2004)毀於敏督利颱風。

這些鋼桁梁橋是美援送來的華倫桁架橋梁構材,本與中橫工程無關,來歷頗曲折,由西德公司製造,故被稱為「西德鋼梁」,原本是要用在越南的鐵公路兩用橋,已經運送到泰國,適因法國戰敗退出越南殖民地,這批鋼梁被送到基隆港碼頭,被用來興建中橫公路的橋梁,因除一張平立面總圖外無任何技術文件,公路局公程人員得重新丈量並核算載力,一共拼湊出50公尺與25公尺跨徑的鋼桁梁橋各五座。

篤銘橋現已改建成鋼拱橋,稚暉橋改為上拱式鋼構箱型梁橋,章傑橋改為鋼筋混凝土橋,中橫現存的鋼桁梁橋只剩關興橋、慈航橋、慈雲橋、長春橋、春暉橋、清泉橋六座,慈雲橋、清泉橋皆建有新橋,新舊橋並存,關興橋等四座橋梁建成至今超過半個世紀,仍繼續擔當交通連絡的任務。這幾座鋼桁梁橋橋身漆成紅色,加上其特殊造型,在青山翠谷中十分醒目。

除慈雲橋、清泉橋舊橋被保存之外,興建新橋後尚保存的舊橋還有寧安橋、流芳橋、洛韶橋、翠谷橋。原橋已不存,但可見部分橋梁遺構的,有長春橋,長春祠彌陀巖觀景平台原為長春橋的引道,在對岸尚可見到水泥橋墩,原橋民國47年(1958)完工,於同年7月的溫妮颱風和次年(1959)9月的露依絲颱風中受損,遂決定抬高橋面位置建造新橋,為現今的長春橋,長度由原來的50公尺加長為60公尺,鋼桁樑橋是從第二代錐麓橋(流芳橋)拆裝過來。還有流芳橋,在觀景平台的對岸有第一代錐麓吊橋及第二代錐麓橋的水泥橋墩。

中橫橋梁多因天災損毀或拓寬加固需要改建,也有因改道而新建的橋梁,如連接砂卡礑隧道和西拉岸隧道跨越砂卡礑溪的砂卡礑大橋,分流長春祠車流銜接長春隧道的長春橋。因白沙橋路段坍方嚴重,該段道路改線至立霧溪左岸,以單孔隧道貫穿山頭隧道兩端因應地形差異採取不同建置工法興建97.6公尺的「背拉單跨斜張橋」及110公尺的「單跨鋼拱橋」通過立霧溪,避開坍滑災害路段

橋梁的命名一般會與地名對應,中橫公路的橋名用了很多人名,應和開路的榮民背景有關。有歷史人物的,如主線的木蘭橋來自於代父從軍的花木蘭,宜蘭支線的張良橋源自漢朝大臣張良,可法橋是指明末的史可法,繼光橋是明朝大將戚繼光;有革命先賢,如天祥的稚暉橋是取自吳稚暉,宜蘭支線的英士橋和執信橋分別取自陳英士、朱執信;以抗日剿匪將領命名最多,主線的晉元橋是紀念抗日名將謝晉元,靈甫橋是紀念抗日將領張靈甫,宜蘭支線清泉橋是紀念徐州會戰殉難的邱清泉將軍,章傑橋、星文橋、家驤橋是紀念823砲戰殉國的章傑將軍、吉星文將軍、趙家驤將軍,志航橋是紀念抗日空戰英雄高志航,德荃橋是紀念抗日名將孫德荃,百韜橋是紀念剿匪名將黃百韜。和工程界人物相關的有二:家源橋是紀念工程師侯家源,靳珩橋是紀念因公殉職的公路局溪畔段長靳珩。

最特殊的以人名命名的橋名是宜蘭支線的碧水橋和有澗橋,初看以為是在說山水風景,碧水橋是以四季的一位等待丈夫回來的原住民女孩的名字Bithy命名。有澗橋也是以四季的原住民女孩名字命名,女子名為uki,有澗的諧音,指有水流通過,Uki在榮民的開路工作隊工作,和一位高階軍人相戀結婚,遂以其之名為橋名。

古白楊溪因有「楊」字,被改為陽明溪,溪上的橋就稱為陽明橋。魯翁溪勘查時稱為魯恩溪,後改稱慈恩溪,從「慈」字發展出慈恩橋、慈航橋、慈雲橋、慈母橋系列。關興橋衍生自關原這個地名。

中橫主線橋梁

橋名

溪名

建造年

備註

成功橋

頭溢坑溪

 

 

永安橋

軟埤坑溪

 

 

長元橋

崑崙坑

 

 

實踐橋

打鐵坑溪

 

 

銘傳橋

橫流溪

 

 

東卯橋

東卯溪

94.12

東卯溪溪名由來是因為這裡有座山,山勢尖聳如矛,因此取名東矛,後來變成東卯,橋以溪名。

元宵橋

 

52

 

篤銘橋

大甲溪

99.9

位於大甲溪和十文溪匯流處,原名谷關橋,是谷關向西唯一的聯絡橋樑,舊橋建於民國54年(1965),新橋民國99年(2010)9月竣工通車,為紅色單跨提籃式鋼拱橋。篤銘橋橋名由來,係以橋址位十文溪口,取當地泰雅族母語「十文溪」(Dumongkeh)的諧音命名。

馬崙橋

馬崙溪

 

馬崙溪位於中橫谷關附近,發源於白姑山塊,屬於大甲溪流域南岸支流。

靜勤橋

 

 

青山上線。

烏來橋

久良屏溪

 

青山上線。

光明橋

登仙溪

 

青山上線,原名小澤臺橋。

大仁橋

久良屏溪

 

壩新亭至德基水庫間原有青山上、下線,921地震後路毀,修復的中橫便道走青山下線,此為青山下線。

青山橋

 

 

青山下線。

大勇橋

登仙溪

 

青山下線。

達盤橋

達盤溪

99.10.26

 

成武橋

 

 

 

晉元橋

 

99.10

紀念抗日時死守四行倉庫的謝晉元團長而命名。

木蘭橋

合歡溪

舊橋54

新橋97

紀念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時代父從軍的花木蘭而命名。

松林橋

塔次基里溪支流

76.11

 

關興橋

塔次基里溪

55.11

民國54年(1965)6月篤銘橋鋼桁梁橋拆除,隔年移來搭建關興橋。

位於大禹嶺東端的關原附近,海拔高度約2370公尺,是臺灣海拔最高的橋梁。

關原橋

塔次基里溪

 

關原名稱的由來據說是大正3年(1914)日軍征討太魯閣族時,佐久間以此地為據點指揮作戰,因其戰略地位如同1600年德川家康和石田三成決戰所在的本州岐阜縣關原,故以名之。

翠谷橋

慈恩溪

舊橋48

新橋79

鋼筋混凝土舊橋留存。

慈航橋

慈恩溪

55.11

民國54年(1965)6月篤銘橋鋼桁梁橋拆除,隔年移來搭建慈航橋。

慈恩溪又名魯翁溪,魯翁之意有二說,一說是「就地蓋一座工寮」,一說為「產黃麻之地」。

慈恩橋

慈恩溪

54

慈恩海拔1995公尺,原是玻卡拉巴斯(Baga Paras)社所在,中橫開路時蔣經國曾在此露宿,思念慈母,故命名為慈恩。終年在霧氣籠罩之下,晴日少,因此當地居民又稱它為「晴岡」,希望能經常見到陽光。

陽明橋

古白楊溪

48.4

 

新白楊橋

 

64.8

 

華祿橋

華祿溪

84.1

新橋為下拱式鋼構箱型梁橋,舊橋在溪的上源處,已拆除。

舊華祿橋是鋼桁梁橋,材料來自建於昭和8年(1933)的東勢吊橋,東勢吊橋在民國36年(1947)的颱風中傾斜,其吊橋桁架移來興建了舊華祿橋,民國54年(1965)6月改建完工,民國80年(1991)9月於耐特颱風中損毀。

慈雲橋

瓦黑爾溪

92.6

舊橋為西德鋼梁所建的鋼桁梁橋,紅色塗裝,新橋為鋼筋混凝土橋,新舊橋並存。

洛韶橋

玻希瑤溪

79.4

洛韶為玻希瑤社舊址,因盛產月桃,太魯閣語稱月桃為玻希瑤,故名。洛韶社位在波希瑤社上方400公尺處,洛韶Losao是沼澤之意。新舊洛韶橋並存。

西寶橋

 

66.2

西寶(Sipaw)意謂在對面更深的山裡面。原是太魯閣族部落所在,中橫開路時以松、竹、梅、蓮命名附近的農場地,即松莊、竹村、梅園、蓮花池,松莊就是西寶。

稚暉橋

立霧溪

85.3

原名塔比多橋、大沙橋,以地、溪名,後為紀念吳稚暉改名。

水文橋

 

 

綠水東側。

慈母橋

荖西溪

舊橋48

新橋84.5

舊名荖西橋,原橋建於民國48年(1959),係蔣經國命名,為寬5.1公尺,寬77公尺的鋼筋混凝土橋,77年秋遭黛特颱風沖毀。新橋在原橋下游30公尺處,寬9.9公尺,長136公尺的斜張橋,84年(1995)5月完工。

慈母橋跨於荖西溪之上,橋東有慈母亭,原來的橋址位在新建橋之北側,所有橋柱、欄杆皆由大理石做成,橋頭石獅兩側護橋而立,氣勢雄偉,為此地主要特色。「荖西」太魯閣族與語義為青剛櫟,位於慈母橋西北方荖西溪岸有一南向河階地,海拔460公尺,昔為泰雅族波可斯伊(Bokusui)部落。

東端橋頭小丘上的涼亭為慈母亭,傳說此地曾有原住民居住,一位原住民青年外出工作,他的母親天天來到這裡,期望能看到愛兒歸來的身影,後來涼亭和橋樑建造之後,便以「慈母」來命名。又一說為築路時有一名工人的母親每天不辭辛勞的為孩子送飯,卻在山洪暴發時不幸被洪水沖走,所以建亭紀念。

青蛙石矗立在慈母橋南側下方,巨石底部是白色大理岩,上層是灰綠色的綠色片岩,造型奇特,讓人聯想成綠背白腹的青蛙,而石上蔣經國紀念其母親而立的涼亭被附會成青蛙王子的皇冠。昔人在石上築梯通往蘭亭,也被神話為蜈蚣大仙鎮服蛤蟆妖,民國79年(1990)黛特颱風將水泥梯沖毀。此處地質處大理岩與黑色片岩互層,夾雜白色石英脈。

流芳橋

立霧溪

91.4

流芳橋日據時稱為錐麓橋。中橫公路燕子口到九曲洞間山高谷深,斷崖絕壁,難以通行,大正3年(1914)的內太魯閣警備道路和昭和9年(1934)的合歡越道路在海拔數百公尺的三角錐山西南山麓崖壁鑿道而過,錐麓因此得名。昭和15年(1940)溪畔至塔比多(天祥)的太魯閣產金道路興工,前段改走塔山西北福磯斷崖山腳,建錐麓橋越立霧溪連至三角錐山,該橋為車行鐵線橋,昭和17年(1942)完工。民國45年(1956)中橫築路,錐麓橋以西德鋼樑重建,民國48年(1959)引道遭瓊安颱風摧毀,提升橋梁高度後興建一座二孔鋼樑混凝土面合成橋,民國49年(1960)年4月18日完工,改名為流芳橋,民國91年(2002)年4月新橋完工。

流芳橋東通福磯斷崖,西接迎賓峽,逼仄夾峙的溪谷山壁為太魯閣國家公園圖徽峽谷意象由來,橋歷四代,第三代橋與新橋並存,舊橋旁兩端溪邊可見第一代、第二代錐麓橋橋墩,第三代橋橋頭原有輪廓如臺灣的巨石,刻有張大千所題「鑑台」二字,現已不存。

靳珩橋

魯丹橋

魯丹溪

 

此地日治時建有單拱石橋白龍橋,1945年沖毀,架木橋暫渡行人。中橫開路時原址重建混凝土橋,為紀念中橫開路時墜溪殉職的合流工程處段長靳珩而命名。魯丹溪平時少見溪水,一旦豪雨,山洪直沖而下,噴起的激流幾與靳珩橋同高,民國86年(1997)8月29日安珀颱風單日雨量達1000公釐,靳珩橋因此被沖毀,新橋完成於民國92年(2003)11月,將離溪水的高度提高。民國96年(2007)燕子口隧道和靳珩隧道完工後,截彎取直的新路取代舊路,在靳珩橋上方新建魯丹橋聯絡兩條新隧道。

上溪橋

布洛灣溪

 

布洛灣下方,溪畔隧道東端,日治時稱為岩松橋。

白沙一橋

立霧溪

107.11

中橫公路181.4公里的白沙橋跨托莫灣溪,地當托莫灣溪注入立霧溪的匯流處,日據時名為白妙橋,大正3年(1914)建,昭和7年(1932)9月改建,位置高於白沙橋,內太魯閣警備道路於此設瀧前隘勇分遣所,大雨後托莫灣溪上游,白沙橋上方峭壁會出現一條壯觀的時雨瀑,日本人稱之為白妙瀧,即橋得名由來,分遣所亦因此瀑布得名,中橫開路時改為白沙橋。民國102年(2013)起每逢暴雨便嚴重坍塌,通過寬廣坍塌地的便道時常中斷,為一勞永逸,避開原經的曲流路段,從對岸的三角錐山延伸的山嘴打通隧道(白沙隧道),隧道兩端,以單跨鋼拱橋白沙一號橋及背拉單跨斜張橋白沙二號橋橫跨立霧溪,東側一號橋長約110公尺,西側二號橋長為97.6公尺,橋寬9.5公尺,於民國107年(2018)10月31日通車。

白沙二橋

立霧溪

107.11

 

寧安橋

立霧溪

舊橋48.9

新橋78.3

日治時稱銀帶橋,舊橋為一紅色鋼纜吊橋,長82公尺,是當時本省最長的單孔橋;其正式名稱為「二鉸式加勁鋼桁架吊橋」,同樣形式的吊橋在中橫僅剩此一座。新橋為水泥懸臂拱橋,橋下左岸有湧泉瀑布。

舊橋西端為天王橋(日治時稱千里眼橋),橋下有不動明王廟,不動明王廟的來源眾說紛紜,有的說日據時代便存在,且是一座銅像,光復之後遺失,現在的水泥像是台電公司在民國40年(1951)所塑,有的說原住民害怕地震,故供奉不動明王鎮山,也有的說是中橫開建時,天王橋一直無法完工,不動明王託夢將廟蓋在橋下,天王橋才建造完成。

長春橋

立霧溪

83.9

長春祠為遊客觀光必至之處,單線行車成為交通瓶頸,因此興建一座長141.16公尺、寬9.5公尺、雙車道鋼架式鋼構箱型梁橋,取長春祠之名為「長春橋」,並新鑿長春隧道銜接舊有道路,舊橋則供遊客及車輛趨緩之用。

大正4年(1991)3月完工的新城內太魯閣道路在落支煙溪架設香瀧橋鐵線橋,翻越斷崖設大型鐵線橋仙寰橋越過立霧溪。

仙寰橋前到溪畔的發電道路昭和16年(1941)完工,以炸藥爆破大山壁,鑿穿隧道,隧道前後架設落支煙鐵線橋越落支煙溪,仙寰大鐵線橋越立霧溪。仙寰橋跨距近百公尺,與溪床落差54公尺,與錐麓斷崖、荻坂並稱為太魯閣三大試煉所,有「緣切橋」的別號。

民國45年(1956)中橫公路開工,建春暉橋越落支煙溪,以俗稱西德鋼梁的華倫式桁架跨接的長春橋替代仙寰橋,民國48年(1959)瓊安颱風摧毀了錐麓橋、長春橋、春暉橋,長春橋連同原有隧道廢除,提升10公尺後重新開鑿隧道、架設新橋,錐麓橋改建為鋼桁梁混凝土面合成橋,其鋼桁梁橋拆移改建成長春橋。長春橋與春暉橋因為橋身生鏽腐蝕嚴重,於民國103年(2014)使用強度比鉚釘式工法更高的鋼構螺栓工法重建完成。

長春橋旁的彌陀巖是舊隧道遺留,前方的觀景台是舊長春橋橋體改建,春暉橋下可見舊橋橋墩。

峽谷橋

阿伊唷溪

77.4

大正4年(1915)3月完工的新城內太魯閣道路在此設鐵線橋—紅鏡橋。

昭和10年(1935)建成的峽谷仙寰橋自動車道將紅鏡橋改建為車行木橋。

中橫宜蘭支線橋梁

橋名

溪名

建造年

備註

百韜橋

林森溪

 

橋名「百韜」,為紀念國共內戰中,徐蚌會戰戰敗自殺的國軍將領黃百韜而命名。

排骨溪舊名白骨溪(又稱百骨、排谷),因為日治時期,泰雅族原住民與日本政府發生武裝衝突,死傷者屍骸被丟入溪中而得名。排骨溪溫泉也是日治時期被發現,排骨溪東北岸山麓曾設有Bakon駐在所。 排骨溪於戰後初期因國民政府認為名稱過於陰森與不雅,以該地棲蘭山區森林茂密,並為紀念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民國48年(1959)興建中橫宜蘭支線時改名為「林森溪」。

家源橋

蘭陽溪

右側橋48

左側橋79

原以地名為土場橋,為紀念侯家源對我國土木工程建設之貢獻而改名 。

嘉興橋

蘭陽溪支流

 

 

嘉惠橋

嘉蘭溪

 

 

德荃橋

 

 

紀念東北軍出身的抗日將領孫德荃而命名。

志航橋

蘭陽溪支流

 

留茂安社區西邊。為紀念抗日航空烈士高志航而命名。

茂安橋

蘭陽溪支流

 

留茂安,為泰雅族溪頭群留茂安社的分布地,乃以社為名。

有澗橋

留茂安溪

 

以四季的一位叫Uki的原住民女孩命名,諧音有澗,意指有水流通過。

敦厚橋

迦納富溪

 

紀念出身山西閻錫山系統,國共內戰太原保衛戰中城破自盡殉職的山西總體戰行動委員會主任委員梁敦厚而命名。

碧水橋

碧水溪

 

 

四季一橋

四季溪

102.2

四季社區西邊。

繼光橋

蘭陽溪

 

原名四季橋,紀念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而命名。

則前橋

夫布爾溪

47

 

美優橋

美優溪

87.3

 

可法橋

米摩登溪

83.12

為紀念明末抗清志士史可法而命名。

家驤橋

馬當溪

 

為紀念八二三砲戰為國捐軀的趙家驤將軍而命名。

星文橋

馬當溪

 

紀念八二三砲戰為國捐軀的吉星文將軍而命名。

章傑橋

馬當溪

78.10

為紀念八二三砲戰為國捐軀的章傑將軍而命名。

思源二號橋

羅葉尾溪

 

羅葉尾溪是台灣大甲溪二級支流有勝溪的源流,發源於雪山山脈的羅葉尾山東側,由南轉東南流至思源埡口西南方約500公尺處,再轉向西南流入台中和平區境內,至台7甲線思源二號橋旁滙集東南側的另一支流後,改稱有勝溪。

張良橋

有勝溪

 

為紀年漢朝開國元勳張良而命名。

馬鰣橋

馬鰣溪

 

馬鰣橋因跨越大甲溪上游之馬鰣溪而得名。

香菇橋

香菇溪

99.12.31

香菇橋因跨越大甲溪上游之香菇溪而得名。

蘭花橋

 

 

蘭花橋因跨越大甲溪上游之蘭花溪而得名。

清泉橋

南湖溪

 

原名南湖溪橋,民國43年(1954)4月3日完工,以在徐蚌會戰陣亡的邱清泉上將命名,此處是南湖溪與合歡溪的匯流處。

舊橋為西德鋼梁所建的鋼桁梁橋,紅色塗裝,新橋為鋼筋混凝土橋,新舊橋並存。

南湖溪上游名為中央尖溪,中游有源自於鈴鳴山的一大支流耳無溪。下游大致與伊卡丸溪呈並行狀態,流至730林道環山檢查哨附近匯集另一大支流合歡溪,再於台七甲線65.5公里處與伊卡丸溪會合,始稱大甲溪。

慈航橋

翠谷橋舊橋

關興橋

資料來源

李瑞宗(2012)。天命行腳-中橫半世紀,交通部公路總局第四區養護工程處,台北市。

公路總局「省道以人命名橋梁及隧道資料」網頁public.thb.gov.tw/TM/Menus/RoadName/index1.htm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oxkeeper&aid=109345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