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花東線鐵路的變遷及廢止車站
2018/09/06 22:25:06瀏覽4524|回應0|推薦0

臺東、花蓮間的鐵路交通自大正13年(1926)全線通車後,為改善行車效率,有民國67年(1978)開始的臺東線拓寬計畫工程(東拓)及民國89年(2000)起的花東線鐵路改善工程(東改),東拓除軌距調整外,路線也有些改變,以及興建穿越壽豐溪和馬太鞍溪的兩條河底隧道;東改則包括路線取直、橋梁更新、軌道重軌化、號誌自動化、人口稠密路段高架化及雙軌電氣化等。

花東線鐵路的修建過程如下表:

西元

事件

1898

臨時臺灣鐵道隊隊長山根武亮率領勘察隊來到卑南,沿花東縱谷勘查臺東線。

1899

11月8日,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成立。

1905

6月24日,民政長官兼鐵道部長後藤新平發表:「為普及本島文化,應要速修當年計畫的環島鐵路網…。」

1907

繼任的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宣示:「縱貫線之利僅限於西部,為增進地方福利,亟需鋪設臺東線鐵路。…如因經費及經濟效益考量,可先採用762mm軌距輕便鐵路,待日後人口增加、林礦業發達或政策必要時,再加以拓寬成和縱貫線相同的1067mm軌距鐵道…。」

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在長谷川部長和技師鈴木善八郎的陪同下視察東臺灣,從花蓮港經由璞石閣到達卑南,並勘查巴塱衛至屏東的路線(今之南迴線)後指出:臺東線鐵路確有興建之必要。

1908

3月,鐵道部技師新元鹿之助、事務員村上彰一以及技師照屋宏進行更為精密的勘察與測量並完成報告。長谷川根據此份報告書呈請當局建請興築臺東線鐵路,得到日本國會的核准,獲得第一期花蓮港至璞石閣工程經費425萬7千日圓,預定以7年工期完工通車。

1909

9月1日,「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在臺東廳花蓮港支廳花蓮港區成立,籌建臺東線鐵路以及通車後之營運業務。

1910

2月1日花蓮至鯉魚尾(壽豐)間的鐵路開工,徵集阿美族原住民為鐵路築路工人,採用762mm軌距,但保留了1067mm軌距的建築標準,以期日後能與西部縱貫線銜接。

12月15日花蓮至鯉魚尾(壽豐)間鐵路通車。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廳舍落成。

1911

4月1日,鯉魚尾、鳳林間鐵路開工,徵集阿美族原住民為鐵路築路工人。

5月10日,鳳林、馬太鞍(光復)間鐵路開工,徵集阿美族原住民為鐵路築路工人。

1912

1月14日,花蓮、花蓮港(南濱)間長1.1公里花蓮港海岸線(南濱線)鐵路通車和花蓮港海岸驛設立。

6月21日,鯉魚尾至鳳林間鐵路竣工,花蓮港至鳳林通車。

1913

11月20日,鳳林、馬太鞍間鐵路通車。

1914

3月8日,馬太鞍至拔仔庄(富源)間鐵路通車。

1915

1月26日,拔仔庄、水尾(瑞穗)間鐵路通車。

1916

臺東製糖株式會社向臺灣總督府提出申請建設卑南至新開園(池上)間36.5哩(58.74公里)私營窄軌(2呎6吋)鐵路。

1917

5月15日,水尾、璞石閣(玉里)間鐵路竣工,臺東線鐵路第一期工程完工,興建鐵路橋跨越馬里勿溪(萬里溪)、馬太鞍溪,並挖通全長1114公尺的掃叭隧道。

11月1日,花蓮港至璞石閣間全長87.55公里鐵路正式開通。

11月11日,在玉里舉行臺東線鐵路開通式。

1919

12月6日,卑南至里壠(關山)27哩(43.45公里)鐵路營運通車,以載運原料(甘蔗)為主。因當時宜蘭線與屏東線正在趕工,鐵道部沒有多餘的預算與人力,故准許臺東製糖株式會社經營卑南以北的鐵道運輸業務。該會社建造了初鹿尾溪(鹿野溪)橋以及大埔(瑞和)的平原鐵道,連結原本就有的製糖鐵道,抵達里壠(關山)、新武呂。後來臺東製糖株式會社改組為臺東開拓株式會社。

1921

7月,臺東線第二期工程開工,預計由璞石閣經大庄(東里)、頭人埔(東竹)、 新開園(池上)抵達里壠。

1922

4月25日,臺灣總督府鐵道部以948290日圓收購臺東開拓株式會社所屬臺東、里壠間鋪設的私營里壠線窄軌鐵道,併入臺東線鐵路,作「臺東南線」,花蓮港、璞石閣間鐵道則稱為「臺東北線」。沿途車站有臺東→馬蘭→日奈敷〈賓朗〉→初鹿尾→稻葉〈嘉豐〉→鹿野→大原〈瑞源〉→里壠。

4月,通往臺東海岸的1.2公里接駁鐵路完工,從海上來的貨物可直接抵達臺東市。

1926

3月,璞石閣至里壠間41.4公里鐵路竣工。

3月25日,花蓮港海岸站至臺東海岸站間全長173公里的臺東線鐵路完工,廢除臺東南線和臺東北線的區分,正式定名為「臺東線鐵路」。

3 月 27 日在玉里舉行通車典禮。

1929

4月1日,全長1.2公里的臺東海岸線鐵路通車,臺東海岸站設立。

1931

12月,花蓮港火車站重建竣工。

1939

4月12日,長4公里的花蓮臨港線鐵路完工,將鐵路由花蓮港站延伸到東花蓮港站。

1945

接管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花蓮港事務所改稱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臺灣鐵路管理委員會花蓮港辦事處。

1967

6月,花管處提議拓寬花東線鐵路,但並未呈報上級,因為計畫只重提升運能,並無完善的規劃。後來北迴鐵路開始建造,並探勘南迴鐵路,環島路網即將成形,考量花東線的軌距與西部不同,無法接軌成為環島鐵路網,才將花東線鐵路的拓寬納入計畫。

1977

12月1日,「東線鐵路拓寬工程處」成立,負責規劃、測量、地質調查等前置工作。

1978

6月30 日,完成臺東線拓寬計畫工程(東拓)的前置工作。

7月1日,花東線鐵路拓寬的工程正式開工,將原本762mm的窄軌鐵道拓寬為1067mm的寬軌鐵道。

1982

6 月 26 日上午,花東線鐵路切換成1067mm 軌距鐵道,10 :50臺東站的末班列車發出後,工作人員進入軌道區拆除內側的軌條,窄軌的花東線鐵路走入歷史。東拓完工後臺東海岸線廢止,留下 270.3公尺軌道供臺東站調度使用,後因臺東站裁撤拆除。

7月1日,臺東線鐵路拓寬完工通車,「臺東線鐵路」更名為「花東線鐵路」。花蓮舊火車站廢除裁撤,花蓮舊站到花蓮港站間的臨港線鐵路繼續使用。

6 月臺東線拓寬工程通車時,舞鶴、三民間自強一號隧道尚未完工,只能先在掃叭隧道鋪設1067毫米軌距的鐵軌,並降挖增加隧道淨空,暫時供1067毫米軌距列車通行。

1984

10月17日上午11時,自強一號隧道全線貫通。

12月28日自強一號隧道與掃叭隧道完成軌道切換。

1985

1月1日自強一號隧道啟用通車,掃叭隧道廢棄。

7月自強一號隧道正式完工。

1992

9月,花蓮舊站拆除。

2000

開始進行「花東線鐵路改善工程」(東改)。

2001

6月1日,臺東舊站廢除裁撤。

8月1日,馬蘭站廢除裁撤。

2003

8月11日,花東線鐵路最後一個使用人工手動控制臂木式號誌機的海端站改用電腦自動控制的色燈式號誌機。

8月21日,配合馬蘭鉤溪橋改建,馬蘭鉤溪橋至瑞穗間全線高架,富源站至馬蘭鉤溪橋新設引道;廢除瑞北站。

2007

1月17日,鳳林至萬榮間改線;鳳林站、萬里溪橋間新建複線隧道一座及新建萬里溪橋。

3月30日,玉里、東里間截彎取直、雙線化;東里站西遷至新站址,安通站廢除。

2009

展開鐵路電氣化之相關工程。

2013

6月27日,關山、瑞和間截彎取直、高架化;月美站廢止。

8月29日,新山里隧道啟用;原山里隧道群停用。

10月24日,新光復隧道啟用;原光復隧道舊線停用。

11月14日,新溪口隧道啟用;原溪口一號、二號隧道舊線及溪口站廢止

2014

6月28日於臺東站舉行「花東鐵路電氣化通車典禮」。

2017

9月26日,瑞穗、三民間切換工程,西正線以及新自強隧道啟用。

東拓及東改的過程中,車站有廢除有新增,例如東改鹿野站到卑南站間的截彎取直,原本在鹿野溪右岸折向北絲鬮山、北絲南山、檳榔四格山西側南行的路線東移至卑南溪右岸,打通7座隧道拉直,改線後裁撤舊道的中興、嘉豐、初鹿、東成、檳榔等站,新設山里站。日治時代留下來的大量木造站房在東改時幾乎全部拆除,改為格式化單調的大理石黃磁磚水泥站房,是較可惜的事,東改對裁撤車站的建築及設施留存則手下留情許多。

廢止車站的命運大不相同,有的被保留再利用,如東里舊站,有的暫時荒廢,如大禹站,有的逐漸消失中,有的已完全消失不見蹤影。隨著鐵路建設的更迭變化,每個人對車站的記憶有專屬於個人所處時代的片段,乘載著過去與現在,揉雜著懷舊與更新。

花東線廢止車站列表

車站名稱

說明

花蓮舊站

明治43年(1910)12月16日:花蓮港驛開始營業,同日花蓮港至鯉魚尾鐵路通車。

明治44年(1911)2月17日:花蓮港驛舍完工。

昭和6年(1931):原木造站房因不敷使用,改建為水泥磚造站房。

 昭和14年(1939)9月20日:花蓮港至東花蓮港驛間鐵路完成,東花蓮港驛開始營業。昭和16年(1941)4月19日裁撤花蓮港海岸驛,這段長1.1公里的路線保留到民國71年(1982)東拓完工時才拆除。

民國38年(1949)4月4日:建於日治時期之站房不敷使用,動工擴建。

民國38年(1949)6月24日:站房完工啟用,擴建後站房一樓部分維持原狀,二樓部分予以加高。

民國40年(1951)1月15日:花蓮港站改稱為花蓮站,同日東花蓮港站改稱花蓮港站。

民國69年(1980)2月花蓮舊火車站遷移到新站。

民國71年(1982)6月27日東線全線拓寬完成,花蓮舊站因車站業務遷移至花蓮新站辦理而裁撤停用,保留一個售票窗口代售花蓮新站車票,直至民國77年(1988)才停辦,同年7月1日花蓮新站改名為花蓮站。

民國81年(1992)9月花蓮舊火車站拆除。

田浦

明治43年(1910)12月16日,設立荳蘭驛,開始營業。

昭和12年(1937)11月1日,隨地名改稱為田浦驛。田浦,此地盛產胡頹子樹,結實如豆,阿美族人稱此豆為「太奧魯」,漢人譯作「荳蘭」。

東線拓寬時計劃將吉安舊站及田浦兩站合併為一站,由於與吉安新站距離僅1公里,後決定裁撤田浦站。

民國71年(1982)6月26日,東線拓寬工程完工通車,同日田浦站正式裁撤。裁撤後站房並未立即拆除,後來因遭颱風吹倒後才拆除。

干城

大正5年(1916)11月1日:設初音停車場。

民國36年(1947)10月6日:改稱初英停車場。

民國49年(1960)7月1日:配合當地地名,改稱南華車站。

民國78年(1989)3月1日:因行政區屬吉安鄉干城村,站名配合村名改為干城車站。

民國83年(1994)4月1日:廢站。

本站在日治伐木業興盛時以輸運木材為大宗,中華紙漿廠設廠後,有專用側線從干城站通往中華紙漿廠,運輸紙漿原料。

溪口

明治44年(1911)7月15日:溪口驛開業,站址在現溪口社區臺9線西側,為折返式車站。

民國68年(1979):東拓工程新建車站東移至溪口河底隧道北口。

民國71年(1982)3月31日:車站南邊溪口河底隧道完工通車。

民國75年(1986)3月24日:降為招呼站。

民國102年(2013)11月14日:因新溪口河底隧道改線,停止辦理客運,因而廢站。

民國104年(2015)1月:站場填平,站體拆除。

林榮舊站

大正7年(1918)11月1日:設平林停車場(於林榮里55號)。

民國51年(1962)12月15日:站名改為林榮。

民國71年(1982)3月31日:廢站。東拓時線路截彎取直,新建溪口河底隧道,線路遠離聚落且為地下化,舊林榮車站因而廢站。

民國77年(1988):林榮車站主體拆除,僅剩下倉庫與宿舍,原址改建成林榮公園。

民國107年(2018)7月10日:新光林榮車站於兆豐路800號復站。

大興

民國49年(1960):啟用。

民國71年(1982):東拓完工時裁撤。

瑞北

民國45年(1956):因應居民需要於富源至瑞穗間增設瑞北站,當時為招呼站,此地位因於瑞穗之北方故稱「瑞北」。

民國60年(1971)6月1日:降為簡易站。

民國61年(1972)7月1日:降為招呼站,由瑞穗站管理。

民國92年(2003)8月23日:富源至瑞穗間路線進行截彎取直工程改線並高架化,新路線從瑞北站上方通過,路線切換完成後瑞北站裁撤。

舞鶴號誌

民國45年(1956):設立舞鶴車站,招呼站。

民國46年(1957)12月1日:改為三等站。

民國60年(1971)6月1日:降為簡易站。

民國61年(1972)7月1日:改為招呼站。

民國71年(1982):東線鐵路拓寬,車站重建完成但並未設站營業。

民國94年(2005)9月30日:設立號誌站。拆除原本廢棄的月臺,另鋪上一股道。

民國106年(2017)9月26日:切換至新自強隧道新線,正式裁撤。

大禹

大正6年(1917)11月1日:設末廣驛,「末広」日文念作すえひろ(suehiro)。此地原名針塱,日治時期鐵路開通將針塱改名為末廣。

民國35年(1946):臺灣光復後當地居民認為末廣地名不雅,改為光復里,又與光復鄉地名相同,後選擇以「大禹治水」改為玉里鎮大禹里,站名配合地名改為大禹。

民國84年(1995)3月1日:裁撤,廢站後玉里站到三民站距長達11.5公里,成為花東線鐵路最長站間里程。

泰昌

民國59年(1970)11月15日:為便利旅客乘車,於大禹站至玉里站間增設泰昌招呼站,由玉里站管理,泰昌招呼站規模很小,整個車站只設有一個水泥磚造候車亭。

民國71年(1882)6月27日:因旅客人數稀少且與玉里站間距離甚近,東拓後裁撤泰昌站,水泥磚造候車亭被留存一段時間,於民國94年(2005)左右拆除。

樂合

民國46年(1957):設站。

民國71年(1982):東拓完工時裁撤。

安通

大正13年(1924)4月27日:設立安通乘降場,5月1日改為安通驛。

昭和4年(1929):遷至現址。

民國75年(1986)4月24日:降等為招呼站。

民國96年(2007)3月30日:玉里至東里截彎取直完成後本站裁撤,站房仍存。

萬寧

民國46(1957):啟用。

民國71年(1982):東拓完工時裁撤。

富北

民國46年(1957):啟用。

民國71年(1982):東拓完工時裁撤。

富南

民國48年(1959):啟用。

民國71年(1982):東拓完工時裁撤。

三台

民國50年(1961)11月:設立三台招呼站

民國71年(1982):東拓完工時裁撤。

德高

民國45年(1956)11月15日:為便利旅客乘車,於海端站至關山站間增設德高招呼站,由關山站管理,德高招呼站規模很小,只有一座水泥磚造候車亭。

民國71年(1982)6月27日:因旅客人數十分稀少,東拓完工同日德高站正式裁撤,廢站後水泥磚造的候車亭被留存一段時間,後於民國91年(2002)左右拆除。

月美

大正11年(1922)5月10日:開業,初名月野驛。

民國51年(1962)12月15日:因行政區域屬關山鎮月眉里,改稱為月眉。

民國52年(1963)5月1日:因與中部糖鐵月眉站同名,改名月美。

民國102年(2013)6月27日:隨著花東鐵路電氣化工程廢站。

中興

位於臺東縣鹿野鄉和平社區巴拉雅拜部落。

民國46年(1957)11月1日:為便利旅客乘車,於鹿野站至嘉豐站間增設中興招呼站,由鹿野站管理,中興招呼站規模很小,只設一座水泥磚造候車亭。

民國71年(1982)6月27日:由於中興至檳榔間路線迂迴及坡度過大,於東拓時決定將路線改線,東拓完工,同日裁撤中興站,廢站後的水泥磚造的候車亭至民國92年(2003)左右拆除。

嘉豐

大正11年(1922)4月20日:設稻葉乘降場開始營業。

民國43年(1954)3月10日:因地名由初鹿村改稱為嘉豐村,站名更改為嘉豐站。嘉豐站內路線坡度高達千分之21,故將嘉豐站站場設計為折返式車站,也成為了窄軌時期東線的瓶頸路段之一,尤以牽引噸數高的貨物列車更為嚴重,雖然站內有一條直線通過線,但坡度問題依然無法有效解決。

民國71年(1982)6月27日:東線拓寬工程完工通車,同日起嘉豐站正式裁撤。廢站後的木造站房、站場及月台全數拆除。

民國94年(2005):加水塔拆除。

初鹿

大正8年(1919)2月1日:臺東製糖株式會社興建之卑南至北絲鬮間路線完工通車,設立北絲鬮停車場。

大正11年(1922):改名為初鹿尾,同年4月20日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收購臺東開拓株式會社(原臺東製糖株式會社)臺東至池上間之鐵路,同日起改名為臺東南線並改為官營鐵道營運,當時為初鹿尾乘降場,後再升等為初鹿尾驛。

昭和12年(1937)11月1日:改為初鹿停車場

民國34年(1945):改稱初鹿站。

民國41年(1952)3月:站房改建完工。

民國71年(1982)6月27日:東拓完工通車,同日初鹿站裁撤。廢站後的木造站房、站場及月台均全數拆除,站房原址改建為卑南鄉老人文康活動中心,南側的涼亭公園是月台位置,而原有鐵路拆除後部份路基改建為臺9線公路。

東成

民國57年(1968)5月1日:為便利旅客乘車,於初鹿站至檳榔站間增設東成招呼站,由檳榔站管理,東成招呼站規模很小,只有一座水泥磚造候車亭。

民國71年(1982)6月27日:東拓完工通車,同日東成站裁撤,水泥磚造的候車亭至今仍被留存在卑南鄉消防局卑南分隊、美農村辦公處後方小斜坡上。

檳榔

大正11年(1922)4月20日:設立日奈敷乘降場,日語「日奈敷」讀作hinashiki,取自當地部落名「檳榔樹格」(pinaski)。

昭和18年(1943):改稱日奈敷停車場

民國36年(1947)10月6日:改為檳榔,仍為原住民語音譯。

民國45年(1956):地名由檳榔村改為賓朗村,但站名並未隨地名更改而一直沿用。

民國71年(1982)6月27日:東拓通車後廢止。

檳榔火車站位於卑南鄉賓朗社區,日據時地名由檳榔樹格該為日奈敷,光復後更名為檳榔,民國60年代為拓寬東線鐵路拆除不少車站,檳榔站是少數留存的車站建築,民國71年(1982)6月26日10:50,最後一班列車自窄軌駛離台東後,檳榔廢站,東線窄軌鐵道走入歷史。檳榔站最早為762公釐糖業軌道,日式木造站房依地形落差建物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票房、站房、候車室,下層為職務宿舍,火車站周邊的木造道班房、廚房、木造廁所及蒸汽火車頭給水塔均保持良好。

賓朗村東起綠色隧道,西至賓朗牧場,北與美濃村交界,南臨太平溪,分為上賓朗、中賓朗、下賓朗、十股、頂岩灣、牧場、後湖與山腳下等聚落,居民多以務農維生,主要作物為釋迦、高接梨、荖葉、檳榔。

賓朗村於民國34年(1945)成立,中賓朗及山腳下居民以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為主,上賓朗及下賓朗為卑南族部落,部落的原住民人數不到總人口的25%,是所有卑南部落中比例最少的。下賓朗(檳榔樹格Pinasiki)語意來自paskiski(上斜坡),因部落舊址在北方2公里飆高200多公尺的隆起台地,部落經過三次遷址,昭和6年(1931)在日本政府規劃下遷到現址,社區呈棋盤狀。上賓朗舊名阿里擺(Alipai),螞蟻很多之意,位於下賓朗北方山下平原,現改名頂永豐,當地人仍以阿里擺稱之,基督教堂所在原為卑南族人的成人會所和祭祀場,曾是胡適幼時的故居。

馬蘭

大正11年(1922)4月20日:設馬蘭驛。

民國90年(2001)6月1日:停辦客運業務,東線鐵路拓寬後,馬蘭車站成為貨運專用車站,載運臺糖的甘蔗,後來兼載永豐餘臺東紙廠的紙槳原料與中油公司油料。。

民國90年(2001)8月1日:臺東新站至臺東站的鐵道廢除,馬蘭站隨著臺東舊站的裁撤廢止。

臺東舊站

大正11年(1922)4月20日:臺灣鐵道部收購臺東製糖株式會社所屬臺東、關山間的鐵路,設臺東驛,同年4月木造臺東驛竣工。

昭和7年(1932):臺東驛改建完成,由石頭建造,大門邊鑲成白色圓圈。

民國53年(1964):臺東舊站改建為水泥建築站體。

民國80年(1991)12月:南迴鐵路通車,卑南站改稱臺東新站。

民國90年(2001)5月31日:裁撤臺東新站和舊站間的連線,臺東舊站廢止,臺東新站改稱臺東站。

臺東海岸

昭和4年(1929)4月1日:為便利海路貨物運送,新建臺東驛至臺東海岸間路線通車啟用,設立臺東海岸貨物取扱所(辦公室)營運。

民國34年(1945):改稱臺東海岸站。

民國71年(1982)6月27日:東拓完工通車,同日起臺東海岸站正式裁撤,裁撤後站場改為台東縣農會飼料廠使,於民國104年(2015)停用拆除。部分路線並未完全拆除,留下270.3公尺路線作為臺東站調車線。

民國88年(1999)10月1日:以機車牽引的班次不駛進臺東舊站,此段路線停用。

民國90年(2001)6月1日:臺東舊站裁撤,全線廢止。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oxkeeper&aid=115196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