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橫公路西段
2019/01/07 20:29:42瀏覽1016|回應0|推薦0

中橫公路西段從東勢到大禹嶺,這段著名的公路民國88年(1999)921地震後谷關到德基路段嚴重毀損,當時即有考量生態環境不再開放通車的意見提出,但慮及梨山居民的生計仍繼續修復,民國93年(2004)5月底,進入路面加封、管制站與監測系統測試階段,預計7月15日實施每日8:00到17:00定時開放單向通車。7月敏督利颱風造成的七二水災,剛修好的路段又大量崩塌,臺電設於沿路的六處發電廠幾近全毀。於是行政院經建會舉行「從大甲溪流域的未來評估中橫公路是否修建」的聽證會,決議暫不復建中橫,青山到德基的8公里路段道路完全消失,放棄修復,引起梨山居民的抗議,交通部公路總局於民國98年(2009)及99年(2010)編列預算準備進行修復搶通工程,預計民國99年底搶通便道,因立委反對而刪除經費,無法執行便道搶通,經梨山居民抗議後,公路總局同意開放上谷關至德基路段,但僅限梨山居民通行,此便道通稱「中橫便道」(臺8臨37線)。

中橫公路修建之前,東勢梨山間的交通依賴八仙山森林鐵路和大甲溪警備道連接起的路線。大甲溪警備道的闢建起因於大正9年(1920)爆發的沙拉茅(梨山)事件(青山事件),臺灣總督府為壓制臺中州泰雅族沙拉茅社的抗日活動,日本軍警命霧社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協助討伐,事件平息後,為控制大甲溪沿岸原住民,由民伕和原住民闢建自久良栖社(松鶴)經谷關、達見、佳陽以迄梨山的大甲溪警備道,銜接埤亞南山道,連結八仙山森林鐵路後,成為日據時期中臺灣東西向重要的交通路線。

八仙山林場大正4年(1915)由臺灣總督府殖民局投入開發,興建森林鐵路運送木材,平地線(豐原線)由豐原至和盛站,共13.1 公里,設有翁子、半張、朴子、埤頭、石岡、九房厝、社寮角、林厝、梅子、學校裡、土牛、和盛等13站,從豐原至土牛站行駛五分車,土牛以上行駛機關車,以土牛站做為調換火車頭的場站。山地線(大甲溪線)自和盛站至久良栖,計 45.4 公里,設有水底寮、馬鞍寮、麻竹坑、白鹿、久良栖等站,以「Z」字型前進、後退、再前進方式行駛。伐木工作人員抵達久良栖後,還要前往標高800公尺的佳保台分場(八仙山森林遊樂區),搭乘伏地索道纜車與流籠至海拔1500 多公尺的八仙新山林場(馬崙山),搭乘山中的3條林場線支線鐵道:佳保台支線、十文溪支線、馬倫支線的機關車,進入林場各個工作區工作。

除林業外,水力發電也是中橫公路西段重要的產業,林木已停止採伐,從日治時即開發的水力發電事業仍持續運作中。大正11年(1922)社寮角發電所啟用,昭和16年(1941)啟動大甲溪電源開發計畫,臺灣光復後,民國41年(1952)天輪水力發電廠第一部機組竣工,臺電在大甲溪流域開發系列電廠,目前大甲溪發電廠包括馬鞍壩、天輪壩、谷關壩、青山壩、德基壩等5座水壩或堰堤,天輪、谷關、青山、德基4個分廠,后里(引用大安溪水)、社寮、馬鞍3座機組,電廠的相關設施成為公路沿途的重要景觀。

中橫公路西段沿大甲溪右岸東進,起點為東勢大橋,西接臺3線,經東勢中正路,接東關路至谷關,經上城、下城、大茅埔,至龍安橋橋頭,過橋可往新社,至天冷,有天福大橋接臺21線往國姓;過燥坑,進入和平區。

馬鞍機組位於馬鞍寮,舊稱馬鞍發電廠,廠區在大甲溪的天輪發電廠後池旁,是一座半地下化的水力發電廠,民國81年(1992)動工,87年(1998)6月併聯發電,有2部豎軸法蘭西斯式水輪發電機,利用馬鞍壩攔截大甲溪溪水形成調整池,經由7477公尺長的引水隧道輸送至馬鞍機組發電,發電尾水排入更下游的馬鞍後池,提供大甲溪下游石岡壩農田灌溉及公共用水,馬鞍機組是為配合天輪分廠運轉,是大甲溪流域最新的一座發電廠。

進入和平區治所在南勢里,經白鹿寮,路旁有往谷關七雄之一的白毛山登山口的白鹿吊橋,14.5K處進入天輪區,經過馬鞍壩之後可見白冷吊橋(三民吊橋)跨越大甲溪,過橋可至白冷圳入水口,經大甲溪發電廠、天輪發電廠,天輪發電廠前身為昭和16年(1941)規劃興建的白冷發電所,因戰爭物資短缺於昭和19年(1944)停工,戰後由台電修復。白冷地名由來有兩說,一為此地係泰雅族白冷社所在地,另一說為當地冬季氣候寒冷,連白天都冷,因而稱白冷,民國41年(1952)9月9日蔣介石到此視察完工之發電廠並命名為「天輪發電總廠」,設天輪村,惟地名仍沿用白冷。電廠行政中心旁的臺電福利社販售的冰棒以白冷為名,其旁有座將舊保警隊部及宿舍重新規劃設計而成的大甲溪電力文物館。

天輪電廠是台灣首座獲得美援的發電廠工程,民國41年開工,68年(1979)四部機組完工,是繼社寮發電所後大甲溪流域興建的第二座水力發電廠,也是大甲溪發電廠行政與遙控中心。天輪分廠是地面式廠房,有4座豎軸法蘭西斯式水輪發電機組,最吸引人的是4支長達336.3公尺的巨大綠色壓力鋼管,沿著山壁穿越中橫公路下方後到廠房進水口。因天輪機組無法容納上游發電廠尖峰發電最大放水量,導致天輪壩溢流問題嚴重,民國77年(1988)天輪發電廠第5號機開工,84年(1996)4月完工發電,同年併入大甲溪電廠改稱天輪分廠。

經東卯橋越東卯溪,前行至中冷谷關大道院,為天輪區與博愛區的分界,裡冷位於大甲溪南岸裡冷溪下游,有裡冷橋連接中橫。裡冷南倚阿冷山,北對大雪山山脈,東西距離谷關及天輪電廠各約3公里,右邊有裡冷溪流入大甲溪,裡冷部落就位在兩溪交會處旁的台地上,日治時只有8戶人家,目前已增至80餘戶。裡冷居民為泰雅族,族語「里浪」(Lilang)的意思是從深山來的人,裡冷的居民來自南投白毛山水源部落,為尋找耕地屢次遷徙,經過阿冷山、唐馬井山終落腳於此。霧社事件後,日本當局為免賽德克族人集中,在此地興造水利設施,設警官駐在所,族人越過眉原山來此,所以是從深山來的人,族人願意遷來的原因,除日本當局的安置措施外,還有裡冷溪豐富的魚蝦資源。

經過921地震、敏督利颱風(72水災)及艾利颱風(824水災)連續災害,谷關以下橫跨大甲溪的橋樑悉數毀損,裡冷橋及松鶴橋皆是,故災後興建尼爾森式上拱形鋼構橋,以方便部落對外的聯繫和交通。

松鶴部落(博愛村、德芙蘭、久良栖、Gulasu古拉斯)在大甲溪左岸,松鶴舊名古拉斯,據說是以第一位頭目的名字 Kulasu‧Watan 命名臺灣光復後因本地有臺灣五葉松,又常見白鷺鷥於大甲溪覓食,如白鶴飛舞,故取名為「松鶴」。當地原住民則稱其為德芙蘭意為林密水多久良栖站位於部落之內,該站銜接林鐵山地線與林場線,是重要的木材、人員與物資的轉運點。車站下方的林場巷是從前的森林鐵道,設有官舍及招待所,提供日本官員、技工居住,山坡下方併排搭建的簡易宿舍與工寮,供上山工作的伐木工人居住伐木全盛期,有二千多名員工及家屬,設有三所小學,伐木工人由鐵道沿線的各站前來,集中在佳保台分場,等候纜車載運上山伐木。仍保留昔日的宿舍區房舍由檜木相嵌而成不用釘子,可見日式拉門、景觀廊道等構造。

至麗陽,經過麗陽營區,篤銘橋西端有岔路通往林務局麗陽工作站及哈崙台部落。麗陽,日文名稱是十文溪,泰雅族稱哈崙台,哈崙是山黃麻,因當地有生長故稱之,臺灣光復後改名博愛社區。哈崙台的族人原本居住於南投縣,日治時遷移到大甲溪流域另建一社,大正9年(1920)響應北勢群,襲擊十文溪及裡冷溪的腦寮,殺害腦丁,失敗後被強制安置到久良栖,昭和15年(1940)後遷到哈崙台。越篤銘橋轉至大甲溪左岸,橋頭有岔路往八仙山森林遊樂區,過橋後為谷關。八仙山森林遊樂區原為八仙山林場佳保台分場,伐木時設有員工宿舍、小學(八仙山國校)、神社。佳保台地名由來不明,台指河階面。

明治40年(1907),谷關發現溫泉,昭和2年(1927)臺中州撥款並配合民眾捐獻建立公共浴場,傳說日本明治天皇夫婦曾到此泡湯遊覽,回國後不久就懷男胎,故稱此地為稱為明治溫泉或生男溫泉。谷關因明治溫泉得名,稱為明治,依海拔高度分為上明治(上谷關)、下明治(下谷關),有稍來溪、鞍馬溪與佳保溪於此匯入大甲溪。大甲溪沿岸有許多河階,谷關附近有兩處台地,高度分別在海拔740~780公尺與海拔800~840公尺,因此有上谷關、下谷關區別。上谷關(天輪壩)在東,有聚落和臺電谷關訓練中心、谷關分廠,山這邊有條臺電巷;下谷關在西,為溫泉觀光區,溪谷兩側都有溫泉飯店,往上有條通博愛國小谷關分校的分校巷,往下有條短短種桂花的桂花巷。大甲溪經此呈一曲流,形成明顯的河階台地,至篤銘橋急彎,山谷如關卡屏障,故稱谷關。

谷關分廠民國46年(1957)9月開工興建,55年(1966)2月完成,安裝4部水輪發電機組,是民國50年代裝置容量最大的水力發電廠,921地震後,民國90年(2001)7月桃芝颱風造成河床淤高19公尺,地下廠房淹水,設備全部毀損,又經民國93年(2004)、94年(2005)敏督利、艾利、海棠等颱風,復建工程一再受阻,97年(2008)10月4日4部機組終於全部完成修復。

過谷關經馬陵1-5號隧道,過馬陵(馬崙橋)至壩新亭,自此分成青山上下線。青山上線過敬勤橋,經青潭、馬來山、烏來橋(久良屏峽)、青山山莊、小澤台、光明橋(登仙峽)、比壽潭山到德基水庫路口,青山下線(臺8甲稱為臺8臨37便道)過谷關壩,經大仁橋(久良屏峽)、青山橋(青山發電廠)、大勇橋(登仙峽)、成樂路口至德基水庫路口,上下線在德基(達見)復合為一,德基為蔣中正命名。

青山日治時稱為「久良屏峽」,日人計畫在此興建大甲溪第一發電所,但在二次大戰結束前都未能興建。戰後興建中橫公路,並在公路西段的大甲溪溪谷興建青山發電廠,始有「青山」之名。中橫公路在此分為以青山名之的上線、下線,青山上線由西往德基單向通行、青山下線由東往谷關單向通行,青山下線係供青山發電廠人員進出之用。原本中橫公路的主線是青山上線,因921大地震嚴重毀損放棄修復,修復的是青山下線及河谷邊開闢的便道。

登仙峽為日治臺中州知事水越幸一於昭和3年(1928)所命名。

青山分廠為調整池式發電廠,民國53年(1964)7月1日開工,62年(1973)6月完工發電,為大甲溪流域發電廠中規模最大的,設置4部豎軸法蘭西斯式水輪發電機組,是國內裝置容量最大的慣常水力發電廠。民國93年(2004)青山分廠於敏督利颱風來襲時遭豪雨及土石流掩埋,無法發電,98年(2009)展開復建,104年(2015)第一部機組併聯成功,105年(2016)其餘三部機組完工。

德基分廠為大甲溪電廠最上游機組,民國58年(1969)12月達見大壩開工,63年(1974)3月德基發電廠成立,同年9月全部機組併入發電系統,發電量僅次於青山發電廠。雙曲型薄拱壩壩高180公尺,是臺灣最高的水壩,東北亞第二高壩,是臺灣蓄水量第四大的水庫。電廠深入地下210公尺,約70層樓高,有國內行距最長,速度最快的電梯,總行程210公尺,速度每分鐘150公尺。民國85年(1996)8月合併成為大甲溪發電廠。

往東經達盤、佳陽(Kayo)、新佳陽至梨山(撒拉茅 Slamao),至梨山分駐所有臺7甲線往宜蘭。

民國56年(1967)為興建德基水庫,集水會淹沒佳陽社原址,族人因此向上方遷移,一部移居舊社上方稍東的地方,成為今日的新佳陽部落;一部遷到舊社上方靠近公路,是為今日的舊佳陽部落,舊佳陽沿用原社名卡瑤(Kayo)。

離開梨山蜿蜒往東,經過臺中南投縣市界進入南投縣仁愛鄉,經過合歡溪、碧綠溪(榮興村)、智遠莊、松泉崗、日新崗,出合歡山隧道至大禹嶺,為中橫主線最高點,海拔2565公尺,中橫主線與臺14甲會合點,中橫公路西段至此為止。

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民92)。叁山國家風景區人文資源調查。交通部觀光局叁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oxkeeper&aid=1233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