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省道臺11線
2020/04/17 13:01:41瀏覽1451|回應0|推薦0

省道臺11線北起花蓮縣吉安鄉南埔,沿海岸山脈東側海岸南行,至臺東縣太麻里鄉美和,長177.483公里。

有人、有村落,就有交通往來的需求,大抵初始都是利用天然通道,海岸山脈南北縱向的聯繫東側有海岸沙灘,東西橫向與花東縱谷聚落的聯絡多沿河谷翻越山脊,慢慢地走出一條一條的羊腸小徑。

光緒元年(1875)後山北、中、南三路開成,光緒3年(1877)發生大港口事件,中路軍自璞石閣沿秀姑巒溪東下出海口,南路軍自成廣澳北上夾攻,證明這兩條道路已可供行軍。光緒20年(1894)胡傳「臺東州采訪冊」記錄了東海岸各地的里程數:「自水尾沿大港行二十五里至海,曰大港口,自大港口沿海而北十五里至石梯莊,又北十二里至八里環,又八里至貓公社,又北六十五里至花蓮港。自大港口沿海南行過納納社十里至開傘埔,五里至水母丁,又十五里至加早灣,又二十里至彭仔存,又南十里至烏石鼻,又十里至阿哈姑買,又五里至成廣澳,又南二里至微沙鹿,又十三里至麻老漏,十里至莪律社,五里至都律社,十里至小馬武吻,三里至大馬武吻,八里至加里猛甲,五里至八里芒,八里至都巒,十八里至基南,四里至猴子山,過埤南溪五里至埤南。」以大港口區分,往北到花蓮港是當地人行走的天然道路,大港口以南則是南路兵工所開的行人道路,臺東境內的道路建設此時已較花蓮境內先進。

橫越海岸山脈的道路除水尾至大港口外,還有中路兵工所開璞石閣經安通沿紅蓙溪石門溪至彭仔存的璞石閣成廣澳道,其他是東海岸和縱谷人民往來所走的小徑,不知闢建年代,自北而南,有米棧至水璉、六階鼻沿六階鼻溪與蕃薯寮溪至蕃薯寮坑、加禮洞至磯崎、阿德模至新社、太巴塱沿太巴塱溪與丁仔漏溪到貓公、拔仔庄沿塔拉阿蘭溪與八里灣溪至八里灣、下朥灣沿下朥灣溪與水母丁溪至姑仔律、大庄沿阿眉溪與沙汝灣溪至沙汝灣等道路。

大正3年(1914),從臺東往北經新港、貓公翻山至馬太鞍,路寬1公尺的「番路」--臺東馬太鞍道,是貓公以南各地往花蓮港的主要道路,大正6年(1917)至14年(1925)日人要求沿路阿美族各社以義務出役方式完成臺東沿海至花蓮港廳廳界長94公里、寬3.6公尺的道路,後再拓寬臺東與新港間道路成為寬5.45公尺的汽車道,大正10年(1921)至昭和元年(1926)架設臺東、新港間橋樑48處,昭和2年(1927)汽車可通行於都巒、新港之間。昭和5年(1930)完成臺東至靜浦段道路,稱為花東海岸公路,昭和11年(1936)自南而北開築公路,至1945年日本投降為止,臺東境內路段全部完工通車,花蓮境內修築至新社,稱為「東海道」,因秀姑巒溪橋梁沒有建成,公路班車只能通到靜浦,而新社以北,依舊為海岸天然道。

由南往北開路的原因是南段的人口、聚落、平地較多,且有一條規模粗具的路線,海岸山脈自花蓮溪出海口以南的海岸,山坡直抵海灘,水璉至磯崎間山勢陡立,陡崖跳浪路段即在此處,不利於開路。

臺11線經過的海岸山脈東麓溪流大多短小,較大的溪流是切穿山脈的秀姑巒溪與北端的花蓮溪和南端的卑南溪,形成築路的天然障礙,昭和7年(1932)在卑南溪上建了一座鐵索吊橋,昭和9年(1934)至昭和10年(1935)建成臺東大橋,橋長490公尺,是當年東亞最長的鋼索吊橋。日治結束時,秀姑巒溪和花蓮溪的橋樑仍未完成。

日治時在東海岸興建的橋梁還有吉田橋(舊東河橋)和樟原橋,吉田橋為臺東廳土木課吉田技師規畫並建造,跨越馬武窟溪的一座木造鐵線橋,橋建成前,吉田技師因病逝世,為紀念將橋命名為「吉田橋」,大正9年(1920)完工,大正14年(1925)7月遭到暴風雨吹毀,交通中斷,大正15年(1926)7月改建完成,長約133公尺,共3座橋塔2主跨,為一座可通行汽車的鐵索吊橋。臺灣光復後,吉田橋因鋼索腐蝕,民國41年(1952)起禁止載重車輛通行,客運班車的乘客必須下車過橋,人員與貨物運輸均感不便,於民國42年(1953)改建為混凝土T型梁橋與拱橋,南側80.5公尺T型梁橋孔5孔、北側46.83公尺上承式開腹式拱橋1孔,保留日治時代架設在溪中石灰岩上14.97公尺高的中央橋塔1座,因地名而改稱為「東河橋」,即為今日的舊東河橋。

樟原橋於昭和12年(1937)建造,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拱橋,有三座拱形橋墩,外砌卵石,欄杆為砂岩,橋寬4.1公尺,長51公尺。

臺灣光復後,民國35年(1946)起分段修復已成道路中橫開通後,美援提供經費興建花蓮到靜浦的道路。民國53年(1964)公路局派員組隊探勘,民國54年(1965)7月開工修築,眾多的開路工人進入,有攜家眷者,為磯崎國小學生數最多時期。同年臺東大橋於黛納颱風過境時毀損,重建為水泥橋,隔年竣工通車。

民國55年(1966)11月開工興建花蓮溪河口的花蓮大橋,連接花蓮市區與海岸山脈,民國57年(1968)4月完工,長520公尺。於秀姑巒溪新建長虹橋,為臺灣第一座預力無橋墩懸壁延伸混凝土橋,民國56年(1967)6月開工,次年5月完工,秀姑巒溪南北兩岸公路從此連成一氣。秀姑巒溪以北公路工程在民國57年(1968)6月28日舉行通車典禮,由時任臺灣省主席的黃杰在花蓮大橋北端主持,參加的還有副總統嚴家淦、經濟部長李國鼎,一行人下午又到長虹橋主持通車典禮。新闢道路於靜浦銜接臺東境內已修通的東成公路(臺東至成功)、成靜公路(成功至靜浦),統稱花東海岸公路。

完工後的花東海岸公路只是一條可供車行的產業道路,為僅供一車通行的泥土路面、碎石路面和牛車路,道路彎曲狹窄,影響車速,經過疏疏落落的村莊、斷斷續續的稻田、忽隱忽現的碧海白浪,別有一派悠閒。民國62年(1973)依據「台灣省各級公路橋隧涵洞編號要點」編號為「11」,成為省道臺11線。民國67年(1978)至民國73年(1984)分兩期辦理公路拓寬改善,由聚落向外更新為瀝青鋪面,將多數路段拓寬為6至7.5公尺,至此才有省道的規模。因國內觀光旅遊的發展,臺灣省政府於民國77年(1988)起逐年編列經費進行拓寬,在國家建設六年計劃中,行政院核定自民國82年(1993)至民國87年(1998)分六年計畫辦理臺11線拓寬改善,分成20個改善工程標案逐次辦理,期間花蓮境內路段有公路開發破壞環保的爭議,一度停工檢討,臺東境內路段未受到環保團體關注,於民國88年(1999)12月完工,整個工程歷經20年完成。

民國80年(1991)在臺東大橋以東,更接近卑南溪出海口的中華大橋完工通車,臺11線主線由臺東大橋移往中華大橋。民國81年(1992)開始分段拓寬取直,同年新東河橋完工,民國92年(2003)新長虹橋通車,民國97年(2008)跳浪路段4座隧道通車,雖然全程絕大部分仍是雙向單線道,已比舊路更寬更直,車行更快,行人過馬路要小心。

民國77年(1988)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特定區管理處成立,海岸山脈東側從花蓮溪口到小野柳都在其管轄之內,正是臺11線通過的路段,東管處沿臺11線建置多處風景據點,提高臺11線的觀光顏值,休閒產業的比重增加,可惜如同台灣其他地區一樣,和當地文化環境只有表面的結合,走馬看花,沒有發揮東海岸最深層的魅力。

臺11線從花蓮大橋越花蓮溪進入海岸山脈,從中華大橋跨卑南溪離開海岸山脈,南埔到花蓮大橋及中華大橋到美和這兩段不論,公路幾乎都走在太平洋濱。

臺灣傍太平洋海岸的省道有四條加一小段,除臺11線外,有三貂角到頭城的東北角濱海公路臺2線、蘇澳到崇德的蘇花公路臺9丁線、太麻里三和到達仁的南迴公路台9線,一小段是旭海到港仔約8公里的臺26線,每一段的表情不同,海的顏色也不相同,東北角有搶眼的海岸岩石,蘇花公路像走在半空中,南迴公路切穿大山大海之間,旭海是隨時隨地可走到海灘的幽徑。

海岸山脈是從海上漂來附著在台灣的外來島嶼,是臺灣五大山脈中高度最低的,海灣、海階多,路隨山轉,轉個彎眼前就換幅新的海景。雖然人口不多,到處都是人類生活的痕跡的親近感。

當地的原住民族是臺11線的特殊風情之一,表現在居民的傳統、信仰和生活上,此地為阿美族聚居地,還有撒奇萊雅人、噶瑪蘭人、布農族、平埔族,夏天是阿美族的豐年祭季節,各部落逐次展開祭儀,平時難得熱鬧的街道上有穿著火紅族服的族人在晃悠,阿美族的舞蹈不只是在豐年祭呈現,日常活動中有機會就會起舞,成為自然而然的身體律動東海岸原住民多信仰基督教,以長老教會、天主教會、真耶穌教會最為普遍,一個村落常有二座以上的教堂,坐落在水泥平房和狹小巷道間;生活步調是悠閒的村落街道上常不見人影,偶然看到的不論是騎摩托車或步行總是施施然不疾不徐,常見在路邊或住家庭前樹下、商店外親朋或鄰里閒坐閒聊,教堂偶聞唱詩班嘹亮柔美的歌聲。具有原住民風味的地名可在公路上的地名指示標誌、里程標示和橋樑看到,綜合花蓮客運和鼎東客運的站牌,公路海岸線沿途所經的地方如下:

嶺頂

過花蓮大橋進入壽豐鄉鹽寮村,嶺頂在花蓮溪口南岸,部份為軍事用地,嶺頂岬上有一座祀奉鄭成功的國姓廟和一座福德祠,花蓮山上有廢棄砲臺和營房。

花蓮山

臺11線從花蓮山和賀田山之鞍部轉出太平洋海濱海岸山脈最北端的花蓮山,山頂海拔77公尺,又稱七七高地,前扼花蓮溪出海口,背倚賀田山,整座山原本都是陸軍駐守的軍事管制區,從砲陣地牆上的職掌表一門大砲需12人操作,可想曾容納不少人。後由海巡部接手,民國922003撤哨,土地移交林務局作為防風保安林地,留下的軍事建築任其荒廢,有些已被林木吞沒,目前可看到美造馬克37型38倍5英吋艦砲砲陣地、東24-12砲陣地、崗哨亭、山頂營舍,中山室和集合場已不可見,聽說有地道通往山腳國姓廟旁,不知真假。山頂有二座三等三角點花蓮溪及洄瀾灣就在腳下大花蓮市區屋宇櫛比,西邊清水山、新城山、加禮宛山、七腳川山、木瓜山、鳳林山依序羅列,東臨太平洋,視野極佳。

大坑

鹽寮村內有16條東流入海的小溪,每4條為一坑,自北起分成大坑、福德坑、鹽寮坑、中坑、橄子樹腳,此為大坑所在。

東管處花蓮遊客中心與遠雄海洋公園及在此比鄰,和海洋公園從山腳到山頂大片的園區相較,花蓮遊客中心素樸許多,民國83年(1994)6月對外開放,四合院式的遊客中心及黑瓦灰牆的辦公室。海洋公園民國91年(2002)開始營運,是花蓮最著名的主題遊樂區,海豚表演為東部僅見,摩天輪、空中纜車、城堡是經過避不掉的醒目。

此地到鹽寮海岸階地不寬,住家散布在公路兩側,因距離花蓮市近且臨海,有許多的民宿,或新建,或由民宅改建。

福德

在越來越多別緻的民宿建築中,佛寺橋北端公路東側欖仁樹下方,建於民國77年(1988)的鐵皮屋頂木屋依舊,是區紀復為實踐簡樸生活創立的鹽寮淨土。

和南寺

佛寺橋南公路西側有和南寺民國561967)興建,主祀神祇為釋迦牟尼,陪祀神祇為造福觀音。「和南」源自梵語Vandana,包含稽首、敬禮、度我三義。開山祖師傳慶法師為廣欽上人的弟子,從一間茅棚、一尊觀音像,開始傳燈弘法。高16.7公尺的露天觀音座像是1982年楊英風雕塑,為當地的地標。

鹽寮

鹽寮舊時為里漏社牧牛的地方,傳說牛隻曾受到熊的攻擊,所以稱此地為「熊山」(Tomay),日據時漢人在此煮鹽,日本人稱之為「鹽寮港」,港、坑音近,漢人習稱「鹽寮坑」。也曾大量種植香茅,在民國五十年代,提煉香茅油是當地重要的產業。

鹽寮國小民國471958創校,校地面向大海,倚山坡分成三階,571968公路通車後學生開始外流,先改為光華國小分校,再於8419958月裁撤,同年,第一屆花蓮國際石雕戶外公開創作賽在此舉行,後做為村辦公室,經過多年荒廢,改建為洄瀾國際文教會館。

近年民宿業興起,在公路兩旁興建許多造型各異的建築,形成特殊的聚落景觀,鹽寮派出所斜對面的鹽寮龍蝦和055海鮮餐廳,是本地著名的料理。

橄樹橋南公路東邊設有一段臨海步道區,放置多建達型石雕作品,包括民國103年(2014)獲票選為民眾心目中最喜歡的花蓮縣石雕作品「美人魚」,是義大利石雕家吉歐‧菲林Gheorghi Filin民國88年(1999)參加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戶外創作營的作品,高430公分、長220公分、寬180公分,由三片巴西白大理石組合而成,呈現魚頭、魚身、魚尾優雅的造型,原置放於文化局演藝堂東側土坡上, 2017國際石雕藝術季時布放在花蓮港一號碼頭親水遊憩區,同年12月移置台11線鹽寮公路邊,美人魚向太平洋繼續前進。

鹽寮橋北邊西側路邊岔路是嶺頂景觀道路的入口,進入木麻黃夾道的窄路不到200公尺翻越小山嶺到鹽寮溪谷,山壁旁有座小小的天水涵養祠,路到了鹽寮溪的左岸。從天水涵養祠下坡,到一面裸露的山壁下之後,路沿著鹽寮溪峽谷兩岸緣溪而上,路面就在溪床的一邊屯土而成,有的地方建堤,有的砌石,溪水就在被縮減的水道,緊鄰道路流過。其中一處因狹谷逼仄,河道不寬,乾脆整條溪床都水泥加蓋成路面,形成一段「消失的河道」。

鹽寮橋在鹽寮溪出海口旁,橋下西側的鹽寮溪有一段小小的峽谷,兩壁逼仄,樹枝遮空,十分幽深。

橄仔樹腳

阿美語DaRaTsay,因該地有很多欖仁樹,果實與橄欖樹的果實相似而名為橄樹腳,本地又稱Sanasay,可能是諧音。鹽寮漁港位於此處。

十二號橋

橋名,近鹽寮漁港,原有數間民宅,現只餘十二號橋空間民宿,橋下小溪可溯溪。

跳浪隧道

民國571968)花東海岸公路通車時花蓮縣境內路段只有2座隧道,鹽寮和水璉間的一號隧道及磯崎和新社間的新機隧道。由北往南通過稍微有彎度的一號隧道,乍暗還明的出隧道瞬間,撲面豁然開朗迎來一片青山藍天碧海,是極有趣的視覺轉換衝突。

因陡崖跳浪這段公路地質不穩,落石頻仍,公路改線,在西側山腹以連續的四座隧道:跳浪、跳浪一號、跳浪二號、水璉隧道通過易坍方地形,隧道內完全看不到海岸,得到行車快速安全,失去見賞陡崖跳浪和明暗之間剎那的驚艷。

水璉海岸地質屬抗蝕力強的礫岩,形成陡立的峭壁,海岸公路修築前,海灘是天然的道路,村民需攀附峭壁而行,風急浪高時,就要在海浪稍歇的剎那連跳帶衝而過,遂有陡崖跳浪的傳說。臺11線從十二號橋後進入有陡崖跳浪傳說的跳浪路段,海浪直逼公路通過的崖壁,十四號橋是觀看陡崖跳浪海岸的好地方,距離一號隧道百多公尺,沿途濤聲不絕。

臺11線從起點南埔到豐濱的橋梁名稱依數字排序到三十號橋,1992年陸續進行道路改善拓寬後,新橋改依地名命名,僅餘三號橋、四號橋、十二號橋、十八號橋、二十一號橋未改,原跳浪段因地質不穩,落石頻仍改道,段內的十三、十四、十五號橋廢棄,十三號橋旁新建跳浪橋,十四號橋上游另建知維地岸橋,十五號橋上方另建水璉橋知維地岸Ciwdiyan是阿美族語「此地多蛭」的意思,為水璉部落舊名。十四號橋下方、十五號橋西側1968年花東海岸公路通車時的舊橋仍在。

經過跳浪一號隧道後進入水璉村。臺11線在水璉和牛寮坑間離開海岸,轉入牛山和北加路蘭山,是全線唯一的一段山路。

水璉

水璉為被水璉尾山、月眉山、六階鼻山、牛山環繞的盆地,水璉溪東流,居民原漢各半,阿美族於千年前便已遷來,清末有撒奇萊雅人避居至此,八七水災後有西部漢人移入。

荷蘭人稱水璉為Sibilian,美麗村落之意。水璉舊名「知威里安」,因林木茂密,水源豐富,水蛭很多,故阿美族人稱此地為知威里安(Ciwdiyan),即盛產水蛭之意。番俗六考譯作水輦,漢人稱為水璉尾,昭和12年(1937)日人改為水璉,現仍沿用此名。

原臺11線在水璉國中舊址旁進入社區,水璉加油站旁回到臺11線,改線後舊路更顯寂靜,水璉教會旁有條鄉道向西翻越海岸山脈到月眉和米棧的交界處附近。住家分布在省道兩邊,水璉國小在東側,南臨水璉溪。

牛山

牛山位在水璉、番薯寮坑之間,海邊一處草原區,為阿美族人牧牛的地方,從公路往下看有一灣海灘。牛山自然保護區是花東沿海五處自然保護區之一,牛山鼻有少見的風蝕地形。海邊的牛山呼庭,原為一處軍營,現是以漂流木藝術為主題的特色民宿,呼庭(Huting),阿美族語,意為牧牛耕種之地。

蜈蚣坑

蜈蚣坑位在水璉南坑與芳寮之間。

蕃薯寮

舊稱蕃仔寮,地名的由來有幾種說法:一說,昔阿美族耕墾於此,設寮避風雨,遂有蕃仔寮之稱,後人習稱番仔寮坑。一說,漢人把收成之地瓜儲存在工寮內而名之。一說,蕃仔寮一詞由日語演變而來(日語讀音為Ban Si Rio)。日人改作「蕃薯寮坑」,即今之芳寮。

芳寮聚落在公路西側盆地,蕃薯寮溪左岸,蕃薯寮溪在此切穿北加路蘭山流入太平洋,形成一座深邃的峽谷,十八號橋通過峽谷之上,位於兩種地形交接之處,橋兩側有截然不同的地貌,有遺勇成林的傳說。東管處在橋南設有蕃薯寮休息區。

從芳寮有鄉道沿蕃薯寮溪向西上分水嶺,再循六階鼻溪到山興,路況不佳。

十八號橋休息區南是壽豐和豐濱的鄉界,舊路以髮夾彎繞過稜線,民國100年(2011)芭崎隧道通車,隧道長187公尺。

芭崎

芭崎地名源自阿美族語,相傳有位叫Siden的阿美族人行經此地的陡峭山腰摔死,故稱其地為Sidenan。芭崎瞭望台位在北加路蘭山南側山麓,公路到此開始盤旋而下,瞭望台是向南展望磯崎灣的最佳地點,東管處在此設有芭崎休憩區。

牛寮坑

牛寮坑為舊時磯崎農民農閒時耕牛野放之地,故有此稱,當時各家在牛耳上做有記號識別,農忙時牛主再將牛隻帶回村中耕作。牛寮坑現為一散村,範圍包括芭崎一帶,居多數的客家、閩南人居民,約於日治末期遷入,光復後又有海防班哨退役老兵及布農族遷入。

過牛寮坑橋公路重回海岸,砂脈橋北方有段山壁,遇雨即泥水砂石流下路面,居民戲稱為「落屎山」,現興建一座明隧道以避免土石流造成交通中斷。

二十號橋

現稱砂脈橋,附近有數戶居民。

磯崎

磯崎清代稱加路蘭,源自阿美族語Kaluluan,為阿美族部落名。地名來源有二:1.有一位阿美族人Kalulu在此製鹽,遂以名地,稱加路蘭。2.本地原為阿美族獵場,山羌很多,獵人放狗追山羌,常從山坡滾下來,阿美語稱作Lulu,Kaluluan意即「滾下坡的地方」。光緒5年(1879)夏獻綸台灣輿圖就已記錄有加露鑾之社名,列為秀姑巒24社之一,明治29年(1896)田代安定報告書中所附的「臺東住民各種族播布區域圖」中,可確定清代所稱的加露鑾社就是現在的加路蘭,光緒4年(1878)加禮宛事件後,有部份噶瑪蘭族人遷居於此,日治初期只有居民3戶,昭和12年(1937)日人改為磯崎。

住家分布在加路蘭溪出海口南北兩側,北岸靠海,南岸靠山。

因學生人數過少而裁撤的磯崎國小,曾作為電影「盛夏光年」以及公視電視劇「比賽開始」的拍攝場景。

磯崎海水浴場

磯崎海灘的南北兩側是堅硬的火山角礫岩,中間卻是不耐侵蝕的八里灣層的砂、頁岩,由於差異侵蝕形成沙質海灣磯崎灣,昔日阿美族人利用此處的天然地勢曬鹽,狩獵完順道在此取鹽回家,1996年東管處在海灘南側設置海水浴場。

龜庵

龜庵位在磯崎海灘南邊,地名源自阿美族語Dagmo,意為跌倒,此地海岸邊有一凸起的小山丘大石鼻,頗多巨石,人行其間常會跌倒,故名,有噶瑪蘭族自新社移居此地,又稱其地為龜庵Kuan,其意不詳。屬磯崎部落的外緣散村,曾有漢人在大石鼻南側海岸間設九孔養殖場,現已廢棄。

大石鼻

大石鼻山是磯崎灣南側濱海的獨立小山頭,形似人鼻,原稱龜山,因形似龜背,當地人暱稱龜庵山、磯崎鼻,又稱龜吼海岬,山頂為突出的巨岩,東側及南側是陡峭的山崖,東側海崖有火山集塊岩露出。北為磯崎海水浴場及磯崎漁港,以塑膠筏在沿海作業。南邊有廢棄的九孔養殖場,東管處在此設有登山步道及涼亭。

高山

高山位在磯崎村南方,地名源自阿美族語,因溪中盛產一種叫做Coleh的淡水螺貝類而得名,1968年豐濱戶政所重編地方戶籍門牌時,因此地居民多為高山布農族,故改稱高山。為東海岸少見的布農族聚落,馬遠的布農族獵人到加路蘭山區打獵,發現此地山豬很多,1960年代,林務局14、15、16林班地僱工砍伐雜木林,僱請馬遠村的布農族為工人,工作結束後族人留居當地開墾,後又有族人陸續遷入,遂成一聚落。

新豐

舊稱巴過(Pagor),位於高山與親不知子斷崖間的海岸邊,阿美語稱一種野生蕨類為Pagor,因此得名。此地原為新社噶瑪蘭族人的耕地,山間搭有工寮,後有少數族人為耕作之便而遷居於此,僅有幾戶人散居。1968年間豐濱戶政所重編地方戶籍門牌時,改稱為新豐,現有零散幾戶噶瑪蘭族人居此。

親不知斷崖

加路蘭山東側餘脈伸入海岸,形成陡峭的斷崖,清、日時代所闢的人行步道沿山壁開鑿,寬僅可容一人側身而過,稍有不慎常會失足墜崖,日人沿用類似日本本州稱呼海岸上難行如關卡的斷崖,名為親不知(おやしらす),意謂其路險,雖父子亦不能相顧,台灣光復後開鑿新機隧道穿越斷崖,原步道在隧道口外仍有一段舊道。以除舊布新,為當地展現新機,命名為「新機隧道」,因「機」與「磯」同音,當地百姓認為是新社與磯崎地名簡稱之訛寫,而指責施工人員沒有好好讀書。民國101年(2012)新豐隧道完工通車,新機隧道廢棄,新豐隧道命名的原因是當地的門牌為新社村新豐,因新豐不是常用的地名,又讓人不明名稱之所以。豐濱鄉公所在親不知斷崖使用H鋼及強化玻璃打造一條天空步道,和新機隧道構成環狀路線,讓遊客體驗前人的通行經驗。

小湖

源自阿美族語Kuleh苧麻,噶瑪蘭族稱其地為哆囉美遠(Trobiawan),係指新社噶瑪蘭系統中的一支少數族群,其傳統風俗信仰與噶瑪蘭人有頗大差異。1968年豐濱戶政所重編地方戶籍門牌時,因此地為一處小山坳,乃改稱為小湖(小澳)。

新社

新社之名首見於光緒4年(1878),因加禮宛事件,統領吳光亮疏散其眾於東面沿海重建部落,名新社仔社,從「新社仔」一名可知新社從噶瑪蘭族移居建社之初,即是以閩南語命名。新社另有一噶瑪蘭名Batehonan,指巫覡。因居於偏遠的東海岸,意外保存在噶瑪蘭族原居地宜蘭被洗淨的該族文化,成為噶瑪蘭族重鎮。新社北方有一海階 -- 新社鼻,鼻岬頂緩坡斜向海洋,村民在坡頂開闢梯田,種植水稻,是東海岸著名的梯田景觀。

新社鼻公路拓寬時,原本較高的路面要降低高度截彎取直,會使東邊的稻田高於路面影響灌溉,而且無法欣賞到海邊及田地的景色,經與農民溝通,施工期間先將田裡的土壤刨起收藏,把水田高度全部降低後回填,兼顧灌溉與景觀的需求。

民國94年(2005)成立的香蕉絲工坊在大不岸溪北岸,保留和傳承噶瑪蘭族一項特殊的傳統工藝香蕉絲編織,這項工藝的恢復可追溯到民國79年(1990),利用傳統水平式地織機織作傳統香蕉絲織品;從種植、砍伐、刮絲、晾曬、分線、捻線、繞線、整經、染色到編織等過程,已陸續恢復傳統製程,做成各種不同的生活用品。

新社國小對面的噶瑪蘭文化展示中心後方涼亭裡的岩棺,是森丑之助大正15(1926在新社大不岸溪北岸陡坡後的小台地發現,判斷應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麒麟文化的遺址,民國64(1975有日本商人想要運走,豐濱鄉公所得到通報攔了下來,閒置在鄉公所數年,民國78(1989省立博物館購買後移往台北新公園展覽,民國104(2015運回新社

百齡

新莊

以前在新社和東興之間並無居民,後有幾戶漢人遷到此處,故名新莊。

東興

原稱馬拉囉翁Maraloon,阿美族語對望之意,來源之說有二,一說為此地一有批居民原居成功鎮北的微沙鹿(美山),當地有三座山丘對望,故以舊社為名。一說為昔有瑞穗加納納社人移住台東長濱,屋與兩家對門,遂名其社,後再遷此,仍用舊名。昭和12年(1937)日人因其位在神社下方,改稱宮下,光復後改稱東興。

二十七號橋

橋名,拓寬後更名為永豐橋。

富光(蚊子山)

是新社村最南邊的聚落。地名源自聚落後方一座標高439公尺的望東山,阿美族稱為Vandan,其義不詳, 1960年代有閩南人遷入,以其諧音稱蚊仔山。民國57年(1968)豐濱戶政所重編地方戶籍門牌,改稱為富光。此地居民是1960年代因八七水災,從雲、嘉、彰等縣遷來的閩南人,還有海防班哨退役的外省老兵,人口鼎盛時期有住民30、40戶,聚落東側路旁有一座土地神祠。

往南進入豐濱村。

永豐

舊稱深橋,因聚落北側有一深溝,光復初修路造橋,取名深橋,以橋名地,1968年豐濱戶政所重編地方戶籍門牌,改稱永豐。

恩主公廟

永豐居民多為八七水災從雲、嘉、彰等縣遷來,及海防班哨退役的外省老兵寓居,人口鼎盛時有居民百餘戶。聚落東側路旁有一座恩主公廟,據傳移民遷入之初,居民夜行海邊常受驚嚇,乃祈請神明作法收孤,集中於此廟中供奉,每年農曆6月初8日廟宇落成日,固定舉行盛大的祭儀。

豐濱

豐濱位在貓公溪溪口,聚落在兩條支流匯流處岸邊,舊名貓公。原住沙那賽島(綠島)之阿美族於清嘉慶年間移居於此,以貓公草(文殊蘭)甚茂,遂名其地曰貓公,昭和12年(1937)改稱豐濱,日人以設置機關學校神社為由,將丁仔漏溪和八里灣溪匯流處緩坡上的阿美族人遷至豐濱國小以南的地方,日本移民居住在現今消防隊對面的駁坎上,光復之後遷來的漢人,則聚集在學校附近開設店舖因陸上交通不便,生活用品等由船運來。民國35年(1946)鄉治從新社移至豐濱。

從豐濱本有一條溯丁仔漏溪可翻過海岸山脈到太巴塱的羊腸小徑貓公越道路,昭和14年(1939)由貓公居民義務勞役開鑿一條路寬5.4公尺的公路,昭和18年(1943)路基遭颱風沖毀,僅通行人。臺灣光復後,民國49年(1960)興工修築,民國55年(1966)10月25日竣工, 即為光豐公路,省道編號為臺11甲線。

另沿八里灣溪有鄉道至八里灣,途中的彰化新村,是八七水災後從彰化、雲林、嘉義遷來的移民,自成一區,以彰化二林、竹塘二地的人最多,故稱為彰化新村。當年兼任農會總幹事的彰化縣省議員莊北斗在台北受訓時認識了花蓮農會的代表,得知豐濱還有土地等待開發,遂促成彰化農民的東移。只有十戶不到的人家,大部位在小溪的北邊,小溪南岸高地上,鮮艷的建築是彰化新村的信仰中心--受天宮,又稱「帝爺廟」,主祀玄天上帝,廟建成於民國5455年間,金身係從村人故鄉彰化竹塘迎回。宮中又有崑崙天文寺並立,形成一廟二名的奇特景象。

八里灣,阿美族語稱為「哈基里萬」(Hagiliwan),一說因此地盛產不能食用的野生地瓜,阿美族稱這種地瓜為哈基里萬,因成地名;另一說是上游曾有發遛社,後因太魯閣族侵擾而廢社,八里灣即是發遛的諧音。又說因日據時從部落涉水到豐濱,要經過八次河床轉彎,所以叫八里灣。部落附近為緩坡,水源豐富,日據時已闢有水田20公頃,成為一個大部落。民國50、60年代,曾有一陣藍寶石熱,洪水後在溪床上尋寶,之後人口逐漸外移。現在的部落傍著八里灣溪,屋舍陳舊,道路狹窄。鄰河的豐濱國小八里分校,於民國81年(1992)8月裁撤。村落上游河岸的平地,有野生的水牛覓食。

部落南方的高峰為八里灣山,阿美族人稱為吉拉雅山,是阿美族人的聖山,海拔924公尺,是海岸山脈秀姑巒溪以北的最高峰,從豐濱街上南望狀似日本富士山,山下貓公溪流經,故又稱為貓公富士山,登山口在學校對岸。八里灣溪的源頭包括秀望山、八里灣山、塔拉阿蘭山的東麓,烏雅立山、新瑞山、貓公山的北麓等。中下游常有河階地形出現,部落也位於河階,其它河階多供農業利用,豐濱位於最下游的河階上。上游河道狹窄且彎曲深幽,呈峽谷狀,俗稱鬼曲洞。

立春

位於豐濱、立德之間,屬立德(Kulip)的外圍散村,民國57年(1968)豐濱戶政重編地方戶籍門牌,為與立德有別,而取名為立春,居民有海防班哨退役老兵與噶瑪蘭族,後僅餘2、3戶噶瑪蘭族。

綠野

立德(Kulip)的外圍散村,為噶瑪蘭族分佈區域,民國57年(1968)豐濱戶政重編地方戶籍門牌,取名為綠野,為立德部落牧牛與耕作之區,設有田間工寮,後有戶噶瑪蘭人因放牧牛隻遷居於此。

立德

光緒4年(1878)加禮宛事件結束後,部分噶瑪蘭族人遷居於此,清代稱姑律,源自阿美族語Makulip,其地海岸硓𥑮石甚多,皺紋如蜂巢,阿美族稱「皺」為「馬姑律」,漢人節其音作姑律,昭和2年(1927),屏東飛行聯隊日人曹長戶敷氏墜機於此,昭和12年(1997)改為戶敷,昭和2年(1927)豐濱戶政重編地方戶籍門牌,改稱為立德。

立福

在立德南方,舊稱龜日(Kuzii),其義不詳。屬立德(Kulip)的外圍散村。

大灣

阿美族稱茅草為Li,因此地多茅草,故稱為Nalian,意指有許多茅草之地。光緒3年(1877)因大港口事件,Ciporan氏族逃到此地建社,幾年後又遷回原社,昭和12年(1937)日人以此住戶稀少,改稱一軒家,民國57年(1968)豐濱戶政重編地方戶籍門牌,因臺11線公路繞過此處山嘴,轉了一個大灣,乃名為大灣。此地另有一名稱Alawas,因其地有一野溪,溪谷兩岸密生一種稱作Alawas(中文種名不詳)的樹木,港口阿美族以此樹為溪流名。自清代港口Ciporan氏族遷走後,此地即無住家而成為部落耕地,日治初期的調查也只有1戶人居住,光復後山丘上曾建有數間工寮。東管處在起拉嚕溪北側海岸突出處設有大灣休憩區,北望綿延平直的海灘。

石門

阿美族Kudea係指男性陰莖,相傳有從花蓮來的阿美族在港口附近山上工作時,把帶來的午餐Duzun放在石門,因海邊風大,Duzun變得又乾又硬,港口人形容它像Kudea一樣,遂成此地的地名。另一說法為在海邊有海蝕洞,其狀如門,遂名石門。東管處此設有石門休憩區,南側有飄流木、鵝卵石、銅鐵創作藝術家甘信一開設的拙而奇藝術空間咖啡館。

Martin Scorsese執導,改編自日本作家遠藤周作196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電影沉默於2015年曾來此地的海蝕洞取景拍攝,還有洞口的March汽車造型、海蝕柱、海蝕平台,經由網路傳播,探訪度增加很多。

石門之後進入港口村。

班哨角

位於斯瓦達阿溪出海口南側的海階平台,原為一座軍營,救國團東海岸健行隊以此為歇腳處,軍營廢棄後,東管處剷平房舍,闢為石門班哨角休憩區。

石梯漁港

石梯漁港位於石梯坪北側,日據即有捕虱目魚的小膠筏停泊,民國48年(1959)2月建港。石梯漁港是東海岸花蓮境內最大的漁港,也是最早發展賞鯨活動的漁港,並有利用當地漁獲之便開設的數家海鮮餐廳。

石梯坪

光緒3年(1877),吳光亮率兵開路至此,見陸地如埭,突伸入海,石出排比若梯,遂稱石梯,陸上平坦,稱石梯坪。右側盡處,迤邐接連秀姑巒溪口,左側盡處,內凹成澳,稱石梯灣,灣內漣漪蕩漾,風光旖妮,與洶濤澎湃之海景迥異。

為石梯灣南側之突鼻,石梯之耕地大部分在此,石梯坪地名源自港口部落阿美族,意為「過夜之處」,此地公路未開通時,港口人到貓公都要徒步而行,回程時天色已暗,常會在此過夜,故有此名。昭和12年(1937)日人因地形改稱「鶴岬」,當地居民仍稱石梯坪。因擁有海蝕平台、隆起珊瑚礁、海蝕溝、海蝕崖等地形,東管處設有遊憩區。

花蓮的礁岸地形以豐濱鄉石門到石梯坪一帶的海岸最發達。這些地方的底岩主要是都巒山層的火山集塊岩或凝灰石,呈現淡灰色至白色的外觀,岩性較堅硬,耐侵蝕,因此形成向海凸出的海岸。岩壁上岩石節理受波浪的侵蝕,形成許多海蝕洞和海蝕溝。這些崎嶇的礁岩,提供藻類附著的機會,也是生物棲息的場所。

石梯坪出現的海階較明顯的有三階,乃經海蝕作用及海岸上升所形成,上升的原因可能是海水面的相對下降。靠海的一階覆蓋珊瑚礁,一直延伸到大港口,中間一階較小,最上面一階為石梯坪的主體,階面平坦,供農業使用。石梯坪海濱的海蝕現象發達,舉凡海蝕溝、海蝕平台、海蝕崖、壺穴、隆起珊瑚礁等,都可在這裡看到。壺穴深者可達2公尺,直徑0.5到2公尺不等,洞內有圓滑石礫,壺穴內壁有整齊的顆粒狀突起,李思根稱其如玉米粒;有的壺穴突出地面,形狀如桶。海底有豐富的珊瑚礁群和熱帶魚類棲息。

石梯坪海岸的最高點是一座三角錐狀的凝灰岩,東陡西緩,像一頭展翅的大鷹,頂端有一三等三角點。西面緩坡蝕成階梯狀,不負石梯之名,其北邊的海蝕平台有一道狹窄的海蝕溝,海浪自外湧進,受到地形束夾,就從海蝕溝倏地向上噴出。

項鍊

位在石梯坪風景區南方海邊,Cacangawan其中的cangaw意指項鍊的意思。此處羅列於海岸邊的礁石就好像是男人頸上的項鍊散落滿地。有位Pacidal氏族的男人被Monali氏族的男人追殺,跑到Cacangawan項鍊這個地方,頸上的項鍊散落於地,Monali氏族的男人將這串項鍊拿起來。目前在Cacangawan,仍可以看到過去散落於海邊,像是一顆顆珠子的痕跡。有港口村民在此經營充滿原住民風格的項鍊海岸工作室。

月洞

在石梯坪海岸後方隆起的第一道山崖上,有一座因為海岸山脈隆起的褶曲而產生的港口湖,經過長年的滄海桑田,湖盆已被一條山溝的向源侵蝕挖破,導致湖水大量流失,變成一口被水草掩蓋的小池沼。在這口小湖的山腳下,隱藏著一座月洞,當地人稱為「月井」、「月亮之井」,是一座隧道式的洞窟,海拔高約80公尺,洞內積滿深邃的湖水,水面高出鄰近的海面,洞窟在洞口即分為向西和向北二條。北向的一支是順著較易受侵蝕的細粒火山灰岩層發育,西向一支是以前崩落的巨石圍堵而成。洞內的水面會有升降的變化。洞內有石灰岩地形發育,也有蝙蝠棲息。曾遭私人占用,東管處收回後設有月洞遊憩區,提供進入月洞的參觀服務。

相傳月洞是一位罹患皮膚病被村民驅逐的婦女發現的,因看到月光反射而找到月洞,用月洞的水洗浴後皮膚並就痊癒了,村裡的人知道後以此為聖地,男子不能進入,久旱不雨時,村裡的婦女要來這裡淨身,提月洞的水在洞外舉行祈雨儀式,旱象就會解除。

港口

在秀姑巒溪溪口北方約1公里處,清代稱北頭溪社,因部落北側有一小溪,每逢下雨就溪水混濁,故稱Makutaai,意為溪水混濁之地。漢人因其社近溪,稱北頭溪,目前已無此地名。港口部落族人原居獅球嶼(Ciporan),光緒3年(1877)港口事件,壯丁被殺165人,舉社遷居於丁仔漏、貓公山、新社、石門一帶,數年後經清人招撫回社,於現址定居建社。

港口村社區活動中心南邊有座小山頭,當地人稱Onoc,扁擔的意思,指的是山扁扁平平的,而且一邊是港口,一邊是大港口,像扁擔挑兩個籮筐,海邊有海祭場。民國104年(2015)上映,鄭有傑導演的電影作品「太陽的孩子」以港口作為拍攝場景之一。

通過港口部落的公路並未拓寬,因路旁的住家和教會緊鄰公路,拓寬不易,改線又會破壞港口遺址文物及海祭場,故決定不予拓寬。

大港口

位在秀姑巒溪出海口北岸。大港口清代稱秀姑巒,光緒13年(1887)因卑南同知歐陽駿治河開港之議,改稱大港口。阿美族語稱為Lanun,其義為下面村子之意,因此地位處河畔低地。此地原為清末開山撫番時期的漢墾移民聚落,最初的移民只有6戶,係光緒初年間自廣東汕頭招來的客家人,也是豐濱鄉內最早的漢人聚落。

大港口部落公路旁山坡上,有極陡的水泥階梯,階梯的盡頭有座鳥居,階梯兩旁各有一座燈柱,鳥居西面有一列四座燈柱,東邊有一座,燈柱上還留有「奉納」、「昭和十三年五月吉時」的紅漆字樣,是原神社所在,現興建一座道觀。港口國小緊鄰秀姑巒溪北岸堤防,原本從操場可直下河岸,校方興建一堵圍牆後,破壞了和溪水的自然聯繫。

秀姑巒溪出海口南北兩側有靜浦和大港口兩個聚落隔溪相對,溪水在長虹橋以下蓄積成大片的水域,乘竹筏在溪上撒網捕魚、夜裡在溪海交界的海灘以手網捕鰻苗,是此地慣行的漁撈活動。

東部海岸在秋冬兩季時常受到強大東北季風吹襲,海浪將海沙大量帶進河口,並在河口堆積,造成東部許多較小的溪流在枯水期時成為斷頭河。雖然秀姑巒溪為東海岸第一大河川,水量非常豐沛,但在枯水期時也因海沙堆積嚴重使得出海的河口變得狹小,約10公尺左右,直到洪水期水量大增才將奚卜蘭島兩側的沙灘沖開。因此一年中秀姑巒溪河口區域分成兩種類型,枯水期沙灘隔開河海兩種環境,使得海浪無法衝進河口內。若是大雨過後,如梅雨季和颱風過境水量大增,奚卜蘭島兩岸的沙灘才會被河水沖開,海水直接進入河口內,浪頭甚至可以推進到港口國小旁邊的河段,待洪水退去,出海口又漸漸封閉。所以秀姑巒溪出海口並不固定,或在島之南,或在島之北,形成在颱風大水以外的時期,南口開、北口不開;北口開,南口不開的情形。

出海口北岸有座供奉齊天大聖的大聖宮,光緒2年(1876)一位林姓中國漁民帶著齊天大聖的神像在秀姑巒溪出海口登陸,將神像安放在溪北面海的岩洞內,也就是現在大聖宮的後方,日治時禁止村民祭拜,便將神像藏在某棵大樹下,戰後要復廟卻找不到,只得另刻神像。宮廟建築不大,宮前廣場開闊,民國102年(2013)在西側山邊建南天門高台,有座孫悟空在觔斗雲上眺望的塑像,附近野生的獼猴常在附近出沒,非常切合大聖宮的背景。

奚卜蘭島

秀姑巒溪出海口的一座火山集塊岩構成的島嶼,將溪水一分為二,分由南北注入太平洋,面積10.67公頃,最高處40公尺。阿美族語稱Cipo或Ciporan,意為河中島,嘉慶8年(1803)日本漁民文助等人曾漂流至此,即稱此島為チョプラン(芝舞蘭),後又改稱為「囉格島」,意為傴僂(駝背),以島形彎曲脊拱,光緒4年(1878)的「全臺前後山輿圖」稱獅球山,後又稱獅球嶼,日人稱辨天島。

嘉慶8年(1803)日本漁民文助從北海道函館搭乘順吉丸出發前往江戶,遭遇海難在海上漂流,漂流到秀姑巒溪溪口的チョプラン(芝舞蘭)上岸,生活四年後,經由瑯嶠、枋寮、鳳山、臺灣府、廈門、福州、杭州、乍浦,返回長崎,從出航到返家花了9年,松前府官員秦貞廉根據文助的口述,編撰成「享和三年癸亥漂流臺灣チョプラン島之記」,記述秀姑巒溪溪口地勢、人物、產業、風俗、草木及與秀姑巒溪口互動的部落,奇妙的遭遇留下難得的紀錄。

長虹橋

長虹橋位在秀姑巒溪的出谷谷口,大港口和靜浦村之間,有新舊二座橋樑,舊橋為預力無橋墩懸臂延伸混凝土橋,新長虹橋為單一跨徑中路式繫索鋼拱橋,橋身漆成紅色,橋附近岸旁布滿了俗稱帝王石的港口石灰岩,名為「萬物相」,岩石潔白如玉,為花蓮八景「秀姑漱玉」所在,秀姑巒溪泛舟的終點。新長虹橋南端有東管處奚卜蘭遊客中心,以奚卜蘭島為名。舊橋北端為瑞港公路的終點瑞港公路,經奇美到瑞穗,花蓮縣志載:「峽中巉岩對峙,碧流競瀉,瑰麗相接,風景絕勝」

新長虹橋建成,因連接舊道處轉彎角度太大,以及社區民宅配合拓寬拆遷不易,遂在納納山麓開闢一條新路,從靜浦社區南邊經過。

從奚卜蘭遊客中心前走舊路經靜安到靜浦社區。

靜安

因當地地形平坦而直,遠望與靜浦Cawi部落在同一直線上,阿美語叫Saadisi,排成一線之意,故稱為Disilan,現稱靜安。靜安係臺灣光復後自靜浦分出,初時仍附屬於靜浦,1980年代間因聚落人口漸多,才脫離靜浦成一新部落。

靜浦

靜浦,位於小竹山東麓,秀姑巒溪口南岸,靜浦原名叫Saw wa,為阿美族語,意為靜浦後面之山形像凹形的屋頂。另一說法為清代舊稱納納,地名源自阿美族語「答不答不」Dapudapu,意指傾斜地,漢人譯作納納,昭和12年(1937)日人改稱靜浦,沿用至今。

靜浦南有北回歸線標,白色的高聳細長的鐘形水泥柱中間留有一道長縫,夏至中午陽光會射入北回歸線標的縫中,這時北回歸線標看不到影子。公路以東的狹長海岸,北迴歸線標以南的緩坡都是梯田,北迴歸線標前方的海裡有兩座細長的礁石,像兩艘並排停泊的船隻,被稱為軍艦岩,公路東邊田裡豎立的一塊岩石,被附會是一位癡戀部落公主卻無法結合的阿美青年變化而來。東管處設有北回歸線遊憩區。

三富橋

阿美族部落名,Sahfongan指低窪的沙地。 此處原為靜浦部落的耕地,光復初期有2、3戶自靜浦遷居於此,1980年代以後,又有許多族人自靜浦遷來,漸成一新聚落。

三富橋是豐濱鄉最南邊的聚落,經過線界標進入臺東縣長濱鄉,長濱鄉地形狹長,各村依序排列,從北到南分別為樟原村、三間村、長濱村、忠勇村、竹湖村、寧埔村

大峯峯

原為噶瑪蘭族大尖石庄(大金石庄),海岸有一塊大峰峰火山頸之一的集塊岩,當地人稱大尖石而得名,為花蓮、臺東兩縣的分界。後來黃金橋附近的噶瑪蘭族大峰峰社遷來,與大尖石庄合併改名為大峰峰。據當地居民指稱,戰後才開始叫大峰峰,日本時代居民一直稱此為大尖石。

樟原

阿美族人稱為Gulalu,噶瑪蘭人稱為Gulaalu,清代譯其音為姑仔律,地名起源說法有二,一說為有位長老是禿頭,雨水在禿頭上濺開稱Tararuritsu,遂成社名,訛音成姑仔律,一說為噶瑪蘭族初到此地,看到附近很多山芭蕉,以噶瑪蘭語山芭蕉Chiromuhai為名,清朝官吏陳金旁音譯為姑仔律,昭和12年(1937)以此地盛產樟木,改名為樟原。

樟原部落大致以聚落中間東西向排水溝為界,噶瑪蘭族、漢族居住在南側,阿族居住在北側,尤其在6-9鄰,組成一個阿美族社區。

樟原西側水母丁溪流域的丘陵山區,原來遍生原始樟樹林,大正年間曾大量砍伐以製樟腦。如今雖然採樟腦的盛況不再,但在樟原杜區中仍處處可見成蔭的老樟樹。龍宮北側空地為建於昭和12年(1937)的總督府專賣局樟腦收納所,有事務所、宿舍、倉庫等建物,光復後改稱樟原監督所,見證樟原的製腦事業,1950年代後期樟腦價格下跌,風光不再,監督所改為林務局工作站,現已廢棄。

部落裡長老會的船形教堂,又稱方舟教堂,是樟原的地標。樟原噶瑪蘭族人已漢化,與漢人同以天后宮及土地公廟為信仰中心,阿美族人則信仰基督教及天主教。民國37年(1948)1月,新港教會林川明牧師由大俱來教會長老林金隆陪同,將長老教會福音傳入樟原。其後阿美族宣教師徐吉丸從花蓮遷居南溪(加祿社),在東海岸傳教,由於樟原很多阿美族係從南溪遷來,因此信徒日多,原有聚會所不敷使用,民國41年(1952)新教堂落成。民國45年(1956)教會以9000元購得500多坪的部落集會所,民國46年(1957)在新址重建教堂,民國50年(1961)茅草教堂改建為水泥建築。民國79、80年間二次颱風侵襲使教堂受損,決定重建為方舟形教堂,經費來自教友賣野菜、抓青蛙、定期奉獻,並向銀行貸款二千多萬元,委請陳英漢建築師設計,民國85年(1996)3月動土,次年2月2日舉行新殿落成感恩禮拜。新建教堂外牆繪有原住民的圖騰及文物,正前方大門處的造型和八仙洞靈岩洞的洞口有點相似。

為開發東部的樟腦資源,昭和12年在姑仔律溪上興建第一座樟原橋,後來配合東海岸道路拓寬,於民國75年(1986)另建新橋,民國87年(1998)時再配合東部海岸公路截彎取直興建第三座橋樑,三橋並立於姑仔律溪。公路東側有一座冷泉。

經樟原橋越水母丁溪至八仙洞,越水母丁溪即為三間村。

八仙洞

位於著名的舊石器史前文化遺址八仙洞口下方,故名仙洞或八仙洞。原為西拉雅平埔族水母丁社,水母丁為阿美語Cifotigan(Cimudingai)的近音譯字,由於水母丁溪魚產豐富,阿美語形容盛產魚類的地方為Cifotigan,而被用為地名。

八仙洞係地殼間歇性抬升時在水母丁山向東北延伸稜線的東翼上的羅漢山形成二十多個高高低低,大小深淺不一的海蝕洞,越低的洞穴年紀越輕,居民傳說八仙曾住過,而稱為「八仙洞」。以靈岩洞最大,海拔23公尺,是順著垂直地面的節理發育的海蝕洞。另有觀音、三藏、潮音(47公尺)、水濂、朝陽、永安(66公尺)、海雷(77公尺)、龍舌、乾元(112公尺)、崑崙(130公尺)、無名等洞。在海蝕洞中發掘出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物,命名為長濱文化;東管處在此設有遊客中心。

民國57年(1968)12月臺灣大學考古系教授宋文薰等人在八仙洞發現了先民的遺址,命名為長濱文化。八仙洞遺址是臺灣地區第一個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遺址,也是臺灣已知年代最古老的人類居住地。出土豐富的舊石器,包括單面砍伐器、石片器、各類形的小型尖器和骨針、骨尖器、骨魚鉤等日常工具與漁獵工具,另外發現了火塘、魚骨等生活遺留物。在洞穴的舊石器時代文化層之上,經過一段長時間無人居住的空白地層之後,新石器時代晚期擁有農業技術,使用精緻磨製石器、紅陶器的人群,也選擇了這些洞穴作為他們的居所,在洞穴裡又留下一層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層。

靈岩洞長期作為靈巖寺的寺產,在洞內安放神像等,臺東縣政府提起歸還土地之訴,臺東地院於民國104(2015)判決縣府勝訴,次年拆除洞內的神像及設施。期間寺方在洞口石壁上刻有「八仙洞靈巖寺沿革」:「八仙洞靈巖寺包括龍洞、靈巖洞、觀音洞、地藏洞早於民前三十三年開基,迄今已一百週年整,開基初時八仙洞附近每逢天災、風災、水災時,附近居民均進入洞內避難,祈求觀世音佛祖保佑,均獲得感應而平安無事,民國十六年花蓮縣瑞穗鄉有位出家沙彌法名不詳,俗名徐阿禮者來寺發起重建,並中興佛法。…」因為靈岩洞的外形,使其還有另一名稱:「女陰巖」。日本觀光客叫它obankoyu,意思是女人的陰部。相傳日治花東海岸公路未開通時,日本男人跋山涉水,翻山越嶺,就為了一賭這「女陰巖」的相貌。

大俱來

大俱來為清光緒3年(1877)花蓮港廳貓公社(豐濱)北方的Patorogan社移來的阿美族所建,原社位於北方1公里水母丁庄西南方的高地上,由於該處有泉水湧出,故以Tapowaray作為社名,意指「泉水冒出來的泡泡」,近音譯字成為大俱來社;社北的水母丁溪有很多魚類棲息,故又稱Chihutengai社,被用為水母丁庄的地名。光緒8年(1882)地震造成山上岩石崩塌,其中5戶移至姑仔律(樟原),其他的人轉居至原地南方約1公里的東斜地上,另建一社,亦名大俱來。日治時期為便於治理,又令社人遷於今海岸公路旁,沿襲原社名至今。

三間

三間屋位於長濱北方,清末西拉雅族遷至此地時,興建了三間房屋(可能是三戶人家),後到的族人遂稱此地為「三塊厝」。本地的阿美族稱三間屋為Sanibungang,最早遷來的是新社的海岸阿美,可能先到北側的大俱來居住,後為接近耕地才遷此;戰後,大馬武窟(東河鄉東河)與八里芒(東河鄉興昌)的卑南阿美亦來墾植,因與居住於海岸的阿美族雜處,故附近的部落稱之為Mafolaway,是「移民部落」之意。 目前尚有西拉雅人居住,是花東海岸西拉雅族分布的北界。

統鼻

閩南語發音Tupi,突出如鼻之意。清代為西拉雅族大通鼻庄,明治41年(1908)人口併入馬稼海社計算,直到日治末期;戰後和馬稼海社(真柄)劃入三間村。統鼻和三間屋同為西拉雅族聚落,因位置極近,與三間屋如同一個聚落。

真柄

原阿美族馬稼海社,阿美語發音Makarahai,昭和12年(1937)以音譯為日文「真柄」(Makogala),戰後仍名之。社南端東流的馬稼海溪,降雨時濁水漲起,雨一停成為乾溪,有如一種以草蓆編成,綁在背上的雨具Karahai,因此以雨具為社名,稱為Makarahai社,近音譯字「馬稼海社」。真柄聚落溪邊至金剛山腳是一片廣闊的梯田,稱為真柄梯田。

城子埔

原為西拉雅族及噶瑪蘭族所建聚落,地名由來不詳。北以真柄溪與真柄相對,南為城埔溪,聚落西邊皆為稻田。

長光

原為阿美族石坑社,戰後長濱鄉長陳光福改名「長光」,取「長」濱之「光」之意。石坑社原在石坑溪南側,與馬稼海社隔岸相對,故居在花蓮港廳大港口,因耕地狹小,於清光緒12年(1886)移住城仔埔西方高地,光緒16年(1890)清兵討伐大港口,族人逃到城子埔南側的岩穴,被漢人發現說那是石坑仔,阿美族人聽成chokan,遂以此為社名。另說:原部落在石坑溪南岸,該地岩石特多,漢人看見溪水從岩穴中湧出來,稱之為「石硿仔」。

1946年基督教長老會傳入,1952年天主教傳入,是當地居民的主要信仰,長光長老教會教堂和天主教聖斯德望堂建築美觀。社區內有屬麒麟文化的長光遺址,社區西側梯田筆直的田間道路,近年以類似直連至海的景觀聞名,以附近的金剛山(石坑山)而名為金剛大道。

昭和2年(1927)花東海岸公路修築時,日警為便於治理,勸導族人遷至今海岸公路旁,取名為石坑,定居不久,又有卑南阿美的八里芒社人(東河鄉興昌)遷來,唯人數不多,仍以海岸阿美居優勢。遷至新社的阿美族人,開始從城仔埔噶瑪蘭人習得水稻種植技術,最初僅有兩戶嚐試,兩年後幾乎全部落種植,透過年齡階級制度,長光部落集中人力開闢溉渠水渠,使水田面積急速增加,人口激增。

新部落規畫為棋盤式,東西長約700公尺,南北寬約600公尺,由海邊往西排列成數條南北延伸的平行單位,分為下村(海村)、中村、上村、上上村(山村),作為各種慶典分組比賽的基本單位。部落建築井然有序,家屋一律背山面海,均為獨棟獨戶,邊緣種有檳榔樹,屋前都有水泥空地供晒穀或親族聚會,後院則種蔬菜或飼養家畜,家屋與道路間種有綠籬,非常整齊美麗。

社區裡種有許多樹材堅硬的台灣黑檀樹,社區前方的海灘,出產量多質美的玉髓。海灘又名「蘇奈沙灘」,流傳部落女子久候情人不至的淒美故事,幾大力愛湧泉,也被稱為「蘇奈的眼淚」。

長濱

長濱原名加走灣,係由阿美族語 Pikakasawan 轉音而來,為瞭望所、守望台之意。加走灣地名起源的另一說法,是移居當地的西拉雅族,以閩南語稱呼「跳蚤」而來(宮本延人記為蟑螂),此地原為獵場,有很多狩獵小屋,常掛滿獵物,致跳蚤叢生,故稱此地為加走灣。

加走灣三庄是長濱平原最早的聚落,分別為頭庄(忠勇)、中庄(中城)、尾庄,是光緒初年西拉雅馬卡道平埔族拓墾而成,位在省道兩旁的尾庄是長濱鄉的政經中心。

長濱天主堂的吳若石神父稱自己為「瑞士出生的台灣人」,以腳底按摩技術改善當地人的健康,並希望以此技術能幫助當地人謀生,改善生計,在長濱天主堂及長濱農會拓售中心都有足部健康驛站。

田組

此為下田組。聚落的形成,起因於明治32年(1899)日本人賀田金三郎的賀田組於此承租土地,招八里芒(興昌)的阿美族人為佃工,墾地種植甘蔗。後來賀田氏事業失敗,阿美族佃工仍定居於此,形成上田組(靠山,在頭庄西北方,屬忠勇村)、下田組(濱海,位於長濱尾庄西南方約2公里處的台地上)二個新聚落,原依地勢分別稱為頂寮仔及下寮仔,後依賀田組事業名改稱上田組及下田組。阿美族另稱下田組為Takumi,即田組之日文發音。

過齒草橋進入竹湖村。

永福

永福位在齒草橋西側海拔50公尺的台地上,阿美族語稱為Mornos,因走在該部落的碎石路上會發出聲響,以其聲因轉成Mornos為地名,日本人稱其為sapya,漢譯為掃別,昭和12年(1937)改稱中濱。清末居住在竹湖西側鹿寮溝一帶的阿美族因與當地的西拉雅平埔族有土地糾紛,平埔族遂咒詛該地有鬼靈,不能久居,否則會發生災變,阿美族信以為真,乃往南、北移動,其中往北移動者即成大掃別。相傳自日治時起,少年每至傍晚都會生病,民國631974時任鄉長的陳光福,為祈求部落平安,將之改稱「永福」。

竹湖

竹湖一名由來,乃因此地阿美族部落的周圍竹林繁茂,形狀恰似一湖,故稱竹湖,為閩南語的稱法。原本是阿美族小竹湖社(竹湖社、膽曼社)及掃別社舊址,部落位於現址西側山坡鹿寮溝一帶,後來分別遷往北側的大掃別(永福)及南側的南竹湖,只剩西拉雅族居住。竹湖村包括永福及南竹湖兩個阿美族部落、西拉雅族系的竹湖、西側丘陵山區日治以後西部移民所組成的咬人狗湖、牛湖等聚落。

南竹湖

原本是居住在竹湖西側山坡上方鹿寮溝一帶的阿美族竹湖社,後來南遷至現址,故名南竹湖。南竹湖以Bakaraatsu為社名,是一種螃蟹,以前竹湖社西方都是水田,水田內有名為Bakaraatsu的小蟹棲息,遂以此為社名。戰後分成上、下二部分;上方竹湖村17-20鄰為南竹湖,居民以信仰天主教及基督長老教會為主;下方竹湖村第15、16鄰,另名為下坎,多為真耶穌會教徒。

城山

原名彭仔存,昭和12年(1937)改名城山。為西拉雅族所建,係東海岸僅次於加走灣頭庄(忠勇)的西拉雅族聚落。彭仔存地名由來有三種說法,一說同治6年(1867)有澎湖島的船翻覆漂到此地上岸,因為船體破損,船夫無法回去,所以定居於此,取「澎湖人居住」之意而叫彭子存,另說昔日海岸常有小戎克船停泊從事買賣,稱為「彭仔」的船,由此而稱「彭仔船」,後轉成「彭仔存」,又一說指「彭仔存」是一種稍大的平底帆船,有單桅、雙桅二種。光緒3年(1877)吳光亮曾派兵駐屯,士兵壘石為城,故又稱彭仔存城。城山則是「彭仔存城址」之意。

城山寧城宮主祀三山國王,是臺東縣唯一的三山國王廟,最早是吳光亮轄下屯兵從家鄉帶來的獨山國王神像,大庄事件後駐軍潰走,彭仔存人從石門溪北岸移入,清軍留下的獨山國王成為平埔族人的信仰中心,二次戰後平埔族人在民國42年(1953)年重建三山國王廟,改名為寧城宮。

城山的寧城宮建於1917年,主祀神明為三山國王,是臺東縣唯一的三山國王廟,也是花東地區最早的三山國王廟。其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說在光緒年間,六堆的邱姓客家人帶著三山國王乘船在城山附近登陸,加入移墾於此的客家庄,三山國王成為當地奉祀的守護神,然後建廟奉祀;一說是三山國王曾在當地客家聚落顯靈,經扶鸞提示一客籍人士由彰化荷婆崙原廟請至東部奉祀。日治初期,清軍兵營被毀後,彭仔存人從石門溪北岸移入,在三山國王廟附近建立新聚落,清軍遺留下來的三山國王逐漸演化成平埔族人信仰中心。日治時代曾有客家人移入此地,大正6年(1917)平埔、客家兩族人聯手將舊廟改造成竹造廟身。中、日戰爭爆發,日本人加強在台皇民化運動,昭和15年(1940)平埔族人被迫放棄傳統祀壺信仰,三山國王廟同時被毀,當時在庄中担任保正的客家人邱枝營,將開基三王神像藏在平埔人潘阿吉家中。戰後村民迎回神像,重建茅草廟祀奉,後來客家人離去,平埔族人在民國42年(1953)籌組管理委員會,重建三山國王廟,並改名為寧城宮。寧城宮三山國王的信仰已與當地的西拉雅人融合,由其繼承奉祀的香火。

公路邊的村口即是寧城宮的山門,寧城宮廟身不大,分成三殿,正中供奉三山國王。門柱對聯「寧氣昭彰三山顯赫佑黎民」、「城池宏存國王晉殿保長濱」,聯首合「寧城」二字,橫聯為「寶闕巍峨神恩浩蕩千秋在」。廟前有一廣場,對面有戲台,旁有一座福德廟。

在彭仔存發生的戰爭至少有三次:同治10年(1871)阿美族都歷社頭目率社人二百人來襲,平埔族人潰走;光緒3年大港口事件時,清朝將校林福喜曾以千名士兵駐紮,北頭溪社(大港口)頭目馬亞烏率五、六千壯丁來襲,清兵死亡過半,餘兵潰走台東;其後清兵二千餘名駐紮此地,由於苛斂殘酷,引起平埔族人不滿,乃聯合阿美族人共同抗清,戰事再起;明治28年(1895)日本領台之後,日軍始將其放火燒毀,昭和年間,其斷垣尚存於水田竹林間。

八桑安

原阿美族八桑安社,Pasongan為「割茅草覆蓋漏雨的屋頂」之意,相傳乃自「烏石鼻社」分出。戰後更名白桑安。

社區西方1公里的海階台地上有屬麒麟文化的八桑安遺址。昭和5年(1930鹿野忠雄在此地發現以一塊南北向以寬、高皆約3公尺,豎立田中的大型石壁為主的遺址。宋文熏1950年代調查時使用寧埔遺址的名稱,民國59年(1970)宋文熏、劉益昌調查後才更名為白桑安遺址。包含二個文化層,較早的是麒麟文化,有石壁、紅色素面陶、繩紋陶;較晚為靜浦文化,有壘石墓葬、紅褐色夾砂素面陶、石斧、石錘和打製石斧。

八桑安南,光榮社區北側是臺30線玉長公路東端入口,玉長公路連接長濱和玉里,全長16.26公里,民國87年(1998)開始興建,因當時附近無可供使用的土資場,以致興建2公里後便停頓下來,直到南通土資場成立才復工。長2.6公里的玉長隧道,地質情況與雪山隧道相同,施工難度高,民國96年(2007)6月16號正式通車。

光榮

原阿美族僅那鹿角社,阿美語稱地上長的青苔為Kinanuka,由於部落內老樹繁茂,陽光無法照到,到處青苔滋生,行走時常滑倒,故以此為社名。戰後由鄉長陳光福以其名字「光」,更名為「光榮」。

寧埔

原名石寧埔,為噶瑪蘭族所建。山上有一巨石,石上二突起有如女人胸部,故名「石乳」,譯成「石寧」,遂成石寧埔地名,昭和12年(1937)日人去「石」字,更名「寧埔」,戰後沿用,成為村名。居民除噶瑪蘭人後裔外,還有日治時代及戰後移入的閩南及客家人,在西側的丘陵山區留下管真坡、石門溪、南坑移民、北坑移民等地名。日治時附近丘陵遍植香蕉,香蕉乾工廠即位於寧埔村南路口,日人戰敗離開後,移民改種香茅,曾興盛一時,今移民多已離去,少數留居寧埔。

北烏石鼻

位於烏石鼻北方。阿美語Radai是指月橘(七里香),昔日當地阿美族有用Radai的樹燒炭染黑牙齒的風氣,因該社附近長有許多月橘,故加納納社民移來時便以此為社名。

南烏石鼻

位於烏石鼻海岬北側的小灣澳,相對於北烏石鼻而名南烏石鼻。為閩南、客家及外省人所成聚落,在此設定置網捕魚維生。公路旁有家晨霄海鮮,以當地的漁產烹調著名。

烏石鼻

烏石鼻是指突出於烏石鼻部落東南方海中的海岬,由於形似人的鼻子向外突出,故名「烏石鼻」,烏石則是形容當地的地質組成是黑色的岩石,為漢人所命名。海岬北側的小灣有烏石鼻漁港。

膽曼

族人先祖因不堪大港口北方高山族的壓迫及耕地狹小,一說與清兵交戰敗北,於光緒12年(1886)由花蓮港廳丁仔漏社遷來此地時,已是黑夜,阿美族語黑夜為Tonman,遂以到達的時刻Tonman作為社名,以近音漢字膽曼為社名。另一說為在部落的南端有一深溝,長滿茅草,連白天也顯得昏暗,阿美族人稱黝暗為Tonman,遂以Tanman為社名。

堺橋

堺橋意指長濱鄉與成功鎮之交界。聚落在堺橋北邊,阿美族稱為Chalabungai,為多霧之地的意思,因此地多霧,故名。昔日為宜灣部落領域,現在的居民亦以來自宜灣的的居民最多,因此宜灣人戲稱此地為「小宜灣」。

堺橋之南為成功鎮。成功鎮的範圍在清末北自沙汝灣庄,南至小馬武窟社,共約有17個庄社。大正3年合併成沙汝灣社、石雨傘庄、成廣澳庄、微沙鹿社、白宋蓮社、麻荖漏社、加只來社、都歷社及小馬武窟社九個庄社。昭和12年改置新港郡新港庄,下設大濱、小湊、新港、鹽濱、都歷及小馬等六個大庄。都沿襲部落名而有歷史脈絡可循,民國35年成功鎮設置博愛、忠孝、三仙、三民、忠仁、忠智、和平、信義八個里,橫空出世的忠孝節義地名,讓外來客覺得不知所云。

宜灣

原為阿美族沙汝灣社,也記作沙里灣;昭和12年(1937)因附近有廣大的海濱而更名大濱;戰後因其海灣美景,更名宜灣。沙汝灣一名由來有二:清光緒16年(1890)與清兵作戰敗北的大港口阿美族南下遷此,傍晚時分,周遭能聽到貓頭鷹的叫聲,故擬其叫聲Saaniwan稱呼此地為Saagiwan,後來轉為Saaniwan作為社名,清政府譯其音寫成「沙汝」,又因地形彎曲,而稱「沙汝灣」。一說為流經本社的沙汝灣溪上游溪谷很深,涉溪到對岸視線會被遮住看不見海,取日語遮住Mianiwan的音譯,名Saaniwan。

宜灣有兩座有名的教堂,天主教和平之后堂於民國49年(1960)10月落成,以圓弧形柱狀體為基本型狀作變化,白冷會史泰南神父於民國53年(1964)起服務於宜灣堂區至民國91年(2002)過世為止,平日自己墾地、種菜、養雞、種花蒔草,自食其力,堂區的一切雜役,從不假手他人;史神父更積極保留宜灣阿美傳統文化,平日身著阿美服飾,以阿美語講道,並培養部落教友黃貴潮鑽研文化人類學,為宜灣留下大量阿美歌謠、祭儀與神話等文化資料,使宜灣成為東海岸阿美文化的重鎮。

基督長老教會原來的木造教堂在民國63年(1974)的風災被摧毀,部落教徒參考聖誕卡上的教堂圖騰重建新的教堂,從正面看教堂彷彿是小一號的哥德式建築,但是繞到側面就可發現原來教堂正面的結構只有薄薄一片,另一說是由於教堂小巧精緻有如卡片中的小教堂,所以被稱為卡片教堂。因天主教傳入,吸引很多族人改信,基督長老教會的信徒所存不多,影響到教堂的維護。

重安

位於都威溪北岸,原為阿美族Tomyatsu(Tomiac)社,漢人稱之為「都滅仔」,也記為「都威」,戰後更名「重安」。「都滅」或「都威」名稱由來有三,一為當時移住者想引南邊的溪水灌溉,因上游河岸岩石屹立,無法開鑿水路,而感嘆有水不能用,嘆氣的阿美族語是Tomeyatsu,遂成為社名;一為部落北端有瀑布,及稱為Tomyatsu(Tomiac),瀑布之意,漢人擬其音為都滅仔或都威;一為Tametsu是踏在石頭上跌倒之意,附近海岸有許多圓石子,行走其上常腳步不穩。戰後部落流行腦炎、1947年發生霍亂、翌年4月發生大火,鄉紳宋子鰲建議更名以改運,鎮長林福安遂於1948年將都威改名重安,以祈「重」獲平「安」。

部落南邊都威溪上的舊都威橋與樟原橋,是東海岸公路僅存的兩座日治時期橋梁,舊都威橋陳舊低矮,並不起眼,拱圓形橋墩造型頗為特殊。

石雨傘

石雨傘為漢人稱呼之地名,因附近有一礫岩構成的海岬伸入海中,其中有一塊平衡岩狀如雨傘,故名。阿美族稱此地為Awawan,因昔日來往的人通過近海的海蝕洞時,會聽到awaw的聲音,便以Awawan為名。

石空鼻是一座長達1公里左右,向著東北方往大海延伸的海岬,岬角因海蝕而分為數段,前端更成為零星的顯礁。海岬的岩質含大小不同的礫石與較細的砂,或其他物質膠結,係由大港口層石灰質礫岩構成;海岬下方有一個大型的海蝕洞,海岬的上方則是一個外形好像香菇的平衡岩,這是因下方的礫岩不耐風吹雨打已剝蝕成柱狀,上部是堅硬的珊瑚礁,所以遠遠望去好像一朵香菇或雨傘。海岬下方另海蝕門(海拱)、海蝕洞(海穴),洞中有石灰岩溶積地形。當地利用這條海岬興築漁港,在北面和海岬垂直建一防波堤,就將港區隔出來,最有意思的是船的出入口利用海岬的間隙,海岬成為漁港的天然防波堤兼出入水道。

臺11線西側台地有一座體積頗大的石灰岩柱,高約16公尺,周邊長60公尺。因外形酷似男人生殖器,故名「男人石」,又名「色石」,日人稱之為「靈陽岩」。它是安山岩質輝石、長斜石、矽石的綜合體,整塊岩石被植物包圍,岩石頂端被植物覆蓋,其下為上圓而逐漸凹陷的礁柱,底部有允水蕉、林投、構樹,周圍有野桐、台灣海棗、香蕉樹等,榕樹的氣根纏勒附近的珊瑚礁。在阿美族神話傳說中,一稱此石為Kotid Ni Malataw,指「神仙的龜頭」之意;另一類故事中則稱之為Fasonihar,Fasiaw是風箏,Fasonihar是「綁風箏的地方」。漢人的傳說則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和何仙姑相約下凡塵,私遊東海岸,天界以雷聲示警,兩仙受驚而各自逃避,何仙姑陰體化為八仙洞中的靈岩洞,呂洞賓則露形成為此男人石。

基督教東傳紀念公園位於石兩傘島礁的最頂點,綠地平整、椰影婆娑。1877年基督教傳到公園西北端的「石雨傘社」,是東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發祥地。光緒元年(1875)3月,英籍傳教士李庥(Rev.Hugh Ritchie)到台灣東部從事傳教旅行,3月30日在台東寶桑登陸,曾在附近原住民部落施醫傳教,4月8日抵達成廣澳,巡視成廣澳平埔八社,11日前往彭仔存,受該地頭目歡迎,第二天為安息日,李庥牧師在頭目家屋前院,舉行露天禮拜,很多平埔族人前來接受福音,揭開基督教長老會在東部傳教歷史。光緒3年(1877)初,阿里港(屏東里港)教會信徒張源春到後山從事交易,暫住石雨傘頭目家,當時頭目患氣喘病,必須吸食鴉片始能減少痛苦,張源春勸頭目戒除吸食鴉片,改信上帝,並以一碗經過祈禱的清水為頭目治病,頭目飲祈禱水後,氣喘病數日無再發作,乃毀棄偶像改信上帝。不幸幾天過後,氣喘再度發作,張源春再度以祈禱水為頭目治病,由於頭目堅信上帝,氣喘病竟然不藥而癒,不再發作。這種以祈禱治病的奇蹟在成廣澳附近,發生好幾次,結果有30至40戶平埔族人,毀棄偶像,改信上帝,並在石雨傘建立東部第一座教會。石雨傘原為西拉雅平埔族的居住地,日治時已全部信仰基督教,日治末期蟳廣澳教會遷至新港,留居此地的平埔族戰後陸續遷出;由都蘭、隆昌、和平、三間屋等地遷來許多阿美族,形成阿美族部落鄰近的阿美族又稱此部落為Misa’Opoan a Niyaro’,意為「聯合國式的阿美族部落」。民國66年(1977)長老教會東部中會在此設立「宣教百週年紀念碑」。

玉水橋

位於玉水橋南側,故聚落亦名玉水橋,為戰後形成的阿美族部落。

小港

原名蟳廣澳,後轉為成廣澳,指形狀好像螃蟹的左右箝子相接所圍成的海灣;當地居民稱澳仔,小灣澳之意。昭和12年(1937)因地形的關係改名小湊,很小的港口之意,臺灣光復後首任鎮長馬榮通將之更名為小港,以與南側的「大港」新港相對應。

明治30年(1897)臺東廳成立,明治34年(1901)設成廣澳支廳,大正9年(1920)改為新港支廳,次年支廳署從成廣澳遷至新港,原支廳署改為成廣澳派出所,即現在的忠孝派出所,還保留支廳署的門柱。

小港的天后宮,建於清同治13年(1874),是後山最古老的媽祖廟,原來全為木結構建築,手工雕琢,內有許多百年神像及器皿,由當時鹿港派到後山擔任通事的劉進來自鹿港天后宮請來,該座媽祖神像曾遭原住民及日人排斥,一度避難至基隆海邊的石洞內,戰後才又請回小港。民國38年(1949)10月小港發生火災,延燒到天后宮,燒毀茅草屋頂,地方發起重修,次年翻修成朱瓦燕尾的水泥廟宇。

廣恆發號創建於大正5年(1916)之前,為屏東內埔移居的客家人溫泰坤發跡後所建。廣恆發號是當時花東海岸線上最大的雜貨商舖,販賣米、鹽等日常生活用品,藉成廣澳港囗之便,以戎克船自西部直接貨運至後山。昭和13年(1938)溫泰坤的資產達28萬日圓,為新港庄首富。從目前殘存的磚拱騎樓式亭仔腳可窺其門柱、雕飾及式樣,為後山地區罕見。

美山

原為阿美族微沙鹿社,微沙鹿名稱由來有二說:一為秀姑巒溪上游的阿美族於清光緒10年(1884)沿海岸南下,發現這片小原野定居下來,以此地溪流上游並列的三個小丘為地標,三座小山丘如三人相對蹲坐,阿美族人稱坐為Maro,三人相對蹲坐為Mararoong,遂以此為社名,音譯為「微沙鹿」。一為微沙鹿係阿美族語Misalo的音譯,意為蹲踞的小丘。臺灣光復首任鎮長馬榮通認為該處山形很美,遂更名與「微沙鹿」音近的「美山」。

椪桔山

日治時一群客家人遷來此地,當時日本人成立的杉原株式會社在山上設立新港農場種植雪柑、檸檬、香茅等作物,許多客家移民都在會社工作,每年秋冬,山上柑橘結實累累,因此稱這裡是「柑仔山」。公路邊的鼎東客運站牌名為椪桔山。

成功市區南北的臺11線公路於拓寬時同使整理往北的三仙路段和往南到嘉平的路段,北邊的舊道經過比西里岸,耗時且影響社區的安寧與安全,所以挖開白守蓮山海側的山脊,施作隧道後再回填土方,建成三仙隧道,為了讓三仙隧道北口能連接回既有省道,加上三仙隧道北口富家溪淤積致使河床抬高與舊三仙橋兩岸腹地地質過軟,因此除三仙隧道興建外,一併規畫興建新三仙橋,新路可以從美山筆直的進入成功。

臺11線原行經成功鎮中華路,除了路線曲折外,車輛行駛的噪音造成居民的困擾,所以以外環道通過街區西邊,車輛不用進入市區。往南的嘉平、八邊路段因太接近海灘,被海浪侵蝕,民國85年(1996)移線到西邊近山側,在8公里的路段間興建13座橋梁,拉直路線且解決海浪侵蝕問題。

白守蓮

南側的三仙台一帶有許多山羊棲息,一說是漢人飼養,因阿美語山羊叫Shire或Siri,遂由此音轉稱為為比西里岸Pisiran社,漢人取其音稱為白守蓮。聚落北半部為漢人所居,以祀奉福德正神的蓮安祠為信仰中心,南半部為阿美族住所,信仰基督教,有真耶穌會、長老教會、天主教三座教堂。

三仙社區發展協的「比西里岸寶抱鼓 (PawPaw)樂隊」,以部落裡10到17歲的孩童、青少年為主要成員,希望因為打鼓,讓他們的生命有不一樣的改變;希望因為打鼓,讓社區部落也有不一樣的未來。寶抱鼓的由來是都藍的藝術工作者范志明和非洲鼓專家孫達夫,突發奇想的把阿美族稱為Pawpaw的漁業浮球切半做鼓身,山上的孟宗竹根做鼓座(後來改成漂流木),使用當地的羊皮以及各類獸皮做成鼓皮,另外也以阿美族傳統編織、圖騰彩繪與雕刻作為裝飾,這種自製的鼓樂器,成為寶抱鼓樂隊的特色。2010年元月中在成功商水陳明珠主任的引介下,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第一次看到了這群小朋友,2010年3月15日,嚴長壽邀請台北藝術大學朱宗慶校長、樂團首席吳珮菁和副團長何鴻棋到三仙社區中心看PawPaw鼓的表演,覺得孩子非常有天賦,曾安排何鴻棋副團長擔任指導老師。

三仙台

阿美族稱三仙台為NuwalianWali是東邊,An是地方,Nuwalian指「最東邊的地方」之意,因為三仙台為海岸附近向東突出最遠之處,故名。由一個突出的海岬和海岬外的離岸小島所構成,小島上有三座巨大石塊屹立,附和八仙中的呂洞濱、李鐵拐及何仙姑曾在島上山洞暫住,稱之為三仙台,有仙劍峽、合歡洞、飛龍洞、水晶井、甘露泉、太液池、三仙龕、釣魚池等八景,民國76年(1987)連接三仙台的八拱橋完工,遊客可不用等潮退涉水登島。東管處設有三仙台遊客中心,是東海岸重要的遊憩區。

大正4年(1915)於三仙台設置東海岸第一座燈台,戰後由財政部關稅總局海務處接管,改稱三仙台燈杆。

三仙

三仙位於三仙台風景區入口處,因位於三仙台旁邊,故稱。原來包括在基翬裡,為戰後才出現的地名。

高台

指芝田到白守蓮之間的丘陵區,因地勢高平寬廣故名高台,較上方的部分原稱大坪頂,今亦稱高台。

芝田

阿美族語Chirarokohai音譯為芝路古咳,其由來有類似的四種說法:一說為社南的溪流裡棲息許多鱉,鱉的阿美語叫Raroko,故稱Chirarokohai社,小鱉棲息的地方,一指Chirarukohai乃烏龜很多之意,又說以前此地溪流裡有很多烏龜,Chirarokohai是烏龜之意,另一說Chilalukou也是烏龜之意,但是指海濱的烏龜。臺灣光復首任鎮長馬榮通以「芝」路古咳兩側附近的水「田」很平,將之更名為「芝田」。

成功

此地原稱「麻荖漏」(Madaudau,其意為「枯草原」),大正9年(1920)地方制度改正時,因此地為一新開闢之港口而改稱為「新港」,並將支廳自「成廣澳」(小湊)移來此地,而稱為新港支廳,臺灣光復初期,由於全國以新港為名的鄉鎮共有三處,省府為免混淆,分令更改名稱。因認為新港之形勢頗似安平港,且新港發展源於北郊的成廣澳,「成功」與「成廣」之音相諧,義亦相似,為感念民族英雄鄭成功自安平登陸,驅逐荷蘭人,建立復國基地,遂命名「成功」當地人仍習慣以閩南語的「新港」稱之。

移民村指中山東路以南、光復路以東的部分,原為昭和7(1932新港漁港完成後,東廳新港漁業移民計劃中的「漁業移民住宅地」,昭和8(1933到昭和12(1937間,共移入日本和歌山、千葉、熊本、沖繩、德島、大分、神奈川的漁業移民達45戶152人(男79人、女73人),戰後移民回日本,便由綠島及恆春漁民所聚集,由於居此的移民多為漁民,故又有「漁民村」之稱。「移民村」名稱始於日治時代,居民稱之iiminbulaku(移民街廓),意指「日本漁民所居住的那個街塊」。

成功是東海岸最大的聚落,新港漁港規模亦甚可觀。新港為新港支廳長官宮勝太郎極力爭取所建,昭和2(1927臺灣總督府派人來進行漁港調查,昭和4(19296月首度開工,旋因預算關係於當年7月停工;次年(19305月再度復工,工費84萬日圓,昭和7年10月9日完成。成功漁港雖只是二等漁港,卻是東部最大的漁港,每天下午三、四點鐘漁船返港,漁貨一批批卸下碼頭,漁會拍賣員吆喝著進行漁貨拍賣作業。冬季旗魚迴游東海岸,為了使捕獲的旗魚不會因血液凝結而產生腥味,日治時的漁業漁民引進鏢旗魚的捕魚方式,鏢旗魚有一位看魚手,負責搜尋,船首有正、副兩名鏢魚手,副鏢手是在鏢手失誤後出手,為免魚體受損,只能射魚頭和魚尾。現在捕旗魚的方式已改釣竿鉤釣。

成功在日治時曾發生阿美族的抗日事件—麻荖漏事件,或稱成廣澳事件。起因於日人強迫徵調阿美族壯丁工作,工資過低,難以餬口,引起民怨。東部鐵路動工後大量徵調壯丁參加築路,一去就離家十天半月以上,錢少離家遠,更難照顧家裡的父母妻小,使生活發生困難,加上槍枝也被收繳,族人不滿的情緒更為高漲。於是都歷社頭目阿珊和麻荖漏社頭目塔那務‧里卡路於明治44年(1911)5月在白守蓮頭目家中召集成廣澳廳下各社頭目聚會討論驅趕日本人事宜,6月將收成的糧食偷運到山裡儲藏。7月5日當都歷派出所巡查福間彥四郎為了道路沒有如期完工,召集轄下各頭目責問時,和副頭目拉巫鹿晤發生爭執,引起其他頭目共忿,殺死福間彥四郎。麻荖漏諸社聞訊響應,佔領派出所和公學校,殺死巡查員力丸貞三郎和教師迤野健作,並攻打成廣澳支廳。在現在的三仙橋附近和日警及保甲壯丁團交戰,阿美族人繞道突襲,擊退日警,日警退至成廣澳漢人古堡內死守不出,阿美族人於劫掠日本人廳舍後退回三仙溪。台東支廳因電路故障及卑南溪大水上漲,26日才派出警察隊偵查,到東河遇到都歷派出所和麻荖漏公學校逃出的日人,才知情況,於27日向總督府請援,並派番務課長井野邊幸搭船從海路到成廣澳救出被困的日人。俟自宜蘭、台中、阿猴的增援部隊抵達後,日警於29日分南北二路夾攻,北路至三仙溪,8月1日攻入麻荖漏社,族人逃至山中躲藏。南路砲擊都歷社,社人據「卡都麥樣」頑抗。後由馬蘭社大頭目馬亨亨調停,10日族人才下山繳械,13日陸續返社,事件結束。日人將為首者吊在竹竿上示眾,再砍斷竹竿讓其墜地受傷作為懲罰。

成功往南,麒麟、和平、八邊、嘉平四個部落都自稱「加只來」,自認與都歷社分屬不同的家族,而以嘉平溪為界。民國初年加只來已分為南北二處。光復初期因颱風豪雨侵蝕耕地,北加只來社一部分往原址上方台地移動,仍稱加只來,即今嘉豐;一部分往西北方台地移動,即今八邊;另一部分向北遷到麒麟。八邊和麒麟呈散村。南加只來受到海岸侵蝕、公路內移和拓寬的影響,大部分遷到關山、鹿野、壽豐等地。

麒麟

麒麟為阿美族語Ciliksiz的音譯,蚊子很多或蚊子咬之意。由於麒麟附近竹林茂密,蚊子容易滋生,故稱之。又可分為位於海岸的麒麟、位置稍南的下麒麟(南麒麟)及西側海階上方的上麒麟。

麒麟文化屬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又稱巨石文化,以麒麟遺址為代表,故稱麒麟文化。

八邊

八邊原名跋便,為阿美語Papiyan的音譯,戰前用跋便,戰後更名八邊。清光緒18-19年(1892-1893)左右,加只來(嘉平)阿美族移來時,稱這裡的溪為Papiyan,後來又把河流北岸的部落稱為Papiyan。此外,當地阿美族又稱八邊為Dafuk,沙地的意思,形容附近的海岸多沙;八邊溪上游地區稱為Ugacikang,意思不明。八邊溪南岸到八嗡嗡間的省道舊路仍存,沿海灘而行,現作為自行車道。

嘉平

廣義的加只來,北起八邊,南到四郎橋(福德橋),為戰前加只來社的範圍;狹義的加只來,即今嘉平,為日治加只來社的主要部落。加只來係阿美語Kahciday的音譯,鹹泉之意。

八嗡嗡

八嗡嗡,阿美族語為Paongong,地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說是部落為附近的Kanatoron 溪和Chiinawan 溪之間的山叫做Paongowan;另一說是部落有許多名為Papaongay 的植物,其嫩芽能提神,燃燒後可驅蚊,便把種植許多Papaongay 的此地稱為Paongong。戰後,鎮長馬榮通說這裡水田很美,更名為「豐田」。

豐泉

戰後都歷的阿美族人為接近自家耕地,陸續遷來所形成的聚落。 阿美族語稱此地為 Giinawang,意思是兩條支流會合,因聚落南側河流是由兩條支流匯合而成的,故稱該溪流為Giinawang,並以此作為地名。豐泉是因該地「泉水豐富、水田甚佳」而命名。

都歷

都歷社為成功以南海岸最大的阿美族部落,亦稱為都律,Torik是最早移居此地阿美族人的名字。都歷派出所上方水田中間有日治時代的神社遺跡,當時部落就在神社上方的山麓。

池部安

北新村

戰後為靠近自家耕地,自都歷移來的阿美族所組成的小聚落,因位於新村之北,故名北新村;又位於養水橋北側,故又名養水橋。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位於臺11線西側高地上,原為都歷社舊址,阿美族語稱「卡都麥樣」Katomayan,意思是有熊出沒的地方。

民國77年(1988)6月1日東管處成立時,處址設於轄區最南端的小野柳。民國84年(1995)6月10日始遷入這處新建的辦公廳舍。位在海階地上的處本部,佔地約有17公頃,背山(都歷山)面海,看海的視野絕佳。處本部入口左側的阿美民俗活動中心有傳統的阿美族祭屋和家屋等建築,及一個可容納1000個觀眾的戶外表演場,佔地約2公頃,祭屋及家屋係根據日本民族學家千岩助太郎昭和18年(1943)於花蓮縣光復鄉調查之資料重建,可清楚認知早期阿美族人的居住文化,是東海岸第一處特別規劃興建的阿美族文化中心。

新村

戰後為靠近自家耕地,自都歷移來的阿美族所組成的新聚落,故名新村,當地居民又稱此為Sinbulak,乃新村的日語發音。

新哨村

小馬

清道光10年(1830)自大馬武窟社分社移來的的阿美族部落,清政府以其為大馬武窟社的分社,故以小馬武窟社名之,阿美族語稱Tsuratsutsuratsu,因該社有泉水,周圍雜草茂盛,清晨來此汲水,葉端滴下的露水打在水面發出Potatsupotatsu的聲音,擬其音Tsuratsutsuratsu為社名,昭和12年(1937)以小馬武窟頭二字,更名「小馬」。當地人稱Piohu,意為苗圃,日據時在此栽植東海岸的木麻黃苗(一說樟腦樹),故取其譯音。原來部落位置是現址西側的山腰,離台 11 線約1公里餘,因山上略有龜裂,覺得危險,而且山上下來的路很小,對外交通不便,才開始陸續搬到現址。

天主教會在此設有小馬天主堂(聖尼各老堂)及小馬和平山朝聖地。

噴水

磅硿口

因位於泰源隧道口,故名。本聚落以漢人為主,地名也沿用閩南人的稱法,唸作磅硿口,隧道口之意。

小馬隧道

因其曾為進入泰源盆地的唯一通道,臺東人習稱泰源隧道,日治時為灌溉小馬地區的農田,興建穿越馬沙林尼山的暗渠引馬武窟溪水灌溉,昭和4年(1929)水圳工程完工,這座暗渠是小馬隧道的前身。昭和7年(1932)完成將暗渠斷面擴大成為人車通行隧道的工程,2004年因隧道位於成功鎮信義里小馬段,正名為小馬隧道。泰源,阿美族稱嘎嘮吧灣,昭和12年(1937)因地形改名高原,戰後更名為泰源。

小馬防風林

昭和7~9年(1932-1934)為防風、防潮、漁業、景觀的需要,在新港郡轄區內80多公里的海岸造林,樹種以木麻黃為主,戰後臺東縣政府持續造林,小馬海岸防風林仍保存良好。

從山海宮進到馬武窟溪出海口北邊海岸的防風林中有一聚落,是滇緬孤軍、海防部隊駐軍的落戶處,昔日的戰士,已逐漸凋零。

過東河橋後進入東河鄉。

東河橋

臺11線原本從舊東河橋進入東河社區,橋的北端接東富公路往西經泰源到富里,拓寬後在舊橋東邊建新東河橋,連接新闢的外環道路,不再經過村莊內。

東河舊橋西側河谷出露和長虹橋下相同的都巒山層頂部的化石石灰岩,碧綠河水流經岩壁和河床上的巨大白色石灰岩間,東管處在橋北設有東河橋遊憩區。

民國81年(1992)進行臺11線拓寬工程於舊橋下游處重新建了一座鋼架鐵橋,新橋較長,以八字形的鋼拱架在兩岸,鋼拱漆成紅色,在周遭以藍綠為主要色調的環境中,頗為醒目。

東河

東河為阿美族重要之部落,祖先來自知本東方之 Arapanai 社。五、六百年前, Chinu-ru 一家人遷來,漸成大社。該社最早稱為貓武骨社,馬武窟溪早先稱作郎阿郎溪,Marongaron 的簡化 Rongaron,潮水和溪水會合之意,故以溪水之名稱為郎阿郎社、郎也郎社、農阿農社。光緒 13 年(1887)臺灣建省後稱大馬武窟社、大馬武吻社。日據時代改稱大馬,光復後,以其位在馬武窟溪東流入海處,改稱東河。

東河為東河鄉鄉治所在,鄉公所以下機關及學校、教會、加油站都在社區裡的臺11線舊道旁,省道改走外環道後,社區的街道更為靜謐,完全看不出昔為省道的模樣。外環道就不同了,已發展出多間商店,且是針對外來客開設,發展動力來自於東河包子。

民國43年(1954)楊林不纏女士在東河分駐所對面的一間茅草屋經營東河飯店,聘請一位福州師傅掌廚,早上兼賣包子及宴席後的點心甜包子,當時的吃法是鮮魚湯搭配包子、龍蝦湯配包子、饅頭夾九孔,後來改成專賣包子的東河包子,客群以遊客為主。林不纏的兒子兄弟分家後,因東河為地方名無法註冊,長子沿用東河包子之名,為了區分,么子以楊林不纏名字的最後一個字開了纏記東河包子,兩家包子店各有愛好者大哥的東河包子新店面94年12月31日在拓寬的省道旁掛牌營業,生意興旺,來往顧客不絕,在其店旁及對面慢慢有了其他商家分享人氣,纏記東河包子仍開在舊道分駐所對面的老屋,吸引一批顧客進到舊街來找吃的。被人戲稱東北有三寶,東河有三包的東河包子、都蘭書包、手工麵包中,東河包子是成名最早的。

東河外環道種植小葉欖仁為行道樹,東河包子店往南不遠,東側有岔路往金樽漁港。

金樽

金樽阿美族名為Ganada,日治時期以阿美族名之諧音稱本地為「カナダル」,「カナ」為黃金,「ダル」指裝酒的木桶,後來直接意譯為金樽,並用漢字金樽作為地名。金樽漁港南邊有長約2公里的沙灘及一座陸連島,東管處在陸連島南方公路旁設有金樽遊憩區。

金樽的沙頸岬有人稱為錨形灣,若正逢退潮之時,更可順著連島沙洲,登陸陸連島。錨狀陸連島是與海岸平行的離岸島,因對前進的波浪產生繞射作用,繞射波最後在島嶼海岸之間相撞,因能量的消滅,使波浪攜帶的砂礫沉積下來,形成連島沙洲。退潮時,砂洲露出水面連接離島,即為陸連島。沙頸岬為沙洲連接沿海島嶼所形成的岬角。此沙洲稱為連島沙洲,此島稱為陸連島。金樽的連島沙洲長100公尺,寬20~50公尺,內寬外窄,北側由礫石構成,南側由沙子構成,此連島沙洲退潮時可見,漲潮時即沒入海面下。此地的陸連島由珊瑚礁構成,具有顯礁性質,可稱為陸連礁,陸連礁臨海外側,因海浪較大,故產生壺穴、海蝕溝、海蝕凹壁及海蝕門等地形。金樽連島沙洲南北方的海灘有明顯的不同,北側者為礫灘,以大礫最多,中礫次之,礫石的圓磨度非常好,大多為圓形或橢圓形,礫石之原岩以斑狀安山岩最多,另有石英岩、輝石安山岩、角閃安山岩、紫蘇安山岩、變質砂岩、凝灰質礫岩及石灰岩等。南側為沙灘,長約1.5公里,寬50公尺,有些沙子呈黑色者乃磁鐵砂,是由集塊岩中之火成岩風化所形成。海灘前緣因衝濺的衝擊而形成花綵般的灘尖,兩個灘尖之間為兩個衝濺交叉的節點,衝點較大,故砂礫的粒徑亦較大。形成陰陽灘的主因為北側面迎東北季風,海浪大,海灘的坡度也較大(10°~30°),故回濺的流速較大所致。而南側的海灘坡度僅10°。北側礫灘性剛,南側平沙淺波,景色宜人,故以陰陽灘名之。

本區共有兩個海蝕門,一在陸連礁上,一在連島沙洲南方約600公尺處的海蝕柱被貫穿成為海蝕門,高1.6公尺,寬3.4公尺,海拔約3公尺。附近有個海蝕洞,一高為1.5公尺,深2.1公尺,寬5公尺,另一高為2.5公尺,深3.5公尺,寬3.1公尺。

過篠竹橋進入都蘭村。

隆昌

阿美族人原稱Ganiga`far,是其族人之名,該人與同伴在海邊捕魚,不慎在巨石間滑倒,同伴發覺時,已因頭部受傷而氣絕,遂以其名為地名以紀念之。清領時期社名即由其轉音而來,昭和12年(1937)以加里猛狎的頭二字,改成同音的佳里。光復後為何改稱「隆昌」未得其詳,一說可能係接收人員取其大陸內地之地名而稱之,另說為取其國運昌隆之意。

興昌

原為八里芒社,八里芒係Pa`anifog之音譯,其意有二說:一說該社曾流行傳染病,阿美族稱傳染病為Manifog,就以曾經發生傳染病之地稱之為Pa`anifog。另一說該社原居猴子山一帶,因不堪卑南族之欺凌,於清咸豐 4年(1854)輾轉遷來本地,當時有許多椰子,卑南族語稱椰子為Anibon,故以其諧音稱之。又一說認為當地原為卑南族之分社,卑南族稱椰林為Anibonibon,後轉成Panibon,成為阿美族之部落名。光復後為何改名「興昌」,已無從得知。

東和工廠

舊廍

日治時曾在小橋與鉛橋之間的平地設立糖廠,產製紅糖,後來糖廠遷往都蘭村,舊廠址閩南語稱為「舊廍」。這座糖廠光復後稱新東糖廠,已歇業多年。舊廍附近有一條向西的聯絡道路,由北算來是第三條,因此,本地又稱「三線」。

工廠橋

都蘭

由於都蘭為一沖積扇,族人開墾時必須清理田裡的大小石頭才能耕作,石頭堆疊在田邊成矮牆的情景阿美族稱Tolu或Atolu,清領時期遂以其近音稱都蘭社。也有人認為阿美族語堆石頭叫Atol,撿石砌牆之處為Atolan,故稱都巒社,日治時期改稱都蘭,沿用至今。

都蘭生活機能完整,有國中、國小、郵局、農會、鄉立圖書館、派出所等,商家林立,有四座教堂和一座廟宇(協天宮),都蘭天主堂為傅義修士作品,被視為其之經典之作。

聚落南邊有已停業的新東糖廠,現作為藝術文化園區。西北方1公里的平緩海階上有都蘭遺址公園。西邊山地為都蘭林場,原為日治時代官有地,戰後由土地銀行代管,民國87年(1998)國有財產局收回,委由東管處代管月光小棧原為土銀在都蘭林場的辦公室,臺灣省政府計畫作為公教人員休閒教育中心,適逢凍省,辦公室收歸國有,民國92年(2003)林正盛在此拍攝電影—「月光下我記得」。

阿美族聚落本來是在水田間,日據時為方便管理,集中遷到道路上方,目前社區中漢人和阿美族各佔一半,漢人(閩南人和綠島人)住在省公路兩旁,綠島人分佈在省道上方最接近省道的那一條巷子。阿美族則住在社區外圍,離商業中心較遠。

都蘭西北方1公里的平緩海階上有都蘭遺址公園,分成岩棺區有3500平方公尺,石壁區有2827平方公尺。都蘭遺址的文化年代距今約2000~3000年,昭和8年(1933)都蘭公學校校長左藤政明曾加以調查並試掘麒麟文化遺址的一小部分,後來同一所學校的西東重義也曾試掘並深入報導,在文中提到一個水桶形遺物,就是一個長方形岩棺。民國42年(1953)石璋如、宋文薰做過初步調查,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也曾進行調查,共發現了兩列巨石群。民國52年(1963)宋文薰再度調查時,看到其中一組因水田耕作而橫倒在田埂上。目前僅殘留由三塊豎立在地面上的石壁組成的石列,其中一塊上面雕有一對半球的突起,下方突出,因而被稱為「孕婦石」。臺東縣政府委託黃士強進行遺址範圍的調查,得知本遺址範圍廣大,而且可能包含繩紋紅陶、麒麟文化(巨石文化)和卑南文化等三個時代的文化堆積。

西邊山地為都蘭林場,原為日治時代官有地,戰後由土地銀行代管,民國87年(1998)國有財產局收回,委由東管處代管;和洋混合的二層樓洋房月光小棧原為土銀在都蘭林場的辦公室,早年曾是土地銀行的招待所,臺灣省政府計畫作為公教人員休閒教育中心,適逢凍省,辦公室收歸國有,民國92年(2003)林正盛拍攝的電影—「月光下我記得」以此作為主場景。該片拍攝地點除了月光小棧外,還有杉原海水浴場、情人樹、金樽海濱咖啡屋等。「月光下我記得」於第41屆金馬獎中獲得最佳劇情片、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美術設計、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等六項提名,並奪得「最佳女主角(楊貴媚)」、「最佳改編劇本(林正盛)」兩大獎項,因此東管處特將該電影主場景的部分陳設保留下來,並設置相關解說導覽資料,開放給遊客參觀。

新東糖廠是日據時由高雄來的望族創立,受美軍轟炸曾一度停業,戰後復業,又因經濟環境不佳而關廠,民國49年(1960)新竹人黃水木買下糖廠,漸使整個東河鄉種植甘蔗,在1970年代,新東糖廠是全國紅糖產量最高的私人製糖工廠,於民國80年(1991)停產。舊廠房提供作為藝術和商業空間,甘蔗堆積廣場成為表演舞台,糖廠的煙囪,也算是都蘭的一個地標。

印有「都蘭國小」字樣的帆布書包,經當時的總統夫人周美青在機場背了一次後更打開知名度,在都蘭街上販賣的都蘭書包款式更多元,成為當地的特色商品。

都蘭前方的海岸為一突出的海岬,為都蘭鼻,據說是千年前阿美族始祖登陸台灣的地方。都蘭鼻往南,都蘭山下的海灣稱為都蘭灣,海灣的弧形優美,海岸階地受海水侵蝕而形成海崖,高約二、三十公尺。

水往上流

水往上流的原理,是由於灌溉溝渠的動線大致和下坡的公路平行,傾斜度大於一般人站立的地面,因觀看的人們受到周遭許多大地型標的物的影響,感覺溝渠的水流是緩緩向上,造成水往上流的視覺錯覺。東管處在此設有販賣區。

新橋

橋名,位在水往上流環狀道的南端出口,新橋南端有新橋休憩區。

加母子

景緻優美又背風的海灣,阿美族人常在海灣內的礁石間抓魚,這種情形叫做Cabum,音譯成加母子,該海灣也叫做加母子灣。加母子灣就在公路旁,是個小小的海灣,海浪輕湧沙灘,加上岸邊的椰樹,有南國的氣氛,可輕易接近海灘。

新蘭(那界)

那界在郡界之北,過去郡界、那界的阿美族人因土地墾殖的範圍常發生糾紛,後經協調以藍姓漢人的土地為兩地阿美族人墾地的界線,用閩南語「藍」界轉音稱為「那界」。後因搭車之旅客常弄錯站名,公路局遂將站名改為「新蘭」以免混淆,但該地仍稱那界。有新蘭漁港,漁港北東管處設有渚橋休憩區。

郡界

郡界是指日治時期台東郡與新港郡的郡界;戰後繼續沿用此地名,此處是卑南鄉與東河鄉的分界。當地人習慣將入船橋以南稱為南郡界,屬卑南鄉富山村;以北則稱北郡界,屬東河鄉都蘭村。

黃金海岸

杉原至潮來橋近1公里佈滿大大小小珊瑚礁石的海灘,每當太陽升起,曙光將天空、海面及礁石染滿熠熠金光,耀眼眩目宛如黃金海,因而得到「黃金海岸」的美名。

杉原

杉原地名由來為日治時曾有杉原株式會社在此設立小型農場故名杉原。民國94年(2005)政府將杉原海岸設為禁漁區,漸漸成為東海岸觀察潮間帶生態的重要景點,有富山護魚區。

杉原海水浴場

位於都蘭灣南端的杉原灣,因擁有長約1.5公里的砂質海灘,成為臺東縣唯一的海水浴場,因美麗灣度假村興建爭議,使杉原海水浴場停止營業,偌大的飯店建築空置在海岸邊。

莿桐

位於杉原灣南端的部落,族人稱此地為Fulafulagun ,意為莿桐。

漁場

黑髮橋北,是富山村最早形成的聚落,地形內灣的珊瑚礁海岸,形成一座天然漁場,因而得名。

加路蘭

最初岩灣Wawan 社的人常在部落附近的溪裡洗頭,阿美族語Karon(洗頭)加上an(場所),成為社名Kararuan。另說:阿美族稱洗頭髮為Karoron,部落北邊有一小溪,夏日溼熱,經過此處的阿美族人經常在小溪洗頭髮,故名。公路靠海側設有加路蘭遊憩區,原為空軍建設志航基地機場的廢棄土置場,後由東管處接手,以生態工法整建多次後,增建了停車場、觀景台及漂流木裝置藝術。

蘭埔

又名加蘭農場,臺糖的加蘭農場在加路蘭附近的緩坡丘陵地,以栽蔗為主。

神鷹哨

小野柳

因為海岸的地形和岩石在種類上,與北關(位於宜蘭縣頭城鎮,近龜山火車站)及野柳(位於新北市萬里區)外貌相似,因此被稱為「小野柳」。東管處在此設有遊客中心。

下海邊的步道旁為珊瑚礁地形,榕樹繁根環抱珊瑚礁石,長滿草海桐、林投、海棗、黃槿等海濱植物。海岸北邊是伸入海中的波蝕棚,南邊是如群龜昂首的龜陣岩,又有如蜂巢的蜂窩岩,及縱橫交錯的豆腐岩。往南是造型怪異的菌狀岩區,最南是台階狀海蝕棚。小野柳的地質是由砂岩所構成,由於砂岩不是菲律賓板塊應有的地質成分,因此小野柳這片南北延伸約5公里長的砂岩地塊,在地理學上頗具研究價值,被認為是外來的岩塊。

富岡新村

富岡新村又稱「大陳新村」、「集興」或「集岡」,民國43(1954底,台海局勢緊張,第二年2月,政府將浙江省大陳等列島義胞17165人撤退來台,其中2600多人分配到臺東縣定居,最初暫居在臺東、卑南、東河、關山、海端、池上等六鄉鎮義胞臨時招待所,後來在美援會的協助下,配合義胞職業需要及臺東縣地理環境條件,建立漁山(富岡)、披山(豐田)、披星(尚武)等三處義胞新村,供義胞永久居住。

富岡新村於民國44(195512月15日舉行落成典禮,所有住在東河鄉興昌一帶招待所的漁山鄉(島)義胞119戶469人全部遷入新村定居,房屋依照義胞每戶人口數分A、B、C型三種,分配給義胞各戶居住。因為義胞都為漁山島人,故稱漁山新村,又因位於富岡里,又稱富岡新村。

富岡新村義胞中,包含:漁業義胞87戶411人、商業義胞10戶18人以及極少數的農業義胞。漁業義胞由農復會撥配動力漁船,船多舢舨,共計搖網6艘,船分3組,每組約8人;流網13艘,船分13組,每組約5人;雜網釣三艘,船分3組,每組約5人,捕魚地區以加路蘭港為中心,為解決漁業義胞生活,每戶配給農地約5分左右,以供其副業耕種之用。商業義胞則由政府貸款,經營資金自由擇地設業外,每戶另配農地約5分左右,藉使從商為主,耕種為副,較易謀生。農業義胞則分配約2甲左右,供其各種農作生產。另外學齡兒童80多人,則由縣政府教育局安排,插班進入富岡附近的富岡國校就讀。

富岡新村原建於臺東縣卑南鄉富岡村的石川段,在猴仔山西邊臺11道西側的高位海階上,民國59(1970修建空軍志航基地,使得臺11線改道,富岡新村也因此遷到加路蘭港上方的海階。新建的富岡新村,位於新臺11線省道兩側,富岡漁港與富岡國校之間,緊鄰小野柳風景區。

今新村居民大多以討海為生,信仰中心為位於村中地勢較高海階上的海神廟,可望見進出作業的漁船,海神廟的山門,上書楹聯:「海不揚波舉網得漁艙艙滿,神明賜福收帆進港事事安」。主神如意娘娘原為大陳漁山島娘娘廟所供奉,於撤退時將娘娘廟與附近廟宇的神明全數裝箱搬運來台,民國54年(1965)聚資建廟,民國59年(1970)遷至現址。

富岡

富岡原名加路蘭,因附近阿美族部落加路蘭社而名。1954年興工築港,名加路蘭港或伽藍港,是臺東縣三大漁港之一,今名富岡漁港。富岡漁港作業船隻通常在凌晨出海,早上8、9點返航,魚穫擺在漁民活動中心前的漁市拍賣,除漁貨拍賣外,富岡街道隨著離島觀光事業日盛,亦產生很多鮮魚零售攤與海產餐廳,成為台東地區品嚐海鮮最著名之地。

海堡

因海岸邊有一海巡部營區而得名。

雷達站

東成公路、舊臺11線的終點都是在臺東市,路線是從富岡沿卑南溪左岸西行,在台東大橋越過卑南溪進到臺東市區中心,於更生北路和臺9線會合,中華大橋北端到臺東市這一段路線在更改編號為臺11乙線。民國80年(1991)中華大橋通車後,臺11線改線由中華大橋直行過卑南溪到臺東市,本來走中華路,民國90年(2001)外環的臨海路開通,改走臨海路,完全不進台東市區,經過利嘉溪上的豐源大橋和知本溪上的新知本大橋,在知本溪南的太麻里鄉美和與臺9線交會,中華大橋以南,都是寬敞的雙向四線道。

 

參考資料:

王鑫。地景。台東市: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吳淑子(民85)。台東縣寺廟專輯。台東:台東縣立文化中心。

吳當(2003)。成功山海戀。台北市:紅樹林文化。

吳音寧(民92)。最後一場演出在都蘭。文化視窗月刊,56;42-45。

李紀庭(2014)。一一道來道11—太平洋海岸公路台11線人與路。宜蘭縣蘇澳鎮:交通部公路總局第四區養護工程處。

林修平(2005)。從宗教寺廟看花蓮客家族群之遷徙。東海岸評論,200;52-60。

施添福總纂(1999)。臺東縣史地理篇。臺東市:臺東縣政府。

許木柱、廖守臣、吳明義(民90)。台灣原住民史。阿美族史篇。南投市:省文獻會。

康培德編(2005)。續修花蓮縣志—族群篇。花蓮:花蓮縣政府。

根誌優、李嘉鑫(民90)。21世紀台灣原住民部落紀錄寫真。台北:台灣原住民出版有限公司。

張振岳(民84)。台灣後山風土誌。台北:台原出版社。

趙川明、林韻梅主編(民98)。日出臺東:東海岸文化景觀。臺東市:臺東生活美學館。

蔡美蒨主編(民100)。「享和三年癸亥漂流臺灣チョプラン島之記」編譯本。新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黎彥均(民93)。深情探索—花蓮縣河川生態走廊之美。花蓮:花蓮縣政府。

劉益昌等(民82)。史前文化。台東市: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http://gissrv3.sinica.edu.tw/search/index.php中央研究院地名檢索系統。

更生日報(民93)。北呂宋火山島弧向西北推擠的應變能量釋放,石雨傘便是最顯著的見證。1月20日,第5版。

自由時報(民105)。百年大聖宮拜孫悟空 真猴來搗亂。2月16日。

( 在地生活花東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oxkeeper&aid=13255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