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日治時期的隘勇線
2019/01/25 22:14:23瀏覽4695|回應0|推薦0

「隘」源自於中國古代西北方的防禦工事,在臺灣的隘制始於清朝,是為防範圍堵原住民,以保護漢人墾民的安全。日治初期延續清朝的隘勇制度,設撫墾署負責。明治32年(1898)兒玉源太郎就任第四任臺灣總督,因對原住民綏撫政策成效不彰及欲節省經費,裁廢撫墾署。明治33年(1900)因大嵙崁戰役失敗,從蕃界撤退,對於蕃界採取封鎖方式,此項政策一直延續到明治36年(1903)。明治35年(1902)發生南庄事件,導致殖民政府將隘勇線納入警察本署管理,加速官隘化的進程。

明治35~36年(1902〜1903)間殖民政府整理與恢復清末隘線,明治37年(1904)開始逐步隘勇線推進。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參事官持地六三郎於「臺灣殖民政策」中說明隘勇線推進的理由:「所謂隘勇線推進,就是因為有開發利源及壓迫兇蕃之必要,故從現在線路向前推進,佔領新的地勢優良之處,而設置線路的意思。由於此新線之設置,而使得被包容的地區,成為安全的地區,不僅得以開發拓墾、伐木、採腦等利源,而且新線更可作為壓制其前面蕃社之工具。」

明治42年(1909)廢止警察本署,在民政部下新設蕃務本署。明治43年(1910)2月25 日,日本帝國國會通過佐久間總督第二次「五年理蕃計畫」,以軍警圍剿及掃蕩、隘勇線推進與修築部分理蕃道路為主。大正4年(1915)安東貞美就任第六任臺灣總督,認為理蕃組織不再需要如此龐大,遂修改臺灣總督府官制,廢除蕃務本署,理蕃事務由警察本署接管。

大正5年〜大正6年(1916〜1917)起,隨著原住民情勢平穩,漸次裁撤大部分隘勇線,以新規劃的理蕃道路取代。大正9年(1920)隘勇改制成最低階的警員「警手」,「隘勇」一詞於官方文書中消失,大正15年(1926)修正警察配置及勤務規則,修正後的警戒所與分遣所統稱為警察官吏駐在所,自此隘制與隘勇線完全融入蕃地警察與理蕃道路的體系中。

日治臺灣各地設置的隘勇線,臺北地區從三峽、新店、石碇逐步向烏來山區前進,並向宜蘭、桃園方面延伸,造成泰雅族的領域退縮到烏來。

隘勇線名稱

設置時間

路線

備註

北勢溪、大芬林隘勇線

1900~1901

明治33年(1900)將大芬林、四十份、鷺鷥潭、吊白瀨間隘勇線往前推進,位於北勢溪中上游西側沿岸,沿獅子頭山山麓連接舊桃園廳界附近。

沿北勢溪的隘勇線被翡翠水庫蓄水區淹沒不存,四十份到雙溪間隘線殘存。

三角湧隘勇線

1900

推進三峽地區位於新店、三峽沿山地帶的大寮地、成福至橫溪一帶的隘勇線,連接桃園三十二份隘勇線。

 

獅子頭山、平廣坑隘勇線

1903

新設深坑廳景尾支廳轄內獅頭山至平廣坑之隘勇線(高銃櫃、獅子頭嶺、加九嶺、平廣坑)。

 

加九嶺隘勇線

1904

從深坑廳景尾支廳轄內自鹿仔坪經加九嶺至丹內山,迂迴至ラ ハ ウ社、烏來社,沿南勢溪至屈尺、龜山之隘勇線與北勢溪線會合。

 

雞罩山、崙尾寮隘勇線(雞罩山隘勇線、大寮地推進隘勇線)

1904~1905

桃仔園廳三角湧支廳轄內瓦厝埔經雞罩山、崙尾寮、熊空山、竹坑山至深坑廳轄內連結獅頭山隘勇線。

 

烏來、屈尺隘勇線

1905

屈尺至雙溪。

 

深坑、宜蘭橫貫隘勇線(屈尺、叭哩沙隘勇線)

1905

自深坑廳轄內現有吶哮(信賢)隘勇線樟樹溪口,渡南勢溪,沿右岸溯至須麻罕及施列克兩溪合流處,渡須麻罕溪至施列克溪右岸,回旋東北,再渡溪沿岸頭至深坑廳與宜蘭廳交界的紅柴山頂,向南經破鐺溪左岸岸頭至溪口連接宜蘭廳轄內叭哩沙之隘勇線(從烏來信賢沿南勢溪,在福山村轉哈盆,穿越中嶺山和紅柴山鞍部下抵松羅)。

 

加九嶺、熊空山、大豹方面隘勇線(三角湧隘勇線)

1906

為壓制大豹社人,從五寮經湊合、插角、有木、熊空山接加九嶺隘勇線,五寮可接大嵙崁支廳的隘勇線。

 

臺北、桃園橫貫隘勇線(臺北段)

1907

自屈尺與叭哩沙間的林望眼隘勇線附近至插天山北方越過中央山脈枕頭山至阿姆坪,即從烏來福山後方稜線越北插天山至桃園復興鄉的小烏來。

 

桃園的隘勇線除了山地的復興外,還有近山的大溪,自大溪向東南以東平山、牛角湳一線推前到水流東、阿姆坪一線,進至角板山後,於明治44年(1910)建ガオガン隘勇線切穿復興直抵大嵙崁群諸社所在

隘勇線名稱

設置時間

路線

備註

牛角湳隘勇線

1899

大嵙崁至溪洲山山脈的牛角湳。

 

大嵙崁隘勇線

1900

 

 

東平山隘勇線

1901

山麻坑、東平山、石厝坑、分埔嶺、茄苳坑、火燒寮、龍過脈、新埤坪、雞卵山、瓦窯坑、牛角湳。

 

三十二份隘勇線

1902

從東平山隘勇線經金面山、鼻仔頭、七十二份、凹窟、金瓜坑接三角湧支廳轄內的三角湧隘勇線。

 

溪洲山隘勇線

1903

自白石山經牛角湳、溪洲山、石門。

 

白石山隘勇線

1903~1904

自桃仔園廳大嵙崁支廳轄內牛角湳往北經石龜坑、白石山、獅頭崙至東平山接東平山隘勇線。

 

東白石山隘勇線

1905

自白石山隘勇線的白石山經東白石山、五寮、後湖至三十二份接三十二份隘勇線以包圍鳥嘴山。

 

阿姆坪、五寮隘勇線

1906

從石門往東經阿姆坪、水流東至五寮。

 

插天山隘勇線(臺北、桃園橫貫隘勇線桃園段)

1907

從阿姆坪往東經枕頭山、合流、合貂頭越塔開山(北插天山)至深坑廳黎毛眼隘勇監督所。

 

牌仔山、ハブン隘勇線

1907

從插天山隘勇線的合流上2828高地至阿姆坪、五寮隘勇線的水流東,地形如弓,隘線似弦。

 

ガオガン隘勇線

1910

自角板山監督所附近溯大嵙崁溪右岸,於大嵙崁溪(大漢溪)渡河點Takasan分向往東南經拉拉溪、巴陵、萱源、四稜連接宜蘭大同鄉,向西經高義、田勝山接新竹。

 

新竹地區的隘勇線從北埔、竹東、橫山往山區的關西、尖石、五峰推進,可見其壓制泰雅族的成效。大略自馬武督、尖石、內灣、上坪、大坪一線往東南向尖石山、內橫屏山、向天湖山、五指山、鵝公髻山前進,再更深入李崠山、錦屏山、油羅山、霞喀羅大山、比林山。

隘勇線名稱

設置時間

路線

備註

大坪、上坪、內灣方面隘勇線

1897

竹東到大坪、上坪、內灣道路的隘防。

 

中城、十股間隘勇線

1898

新竹關西鎮中城到十股道路的隘防。

 

西石門、十寮間隘勇線

1899

桃園龍潭鄉大坪山進入新竹關西鎮十寮庄的河谷。

 

南庄、北埔、樹杞林(竹東)方面隘勇線

1900

南庄、北埔、竹東附近道路隘防。

 

內灣、大坪方面隘勇線

1901

新竹內灣、大坪附近道路隘防。

 

南湖庄、十寮隘勇線

1901

新竹南湖庄、十寮附近道路隘防。

 

內灣方面隘勇線

1902

新竹內灣附近道路隘防。

 

大竹坑隘勇線

1903

十寮、湳湖、三十八份山邊。

 

十股方面隘勇線

1903

連結大竹坑隘勇線,推進到湳湖隘勇監督所。

 

北埔、樹杞林隘勇線

1903

新竹廳馬福社經內灣、尖寮、大坪,橫屏背山。

 

鐺把山隘勇線

1904

 

 

獅頭山方面隘勇線

1905

由赤柯坪分遣所過崩山背面,由獅頭山後抵達新竹廳馬福社。

 

赤柯山方面隘勇線

1905

瑞福經赤柯山、馬武督、錦山至涵谷關。

 

上坪、五指山隘勇線

1905~1906

由大坪繞五指山南,經一百端,十八兒第三至上坪。

 

大竹坑隘勇線

1906

連接阿姆坪、五寮隘勇線。

 

彩和山隘勇線

1906

由大竹坑往西南經竹頭至涵谷關。

 

-ライ隘勇線

1906

長度僅1.1公里

 

十八兒隘勇線

1906

從一百端繞經五指山背面至上坪,在上坪、五指山隘勇線南方。

 

舊砲台隘勇線

1907

由馬福社南至舊砲台,往東北至帽盒山,舊砲台再往南經麥樹仁至尖石,往東北到卡拉排(麥樹仁),往西接內灣。

 

鵝公髻、鹿場隘勇線

1908

上坪溪經鵝公髻山與鹿場山臉山間,越過加里山腹至汶水溪。以鵝公髻山下上坪舊隘線中點起,經桃山、雙溪、岩角、大窩接橫龍山隘勇線。

 

內灣、上坪隘勇線(內橫屏山隘勇線)

1909

由尖石經過內橫屏山、向天湖山至上坪溪岸。

 

帽盒山隘勇線

1909

由錦山經控馬分遣所渡過馬武督溪,經六畜山頂、帽盒山至卡拉排分遣所,以壓迫馬武督群,震懾卡拉排、麥修仁及馬利克灣諸社。

 

油羅山隘勇線

1910

以竹林分遣所為起點,上油羅山稜線,南折通過拜巴拉山,往西經岩角、雙溪抵桃山分遣所。

 

內灣溪上游隘勇線

1910

從卡拉排向東到Burowan分兩路,向北到六畜山,往東經合流山到田勝山,接ガオガン隘勇線

 

李崠山隘勇線

1911

從竹圍往東經大岡至李崠山,向北接田勝山。

 

馬里克灣隘勇線

1912

自李崠山隘勇監督所起,沿該所南方稜線,下至馬里克灣溪岸,經過宇老社,右折上太田山南方稜線。

 

西納吉隘勇線

1913

從Tentana往東南到秀巒,折向西北到玉峰。

 

霞喀羅隘勇線

1917

白蘭警戒所到霞喀羅警戒所

 

苗栗的隘勇線在圍堵牽制泰雅族,集中在東河和泰安兩鄉,形成兩條主要的南北向隘路,西邊一條北起大東河經汶水到司馬限延伸到大崠,靠東邊一條北連新竹境內的鵝公髻、鹿場隘勇線,從大窩到鹿場,南至無盡坂連大安溪隘勇線沿大安溪右岸至卓蘭,深入苗栗山區泰雅族各部落。

隘勇線名稱

設置時間

路線

備註

社寮、楊梅排間(下撈)隘勇線

1901

小東勢往南經大東勢、十九份、下撈、九份嶺、楊梅排至汶水。

 

大東河隘勇線(蕃婆石、辛抱坂隘勇線)

1902~1903

由大東勢經紅毛館、辛抱坂、蕃婆石至大東河。

 

馬那邦隘勇線

1902

從馬那邦往南經大崠、蘇魯坂、爽文路、大欠、用心山、大克山、白布縫、要塞坂、大安溪至大坪頭。

 

洗水坑隘勇線(大湖隘勇線)

1903

從楊梅排至汶水,往南經洗水坑、南洗水,往西至雪見南折大南勢、司馬坑,西向細道坑、反水至馬那邦。

 

司馬限隘勇線

1907

由泰安鄉盧翁往南經司馬限、千倆山至松勇山砲台。

 

洗水山方面隘勇線

1907

自汶水向南經洗水山、大湖溪、盡尾坂往西至最高地接司馬限。

 

橫龍山隘勇線

1908

北接鵝公髻、鹿場隘勇線,從大窩往西南經鹿場、加里前山、橫龍山至汶水,有岔道往上島(泰安)。

 

大安溪隘勇線

1911

自大坪頭沿大安溪往東北經大安溪、要塞坂、白布縫、大克山、用心山、聯絡、司令磧、馬拉邦(士林)、突角、青岩、溪底、薄山、象鼻、池本、白木、梅園、盧翁溪、天狗鼻(天狗)、見晴、丸田砲台、二本松、櫻坂、盡尾山至盡尾坂。

 

臺中的隘勇道是為防堵和平區的泰雅族,故在東勢東側設防,並沿大甲溪東進,因為受阻於大甲溪登仙峽、久良屏峽等峽谷斷崖,前往沙拉茅(梨山)須從南投廳沿北港溪上溯。

隘勇線名稱

設置時間

路線

備註

牛欄坑隘勇線

1902

埋伏坑(雙崎)往南經牛欄坑至稍來。

 

大坪籠二櫃隘勇線

1903

稍來往南經大坪籠至二櫃(新社)。

 

臺中南投廳連絡線與黑田山隘勇線(舊白毛隘勇線)

1903

從黑田山附近稜線下抵水長流溪與牛坑坪溪,沿溪畔至水長流,連接南投廳內隘勇線。

 

白毛山中川山隘勇線(新白毛隘勇線)

1906~1907

從大坪籠線第四分遣所渡過橫龍河,穿過稍來社,渡大甲溪,經白毛山、二郎山,經阿冷社至南投廳下中川山,接阿冷山隘勇線。

 

東卯山隘勇線

1911

 

 

大甲溪隘勇線

1911

從白冷沿大甲溪東進,經裡冷、久良栖(松鶴),轉西南至八仙山、眉原山。

 

北勢蕃隘勇線

1912

為追擊武榮、魯普哥二社,由出雲山往北經坂中到埋伏坪(雙崎),沿大安溪南岸上溯到雪山坑(桃山部落)。

 

沙拉茅隘勇線

1912

為白狗隘勇線向北延伸的隘勇線,由沙拉茅(梨山)到志佳陽(環山)。

 

南投早期的隘勇線沿山邊南北走向約在國姓、埔里、魚池三鄉東界,為控制泰雅族、賽德克族及獲取土地、資源,沿北港溪、眉溪、濁水溪向東深入山地,幾乎抵達中央山脈脊稜,昭和5年(1930)發動霧社事件時,賽德克族已無天然屏障可守。信義鄉沒有設置隘勇線和當時臺灣總督府對泰雅族及布農族的政策不同有關

隘勇線名稱

設置時間

路線

備註

埔里社隘勇線(阿冷山隘勇線)

1903

從北港溪上溯阿冷溪,上長崙山頂,到阿冷山,由中川山半山腰西側稜線,通過丸山,沿稜尾下到水長流溪,接臺中廳白毛隘勇線。

 

埔里加道坑隘勇線

1904

起自蜈蚣崙,通過鯉魚潭南方,穿過虎子山稜線,經十一份、內大林,穿過水頭山鞍部,沿過坑山麓抵加道坑。

 

埔里猴洞山線及山麓隘勇線

1905

從梅仔崎沿稜線往南經過三角嶺山、下猴洞山、頂猴洞山,下西南支稜,於五塊厝抵山腳,沿福興山腳經牛眠到蜈蚣崙。

 

眉原霧社隘勇線

1906

北自阿冷線長崙山第18號隘寮起,南至濁水溪萬大社埋石山,從長崙山經眉冷山、松樹山、眉原、丁字山,通過關刀山與守城大山鞍部,過眉溪後,沿本部溪北側稜線登上埋石山的埋石山隘勇監督所,佔領守城大山,可以瞭解附近各社的位置及地形。

 

萬大隘勇線(拔仔蘭隘勇線)

1907

原本從霧關隘勇監督所到濁水溪間已經設有隘勇線,為防範霧社群與萬大群,計畫從埋石山隘勇監督所對面設一條直線的新隘線,從埋石山隘勇監督所起往東經過石牙山、關頭、三叉分遣所、拔仔蘭監督所、茅崎分遣所至濁水分遣所。

 

內霧社隘勇線

1908~1909

由關頭分遣所下至眉溪與東眼溪匯流處(人止關附近),再溯溪越東眼山,至哈奔溪(Havun,眉溪上游),經立鷹(松岡)、追分(翠峰)、躑躅岡(慈峰)到白狗(瑞岩),往西沿北港溪而下,經合水、東峰溪到眉肉蚋(眉原)。此線可壓制西側的白狗群、馬力巴群(力行)和東邊的道澤群、太魯閣群。

 

拜巴拉隘勇線

1911

為彈壓拜巴拉社而興築,新設12個分遣所:境高地、石楠花、夫由罕、牟卡咖旺、全勝山、眉原山、中峰、中阪、馬達奧羅、見晴、松林、排特灣,同時裁撤阿冷山舊線,廢止監督所一處、分遣所9處:監督所為阿冷山,分遣所為中川山、長崙山、田邊岡、阿冷溪、小平山、眉冷山、川中島、眉原溪、松樹嶺。此一路線包圍拜巴拉群大部,取得廣大的針葉林區,為之後的八仙山林場開發奠下基礎。

 

白狗隘勇線

1912

為切斷白狗群與馬赫坡、沙拉茅、志佳陽間的聯繫興築此隘勇線,從躑躅岡到沙拉茅(梨山),沙拉茅隘勇線在佳陽鞍部孟更山附近陡下北港溪上游,在合流附近接分為上下兩條的マルコワン隘勇線與マレツバ隘勇線,形成袋形隘勇線,然後接回白狗監督所。

 

日治初期宜蘭的隘勇線是採流隘的形式,只在重點區域設置隘寮或警備單位,不是以包圍的方式興建。沿雪山山脈東側山腳建置,防範大同、南澳兩鄉的溪頭群和南澳群。

隘勇線名稱

設置時間

路線

備註

蘇澳天送埤隘勇線

1898

大礁溪、大湖庄、再連圍、天送埤、大埤、冬瓜山(冬山)、糞箕湖、阿里史(蘇澳)、白米甕(白米)、南方澳沿山一線。

 

小南澳山隘勇線

1902

羅東至小南澳(冬山鄉大進村番社坑溪右岸)

 

零工圍清水溪隘勇線

1903

為防備泰雅族溪頭群與南澳群,從天送埤沿清水溪越大元前山鞍部經小南澳到零工圍(冬山鄉八寶村)。

 

小礁溪湖底嶺隘勇線

1903~1904

小礁溪(桶後越嶺道登山口)至湖底嶺(與新北市交界上,雪山隧道通過)。

 

濁水溪左岸隘勇線

1904~1905

九芎湖經牛鬥至深坑廳界,由牛鬥對岸沿濁水溪(蘭陽溪)左岸東行至員山。

 

鳳紗山十三份山隘勇線

1904

大元前山鞍部經蕃社坑、鳳紗山、烏底嶺、舊寮山至十三份(冬山鄉太和村山坡)。

 

大安埤九芎湖隘勇線

1904~1905

大安埤為員山鄉大湖舊名。

 

清水溪隘勇線

1904

疑為鳳紗山、十三份山間的隘勇線。

 

武荖坑隘勇線

1905

接十三份隘勇線舊寮山向東,橫貫虎頭山、番薯山,渡過武荖坑溪,上糞箕湖山,經火炭崙、小帽山,向東直下五里亭,沿南澳山至南方澳。

 

深坑宜蘭橫貫隘勇線宜蘭段

1905

從紅柴山頂往南下至破鐺溪左岸之崎頭,渡溪後經拳頭母山前山頂至松羅溪。

 

大湖雙連埤隘勇線

1905

作為深坑宜蘭橫貫隘勇線的補給線,從大湖庄五重溪左岸經雙連埤至哈盆。

 

烏帽子山隘勇線

1906

鳳紗山線往南推進,從烏底嶺分遣所向南經烏帽子山接回舊寮山監督所。

 

清水溪方面隘勇線

1906

自鳳紗山隘勇線烏底嶺分遣所向西至清水溪左岸,再從瓢湖分遣所往濁水溪上游經牛衝鬪、棲蘭山、拳頭母山山頂接沙開溪分遣所。

 

松蘿溪右岸隘勇線

1908

松羅山至芃芃。

 

大南澳隘勇線

1908

為壓制南澳群,從烏帽山分遣所沿大南澳北溪經蘭崁至大南澳,分路東至浪速(朝陽)與海岸(南澳溪出海口南側)。

 

宜蘭桃園橫貫道路隘勇線

1910

桃園廳界西村、酒保分遣所,經大內台、第一高地、芃芃山、最高地、道、魁至圓山。

 

從立霧溪南岸起至花蓮、臺東縣界,沿中央山脈山腳串連成一條一百多公里長,防堵太魯閣族和布農族的隘勇線。

隘勇線名稱

設置時間

路線

備註

威里隘勇線(北埔隘勇線)

1907

娑婆礑溪(美崙溪上游)右岸至遮埔頭(新城鄉康樂村)海岸。

 

巴都蘭隘勇線

1908

從木瓜溪南岸的銅文蘭,溯流至木基羅(ムッキロ或ムギロ)溪合流處。因七腳川事件發生及設置七腳川隘勇線,明治42年(1909)撤置並不再恢復。

 

七腳川隘勇線

1908~1909

自威里隘勇線西南端之臯月分遣所,沿著距離山腳 100 間95之地點南下,經七腳川社至木瓜溪,經初音橋(木瓜溪的吊橋)附近、銅文蘭丘陵下沿溪底至鯉魚池北端,再自該池南端向南至哥阿歪丘陵,沿鯉魚尾庄(壽豐村,鯉魚尾社之南)郊外,至距離該庄約 400公尺之地點為止。

 

鯉魚尾隘勇線

(溪口隘勇線)

1911

從鯉魚尾經過溪口,渡過支亞干溪,抵達馬里勿山腳。

 

馬里勿隘勇線

1911

為鯉魚尾隘勇線的延長,從馬里勿越萬里溪到馬太鞍溪左岸。

 

得其黎隘勇線

1914

大正3年(1914)配合太魯閣討伐設置,以北埔隘勇監督所附近起,向北經三棧至得其黎溪右岸,並設輕便鐵道。

 

內太魯閣隘勇線

1914

太魯閣軍事行動後將太魯閣東側的隘勇線向西延伸,從太平洋岸的塔次基里司令部打通到屏風山下的托博闊。

 

花蓮山路縱貫隘勇線(高藥網綢隘勇道)

1915

由高藥溪(紅葉溪)右岸起,往南經迪佳、針塱至網綢(臺東錦屏),再往南延伸至臺東廳轄下北絲鬮溪左岸。

自紅葉村渡紅葉溪沿右岸東折,依山路至舞鶴台地北側橫越台地至三民,西走崙山、立山、太平,渡太平溪,經中平、針塱、玉里、源城,至卓樂越拉庫拉庫溪、清水溪、依山麓經長良、古風、崙天、明里、石平、學田至縣界。

拔仔、馬太鞍隘勇線

1916~1917

大正5年(1916)從花蓮山路縱貫隘勇線北端高藥溪(紅葉溪)分遣所起延長到拔仔庄西北端,大正6年(1917)再延伸至馬太鞍溪右岸。

 

臺東隘勇線的位置在海端、延平兩鄉東側,為阻擋該地的布農族而設置。

隘勇線名稱

設置時間

路線

備註

北絲鬮隘勇線

1913

從與花蓮廳界往南到北絲鬮溪間山腳,設置17處警戒所,以防備布農族。

 

臺東山麓隘勇線

1915

北起姑藥溪右岸,南至北絲鬮溪左岸,包括花蓮港廳璞石閣支廳與臺東廳里壠支廳界內,臺東廳內由網綢溯萬朝溪到大埔、瀧見,南至品川,進新武呂溪逢坂、新武路、鈴鹿、初來、瀧下,往南經海端、見晴、楠、紅石、里山、赤坂、月眉、茅坂、高地、泉、吊橋、鹿寮、川端、馬脊、老巴老巴、取入口各分遣所至初鹿。

 

高雄境內的隘勇線是為防備桃源茂林境內以郡社群為主的布農族,尤其是大正4年(1915)及大正5年(1916)的兩次推進。

隘勇線名稱

設置時間

路線

備註

荖濃溪右岸隘勇線

1906

此時境內的澤利先(魯凱)、布農族及鄒族相對順服,只設一條由荖濃溪右岸從牛相觸往下游經上荖濃、荖濃、六龜里到新威庄的隘勇線。

 

荖濃溪左岸隘勇線

1915

因應拉庫拉庫溪與內本鹿地區布農族的情勢緊張,有特別警戒的需求,設置荖濃溪左岸美瓏至南三合溪的隘勇線,配置不老溪第一警戒所、不老溪第二警戒所、八芝蘭第一警戒所、八芝蘭第二警戒所、美瓏警戒所、中心崙警戒所、中心崙駐在所、三合北溪第一警戒所、三合北溪第二警戒所、三合南溪第一警戒所、三合南溪第二警戒所、發電所警戒所。

 

六龜警備線

1916

較荖濃溪左岸隘勇線更向東推進,從與雁爾社移民地相對的荖濃溪左岸至濁口溪溪口,全線設4處監督所,54處分遣所,分別為日本橋、品川、川崎、神奈川警戒所、上寶來警戒所、程谷、戶塚、藤江、平塚、大磯、小田原、箱根、三島、沼津、原、吉原、蒲原、由井、興津、前頭山警戒所、府中、丸子、岡部、藤枝、島田、金谷、日坂、掛川、馬里山警戒所、袋井、見付、濱松、舞坂、新井、白須賀、二川、吉田、御油、赤坂、藤川、岡崎、森山警戒所、池鯉鮒(森山氣象站)、鳴海、宮、桑名、四日市、石藥師、庄野、馬加分遣所、龜山、關、坂下、土山、水口、石部、草津、大津(原為日本東海道地名)。

 

因設於山脊上的隘勇線不利交通,且屬於臨時性,任務完成後即裁撤,自大正7年(1918)以後,理蕃道路逐漸取代隘勇線,許多的隘勇線轉變成原住民鄉與平地鄉鎮間或原住民鄉內各村的界線,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存在於臺灣的地理空間。以下為臺灣山區蕃地道路列表。

道路名

起、終點

興築年代

福巴越道路

臺北州烏來、新竹州バロン (巴稜)

大正11年(1922)1月21日開工, 大正12年(1923)7月31日。

角板山、三星間道路

新竹州角板山、臺北州三星

大正元年(1912)計畫,大正5年(1916)完工。

ビヤナン(埤亞南)越道路

臺中州霧社、臺北州ギユウトウ(牛鬪)

已完成部份路段,大正9年(1920)繼續開工,大正10年(1921)3月竣工。

霞喀羅道路

新竹州井上(五峰鄉清泉)、新竹州控溪(尖石鄉秀巒)

大正10年(1921)9月修築,大正11年(1922)3月底完工。

北坑溪道路

新竹州田村臺、新竹州二本松(雪見道路:二本松到茂義利路段、馬達拉道路:茂義利至結城的路段、檜山道路:結城到田村臺路段、石鹿道路:自上坪經井上至田村臺路段)

大正12年(1923)9月著手修築,大正14年(1925)完工。

大甲溪越道路

臺中州久良栖(松鶴)、臺中州太(大)久保

大正11年(1922)9月開鑿,同年3月以降漸次完工。

合歡越道路

臺中州霧社、花蓮港廳新城

昭和8年(1933)6月22日開工, 昭和9年(1934)1月完工。

能高越道路

臺中州埔里、花蓮港廳初音

大正6年(1917)9月7日計畫,大正7年(1918)9月完工。

大中の線道路

臺中州カネトワン(加年端社,丹大林道二分所及五分所之間)、臺中州ハウハブ(觀高

大正2年(1913)開始修築,昭和 4年(1929)完成全段連接。

八通關越道路

臺中州水裡坑、花蓮港廳玉里

大正8年(1919)修築,大正9年(1920)完工。

關山越道路

高雄州六龜、臺東廳里壠(關山)

昭和2年(1927)開工,昭和6年(1931) 1月完工。

內本鹿越道路

高雄州六龜、臺東廳鹿野

大正13年(1924)6月計畫修築,昭和2年(1927)完工。

屏東、臺東道路

高雄州隘寮、臺東廳大南(東興)

昭和2年(1927)12月開鑿,昭和5年(1930)初竣工。

浸水營越道路

高雄州枋寮、臺東廳大武

大正 6 年(1917)復舊。

四重溪道路

高雄州四重溪、高雄州牡丹灣

指定道路

 

 

資料來源

張素玢、陳鴻圖、鄭安睎(2010)。臺灣全志卷二土地志。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鄭安睎(2011)。日治時期蕃地隘勇線的推進與變遷(1895~1920)。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

鄭安睎(2012)。日治時期隘勇線推進與蕃界之內涵轉變。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50期,頁 131-208。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oxkeeper&aid=1243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