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太平山林場鐵道
2018/12/30 22:53:30瀏覽701|回應0|推薦0

太平山林業的開發起於明治38年(1905)日本警察經過梵梵山隘勇線時,發現蘭陽溪兩岸上游的森林,因其屬泰雅族溪頭群和南澳群領域,只能遠眺,無法無法得知詳情,遂暫稱其為「棲蘭山森林」。大正3年(1914)10月,臺灣總督府營林局技師中里正和技手矢田英輔由警務人員陪同,以蘭陽溪左岸的梵梵山隘勇駐在所為據點,深入四季、眠腦、三星山一帶進行調查。大正4年(1915)11月臺灣總督府營林局著手開發眠腦山區(舊太平山)森林,於現今的蘭台作為開拓點,向加羅山一帶推進。泰雅族將多望溪發源地的加羅山一帶稱為「眠腦」,意思是一片森林茂密的地方和蓊鬱的綠,大正4年,日本人據此譯為太平山。大正5年(1916)8月,營林局宜蘭出張所成立,事業地則設太平山出張所。大正10年(1921)宜蘭出張所遷移至羅東,改稱羅東出張所,大正12年(1923)羅東中山北路營林所羅東出張所新建辦公室落成。

昭和12年(1937)生產中心由舊太平山轉移至新太平山,新建辦公廳舍11棟。昭和17年(1942)營林所裁撤,伐木業務移轉由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經營,設臺拓羅東出張所,事業地易名為太平山砍伐事務所。民國35年(1946)羅東出張所改名為太平山林場,轄有太平山分場及大元山分場。民國49年(1960)林產管理局改組為林務局,太平山林場易名為蘭陽林區管理處,太平山分場改稱太平山工作站。

太平山林場的開發區域,可分為舊太平山、新太平山以及大元山分場。舊太平山指的是最早進行林業開發的多望溪西南岸之加羅山區,以土場為起點,蘭台為開拓站,小規模的沿著多望溪西南岸上游,往加羅山、四季一帶進行開發生產,作業時間從大正4年(1915)至昭和11年(1936)作業地遷移至新太平山為止。新太平山是指昭和12年(1937)開發地轉移到蘭陽溪上游、和平溪、南澳溪茂興線上的給里洛山、三星山、獨立山一帶,民國71年(1982)因應林業政策轉型結束伐木。大元山林場,昭和17年(1942)由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於太平山林場旁開發,民國34年(1945)由臺灣省林產管理局太平山林場接收,成為大元山分場。太平山與大元山兩個生產地大致以翠峰湖為界,兩個林場有不同的出入口,大元山的生產材從古魯出口,由平地線的公路運輸,直至民國63年(1974)直營伐木事業結束。因應大元山的林木生產,形成古魯、中間、鞍部、四公里、大元山工作站、晴峰及翠峰湖等聚落。

太平山林場鐵路可分為山地線的太平山森林鐵路及平地線的羅東森林鐵路兩個部分。

太平山森林鐵路,起自羅東森林鐵路的終點土場,以索道及輕便鐵路交替登山,在新太平山地區分歧出一系列林場作業支線,輸送太平山林場生產的林木。在開發太平山林場時運送木材的技術已有進步,不需要像阿里山林場興建全程的登山鐵道,所以太平山林場是以堀田式索道與輕便軌道交互使用的方式連結土場和林場,索道比鐵道更能有效率的克服地形上的運輸困難,被以後開發的林場廣泛使用。太平山森林鐵路係配合新太平山地區的林木開採興築,昭和12年(1937)茂興線開始運作,民國63年(1974)接收原屬大元山工作站之晴峰線。

新太平山即一般所稱的太平山林場位置相當於以太平山莊為中心的國家森林遊樂區,以南湖大山山系及三星山山系為主。昭和10年(1935)仁澤索道(仁澤—中間)、白嶺索道(蘭台—白嶺)、白系索道(白系—上平)完工,昭和12年(1937)生產中心由舊太平山轉移到新太平山,茂興線開始輸出木材,之後建立見晴線、三星線等支線。

太平山森林鐵路系統分為三個部分,一為起自土場的登山運輸系統,有仁澤線連接土場和仁澤,經仁澤索道接蘭臺線(中間—蘭台)到蘭台,再經白嶺索道接白糸線(白嶺—白系),至白系以白糸索道連接太平山線(上平—太平山)進入新太平山。該段路線輪替使用之不同運輸方式如下:

土場ð仁澤線ð仁澤ð仁澤索道ð中間ð蘭臺線ð蘭台ð白嶺索道ð白嶺ð白糸線ð白系ð白糸索道ð上平ð太平山線ð太平山

與太平山線相接的三條主要林場內作業用鐵道,有見晴線、茂興線與三星線。見晴線起於上平附近,後兩者分歧於今日太平山管制站旁。茂興是泰雅語的譯稱,三星線則取三星山為路線名,見晴線是由太平山通往多望溪右岸的山地軌道,以地名為軌道名。另有作業用支線,包括獨立山線、南峰前線、南峰後線、三星支線、茂興支線等。

大元山工作站管理翠峰湖地區木材的採伐,有其自屬的運材系統,經由晴峰線、晴峰索道、翠峰線、翠峰索道、四公里線、鞍部索道、中間、古魯索道、古魯(運材卡車),經寒溪、四方林、廣興運至羅東竹林,不需要經過太平山森林鐵路。大元山運材鐵路維護不易,又因大元山工作站的產出減少,民國62年(1973),翠峰湖地區的大元山運材鐵路晴峰線與太平山森林鐵路三星線於中興崗接軌,連接兩個運材軌道系統,接軌完成後,大元山工作站於民國63年(1974)裁撒,翠峰湖一帶劃歸太平山工作站管轄,翠峰湖地區的木材改由外包木材廠商以10輪大卡車經南澳北溪河床的古魯林道經古魯、寒溪運送至羅東竹林。

見晴線較早結束營運,伐木後期的主要作業支線為茂興線、三星線及接收自大元山工作站的晴峰線。民國71年(1982)太平山林場正式停產,轉型為森林遊樂區見晴線闢為見晴懷古步道,入口處位於太平山宜專一線22.3公里處。茂興線於民國81年(1991)著手修復部份路段,行駛蹦蹦車,又將蹦蹦車終點之後的部份路段整理為茂興懷古步道。部份三星線及晴峰線改建為翠峰林道,連接太平山莊與翠峰湖翠峰湖畔仍可見晴峰線的殘餘軌道。部份路段經整建後成為翠峰湖環湖步道的一部份,途中可見整建後的軌道及台車、油庫。原屬大元山工作站的埤丫線則闢為山毛櫸國家步道。

羅東森林鐵路興築前,舊太平山已開始伐木生產,運送至土場的原木因缺乏陸路運輸,只能使用管流輸送法將原木從蘭陽溪流放到下游的員山貯木池,不僅效率低,而且在運送過程中木材容易流失受損,遂有興建陸路運輸系統的提議,大正11年(1922)臺灣電氣興業株式會社計畫在蘭陽溪設立蘭陽發電廠,將會影響到木材的管流輸送,因此臺灣總督府在大正10年(1921)決定將營林所出張所從宜蘭遷移到羅東,並將運材方式改為鐵道輸運。

羅東森林鐵路連絡土場到羅東鎮竹林,先施作土場至天送埤段,大正13年(1924)羅東街寄附線,歪仔歪至竹林段3.07公里鐵道通車,同年1月27日竹林至土場全線通車,全長36.69公里,設有7座隧道與22座橋梁,初期僅辦理貨運業務,大正15年(1926)5月18日起兼辦客貨運業務,沿途設竹林、歪仔歪、大州、萬富(二萬五)、三星(叭哩沙)、天送埤、清水湖(清水)、牛鬥、樂水(濁水)、土場等10站,民國60年(1971)引進中華號列車提升客運品質。民國65年(1976)後因木材產出減少,客運有公路運輸的競爭,緣溪而建的路段易受洪水沖毀等種種因素,民國67年(1978)的颱風損毀土場到天送埤的鐵道後,林務局決定不再修復天送埤到羅東段繼續營運一段時間後,民國68年(1979)8月1日全線結束營運。

土場至天送埤段由臺灣電氣興業株式會社出資興築,大正7年(1918)開工,大正10年(1921)完工。該路段沿蘭陽溪右岸而建,遇溪架橋,極易受洪水衝擊而中斷,天送埤車站現存的一具轉車盤,即為供鐵路中斷時維持與羅東之間的客運使用。

鐵路由土場出發,經智腦隧道到樂水站。

樂水位於蘭陽溪中游右岸,與英士村隔溪相對,原名濁水,民國35年(1946)設村時原有智腦、碼崙、東壘、梵梵四社民國60年(1971)梵梵社單獨設村,取名英士。民國66年(1977)大同鄉公所遷至崙埤村前,鄉治設在樂水村太平山伐木事業結束,火車停駛,樂水對外交通幾近中斷,民國67年(1978)開闢51號鄉道,往北經東壘至牛鬥可接中橫宜蘭支線、臺七丙線往宜蘭及羅東,往南經智腦可通往太平山森林遊樂區,或往四季、南山。部落居民早期來自哈卡巴旦斯社的南澳群,有來自新竹州竹東郡,如今大半住民是來自四季平台的馬諾源溪頭群。樂水因平地較廣,作為木材堆置場及轉運站,除鐵道主線外,另有一條輔助轉運鐵道,並興建大型蒸氣火車頭加水塔,樂水站體為水泥結構,車站及周邊房屋民國84年(1995)曾作為英士國小碼崙分校的臨時教室。樂水站後經過蘭陽水力發電廠取水口旁的六號隧道、五號隧道、四號隧道、牛鬥一號隧道來到牛鬥。

牛鬥屬復興村復興村轄大溪、牛鬥兩個聚落,隔清水溪與三星鄉的天送埤相望,大溪居民幾乎全是平地人,是昔日太平山森林鐵路開通、清水發電廠設立後來此開發的漢人,聚居在溪流旁的高地,在清水溪高灘地上種植水稻和果樹。牛鬥位在九份山北方稜線山麓為原住民居住之地,是蘭陽平原進入山地的入口,臺七線進入太平山、北橫、中橫的起點,蘭陽溪夾峙在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間,從二山脈交接處的牛鬥出谷進入蘭陽平原。牛鬥站所在屬三星鄉,保留有羅東森林鐵路沿線唯一的月台,還有車站站房、入山檢查哨及倉庫。

清水湖站舊名清水,位在清水溪、蘭陽溪匯流處南側,因山谷地形而得名,有昭和6年(1931)設立的蘭陽發電廠圓山分廠,因而早期居民多為電廠員工和與太平山的伐木工作相關者;民國68年(1979)太平山伐木事業結束,81年(1992)圓山發電廠裁撤,91年(2002)發電廠改為遙控發電後,清水湖居民大量外移,清水湖站原址改建為兩座涼亭。鐵路跨越清水溪前為繞過蘭陽發電廠的取水口,設有一號隧道,通過隧道鐵路沿著蘭陽溪河谷修築,在岩壁架橋前進,沿途有相當多的橋墩遺跡。

天送埤到歪仔歪路段是租用原屬臺南製糖會社的鐵路路線。天送埤站是羅東森林鐵路沿線保存最完好的車站,保留有列車迴轉盤、加水站、員工宿舍,除加水站是水泥建造外,其他建築都為木造。天送埤位於蘭陽平原沖積扇的頂端,為三星鄉天福天山兩村的通稱,地名源起於清嘉慶年間有位名叫天送的通事與吳沙合作,說服諸番開墾,他曾在此地利用西南山中之天然地形儲水築埤,引水灌溉,故取名為天送埤。日據時代,在宜蘭廳叭哩沙撫墾署下曾設有天送埤出張所,是天送埤地名首見於官方文字記載,沿襲至今。

三星站舊址在現今的三星公園,公園內有紀念碑文。從三星站沿196 號縣道前行至萬富站,萬富站舊稱二萬五,地名由來一說為此地曾種植25000株甘蔗,一說為有牛闖入蔗田吃掉25000株甘蔗。大洲車站以其所在的大洲村為名,因蘭陽溪河水沖積成洲地而得名,大洲車站原址有新建站體,但非原貌。

歪仔歪至竹林段於大正13年(1924)完成,當時的羅東街長陳純精極力促成,使原先設於員山的貯木場、林業辦公室等移至羅東,開啟羅東數十年的繁榮。為便利客運,民國59年(1970)於羅東車站北側增設林鐵羅東站,連結竹林站。鐵路從大洲車站沿著現今的東西八路經過歪仔歪橋到歪仔歪站,歪仔歪站因噶瑪蘭族歪阿歪社得名,民國35年(1946)廢站,歪仔歪站與歪仔歪橋已不存,只有196 號縣道上新建的歪仔歪橋保留其名;竹林車站位於羅東林業園區內,原有的車站建築在民國83年(1994)遭颱風摧毀,現已重新整建;羅東站舊址在現在的金愛飯店。

 

資料來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太平山森林鐵路

宜蘭縣 羅東鎮 太平山森林鐵路 (平原段廢線) 踏查 @ Joy and Tom :: 痞客邦http://cjyyou.pixnet.net/blog/post/229172144-

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入口網https://tps.forest.gov.tw/TPSWeb/wSite/mp?mp=1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oxkeeper&aid=122883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