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線九驛—臺鐵內灣支線
2018/07/01 10:26:10瀏覽302|回應0|推薦0

內灣支線橫貫新竹中部平原,沿線經過竹中、上員、榮華、竹東、橫山、九讚頭、合興、富貴及內灣9個站,有「一線九驛」之稱,全線有四座山洞、二座鐵橋,全長27.9公里。

日治臺灣總督府為開發新竹內山天然資源,於昭和19年(1944)開始動工興建新竹至竹東支線,直至日本戰敗,鐵路仍未完工。戰後為促進新竹地區發展向國民政府爭取繼續興建,考量竹東及內山林產、矽砂、石灰石礦等資源的開發政府同意興建,民國35年(1946)10月1日竹東鐵路開工典禮,36年(1947)11月15日通車至竹東,稱為竹東線,為臺灣戰後第一條興建的支線鐵路。之後為繼續開發內山煤礦,續建從竹東延伸至內灣的內灣支線,當時中國內戰方殷,大量臺灣物資支援中國,導致臺灣本島物資缺乏,工、料價飆漲,經費一再追加,進度嚴重落後,遂決定縮短路線至十分寮為止,是為「竹十段」,於民國39年(1950)12月27日完工。經當地居民一再陳情,在內灣支線竹十段通車典禮上有關當局宣佈將繼續興建至內灣,因竹十段通車後十分寮改名為合興,這段鐵路被稱為合內段,民國40年(1951)9月1日新竹至內灣全線通車,統一定名為內灣線。曾一度研議延伸至尖石鄉嘉樂村,但並未實施。

內灣線最初興建目的為石灰業、水泥業和林業的貨運,兼營內灣、竹東等地通勤及旅遊人口的客運,礦源枯竭及傳統產業沒落後客運的重要性超過貨運,營運成本入不敷出,一度有停駛之虞,晚近對地方觀光及鐵道文化的觀念轉變,內灣支線才被保留下來。

為了讓鐵路列車能銜接高鐵新竹站與臺鐵捷運化的政策,民國96年(2007)至100年(2011)間進行路線修改與設施升級。新竹至竹中為電氣化且短站距的捷運化路線,中有北新竹、千甲(原名世博)、新莊(計畫名關東,啟用時名為竹科等站,自竹中新闢鐵道北連新竹高鐵站(此段稱六家線);竹中至內灣保持傳統鐵路支線的營運風格。

新竹到竹東站間走在頭前溪南側,上員之後更貼近頭前溪,竹東之後越過頭前溪支流上坪溪到橫山,從橫山跨頭前溪至右岸,與120縣道沿油羅溪相伴到內灣。

竹中

竹中舊名關東橋,關東橋是新竹市東區最東端的聚落,以曾是陸軍步兵206師威武部隊篤行營區新兵訓練中心所在地聞名。竹中站原為三等站,是行車運轉的中繼站,辦理列車交會、提高列車運行的密度與效能,並辦理客貨運以及軍運、堆煤場等。後來精簡成招呼站,因緊鄰新竹科學園區與高鐵六家站,成為連接高鐵之分歧點,六家線於民國100年(2011) 11月11日通車,該線在竹中站與內灣線銜接。

上員

位於竹東鎮內的上員站為內灣線的第二站,興建於民國49年(1960),設立之初就以招呼站型式成立,由竹東站管理,入站不需剪票,先上車後補票。

榮華

榮華位在竹東鎮五豐里附近,舊稱番社仔,曾為原住民部落。榮華站位於竹東鎮內,民國90年(2001)設立,由竹東站管理,是內灣線最晚設立的招呼站,為無人看守的招呼站。相對於古樸的竹東車站位於竹東舊市街中,榮華站係因應竹東新市區漸增人口的通勤需要所設立的新站。 

竹東

竹東舊稱為樹圮林,日治時期五峰、尖石一帶豐富的林產礦藏使竹東成為產業集散地。磚木建造的日式造型車站建於民國36年(1947),在內灣支線裡規模最大,有島式月台及岸式月台各一座。

橫山

竹東向東的第一站為橫山站,雖是沒有候車室、沒有售票口和剪票口的招呼站,卻有兩座長長的岸式月台。民國39年(1950)啟用,超過一甲子的舊月台因為與軌道落差過小,無法配合列車底盤高度,遂在東側興建較高的新月台,而舊月台並未拆除,在公路邊可以清楚看見兩座長月台的景象。

九讚頭

九讚頭即現今的新興村,位於大山背群山之中,因墾荒初期這裡只有一棵九讚樹(學名石除)屹立,墾民中午在樹下用餐,同時清點人數,這個地方就被稱為九讚頭。九讚頭有全臺唯一祭拜覡婆(產婆)的覡婆廟(靈感堂)。

九讚頭車站位在亞洲水泥廠前方,站前有寬闊的空地停車,車站狀似荒廢,當年是為運送在橫山鄉設廠的亞洲水泥物料而設立,此站曾經是臺鐵貨運量第二名的車站,寬闊的站場上好幾條鐵軌便是昔日繁榮的遺跡。

合興

合興舊名十分寮,早期是生產樟腦的腦寮,後來以運送水泥為主,水泥廠停產後車站跟著沒落,降為招呼站。一度考慮廢站,被「追火車愛情故事」的男女主角曾春兆和彭智惠夫婦認養,才得以保留,站區以愛情與火車為主題整理得十分整齊。

木造日式風格的合興車站啟用於民國39年(1950),是座折返式車站,列車進站不直接停靠月台,將列車駛離車站後再倒車進入另一端通往月台的軌道,目前仍留存部份舊有的鐵軌,還保留有作業室及轉轍器。

富貴(南河)

富貴站原名南河站,民國92年(2003)更名為富貴站是因為「永保安康」、「追分成功」等吉祥車票掀起購買熱潮,臺鐵想讓有榮華站的內灣線湊成「榮華富貴」,於是將南河站改名。車站緊鄰120縣道的平交道,公路和鐵路弧形交叉。車站為鋼構棚架形式建築,屬無人看管車站。自南河往內灣進入九芎坪,有一段鐵道與120縣道並行一公里的路段。 

內灣

新竹縣橫山鄉的內灣車站是內灣支線最東端的終點,車站維持50年代建築的樣貌再加以翻修美化,月台有座通車紀念碑。民國40年(1951)通車後即在車站附近的東窩溪口為蒸汽火車設置加水站,火車駛入內灣後會再倒車進入加水站補充蒸汽鍋內的水量,據說當年曾出現五輛火車頭排班加水的盛況。鐵路的終點有民國44年(1955)設置的火車地磅站,為運送尖石麥樹仁地區的煤礦,除經貨車地磅站過磅外,轉運至鐵路或車廂需再過磅一次,以維護火車行車安全。車站啟用時內灣的伐木業及煤礦業蓬勃發展,民國60年代末期兩大產業衰落,轉為運輸旅客及竹東臺泥與橫山亞泥的石灰石礦,民國90年(2001)後的重心向觀光發展。

內灣三面環山東為麥樹仁山南為油羅山油羅溪由東向西流過,「內灣垂釣」是新竹八景之一,溪谷北側丘陵在此地向北退入,發源於麥樹仁山的東窩溪於此注入油羅溪,內灣村聚落位於河道的右側。

內灣早年是泰雅族生活的地方,清末有12戶客家人來此開墾,墾民經營採製苧麻、搭建腦寮,因爭地和原住民發生許多衝突。日本人為獲取此地的山林資源,在昭和40年(1907)用武力驅趕原住民,內灣逐漸變成客家聚落。1930~1940年代,殖民政府進行煤礦試採,發現內山有適合提煉焦炭的煤礦脈線而進行開採,因林產及煤礦的興盛修築內灣鐵道,使貨運更為便捷。日治時期設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新竹支局內灣監督所,當時的設備主要是收集樟腦油和腦沙的專用倉庫,當初的宿舍為今日新竹林管處內灣工作站最初的空間樣貌,光復後改制為臺灣省樟腦局新竹辦事處內灣監督所,民國41年(1952)樟腦局撤銷,改制為竹東山林管理所竹東分所內灣工作站,有兩棟日式木造宿舍,民國49年(1960)再改為竹東林區管理處內灣工作站。民國40~60年代因為從事山林產業及煤礦的5000多名勞動工人帶動當地的消費和繁榮,民國60年代林業萎縮,煤礦坑越挖越深使災難頻傳,加上煤炭價錢低落,製腦、伐木、採礦的產業日益蕭條沒落,逐漸向休閒觀光業轉型。內灣工作站改建為林業展示館,展示過去伐木的歷史。

鐵路北側山邊有內灣派出所及內灣國小內灣派出所位在火車站上方,是村內地勢最高的建築,以磚造平房為架構,為傳統的日式木造建築,屋頂為四坡式寄棟造,屋身為雨淋板,昭和13年(1938)日人相重在此設立南河部落振興會,並在前庭與樓梯邊種植桂花,另說桂花為明治33年(1900)當地居民所種,如今桂花成樹,前身為南河部落振興會的派出所目前仍在使用中。內灣國小前身為日軍新竹空軍基地眷屬宿舍,光復後於原址改建學校,民國60年代內灣傳產業達到高峰時,國小有上千名學生,之後一路減少至僅剩數十人。

火車站前是聚落所在,廣濟路上的廣濟宮是當地居民信仰中心,因地處偏遠惡疫流行,又有原住民威脅,乃於大正8年(1919)奉迎褒忠義民爺到今天大同路路尾的民宅設廟,當初名為平和宮,後人口增加,原信奉橫山沙坑三元宮,但路遠崎嶇祭拜不便,昭和3年(1928)在今天主堂現址興建廟宇,更名為廣濟宮,除褒忠義民爺外,再供奉三官大帝、開漳聖王、天上聖母,日治末期改為軍糧倉庫,神像搬到九讚頭國王宮,光復後遷回並在現址建廟,民國71年(1982)重新整修改建。

目前最熱鬧的是站前的中正路,兩旁的商家賣吃的賣玩的,是遊客必經之處,小巷口的內灣戲院係民國40年(1951)由楊盛泉建立,初期因伐木業與煤礦業的繁榮而生意興隆,產業沒落後一度荒廢,現由餐廳業者接手。產業發達時的娛樂除看戲外,還有許多的茶室、酒樓和旅館,和平老街是旅館集中的地方,有太陽館、朝東館、朝南館等,和平街的建築多以紅磚砌柱為基底,屋身、窗戶、屋頂用板材,屋頂再覆以合板瓦或日式文化瓦。

資料來源:

再造美麗新內灣工作室,新竹內灣觀光導覽地圖。

http://taiwancomic.hsinchu.gov.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9:%E4%B8%80%E7%B7%9A%E4%B9%9D%E9%A9%9B&catid=15&Itemid=185台灣漫畫夢工廠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oxkeeper&aid=112960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