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陶塞溪流域的村落
2018/06/10 22:35:56瀏覽2606|回應0|推薦0

陶塞溪發源於南湖大山東南麓及中央尖山東麓,集水東南趨,經竹村附近後折向南,在迴頭彎北小瓦黑爾溪自西北來會,谷園附近西卡拉罕溪自東而來,至天祥和塔次基里溪交會,合成立霧溪東流入海,流長28公里。陶塞溪與小瓦黑爾溪匯流處以下至天祥,因雨後溪水含沙量高,又名為大沙溪。

陶塞溪流域中、下游原屬太魯閣群的生活領域,上游有道澤群分布,大正3年(1914)太魯閣戰爭討伐後,為加強對族人的控管,興築警備道深入太魯閣各部落,陶塞溪流域即闢有四條警備道:

沿陶塞溪右岸深入上游的「塔比多支廳至陶塞道路」,從塔比多(天祥)經托布拉社(文山)、瓦黑爾臺(九梅橋)、山里(梅園)至莫可伊希社(竹村),大正4年~大正5年(1915~1916)興建,長16.4公里。

大沙溪右岸聯絡托布拉臺地和西寶臺地的「西寶警備道路」,自托布拉駐在所(文山)向西北上至西寶社(西寶),長1.6公里,大正4年(1915)起工,昭和14年(1939)因移住完成廢止。

「合流梅園警備道路」控制陶塞溪東側西卡拉罕溪各社,從合流臺地往北,經海鼠山、巴支干社、西奎社、蘇瓦沙魯社,下降至陶塞溪谷越溪至「支廳至陶塞道路」的瓦黑爾臺(九梅橋),大正3年~大正4年(1914~1915)興築,全長11.7公里,昭和15年(1940)完成移住後道路廢止。

深入陶塞溪西側支流小瓦黑爾溪有「西拉克警備道路」,以陶塞溪與小瓦黑爾溪匯流的瓦黑爾橋向西至小瓦黑爾溪與西拉克溪匯流的西拉克社,翻越袋角山向北至瓦黑爾社,接近源頭的中央尖山,大正4年修築,昭和12年(1937)廢止。

太魯閣戰爭後除警備道及沿途警察機關的設置外,並提出「蕃社併合」及「平地誘致」兩項政策,與陶塞溪流域諸社有關的是蕃社併合,為方便管理,將分散的族社集中到指定的警備機關附近居住。大正12年(1923)小瓦黑爾溪上游的瓦黑爾社併入西拉克社,瓦黑爾社原居地遂廢。

昭和5年(1930)霧社事件爆發,理蕃政策更趨強硬,推行強制下山、部落混居的集團移住政策,在近10年的時間中,陶塞溪流域諸社被強迫遷移一空。

昭和7年(1932)開始將小瓦黑爾溪流域的西拉克社、瓦黑爾社部分族人移往立霧溪口附近平野,昭和11年(1936)展開全面性遷移,至昭和12年結束。昭和10年(1935)對西卡拉罕溪上游的西奎社、巴支干社等實施集團移住,昭和12年移居研海支廳轄下的埃卡托山(秀林鄉佳民村)。昭和11年對太魯閣北側的的西拉克社、西寶社、洛韶社分三梯次進行集體遷移,昭和14年(1939)完成,遷移到鳳林郡的埃夫南(萬榮鄉紅葉村)等地。昭和14年強制將西卡拉罕溪下游的蘇瓦沙魯社、木苦伊西社、西拉卡罕社遷移到鳳林郡的埃夫南,昭和15年(1940)完成。昭和16年(1941)對陶塞溪中上游各社實施集團移住。

往後幾年,太魯閣山地進入萬徑人蹤滅的階段,直到臺灣光復後,隨著中部橫貫公路的興建,大批工程人員進入斯土,為安置隨國民政府撤退來臺的國軍退除役官兵,在中橫沿線設立農場開墾,來自大陸各地的榮民成為此地的新住民。陶塞溪流域屬於退輔會民國46年(1957)在天祥地區成立的西寶榮民農場,有文山、谷園、松莊(西寶)、蓮池、梅園、竹村等農莊。這些較適合人居的山間緩坡,都是當年太魯閣族部落所在,而且集中在「支廳至陶塞道路」上,天祥至迴頭灣段成為中橫公路的一部,迴頭彎到竹村段現在是太魯閣國家公園的梅園竹村步道,蓮池、梅園、竹村便位在這條步道及另一條蓮花池步道上。其他三條警備道已經荒廢。

從迴頭彎向前經過跨越小瓦黑爾溪的清流吊橋,前行到九梅,此地是梅園警察官吏駐在所(瓦黑爾台監督所)所在,有九梅吊橋越陶塞溪,九梅之名是有九棵老梅樹,這裡是郵差送信的終點,路邊有各家的郵箱。過吊橋後馬上開始爬坡,可上到海拔1200公尺的蓮花池,是蘇瓦沙魯社舊址,有座天然湖泊,設有駐在所和乙種蕃童教育所。蓮花池的對外交通除山徑步道外,山麓有流籠,下接迴頭彎,上有產業道路到村莊,可通行蹦蹦車,平常運送貨物,緊急時要載人,如突發急病,為爭取時間用流籠送下來,當然非常恐怖。

從九梅前行約3公里有岔路通梅園(下梅園),梅園為河階地,陶塞溪三面環繞,是玻里亨平社舊址,海拔850公尺,日人設有「陶塞溪上流監督所」(後改警戒所),大正9年(1920)隨地名更改改名為「山里警察官吏駐在所」。

由梅園前行3.7公里,經忠孝吊橋、仁愛吊橋,過陶塞吊橋後抵達竹村(上梅園),為羅多夫社舊址,海拔1121公尺,日人設有陶塞警察官吏駐在所,並設置陶塞乙種蕃童教育所。竹村是西寶農場最大的墾區,分成6個階地,最盛時有居民100多戶,第三及第六階地面積較大,房屋大多在第三階地,教堂亦是;三地都有形式類似的木造教堂,由天祥禮拜堂的牧師巡迴主持禮拜。

雖然迴頭彎到竹村的道路可通行蹦蹦車,三地的對外聯絡仍十分不便,農產品和日常生活用品的出入耗費時間和人力,小孩小學讀西寶國小,國中要遠赴新城,都無法當日往返必須住校,不利的生活條件使得居民逐漸搬遷下山。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後徵收居民土地,颱風造成道路、吊橋損壞,交通長時間中斷,民國107年(2018)只餘梅園一戶尚未遷出,這僅存的一戶亦非長居梅園。昔日田園整齊,屋舍儼然,三月底四月初花季,村落周圍滿樹桃紅的景象,已成絕響。

 

 

參考資料:

金尚德(民106)。峽谷山徑二十里—內太魯閣警備道路。花蓮秀林: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張明洵編(民80)。太魯閣國家公園步道解說手冊。花蓮秀林:內政部營建署員工消費合作社太魯閣分社。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oxkeeper&aid=112383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