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橫公路東段的隧道
2020/06/24 09:50:56瀏覽3116|回應0|推薦0

中橫公路沿線多隧道,早期的隧道斷面小、長度短,多瀕臨陡峭邊坡或穿越山脊急彎處,部分隧道在1970-1990年代隨經濟起飛帶動的一系列交通建設計畫中被廢棄,如舊錐麓隧道、舊流芳隧道,另有部分因邊坡失穩而損害廢棄,如馬陵隧道群,有的歷經修補而仍在營運者,如金馬隧道、匡盧隧道等。

因路線所經地形,中橫公路的隧道在大禹嶺以東者占其泰半,又因大理岩構成的太魯閣峽谷地勢險峻,天祥以東的隧道更為密集。

1986年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閣口到天祥為其招牌景區,遊客眾多,然而無限風光在險峰,坍方落石始終是不定時的危險因子,為旅遊的方便和安全,在天祥以東的易坍方地帶,如九曲洞、錐麓、燕子口、白沙橋等都開鑿隧道避開,九曲洞、燕子口交由國家公園管理。天祥以西近年少新增的隧道。

隧道名

說明

83號隧道

中橫最東邊、最後一座隧道,位於太魯閣閣口,這座中橫最東邊的隧道是1914年太魯閣戰役結束後,為修築取代「內太魯閣隘勇線」的「新城內太魯閣道路」而建,其捨棄原有高繞的高地路線,採取沿立霧溪畔前進的平緩路線,負責工程的是花蓮港廳警部梅澤,他下令作業隊爆破閣口山壁,鑿出容人步行的小隧道做為道路起點,閣口隧道自當時起即成為進入太魯閣峽谷的入口,直到現今。

民國68年(1979)設置的中橫「臺8隧083」隧道編號石牌斜立於隧道東口,民國46年(1957)的開工紀念石板下方。「臺灣省東西橫貫公路開工紀念碑」卵石和水泥砌成的碑座由李友村設計,紀念碑上刻有「臺灣省東西橫貫公路開工紀念 中華民國四十五年七月七日行政院院長俞鴻鈞」等字,民國49(1960中橫通車時紀念碑移至太魯閣牌樓後的隧道口碑座,目前嵌於太魯閣牌樓後的隧道口山壁上。

隧道臨溪側有座迴廊,對比牌樓受遊客重視的程度,迴廊幾乎已被遺忘,外觀快被草木遮蔽。這座中國式迴廊和牌樓同時於民國49年(1960)由林水波設計建造,民國71年1982由張運鴻設計改建,形式並無太多改變。

82號隧道

峽谷橋東邊不遠,186.1公里處,已快到閣口,和83號隧道屬同一座斷崖,立霧溪河床在立霧山、新城山間展開,雙線雙向。民國68年設置隧道編號石牌半埋於隧道西口,只露出「臺8」兩字。

81號隧道

面對砂卡礑溪口,單線雙向,隧道編號石牌不存。

長春隧道

長春祠為遊客觀光必訪之景點,因為單線行車,成為交通瓶頸,故興建一座全新的橋梁,以長春祠之名命名為長春橋,並新鑿一隧道,長春隧道銜接舊有道路,民國83年(1994)9月通車,全長506公尺。

隧道內有一叉路口連接西拉岸隧道,形成罕見的隧道內三叉路口,為防止事故發生,西拉岸隧道只能西行單向通車匯入長春隧道。

80號隧道

在新長春橋東端往長春祠的舊路上,禪光寺牌樓往東,新長春橋與春暉橋之間有兩個短隧道,民國68年(1979)設置隧道編號石牌立於隧道西口順樁,「臺8隧080」字樣清晰。

79號隧道

經長春祠的舊路,新長春橋與春暉橋之間兩個短隧道之一,隧道兩端都有「臺8隧079」民國68年(1979)設置的隧道編號石牌。

仙霞隧道

位於長春祠,民國68年(1979)設置隧道編號石牌「臺8隧078」立於隧道西口順樁,

昭和15年(1940)太魯閣關口到溪畔的發電道路開工,因要供汽車通行,必須放棄原來高繞過長春祠前高聳陡峭峽谷(太魯閣關口仙寰峽)的路線,以炸藥在峭壁上炸出一條隧道,隧道兩端分別以落支煙鐵線橋越落支煙溪,仙寰大鐵線橋越立霧溪,新城內太魯閣道路上跨落支煙溪的香瀧橋和跨立霧溪的仙寰橋遂廢。中橫開路時修復發電道路,修復後的隧道命名為仙霞隧道,拆除隧道前後的車行鐵線橋改用鋼樑搭橋,並將仙寰橋改稱長春橋,落支煙橋改稱春暉橋,於民國47年(1958)建成。民國48年(1959)8月和9月的瓊安颱風、露依絲颱風沖毀太魯閣到長春祠間的路基,橋鋼梁被洪水沖走,為避免再遭大水破壞,重修時將路基調高10公尺左右,故須重開仙霞隧道,長春橋旁彌陀巖和其前方的觀景台即為舊隧道和長春橋斷橋水泥部分遺留,對岸亦存有舊橋橋基,春暉橋下仍可見民國47年興建的舊橋橋墩。長春橋和春暉橋用俗稱西德鋼樑的華倫式桁架以鉚釘接合,鋼樑是拆卸錐麓橋(流芳橋)的鋼桁架重新組合建成,經過半個世紀鏽蝕嚴重,為保行車安全,於民國102年(2013)依原橋式樣重建。

白沙隧道

白沙橋路段2013年起經多次嚴重崩坍阻斷交通,從2015年開始更改路線另闢新路,跨立霧溪改走三角錐山山腳,新建2座橋梁及1座隧道,白沙隧道於2018年10月通車,長172.4公尺,兩端連接白沙一號橋及白沙二號橋。

77號隧道

布洛灣台地道路入口處東側的短隧道,混凝土襯砌。

溪畔隧道

位於布洛灣台地道路入口處西側,長277公尺,隧道旁有荒廢的舊路

布洛灣隧道

溪畔隧道西側出口後方,民國100(2011溪畔隧道西側發生大坍方,落石不斷,公路總局往山壁內側改線開挖新隧道,民國104(2015開工,106(2017完工,長650公尺,隧道建成後,隧道外側的舊路廢棄,舊道上有兩座短隧道。

燕子口隧道

燕子口舊隧道臨溪面有鑿穿的裂口可觀景,洞中有洞,外側隧道供人行,是中橫著名景點,因路面狹窄及落石頻仍,公路總局於民國90(2001起工興建兩座長隧道及一座橋梁專供車行,讓燕子口成為遊客賞景的步道。在燕子口及靳珩公園內側山壁開鑿的為燕子口隧道,全長639公尺,於民國96年(2007完工,隧道東側與燕子口舊路比鄰,西側接魯丹溪上的魯丹橋。燕子口隧道外側舊路除燕子口隧道外,燕子口西側和靳珩公園間有座短隧道。

靳珩隧道

魯丹橋東西兩端分別接燕子口隧道及靳珩隧道,靳珩隧道為紓解燕子口車流新建的二座長隧道之一,全長441公尺,民國96年(2007完工。靳珩隧道西端左側舊道匯入,靳珩橋至靳珩隧道西端之間有4座隧道,第3座隧道較長,有環洞外的人行道,隧道內可觀賞福磯斷崖及錐麓斷崖夾峙的逼仄峽谷「虎口線天」景觀,靳珩橋西端橋頭有新建的明隧道。

明隧道

位於176.5公里處。

短隧道

 

錐麓隧道

民國88(1999)拓寬完工與秀富隧道之間建有明隧道相連

秀富隧道

民國84(1995新建,長152公尺,西側增築一段明隧道,西端入口里程牌為175.9公里。隧道外側舊路上有舊隧道。

流芳隧道

東端洞口為雙孔雙向後合為單孔雙向道外側有舊流芳隧道,西端出口分別接新、舊流芳橋。

60號隧道

中橫公路過流芳橋後改走立霧溪左岸公路鑿入石壁中,有如曲折長廊,有迎賓峽之稱。中有一座短隧道,隧道東端有「臺8隧060」隧道編號石牌。

九曲洞隧道

因九曲洞路段常落石坍方,該地為太魯閣重要景點且路幅狹窄,為紓解交通及行車安全,於隧道內側山壁另闢一長隧道繞經,民國85(1996完工通車,1220公尺。

九曲洞為中橫舊道,溪谷幽邃,隧道曲折連綿,現改建為觀光步道,因崩塌封閉6年的九曲洞步道整修完成後於民國108(2019)6月24日開放,西段以厚實的景觀明隧道和低繞原有路面的水景步道保護遊客安全,有兩座舊隧道東段封閉,保留隧道最密集、峽谷最逼仄的中段,從發源於豬股山自2200公尺急降至立霧溪的科蘭溪起,經過黃杰和九曲蟠龍石壁題字,到峽谷風帶止,隧道岩壁如手工打造。九曲洞中有一塊「臺8隧057」的隧道編號石牌。

短隧道

九曲洞至慈母橋間仍是岩壁峭立的峽谷,有三座相距不遠的短隧道。本座隧道位於173.4公里處。

短隧道

 

短隧道

 

明隧道

 

綠水隧道

位於綠水水文橋東邊不遠接近台8線171公里處合歡越嶺道遺留的綠水步道通過隧道上方的斷崖

隧道

經過綠水後的第一座隧道台8線170公里里程牌位在本隧道與祥祿隧道之間

祥綠隧道

全長103公尺水泥襯砌以位在天祥綠水之間故名

天祥隧道

民國81(1992)新建499公尺,西端出口距離稚暉橋僅百餘公尺。天祥隧道東上邊坡在2006年尼伯特颱風後,造成嚴重坍方,隧道東口上方山壁風化嚴重,為降低可能帶來的災害損失,從天祥隧道再延伸180公尺興建明隧道,防止落石直接掉落路面。

短隧道

中橫公路天祥後改走陶塞溪右岸、椎巴宇山(西寶山)東南,白楊步道入口東,無襯砌,接長明隧道。

中橫公路東段大致沿合歡越嶺道修築,自碧綠以下,因古白楊大坍方地形不易克服,以及魯翁溪、瓦黑爾溪橋距過長,改沿合歡越嶺道的洛韶支線走,即現今公路從天祥經西寶、洛韶、慈恩到碧綠神木路段。

明隧道

東起台8線168公里,從短隧道西端至白楊步道停車場入口,中有白楊步道入口。停車場入口至公路旁隧道入口明隧道外側設置人行木棧道。

隧道

隧道口西邊路肩腹地,係利用附近泰山隧道施工時剩餘土填築而成,並設置停車空間

泰山隧道

過文山公園後有泰山隧道,分成兩段,東端為原來的文山隧道,西半段為民國82(1993新建,長460公尺,文山溫泉上方,隧道東端出口旁有進入文山溫泉的路徑。隧道中間通風口旁有橋跨越陶塞溪。

文山是一處河階地,太魯閣族曾建托布拉部落,中橫通車後,塔比多因興建天祥公園改名天祥,天祥西側的托布拉也改名為文天祥的別號—文山,將原來的公路局招待所改建為文山賓館,現改為文山公園。

文山公園斜對面的建築原為文山派出所,前身是大正3年(1914)太魯閣戰役後,日警從塔比多沿陶塞溪修建陶塞警備道路,在此設置瓦黑爾臺第一分遣所,後改為托布拉警察官吏駐在所,是陶塞警備道路自塔比多出發後第一個警察機關,從這裡修建另一條西寶警備道路,可直上西寶。

隧道

東端出口有西寶榮民農場雲莊谷園。

谷園隧道

民國80(1991新建,314.5公尺,隧道旁有荒廢的舊路。前行不遠處為迴頭灣。

西寶隧道

公路於迴頭灣360度迴轉向上在谷園隧道上方有西寶隧道,民國75(1986)新建完工,長205公尺

恆山隧道

中橫自豁然亭後改走瓦黑爾溪左岸,約500公尺來到恆山隧道原名薛家場隧道,單線無襯砌,長109公尺。對岸是峰頂圓鈍的饅頭山,山頂有一平坦階地,因展望良好,1914年日人攻打太魯閣時曾在此設砲兵陣地。

嵩山隧道

原名洛韶隧道洛韶西方1.3公里,單孔單線,混凝土襯砌,長207公尺

短隧道

中橫151.4公里嵩山隧道西行1.3公里處

短隧道

中橫151.15公里

短隧道

中橫151.05公里距離慈雲橋約350公尺

明隧道

位於慈雲橋東側

短隧道

中橫149.45公里慈雲橋西約1公里

短隧道

中橫148.9公里

明隧道

公路從華祿橋過瓦黑爾溪,從華祿溪後公路在蕨山東側之字形盤旋而上,直到新白楊。在147.45K、146.6K、146.5K、144.3K、144.1K建有明隧道。

短隧道

中橫144公里

衡山隧道

衡山隧道原稱古白楊隧道,混凝土襯砌,長233公尺,原以一般橢圓形櫬砌,常造成坍方,之後請來日本專家,建議使用圓形櫬砌,解決了櫬砌滾動的問題,民國47年(1958開工,民國49(19604月完工,是中橫公路最後完工的隧道。新隧道在新白楊東0.5公里處,混凝土襯砌,長400公尺,民國76年(1987完工。

陽明隧道

位於陽明橋西側,民國67(1978)5月修建,單孔單線,混凝土襯砌,長64.2公尺

慈恩隧道

慈恩橋東側橋頭

短隧道

慈航橋東800公尺

明隧道

中橫123.8公里

金馬隧道

金馬道班房旁舊碧綠隧道,為紀念八二三砲戰勝利改名為金馬隧道。無襯砌,長155公尺。為了避開此地的坍方,從大禹嶺往東一路下降的公路,經過關原大坍方後向上爬升,通過碧綠大坍方的上方,但仍繼續崩塌,所以興建碧綠隧道通過斷層。

隧道東邊碧綠大坍方形勢陡峭,山腰公路如一線絲縷,是硬打出來的道路,從高處將近百人從山頂垂吊而下,頂著峭壁的強風打出爆破的炮眼,為感念施工人員的辛苦和犧牲,民國49年(1960)5月10日參加通車典禮的蔣經國經過此處,命名為「愚公峭壁」,民國56年(1967)公路局第四工程處將此四字用四方的、間隔約10公尺的白色大理石鑲刻在附近的明隧道左側山壁上。

碧綠隧道

金馬隧道西側,民國59(1970完工,混凝土襯砌,長294公尺

匡廬隧道

關原橋東方200公尺處,原關原隧道,混凝土襯砌,長85.1公尺。本來沒有隧道,因為地質鬆軟,常常坍方,才在道路內側開鑿隧道,舊道的路基在隧道外側。

關原名稱的由來據說是大正3年(1914)日軍征討太魯閣族時,佐久間以此地為據點指揮作戰,因其戰略地位如同1600年德川家康和石田三成決戰所在的本州岐阜縣關原,故以名之。現今關原下方海拔約2000公尺的地方是關原舊址,佐久間在此督軍12天,托博閣社與太魯閣群也曾為爭奪獵區在此激戰。

合歡山隧道

原名合歡口隧道。中橫公路主線定線為東勢至太魯閣後,銜接東段和西段的重要接點就是北合歡口的隧道。民國47(19581月開工,歷經冰雪封凍、颱風落石,於民國48(19594月完工,長度184公尺,後延長為195公尺,東端岩層較破碎,以混凝土襯砌,西端岩層較堅實,故為木襯砌或無襯砌,後來的改善工程將木襯砌換成混凝土襯砌,在隧道西端仍保留部分的木拱圈,是唯一有木襯砌構造的隧道。隧道東端為花蓮縣秀林鄉的大禹嶺,西端為台中縣和平鄉的日新崗,大禹嶺海拔2565公尺,係蔣經國有感於中橫公路施工困難不亞於大禹治水,故命名為「大禹嶺」。

 

參考資料:

王泰典、邱雅筑、李佳翰、陳正勳、黃燦輝(2015)。從我國岩石隧道檢修經驗探討營運期間結構行為演化及維護管理。土木水利第42卷第1期,頁14-25。

李瑞宗(2012)。天命行腳—中橫半世紀。宜蘭縣蘇澳鎮:交通部公路總局第四區養護工程處。

( 在地生活花東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oxkeeper&aid=13962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