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釀碧之路--中橫公路開路故事
2017/09/14 22:35:42瀏覽3165|回應0|推薦0

每一條路都有它的故事,在臺灣,屬於中橫的開路故事尤多。

民國45年(1956)7月7日同時在太魯閣和谷關舉行中橫公路開工典禮,民國49年(1960)5月9日在谷關梨山工程處廣場舉行通車典禮。中橫的興築除國防經濟的需要外,解決大規模裁軍後退伍軍人出路問題亦是主要目的。

中橫公路最初選線考慮南北兩條路線,北線為合歡越,南線為能高越,後決定採北線;合歡越及能高越都是以霧社為起點。又有北線西端要從南投霧社或是從臺中東勢進入的不同規劃,考量工程及經濟因素,最終採取臺中花蓮線為主線。此決定加上宜蘭支線的興建,梨山成為本線支線轉運的地方,中橫的樞紐位置遂由霧社轉移到梨山;921地震後谷關到德基的青山上、下線崩壞,霧社支線又替代主線的功能。

參加中橫公路修築的單位以榮民工程總隊為主,組編4個榮民工程總隊,每個總隊轄1000~1500人,另有陸軍步兵及工兵、國防部覆判局軍事犯組成的生產作業總隊、公司營造廠商及大陳義胞等民工、管訓的流氓竊盜犯詐欺犯組成的職訓總隊、救國團招募的失業青年組成的青年建設工程總隊及暑期打工性質的暑期戰鬥青年建設工程隊、公路局工程人員,韓戰來臺的反共義士有69人志願參加。

中橫主線從東勢到太魯閣192公里,東勢到達見61公里及太魯閣口到合流的14公里由原有路基改善,其他117公里新闢道路,大部分循日本人所修的人行道計畫,沿途有山洞、半山洞、吊橋等設備可利用。

太魯閣的象徵,閣口三間四柱三樓坊的太魯閣牌樓為林水波設計,開南商工建築科畢業,他還設計了閣口隧道第一代迴廊、第二代長春祠、太魯閣樓、中美合作開工紀念碑。

民國46年(1957)11月12日蔣中正第一次巡視中橫建設,為配合美國電視公司拍攝臺灣宣傳片,工程單位在長春橋溪旁二叉の瀧上放置一塊彩繪的小廟看板,陡直山壁間的飛瀑廟宇,蔣中正看了後覺得這個景致和位置很好,指示蓋一座真正的祠廟紀念殉職的工程人員,所蓋的就是現在的長春祠。

配合長春祠的興建,從長春橋頭到瀑布的峭壁間開鑿一條步道相連,又在長春祠後方山壁開闢盤旋而上的階梯,山腹建太魯閣樓,山頂蓋一座鐘樓,從鐘樓越山而下經吊橋到禪光寺,形成一條環狀步道。興建太魯閣樓是因為太魯閣這個地名,地名中有閣實際卻無閣,所以蓋一座太魯閣樓以符其實。

長春橋跨越仙寰峽,為燕子口以下太魯閣峽谷最逼仄之處,傳說有神仙在此現身,故名仙寰峽;又謂此地為隔開人間的關卡,亟言峽谷內山地生活之困難。合歡越的仙寰吊橋原址在長春橋上方。

往長春祠步道上有「臺灣省東西橫貫公路長春祠碑記」,碑文為:「蓋聞為公益雖死猶生,與自然爭,其爭者大,忘身勤事,人懷霖雨之心,崇德報功,禮有蒸嘗之享。此長春祠所為主也,粵自璿衡迴幹,玉燭重調,乃利民行,以張國步,始築橫貫之路,丕奠中興之基,時逾三年,地垂千里,美禹功之命子,元首明良,履周道以考工,同心輔翼,於是斲輪大匠,解甲老兵,賈餘勇而力征賦,無衣而偕作長驅馬,坂冞入羊腸,舉鍬則創痛若除,揮鍤則衰殘皆起,然而禍機潛伏,塵劫難迴,或躓垤而長埋,或墜崖而莫救,覆車瓦解,隕石星飛,肝腦縻於岡巒,肢軀填於溝壑,山川變色,猿鳥驚心,痛壯士之不還,悼良工之長往,儀型可仰,禋祀宜崇。聿建新祠,別開勝蹟,制宮牆之壯麗,顯廟像之威神,童叟駿奔蘋蘩,時薦羽翿,應節逢逢,傳社鼓之音,風雨清塵,冉冉下桂旂之影,比於松柏,亙萬古而長青,獻以愨誠,賡九歌而作頌,其辭曰:濟濟多士,國之良輔,膂力方剛,用作霖雨,闢此康莊,夷彼險阻,從事賢勞,大造斯土,山岳傾頹,閬風折馭,魂無不之,死得其所,俎豆馨香,威靈布濩,儼然廟貌,悠悠千古。中華民國四十九年五月穀旦。台灣省工路局長林則彬立碑。琅琊劉孝推撰文。琴川宋一韓敬書。

慈恩西邊到慈航橋之間的洛韶工務段慈恩監工站伍橋道班房,稱伍橋因其為當年開路時合流工程處成立五個橋涵工程隊,此地為第五橋涵工程隊隊址,是橋涵工程隊留下的唯一見證。

民國47年(1958)4月18日蔣經國巡視中橫工程時和一群軍事監犯同宿於合歡山隧道北邊約1公里的小山坡,蔣經國對這群軍事監犯講了一段話,後來被整理成「投宿在一個不知名的地方」一文,「我曾經問你們,這地方叫什麼名字?你們說,沒有名字。人不能沒有姓名,地也不能沒有地名,我建議你們稱這塊小山坡為日新崗。」這就是日新崗地名的由來。

民國47年(1958)11月2日蔣中正巡視合歡埡口工程,因該地名唸起來不順口,蔣經國有感於徒手開鑿公路,並因地質、技術問題與地形險要在克難環境下作業,其難度不亞於大禹治水,故命名為「大禹嶺」。

合歡山山名的由來有三說,一說指合歡山之名始見於清代方志,原係平埔族所稱位於雪山山脈的另一座不明山峰,日本五年理蕃計畫推進隘勇線至中央山脈主脊,總督府技師野呂寧將此山名套植於中央山脈之上。一說合歡山是合歡溪、畢祿溪、濁水溪、北港溪、塔次基里溪等五條溪流的源頭,稱為「五港泉」,五港的臺語發音和日語的合歡近似,故名。另一說是太魯閣征伐時日本東西兩軍會師於此,遂稱為合歡;類似的說法,日本人從南投過來將每一個太魯閣部落的位置、路徑清楚標示之後,最後在合歡山一起歡呼,合歡山,合起來歡呼。

民國48年(1959)2月蔣經國到中橫工地,因前一年金馬砲戰勝利,將舊碧綠隧道的名字改為金馬隧道。

清境幼獅站(清境國民賓館前)得名是此地4公里的一段路基為民國46年(1957)暑期戰鬥訓練時一群青年所修建,幼獅即Youth之意。翠峰、鳶峰間的新人崗站名是紀念在此修路的生產總隊隊員。

民國52年(1963)榮民登記分配中橫公路沿線農場,時黃杰接任臺灣省主席,民國42年(1953)6月隨黃杰從越南富國島撤至臺灣的富臺部隊受到照顧及安插,成為民國48年(1959)成立的西寶農場(包括梅園、竹村、蓮花池、薛家場、洛韶、華祿溪)的榮民主要成員,參與開路的榮民反而大多未留在中橫開墾。因為榮民與眷屬增加,民國52年成立富世國小西寶分校,提供農場子弟就讀,也就是現在的西寶國小。

閣口附近的望海亭向東可望見峽谷口及太平洋,上有吳敬模題於民國53年(1964)春的茶亭題壁詩:「蒼茫蓄意一亭中,飛閣相望倚太空,遠有足來蛩可喜,澹無塵到茗能融。穿山帶繞東西路,過客車摶上下風,瀹肺注眸收萬綠,固應重訝五丁功。」五丁,傳說中開蜀道的五位力士。當年故事的主角已逐漸凋零,公路仍在群山間見證當年的故事。

中橫主線及支線所採取的路線如下:

台中花蓮主線:太魯閣口→長春祠→寧安橋(銀帶橋)→白砂橋(白妙橋)→溪畔→燕子口→流芳橋(錐麓橋)→九曲洞→合流→岳王亭→綠水(水汶)→天祥→文山(深水溫泉)→谷園→回頭灣→西寶→鶴壽居→薛家場→洛韶→新白楊→慈恩→碧綠→關原(關ケ原)→大禹嶺(北合歡埡口)→松泉崗→智遠莊→合歡溪→梨山→佳陽→德基(達見)→青山→谷關→麗陽→松鶴→白冷→和平→天冷→東勢

宜蘭支線(利用埤亞南警備道路路線,走大甲溪上游和蘭陽溪河谷):梨山→環山→武陵農場→思源埡口(埤子南埡口)→南山→四季→留茂安→獨立山→棲蘭→芃芃→松羅→玉蘭→大同→員山→宜蘭

霧社補給線:霧社→幼獅→清境(見晴)→松崗(立鷹)→梅峰→翠峰(追分、)→新人崗→櫻峰→鳶峰→昆陽(南合歡山)→武嶺(南嶺、南合歡埡口、佐久間峠)→合歡山莊→克難關→小風口→大禹嶺

 

 

參考資料:

李瑞宗(2012),天命行腳—中橫半世紀,交通部公路總局第四區養護工程處。

金尚德(2015),百年立霧溪—太魯閣橫貫道路開拓史,玉山社。

( 在地生活花東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oxkeeper&aid=108577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