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聖誕節快樂~!」的背後…
2006/12/24 19:46:29瀏覽572|回應0|推薦13

今年的聖誕節,我嗅到了一股「文化反思」的氣味,但不是在台灣,而是美國和中國大陸對這個節日所發出的批評。美國的批評,主要是部分猶太人燒毀兒童寫給聖誕老人的信件;中國大陸的批評,則是十幾位名校的師生,站出來呼籲大家,不要盲目地過聖誕節,而應從文化、社會層面去思考本土節慶的議題。

 

以此,總結這幾天所收到的聖誕節信息,今年聖誕節的議題討論,可以分為三個範疇:(1)文化霸權、後殖民論述範疇:就是這十幾位大陸名校師生所討論的議題;(2)宗教範疇:即美國猶太人所發出的激烈聲討;(3)休閒消費範疇:當然是台灣媒體信息傳遞的主要內容。其中,關於宗教的部份,我倒是想起一、兩天前,一位學姊所給我的教會公演廣告,似乎台灣的教會,依舊十分重視聖誕節。

 

不過,宗教研究方面的書籍和文章我涉獵不多,因此並不熟悉這方面的論述。至於這群大陸名校師生所提出的批判,其實就是所謂「文化全球化」之現象的中心討論議題,這方面的相關書籍,我手邊有的是:吉爾伯特的《後殖民理論》、翁明賢的《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以及王寧的《全球化與文化研究》。不過這有個問題:這些對西方文化殖民提出強烈批判的學者,很多是中東地區的。

 

至於文化霸權,其概念的主要意義是,當一個國家在經濟、軍事、政治、外交等方面具有優勢地位(即核心國家)的時候,則該國家的文化也可能會大舉「入侵」相對較為弱勢的半邊陲或邊陲國家,而後者自身的文化,包括習俗、節慶、生活方式等,可能都會被核心國家的文化給影響,甚至消滅、吞噬,如此,後者的文化主體性與文化認同感就會被模糊掉,但台灣的媒體似乎沒這種感覺。

 

以聖誕節來說,我想大概只有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的國家、地區、團體、機構,才會熟悉它的歷史運作和文化脈絡,一般人(包括媒體)對於聖誕節的認知或印象,可能就僅止於聖誕老人、聖誕卡片、聖誕大餐、聖誕舞會之類的意象或休閒消費活動,以此,這群師生所要批判的對象,我想應該是這些無宗教信仰,卻盲目而狂熱過聖誕節的青年男女,但對多數人而言,這似乎是「顧人怨」的。

 

畢竟,聖誕節是在西方的文化脈絡中產生的,一旦進入東方社會,就可能會產生這種「只重其形,不重其義」的弊病(其他像是西洋情人節、萬聖節等,也都可能有這種爭議),每當到了過節的時候,你總是可以看到或感受到,聖誕節的裝飾與氣氛,但你不一定會知道,聖誕節的時空背景、社會情境,或者,就像狄更斯《聖誕歌聲》所表達的一般,忽略掉那些無法過聖誕節的勞工或窮人。

 

每年的聖誕節,我們系上都有一個「約定成俗」的活動寫卡片,在我看來,這個活動最主要的作用,其實是對平日的友誼做個驗證,或是透過這樣的活動,來增加彼此互動的機會,其他倒是沒花什麼錢。有人認為,台灣只有一個節日,叫做「花錢節」,這就跟媒體的商業炒作有關,聖誕節也不例外。這會使社會大眾越來越不重視節日的文化意涵,而只當它是一個吃喝玩樂的「特殊日子」。

 

最後,除了上述的文化反思之外,「聖誕老人究竟存不存在」這個問題,我也十分感興趣,我覺得,聖誕老人比較接近一種符號、一種象徵、一種擬仿物,雖從未目睹「真實的」聖誕老人,但你卻可以在聖誕節前夕和聖誕節當天,看到打扮成這個樣子的男女老少,因此,我認為聖誕老人的形象,絕對是存在的。

 

參考網頁:

1. http://china.com.cn/txt/2006-12/21/content_7541853.htm

2. http://gx.people.com.cn/GB/channel7/200612/22/1324205.html

3.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61224/1/8dkx.html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lues1112a&aid=61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