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2/02 16:02:00瀏覽775|回應0|推薦5 | |
我 要為我活下去 也代你活下去 捱極也未曾累 忘掉我 有沒有在陶醉 若有未來依然要去追 生命太短 明日無限遠 始終都不比永遠這樣遠 不理會世上長路太多 終點太少 木馬也要去繼續轉圈 明明我已晝夜無間踏盡面前路 夢想中的彼岸為何還未到 明明我已奮力無間天天上路 我不死也為活得好 有沒有終點 誰能知道 在這塵世的無間道 快~~到終點 才能知道 又再回到起點 從頭上路 如何能離開失樂園 能流連忘返總是情願 要去到極樂條長路遠 吃苦中苦 苦中苦 亦永不間斷 雖然我沒看過《無間道》,不過,它的主題曲卻令我「愛不釋耳」。這首歌,若是中學時代,那個多愁善感的我聽了,可能會是索然無味的,但是現在,我每次重聽這首歌,內心都有無限的感觸,原因無他,正是因為,它所表達的氛圍,簡直就是當今台灣社會的寫照─政黨互相傾軋,民眾渴望出路。 就歌詞的段落部份,從社會科學的分析層次來看,第一段是屬於「微觀層次」的鋪陳,整段所要表達的意念,其實就只有這三個字─活下去,這樣的想法,令我回憶起先前評論犬夜叉電視情節時,好多讀者也都喜歡拿劇中人有關「活下去」的對白,來跟我分享(最經典的是桔梗與蠻骨的那段對話),若單就這段的內容來看,我想,香港的古惑仔電影,包括最近拍的無間道,其旨趣可能離不開它。 其實,這也幾乎是,現在台灣大多數民眾的真正渴望,意識型態、休閒娛樂、精神享受等等,都已慢慢退居第二線,而這段歌詞所表達的意念,則儼然進入第一線,成為台灣社會最主要的普遍意識,所以,我想與其譴責台灣民眾越來越不重視如閱讀這類的精神享受,倒不如從這個角度來給予體諒。正如馬斯洛「需求階梯層次模型」所指出的一般,「活下去」將會是這個階梯最底部的根本基礎。 第二段則把論述帶到了哲學層次,這一段的內容,所要表達的意念,可以借用一句古語來形容:「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或者一具批判懶惰的話:「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無怪乎,會這有這麼一個故事寫說:一位臣子以這段話祝福國王長壽:「祝陛下永遠有明天。」另外,我也想到皮爾斯布洛斯南主演的《明日帝國》,因為,它英文原名的中文直譯,就是「明天從來不會死亡」。 就目前的台灣社會來看,這種論調也滿盛行的,而且它還以不同的面貌,流行在政治場域與鄉野社稷當中,流行於政治圈的明日論,並不受一般民眾的歡迎,因為那有很濃厚的權謀色彩,充滿著「利益目的論」的思想,換言之,所考量不出以下這點:未來要如何獲取政治利益;反之,流行於鄉野社稷中的明日論,其實跟前段「活下去」的論調是緊扣在一起的,是為「生存目的論」的思想。 至於第三、四段,無可否認地,是整首歌的高潮之處,它所要表達的東西,雖然也只有三個字─人生路,不過我認為,這兩段的目的論色彩,比前面兩段都要來得濃厚,因為,前面兩段頂多是表達敘事者對時間、對生命的看法,可是,這兩段卻進一步點出,敘事者心中對於某個「目的」,既渴望、心慌、存疑這三種各異卻交織成團的感覺,也為最後一段的敘述,留下一個謎樣的伏筆。 事實上,最近台灣報紙的讀者投書,就充滿了這種矛盾的氛圍,一方面期望台灣的政治能夠安定、經濟能夠發展,一方面,又對目前的各種衝突惴惴不安,而另一方面,卻又對台灣的未來充滿一種消極的感受,各種正負面的情緒,都匯聚在這些平面媒體的字裡行間─恐懼、憤怒、疑惑、慌亂、絕望、期望、愉悅等等,就好像裝了咖啡的杯子似的,在一個具體的空間中,充滿各種耐人尋味的感覺。 最後一段也同樣是以目的論為鋪陳的主體,不過比較前段而言,這段的情感單純而積極得多。它所要表達的是「解放」─從這令人心神不安的氛圍跳出,從這令人意志難申的牢籠掙脫;這樣的心態若持續延伸,就不再只是個人夢想的希冀,而會變成對卡里斯瑪人物的盼望,如果說,當今台灣幾位當紅的偶像─王建民、林志玲、楊承琳、侯佩岑等人走紅的原因與此無關,我是會不贊同的。 至於演唱和曲調部份,我所聽的是劉德華粵語獨唱版,至於和梁朝偉合唱的版本,很遺憾,我不曾聽過。每次聽到這首歌,我勾勒出的一幅圖像是:一個行經荒野疆場之陵線的戰士,或是都市叢林之街道的遊俠。有時,它也會令我想到,暗黑破壞神Ⅱ(毀滅之王)的動畫片段之情節:(1)【進入地獄】中,走入地獄之門的暗黑破壞神;(2)【恐怖的結局】中,走出馬略斯囚室的巴爾。 這首歌無論是歌詞、演唱還是曲調,都具有史詩般的雄奇浩瀚之氣勢、寫實文本般的深遠雋永之意味、浪漫文本般的情感寄託之想像,對於質感和氛圍的營造,這首歌都是箇中翹楚,更重要的是,它雖然有浪漫的成分,但卻比流星花園更有味道,在劉德華的這麼多首歌當中,這首算是我認為最值得向人推荐的。
|
|
( 休閒生活|音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