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0/24 22:33:56瀏覽673|回應0|推薦3 | |
台灣社會最近的潮流,一般人會舉出哈日、哈韓、嘻哈音樂等,不過我認為,比起對「名女人」的崇拜,這些素材的影響範圍有限得許多。因為,哈日、哈韓、嘻哈音樂這三大素材,多半是在青少年族群間流行,成為青少年次文化的主體,而且它們的本質,是歌手、演員之行動所留下來的痕跡,屬於較抽象的結構。 可是,對於「名女人」的崇拜就不如此了。在我看來,這所謂的「名女人」,無論在台灣也好,在世界其他國家也好,都已經構成了一個獨特的社會階級,這個階級我管它作「名媛階級」。原本,名媛是指那些嫁給達官顯貴,而成為多金、工於社交互動的少奶奶,但我漸漸發覺,無論是原義所指的名媛,或者是女主播、女藝人、女模特兒,甚或女政治人物,媒體都以同樣的方式在崇拜。 從事這些行業的女性,雖然因為工作性質不同,而有不同的角色期待,不過,卻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亮麗的衣著打扮、頻繁的社交互動、高檔的消費行為。若「消費社會」的論調為真,那麼光是這些,就足以令媒體給予高度的「讚賞」。在消費社會的制度中,若要彰顯個人的成就,那就只有想方設法,甚至不擇手段地,去提高自己對名牌、高檔貨的支付能力,「貧窮」儼然成了一種罪過。 名媛階級的成員,依我之見,通常會用以下這兩種方式,來提高自己的支付能力。之前我已提過其中一種,也就是透過「裙帶關係」的建立,使自己成為少奶奶,一旦有了經濟資本,就台灣社會的情況而言,想要累積另外三種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象徵資本,就會變得非常容易。第二種便是跟媒體交朋友、與媒體打交道,並且使自己「全方位化」,使「成名」與「致富」相輔相成。 台灣社會的名媛階級,曝光率不輸給政治人物,幾乎每個月、甚至每個禮拜,都會看到名媛階級的相關報導,至於主要的內容,便是「消費結構」與「支付行動」你來我往的交互作用,以及最新的「表演訊息」,再不然,便是「愛情事件」的陳述、粉絲「拜物情緒」的展現。雖然,最近常有批評者認為,不應該把女主播、女模特兒當作藝人,但媒體還是以「偶像」的論述,來吹捧這些行業的女性。 我想,媒體之所以如此景仰名媛階級的成員,除了她們有過人的支付能力外,收視率及商機的因素更為重要(這兩個概念又經常是同一掛的)。對於名媛階級,以及其它權貴階級消費行為的過度報導,從表面來看,這可以提供社會大眾(特別是對女主播、女模特兒有偏好的男性)許多欣賞美女的機會,可以使課業、工作、家庭的壓力,得到暫時的紓解,聊天的時候,彼此也可以有共同的話題。 從深層來看,我卻有三點批判。第一,這會令窮人更沒社會地位,使他們無法有尊嚴地活下去;第二,它可能改變社會規範的結構,使金錢成為社會、人生唯一的價值;第三,名媛階級多以城市為行動空間,若過度報導,只會加深城市與鄉村的隔閡,雖然,有些名媛階級的成員,會進行「下鄉關懷之旅」,但停留的「時間-空間」仍然有限,多數時刻,鄉村仍無法與她們的城市行動產生共鳴。 每一回,當我看到名媛階級之成員,為了購買名牌、進出高檔休閒-娛樂-社交場所,而支付龐大金額的報導時,我都想問:這些金額,能幫助多少貧窮階級的成員?能解決多少人學費、書籍費、餐費、水電費、房租和納稅的困擾?能完成多少公共建設?跟這些名女人道聲歉,我只會想到這些「缺乏質感」的問題。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