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2/24 19:45:58瀏覽1663|回應11|推薦63 | |
參考新聞:聯合新聞網「捷運舌吻 圖書館猛抱」報導 報導所描述的相關行為,應該是去死團的一個衍生現象,亦即,對該團成員而言,情侶在公眾場合(如:捷運、公車、街上、校園)卿卿我我、打情罵俏,由於一些心理或情感上的作用,使其成為一種刺眼的景象,於是,有人便以「閃光」來比喻這樣的愛情行為。 就此,原本這種行為就如同之前「去死」的用語一樣,都是單身、失戀或被拒絕之人看到情侶親熱之後的反應,不過,這回有個性別研究學者表示,現在社會風氣開放,加上西洋電影對愛情觀念的播送,使年輕人的愛情表達更加大膽直接。從社會學看,這很明顯地印證這個社會事實:大眾傳播媒體,是力量勝過家庭、學校的社會化施教者。不過,關於社會風氣開放,可能還有討論的空間。 筆者滿好奇,該位學者是依據台灣社會哪個時代的情境來和現在做比較?二次戰後的戒嚴時期嗎?筆者以為,這應該算是愛情研究的宏觀層次,也就是愛情認知、態度或觀念在不同時期的比較,以社會研究的話來說,該位學者也算點出了,台灣社會愛情觀念之社會變遷調查與研究的主題。雖然已經近乎於常識,但筆者還是要問:「戰後嬰兒潮世代的年輕人,真的比較不會這樣公開表達愛意嗎?」 這回看了媒體的報導,筆者也很想知道,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原屬私領域的情侶親熱行為,例如這回記者「認真」列舉出來的,開始出現在公車上、捷運上、校園裡(如:圖書館、教室走廊)呢?就此,筆者認為光說人們愛情表達的勇氣增加,不如說,公共領域漸漸能容忍、允許一些私領域行為的進入,或者換另一種方式說,原本一些被認為是非慣俗的、偏離社會規範的愛情行為,現在也漸漸放寬了。 可是,這種變化總該有些促進因子才對,除了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的變革外,可能就像報導所說的,西洋愛情電影對台灣電影市場的大舉進入,也會促使一些原先被定義為非慣俗、越軌的愛情行為,慢慢被社會規範所容忍,不過筆者以為,西洋愛情電影進入、社會風氣開放及年輕人愛情表達變大膽之間的關係,也有一些研究的空間,很可能會涉及「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邏輯問題。 撇開這點這不談,筆者以為,多數社會成員還是會同意,我們的社會規範比以前放寬了不少,也認同現在年輕人的愛情表達比之前的世代大膽,至於這一、兩年興起的去死團話題,儘管本身好像形成一個群體,其行為也好像形成一種社會現象,但媒體的描述,筆者還是覺得,這好像比較屬於心理學的議題耶! 以社會學的角度看,或許只能說,媒體頗有意圖將這個群體描述成一個不同於主流的次文化團體;又或許,媒體頗有意圖去突顯,當今台灣沒有男女朋友或者失戀、被拒絕之社會成員,面對情侶公開親熱行為之時可能出現的個人或集體反應,如這回媒體報導的戲謔、嘲諷、暗自怨懟等。 不過,筆者儘管常在捷運、校園看見所謂的「閃光」,但還沒有戴墨鏡的衝動哩!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