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瑣事
2011/09/11 00:26:11瀏覽263|回應0|推薦9
        從未想過生活中的「瑣事」可能成為「恩典」的管道;  在詩人的眼裡,即使連削馬鈴薯這種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可能學到真理。

        一個送孩子上學途中天天會看到的韓國媽媽落寞地告訴我們,她最小的四歲女兒今天開始上幼稚園小班了。為了期待這一天的來到,小丫頭七點鐘就從床上跳起來,提醒媽媽今天是她上學的日子,不能遲到。
       「哇!連菲比都上學了,那你一個人怎麼辦?早上三個半鐘頭的時間怎麼打發啊?」幾個媽媽們七嘴八舌的開她玩笑,平時習慣看她無論走到哪裡,都牽著小菲比的手。兩個姐姐下了課活動多,媽媽帶著小菲比載進載出習以為常。現在她長大了,開始有自己的生活,跟姐姐一樣要上學了!

       這位韓國媽媽大學時在喬治城讀法律,畢業後跟著夫婿舉家從東岸搬遷至西岸,三個孩子相繼出生。以夫為貴的她,並沒有在職場發揮自己的雄心壯志,只是專心一意的教養三個女兒,並且樂在其中。

      好不容易熬到小女兒可以上幼稚園了,照理說這位媽媽應該開心才是,沒想到卻是滿腔的失落感。不捨得一下子讓菲比上全天候的學校,只選擇讓她一周上三天,另外兩天在家。原來,心情沒調適好的是媽媽,不是女兒。她多希望孩子不要長大,永遠停留在學齡前的階段,永遠可以跟媽媽撒嬌。

      這位韓國媽媽的心情,我完全理解。

      憶起妹妹小時候,個性與姐姐截然不同。她不是一個可以靜靜地坐在那兒拿本書自己看的小女孩兒(現在,當我不小心或者故意闖入她的房間,發現她把十個芭比娃娃一字排開,對著她們說故事時,她還會不好意思地怕我聽到)當母親的我,全身上下每一個毛細孔,都必須完全參與她的生活。當她兩歲時,曾經迷上玩具車裏的安全帶。每一天,她會要求坐進小車車裡,學大人用兩隻小手把安全帶繫上,聽到那一聲"click",就心滿意足的露出微笑。接著要我把安全帶解開,讓她重新再繫一次。解開,重新繫上,再解開,再繫上。這樣的動作我每天重覆三十次以上。

       有一天趁著帶姊妹兩到公園玩的空檔,打電話給一位舊同事安妮,絮絮叨叨生活中的瑣事。我告訴她自己幾乎快無法「忍受」這種生活了,每天經過我手邊的都是些微小、瑣碎,看起來極不重要而且無意義之事。

     「很快地,這段時間會過去的!你要好好地享受!」她用一種過來人的口氣安慰我。安妮是個有自閉症孩子的母親,平時笑臉迎人,言談中總充滿著一種積極正面的態度。我相信,當她下了班回到家裏,除了扛起職業婦女的責任之外,面對著一個生活上、學習上,都需要特別照顧的小孩,日子裏一定有更多瑣碎細微的事情,她是如何看待這一切呢?

       美國詩人兼劇作家珍妮默瑞渥克(Jeanne Murray Walker)著文提到自己在趕英國文學博士論文期間,因為小寶寶的出生,整日埋沒於尿布、洗奶瓶、削馬鈴薯等生活瑣事中。後來讀到艾莉絲、孟若(Alice Munro)的小說,驚為天人。孟若的故事中「不斷強調瑣碎、細節的重要性。在她小說的範疇裏連茶壺的過濾網也充滿了意義.....在她的小說中沒有任何東西是意外的。」

       孟若強調瑣碎事物的說故事方法深深打動渥克的心。這位當時仍是準博士論文的候選人,甚至以耶穌「道成肉身」來描述孟若思考故事情節的方式:「祂住在每日平凡人的生活中。像一位寶石匠,將其亮光聚焦在石頭的斷層之處。孟若搜尋著人與人之間那微小、平凡,而顯然是不引人注意的關係中的每一件事。就好像在跟人閒聊一般,使伴侶之間的關係變得更為美好。」

       渥克從孟若的小說體會到人必須成為一個愚拙人。她從自身生活中洞察到身為母親,她可以從削馬鈴薯和照顧小孩開始,從那些細微的事物之中得著喜樂。「人必須以愛和寬恕的靈在這種細微瑣事中服事。這是一個偉大的似非而是。」

       「瑣事 」後來成為渥克完成博士論文的路上恩典的管道。她不僅在不到一個月內的時間內完成論文,她的女兒也快快樂樂健健康康的長大。

        讀渥克這篇「一個寧靜的恩典」,我感到些許熟悉的痛。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許多時候因著自認為<人生中有許多偉大的計畫尚待我去實現,但是因為孩子的關係被綁住了>等等似是而非的觀念,讓我錯失許多從生活瑣事中洞察恩典的機會。

清晨,趁著孩子未起床,進行一天的瑣事之前,給自己的小小犒賞。
 

註:   1.   「一個寧靜的恩典」一文出自【文字的力量】,楊腓力編纂引介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lssdrptr&aid=5627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