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6/28 19:13:47瀏覽1332|回應1|推薦7 | |
在公車站遇到蔡奇建先生後,我很快安排了拜訪行程,約了峰哥開車載我媽一起去。本來還想載月嬌阿姨去的,但那天她女兒要回家,只好作罷了。
蔡先生在電話裡告訴我該如何找到他們家,但我還是上網查了地址。奇怪的是居然只有里、鄰和門牌號,卻沒有路名。後來我才了解,很多偏僻的小地方只有幾戶人家,所以沒有路名,只有門牌號。 在一個陽光普照的早晨,我們一邊閒聊,一邊已經進入嚮往已久的苑裡,來到一片古色古香的宅第外。這應該就是蔡家古厝了吧。峰哥沿著外牆繞行,來到大門(北門)。門上石刻的牌匾寫著「蔡泉盛號」,這才確定找到了。峰哥立刻拿起手機開始拍照,以下蔡泉盛號的照片都是他拍的。 蔡先生已經在等我們,他從旁邊的小門出來帶我們進去,親自導覽。先帶我們來到正廳外,一本正經的介紹起來。「蔡泉盛號」早在明治年間便創建商號,現今的建築主體則是建於昭和元年(1926年)。蔡先生說他們這座房子論資歷來講還不算很古老,大甲那裡的老建築比苑裡資深多了,不過大甲發展得早,很快都拆光了,所以大甲留下的古蹟反而很少。當初他們看附近人家都改建新式樓房,原本也想跟著改建,但九二一震災後政府開始重視文化資產保存,他們搭上政策的順風車,得到補助修繕,後來就列為縣定古蹟保存至今。
蔡先生特別介紹我們看兩側的柱子,是弧形的紅磚堆砌而成,而非整根石柱,這是極為少見的。他說當時是聘請大陸泉州的師傅來建造的,許多材料都從福建運過來,建築的工法也很講究,稍後他都一一指給我們看。比如他提到兩側的彩繪磁磚,在當時是特別訂製的。(圓磚柱和彩繪磁磚請參考後文的老照片) 接著我們進入正廳,供奉著蔡家祖先牌位。天花板上懸吊著天公爐,繁複雕飾的木造屏風將神桌分隔在裡面,更加烘托了神明祖先的神聖色彩。在此附帶一提,許多人以為中國民間信仰是多神的偶像崇拜,其實不盡然,因為真正的主神玉皇大帝是無形象的,都是用天公爐代表,並無偶像。一般老百姓家裡再怎麼窘迫,也至少都會在客廳裡懸掛天公爐。講到拜神明,蔡先生打趣說,其實他們本來神桌上供奉關公,祖先牌位是放旁邊的。後來有人看到後問他:「你姓蔡的怎麼拜關公呢?」他當時還不解其意,反問說做生意不是要拜關公嗎?峰哥一聽就笑了起來,說關公斬蔡陽,所以姓蔡的人不拜關公。蔡先生讚賞的點點頭。
這時蔡先生又指著地板四周連接牆壁的部份,有一段隆起的斜面,這也是工法講究之處,至於作用我倒是給忘了。聽說建築系的學生對這些細節工法都會特別研究,有時他們來這裡一待就是一整個下午,屋裡屋外每個細節都仔細觀察記錄,不像我們走馬看花而已。 我們順著東側的方向逐一參觀。長廊上是一個又一個房間,我估計大概有超過十間以上,雖然房間都不是很大,但可以想像當時一定住了很多人吧。有些房間裡放著放大過的老照片,厚厚一大疊,還用表板裱褙起來,顯然當初都是拿來展示的。只是現在又被束之高閣,乏人問津了。 走到後面的房間比較大,擺設也比較講究,應該是地位高的人在住的吧。我們看到一頂紅眠床,頓時興奮起來。我媽告訴蔡先生,我們有位朋友開民宿,就是讓遊客睡紅眠床,一個晚上4000塊!蔡先生笑說真的有那麼稀罕嗎?紅眠床他們家有好幾頂,都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只能堆雜物。
紅眠床旁邊有個樓梯,我們順著上二樓參觀。真稀奇,古老的房子居然也有二樓!踩上去地板嘎嘎作響,看到一塊牌子寫「參觀二樓人數限定十人」,這是住在現代樓房的人無法想像的吧!二樓角落堆著一些竹編的籃子和箱子。蔡先生曾提到藺草沒落之後他改做竹編家具的生意,顯然是當時留下的吧。接著蔡先生帶我們到一個木櫃前,拿出裡面幾件藺草作品給我們看。他說那幾件作品析草很細緻,是高檔精品。不過之前某些電視台來借用場地時,他沒有來看場地,電視台離開後他就發現作品有短少。所以現在電視台來借場地他都一定親自坐鎮。
從二樓下來,我們繼續往下走,來到廚房。廚房很有趣,新式和舊式的設備混雜在一起,更顯現歲月悠悠的痕跡。廚房外有一片庭院,庭院盡頭就是圍牆了。庭院面積頗大,但蔡先生說他實在沒時間整理,以至於周圍被蔓草覆蓋。 從廚房往旁邊走,我們進到另一個的房間,裡面有許多老照片,蔡先生逐一拿給我們看。有當時蔡家全家福的合影,也有房裡的街景,都是黑白照片。到後面出現彩色照片,令人眼睛一亮!是工藝師帶著一群小女孩在正廳門口編藺草的情景。此處可以見到圓磚柱和門口兩側的彩繪磁磚,到現在一點都沒有改變呢!只是照片裡的那些人現在不知道變得如何了?
看完老照片,更炫的東西來了!我們進到一個大的房間,蔡先生指著一個木櫃問我們知不知道是什麼?不就一個櫃子嗎?蔡先生說:「你們知道藺草要燻硫磺嗎?」哦!我們一下反應過來,原來這就是燻硫磺的櫃子啊!不愧是藺草批發商,專業設備一應俱全,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繞了一圈以後,我們回到北門,蔡先生帶我們到旁邊的客廳就坐。這是一座新式的樓房,夾在其他古蹟裡面看起來特別顯眼。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蔡先生都要親自來看場地,原來新式樓房是他住的地方,卻和古蹟的部份相連。他一旦把門打開,遊客可以直接走到新式樓房裡面。這確實是一個管理上的麻煩。 蔡先生倒茶請我們,說苑裡有一群編藺草的年輕人成立了一間工作室,他要帶我們去跟他們認識。他說工作室的創辦人最近來訪問他,請他做關於藺草的口述歷史,他才認識他們。於是我們一行人便搭著峰哥的車駛向苑裡市區。 * * * * * * * * * * 藺子工作室的來由,據說一開始是有一群年輕人透過學校老師帶領認識藺編,一位研究生廖怡雅在關懷工藝師之餘,為了能有效協助地方發展,吸引青年返鄉傳承藺草技藝,於是在2016年與夫婿共同成立工作室。(以下照片由藺子工作室提供) 我們去參觀時他們的店面在天下路(後來搬到信義路),距離苑裡車站很近。店面外素雅的裝潢讓人眼睛為之一亮,走進店內映入眼簾的便是琳瑯滿目的藺草商品。我們還來不及看,蔡先生就直接走到後面把幾個年輕店員叫起來,介紹我們互相認識。店員很有禮貌的遞上簡介資料和名片給我們,還加了Line。 接著她帶我們參觀店面。除了帽子、包包以外,也有一些文創商品,比如藺草編的筆記本封套、書籤、飾品等。從上面這張照片中,可以看到帽子有幾種不同的形式。以帽沿來說,一般是平整略為外翻的弧面,有些則是編成有皺摺的,如同波浪般的帽沿。這要不斷添草,草太多時自然就會產生波浪狀的皺摺。這種帽沿是我從未見識過的,覺得十分新奇。又以帽子的頂部來說,如果是平滑的弧面,一般是女生戴的;有皺摺的則通常是男生戴的,同樣是利用過度添草的方法產生皺摺。以上帽子在起底時都是普通的方法,我後來有看到在帽頂起底時就鏤空挑花的,如下: 另一項主要的商品就是包包了。據他們說大的包包編起來是很費工的,所以售價比帽子貴得多。不過也因為包包比較不拘形式,容易結合其他材質(比如布面、皮革等)與縫紉技法,做各種形式的開發。 店內時常舉辦活動,邀請附近工藝師到現場編藺,再把編織過程拍成短片拿到其他場合宣傳。如上圖中同時邀請好幾位工藝師是常有的事。當天我們就遇到一位年老的工藝師,坐在店面一隅埋頭編織著。她是從通霄來的,後來我好幾次來藺子都有碰到她。看得出藺子並不是只有單純的販賣藺草商品而已,它能夠將周圍的工藝師帶動起來,一起投入推廣藺草和振興地方的志業,是很有意義的。 光鮮亮麗店面的背後,背負的是沉重的經營壓力。許久以後我再與他們聯絡,才知道他們搬家了。那次我有事特別到信義路的新店面去,才聽說是因為原來的房東不願簽長租,他們面臨漲租的壓力只好搬家了。這是新店面的雅照。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