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9/08 13:05:09瀏覽216|回應0|推薦2 | |
1995 10.9刊於世界日報 冤冤相報何時休 莎翁名劇「哈姆雷特」,因為父喪、母親改嫁,而哀傷不平的哈姆雷特,在父親的亡魂向他顯靈,得知殺父的兇手竟是母親現今的枕邊人時,肝腸九轉,人生夢斷,向父親的冤魂保證,誓報血海深仇。「我將自記憶的心版上拭去年少時代所見所聞的一切瑣碎無聊的記錄,一切書上的格言,一切虛文和一切過往的記憶,單單把你的吩咐留存在我腦海的書卷裡,不攙雜其他任何細微的事情。」哀痛加上憤恨,一顆心成為火熱的鍋爐。火上餵炭,復仇的火焰,熊熊燃燒。 哈姆雷特最終報了父仇,卻在過程中,連累犧牲了好幾條人命,連帶地自己也死在毒劍之下。報復的心是雙刃的刀劍,稍有不慎,便能兩敗俱傷。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是人類最自然也最原始的報復心態,尤其是遇到切身之痛。復仇的方式,除了私報仇恨,現今因為法律的保障:「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任何人只要人權被侵犯,都能循法,光明正大地訴諸法庭,訴訟是受害者報復的權利。 只是,監獄、死刑,能夠真正解決問題嗎?罪不至死的刑罰,關上一陣,藉由假釋,真正服完全刑的人並不多;即使無期徒刑,只要特赦,也能重見天日;至於被處極刑的人,電椅一坐或皮下注射一針,痛苦馬上解決。這種結果,除了受害者胸中的憤怒稍得舒緩外,實際上真能挽回甚麼? 曾看過一篇真人真事報導。一位黑人牧師因被四個白人看不順眼,被打得遍體鱗傷,好不容易被救活後,牧師竟然不起訴!檢方公訴後,牧師請求讓犯人以社區服務代替牢獄。他說:「犯人關在牢裡,只能關住仇恨,不如用教育與愛心感化他們,讓那些有種族歧視的人明瞭,黑人也是人,外表膚色或許不同,那顆心卻和白人一樣,有血有肉,更懂得愛及寬恕。」 另一則新聞是一個母親的獨子,被一名不良少年無故用槍打死。傷痛的她生不如死,想要親手殺死兇手洩恨。一日,法庭上,她正想將暗藏的槍枝掏出來,瞥見那位似不在乎的罪犯臉上,眼中有淚。那一眼,使得她心痛手軟。結果,她不只向法官要求讓殺她兒子的兇手減刑,而且從此設法與那位年輕人建立關係,用愛心感化他走上正途。她說:「死去的人不能復活了,犯者的靈魂卻還有重生的機會。復仇是無底洞,只會讓悲劇向外擴大,成為一個更大的悲劇而已。冤冤相報何時休啊!」 很敬佩能以饒恕與愛心來化解仇恨的人,這胸襟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除非當事人,誰能體會受害者身上所感受到的排山倒海的痛楚?不要說肉體的重創或喪失親人的悲苦讓一般人很難忍受,其實只要受到一點不合理的對待,就可以使許多人嚥不下那口氣,非討回公道不可了。所以,以德報怨的胸襟,非常人可及。只是,解鈴還需繫鈴人,麥加倫:「一個人對他所作所為具有理智,並在做這些事時,具有意志,這就是人性。」蕭伯納:「寬恕比刑罰更高尚,它像花香或小孩的純潔,抓住人類的心靈。」想要從根解決問題的話,或許還是必須以善抵惡。 每棵樹上都沒有相同的葉片。人,天生就不同,加上後天環境影響,見解想法難免有異。尚未學會容納異己,克服偏見前,人與人間的所言所行,若有出入,衝突與悲劇往往不能避免。只是,冤家宜解不宜結,西諺:「仇恨的一端是愛,兩端可以折回,碰到一處後,使成為一個圓。」仇恨的結,可以不一定是個死結。 在報上、電視上,常看到人與人、國與國之間互相殘殺的新聞,尤其以色列與巴基斯坦之間,多年來,一直因為歷史、宗教上的仇恨,彼此報復不停,讓許多無辜的人,喪失了寶貴的生命,讓人不能不問:到底冤冤相報何時休呢?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