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到龍門石窟覓龍
2014/02/17 22:48:27瀏覽2519|回應3|推薦56
 

  參觀號稱「中國第一座佛寺」的白馬寺之後,我心裡有了譜:

  白馬寺原址已非東漢明帝時建寺的所在地,寺院雖大,但寺裡遼代泥塑的十八羅漢像、兩千年前印度高僧帶來的貝葉經及所有的佛像、經卷、文物等都被破壞!連現存的建築都是1972年為接待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而修復的,現今寺內展出的寶物也是東拼西湊而來。寺旁開放友邦提供資金建造自己國家風格的佛殿,也和「中國」「第一座佛寺」沾不上邊,我站在「古寺」殿堂前,看著仿古建築漆上艷麗色彩,再看那擎舉著巨香膜拜的香客,我知道留宿白馬寺,並不會增加對「中國第一座佛寺」的認知與了解,於是決定提前到下一個參訪地-龍門石窟。

  出了寺外,挑了一部比較乾淨的出租車,司機知道我要去龍門石窟之後說:「妳放心,我是拜佛的,我母親是白馬寺的義工,我從小就進出白馬寺,對白馬寺和龍門石窟都很熟,我載妳過去再替妳找家乾淨的農家住下,這樣明天妳就不用趕時間了。」我不知道司機說的話有幾分可信,但在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我只能相信他,相信人心是善的。

  往龍門石窟的路上,過去走訪大陸寺院的往事一幕幕的浮現,自2001年以來,每年我都會到大陸訪問,國內的寺院參訪不下百座,所到之處無不被奉為上賓,而今到了中國佛寺之鼻祖-白馬寺竟踢到石板,也許過去生自己沒和白馬寺結過善緣吧。

  司機見我一路沉默,時不時的抛來:

  「妳看了龍門石窟之後不要傷心啊!」

  「我生在洛陽,長在洛陽,但是我不愛去石窟,因為每去一次,心就痛一次!」

  「為什麼?」

  司機聳聳肩說:「裡面的佛像,不是缺手就是缺腳,再不然就是臉被削去一半!很難找到一尊沒被破壞的!」

  約莫四十分鐘後司機說:「這裡就是龍門石窟了,妳看前面這家還行嗎?」循著他的手指望去,那是一家老舊的房舍,未鋪水泥的院落,我想屋裡應是統鋪,也可能需要和共住者使用同一間浴廁,我呆呆望著無法作答,司機見我久久未出聲就說:「這樣好了,妳在車上等,我先進去看看再說。」

  望著司機穿過車流隱入院落裡,我想過去到大陸都有人替我張羅,訂旅館、找餐廳甚至點好菜,如今一切得自己張羅,不久司機回報:「這樣好了,我再替妳多找幾家,直到合適為止。」頓了頓又說:「放心,我不會加妳價的。」

  就這樣,司機問了好幾位同行,最後把車開進小巷裡,停在一家旅館門口,逕自下車去作探仔馬。

  在陌生的地方能遇到好心的司機,我內心只有感恩。

  不久司機回報:「這家有套房,而且很乾淨,我去看過了,也跟老闆談過了價錢,妳安心住下來吧。」說著還替我拎行李,帶我去辦入住手續。

  安置行李後,拎著小布包和相機先了解環境再說,原來我已住在龍門石窟景區裡。

↑穿過熱鬧的市集後景色豁然開朗,伊河把山一切為二,石窟所在地的山頭叫龍門山,而河岸對面那座山則叫香山,兩山隔著伊水遙遙相對。

  龍門石窟、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

  古人因這裡的石質堅硬,而選擇在此地開鑿石窟,今日為一探究竟,我也千里來到伊河畔。伊水依然水波不興,靜靜流過,立於河畔,但見青翠楊柳隨風飄搖,樹下遊人如織,河岸不遠處,是石窟景區的服務中心,為了解石窟實況及參觀路線,我踱進了中心。

  服務員告知,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根據《魏書》記載,這時的北魏統一了北方,佛教成為思想統治的精神支柱。為了控制中原地區,篤信佛教的孝文帝在西元 494年,把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到洛陽,把佛教的發展中心也轉移到洛陽。

  龍門石窟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代,斷斷續續雕鑿了四百年,數以百萬計的民夫、工匠,在歷代帝王詔令下,在伊水兩岸揮汗如雨的開山鑿洞造佛像。

  龍門石窟大部份的石窟都在伊水西岸,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營建的石窟規模最大,時間也最長(約一百四十年),因而龍門所有洞窟中,北魏的洞窟就占了30%,唐代的占了60%,其他朝代僅占10%左右。東西兩山現存的窟龕約二千三百多個、佛塔七十餘座,數量之多是中國各大石窟之首。 

   翌日請了一位講解員陪同參觀石窟。我想過了這個門後,應該可找到龍。

 

  講解員說,龍門石窟全山有十一萬尊佛像,最大的叫盧舍那大佛,有十七公尺高,最小的每尊只有兩公分;這十一萬尊佛像中,最雄偉最震撼人心的,是奉先寺的盧舍那佛。這座唐代石窟是武則天和唐高宗發起開鑿,並由著名的西京實際寺善導禪師及司農寺卿韋機等檢校主持,完工於唐上元十二年(西元676年)。

  從河岸到奉先寺石窟,還得攀登兩百多級的石階,氣喘噓噓的來到奉先寺石窟,哇~整座山體被劈成南北寬約三十六公尺,東西進深約四十公尺的門形崖面,正中為高17.14公尺,頭高四公尺,耳近兩公尺長的盧舍那佛,左右分別為迦葉、阿難,文殊和普賢菩薩;左(北)壁為天王及金剛力士,右(南)壁為增長天王和金剛力士,天王與菩薩之間各有供養侍女。

 

↑奉天寺石窟是龍門石窟的代表作

↑結跏趺坐在正中的盧舍那大佛,單單臉長就四公尺,耳朵也有一公尺七長!身上除稀疏的弧線衣紋外,沒有任何瑣碎的裝飾,佛的目光凝視著下方,與禮佛人虔誠仰視的目光交匯,讓人覺得慈祥可親,尤其是慈悲的微笑,讓人站在大佛前,就能感受到一股暖流從四面八方湧來。

↑當年奉先寺竣工時,武則天親率文武朝臣在伊水對岸一塊巨石上,隔岸禮佛(這樣才能觀奉先寺石窟的全貌)。

↑立於石窟前的平台,遠眺伊水和西山上的香山寺

↑伊水上游

  立於石階遠眺,想想無論是母儀天下的武則天,或是君臨天下皇帝,都逃不過時間的洗練。如今,武則天的種種早已湮沒泥塵,只有這尊刻在石頭上的盧舍那大佛,經過一千多年的日曬雨淋,依然傲立世間,接受眾生禮拜。

 

↑奉天石窟中的阿難尊者↓觀音菩薩

 

↑萬佛洞是專為唐高宗和武則天做“功德”而開鑿的功德窟。洞中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公分高。

  龍門石窟是北魏和唐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兩朝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北魏時期的佛像趨向活潑、清秀、溫和。

↑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的代表性洞窟。「賓陽」意為迎接出生的太陽。賓陽三洞開鑿於北魏時期,是北魏的宣武帝為他父親孝文帝做功德而建的。它開工於西元500年,歷時24年,動用了八十萬二千多個民工,後因發生宮廷政變以及主持人劉騰病故等原因,計畫中的三個洞窟(賓陽中洞、南洞、北洞)僅完成了一座(賓陽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由於北魏時期人們崇尚以瘦為美,這個時期的佛像臉部瘦長,雙肩削瘦,胸部平直,衣紋雕刻以平直刀法,堅勁質樸。

 

↑蓮花洞石窟內,馬蹄形的穹窿頂,雕刻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

 

↑唐代,人們以胖為美,所以唐代佛像的臉部渾圓,雙肩寬厚,胸部隆起,衣紋的雕刻使用圓刀法,自然流暢。

  龍門石窟建造以來受到人為的盜鑿破壞十分嚴重。

  唐武宗時期的滅佛運動使石窟蒙難。清末和民國初年時間,石窟內的佛像也被盜嚴重。此外,民國政府為從南京遷都洛陽,修建龍門西山下的道路時,也炸毀了大量的山麓佛龕。由於戰亂管理空虛,1930年到1940年,十年之間,龍門石窟的佛像受到瘋狂的盜鑿,許多頭像、碑刻、浮雕被日本、美國的文物商人收購。文革時期,石窟大量石像遭受嚴重的破壞,為數眾多的石像臉部被削平或打碎,無法辨識更別說復原了。

↑↓眾多佛像的臉部被削平或打碎,掌被敲斷

↓走馬觀石,望著灰濛濛的天際,再觀眼前石雕佛像,讚嘆先人留下珍貴的石雕藝術之餘,也婉惜這好山好水,這千年佛像被少數貪婪之人破壞,在石窟遍尋找不到龍之後,我落寞地往回走,和迎面而來的興奮遊客擦身而過,我想,也許他們參觀之後,是否我一樣失望呢?繼之再想,同樣的場景,因為每個人所觀賞的角度不同,自然感觸也不同矣。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uswj&aid=11190026

 回應文章

水 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讚嘆
2014/03/27 22:51

真是太偉大的藝術珍寶

 

傅麗卿(bauswj) 於 2014-03-31 03:53 回覆:
感謝水羚來訪,並送來美麗的樹花,進入2014年以來一直忙著美佛五十周年的事,致無暇貼文,期待早日完成能過正常的生活。敬祝您吉祥如意
末學驛涵合十

*花ㄦ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2/21 07:14
很棒分享 歷史殘缺的回憶.... 
傅麗卿(bauswj) 於 2014-02-21 12:15 回覆:
若是順便去,我想還是可以去看看的,若是專程去,末學就覺得有些不值了,中國許多石窟都遭到破壞,尤其是新彊地區更是嚴重,看了叫人心痛~

璽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2/19 17:48

遺缺~總比完全消失來的好~~

好大又好高~遍一切處的盧舍那大佛~~

傅麗卿(bauswj) 於 2014-02-20 06:08 回覆:
謝謝來訪並留下回應,
是的,今日能看到千年前的石雕作品,總比看不到的好,中國人未能珍惜老祖宗留下來的作品,令人遺憾,從西北的新彊到甘肅的莫高窟,許多珍貴的佛像流落他鄉,看著異族在中國土地搜括真的有點心痛,龍門石窟裡的盧舍那大佛雕法確實高超,阿難尊者的神情也令人讚賞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