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2/24 22:01:02瀏覽2634|回應0|推薦0 | |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古來所謂的「豪傑之士」,必定俱有過人的涵養。 人在情緒上有些時候無法克制得住,平常人受到羞辱時,不免拔劍相鬥,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這不是什麼真勇。 天下所謂的「大勇」是事情突然發生到身上卻不驚慌失措,無故遭到不公平的對待卻不勃然大怒;這樣的表現來自於涵養深厚,志向遠大。
張良獲得橋上老人贈予兵書這件事情很怪異,但我們又怎知那不是秦朝時候有隱士高人出山試探張良的能耐。 觀察橋上老人的表現,重點無非自古以來聖賢彼此叮嚀的修為;世人不加探究,把橋上老人當成鬼怪精靈看待,這真的是太離譜啦!再說橋上老人的重點並不在于兵書。
當韓國滅亡時,秦國國力正盛,採用嚴刑峻法管理天下人,平常安份守己沒犯錯就被殺死的無辜者,數也數不完,即使是孟賁、夏育這樣的大力士,在當時也不能自保平安。 當官方採用嚴峻的法律鎮壓掃蕩的時候,那個鋒芒銳利不能碰觸,那個時機也不適合利用。張良忍不下亡國的悲憤,以個人的財力張羅,找了個大力士錘擊秦始皇;事敗逃亡,沒被秦國捉拿殺害,實在是僥倖極了,那風險實在太大了! 一個身價高的人不該把自己的性命輕易送給盜賊。為什麼呢?因為千金之子生命值得珍惜,不值得為了盜賊賠上自己。張良才華蓋世,不規劃穩健嚴密的謀略,卻只搞個暗殺嬴政個人的簡便計劃:在整列的皇家出巡車隊中猜一輛車子碰運氣,希望一錘中的,除掉暴君----還好最後能夠僥倖逃脫,保住性命----這樣輕率的做法實在讓橋上老人為張良深感惋惜。 所以老人從橋上丟下鞋子,又命張良撿起為自己穿上,故意擺出傲慢無禮的態度來挫折鍛煉張良。張良如果能夠忍住一時之憤,才說得上圖謀剪秦大業;而這也就是為什麼張良忍住怒氣,撿回鞋子,並且幫老人穿好之後,老人會回應說:「孺子可教」的原因了!
楚莊王攻打鄭國,鄭襄公脫去上衣投降,還牽著一頭羊出來勞軍。楚莊王說:「鄭君能放低姿態忍辱,必然能夠贏得民心歸向。」於是撤軍離開。 勾踐被吳國圍困於會稽後投降,含悲忍辱做為吳國的附庸多年。 懷抱復仇的心願而卻不能忍辱低頭與強敵周旋,那是匹夫之勇。 橋上老人認為張良才華有餘,但是擔心他缺乏能屈能伸的韌性,所以力挫他的年輕氣盛太剛強,希望他學會忍一時之憤來成就反秦大業。怎麼說呢? 素昧平生的人,偶然相遇於偏鄉小地方,被吆喝去幹低三下四的僕役工,卻自自然然不覺得受到冒犯;這樣的本事正是暴君秦始皇嚇唬不了他,大將軍項羽也激怒不起他的原因啊!
細細推究劉邦贏得天下而項羽輸掉的原因,只在能忍與不能忍的差別而已。 項羽不能忍,所以每戰必勝而輕易消耗軍力;劉邦能忍,養足軍力不輕易耗用,專候項羽的衰敗----這正是張良教導的戰略啊! 當韓信打下齊國,向劉邦要求要做齊王時,劉邦正在戰場上打得焦頭爛額,對於韓信急著封王自立,不禁口出三字經罵人。這樣看來,劉邦還是太剛強,欠缺顧全大局的隱忍;要不是張良出謀劃策,劉邦怎能保得住韓信在身邊做為鷹犬!
太史公司馬遷原來想像張良長得魁梧高大,但其實張良的外形卻顯得女性化,和他的雄心壯志很不相當。嗯~這正是張良厲害的地方啊!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