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遊褒禪山記--王安石
2011/12/07 16:38:17瀏覽1654|回應0|推薦2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褒禪山」也叫做「華山」,最早是唐朝的僧人「慧褒」住在哪裡,死後也葬在那裡,所以後來那裏就叫做「褒禪山」。今天的「慧空禪院」就是當年「慧褒禪師」的住處。
「慧空禪院」東邊五華里(一華里相當半公里)的地方有個「華陽洞」,因位於「華山」的南邊(山南水北謂之陽)而得名。
距離「華陽洞」百多步,有一面石碑仆倒在路上,上面所刻的字已經都模糊不清啦!只有「花山」兩個字還能看得出來。今天我們把「華山」的「華」,念成「華實」的「華」,是念錯音啦!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雖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華陽洞」附近平坦開闊,邊緣地區有清泉,洞壁上寫了不少記遊之作,這是「前洞」。
「華山」上頭五、六華里處,有個洞穴很深,裡頭很冷。打聽洞穴的深度,說是:「就算是玩家也沒法走到最底」,那裏就叫做「後洞」。
我和四個伙伴拿著火把進「後洞」,越裡頭,越難走,但洞景卻越吸引人。伙伴裡頭有懶得走想回頭的,他說:「不回頭的話,火把要熄滅啦!」所以我們大家都和他一起退回洞口。
我們比起玩家所抵達的深度,還不到十分之一,但左右視力所見,洞壁的遊記已經少了;因為洞越深,來的遊客就越少啊!
在洞裡的時候,我還有體力再走,火也還點著;等到出洞,有的伙伴怪罪提議往回走的人,而我則是後悔自己跟著人家撤退而沒能玩得盡興。 



於是予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我因此事而心生感慨!
古人觀察天的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收獲;這是因為古人想得深入,而且也就是生活在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之間。
洞穴若是好走又近,那遊客就多;難走又遠,那遊客就少;然而世上特殊少見的景觀,常都位於難走又偏遠的人到不了的所在,除了有心拜訪的人以外,常人一般沒法抵達。
就算有心前去,也不跟著同伴半途撤退;但要是體力不濟,也到不了目標地。
就算有心又有體力,而且也不跟著同伴半途撤退,只管一路前進;但是走到了幽暗目不能視的洞穴深處,火把燒完,沒有火光能夠照明,那也是不能夠深入走完洞穴的。
總括來說:體力夠可是放棄了撤退,會被人訕笑,自己也心生懊悔;不放棄一路前進,就算最後限於體力、火力而必須撤退,雖然結局一樣是沒能抵達終點,但是心中無悔,知道自己已經盡力。那誰還能在旁訕笑呢?這是我的想法。
 



予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對於仆倒的石碑一物,還好「花山」兩字能夠提供證據以供考證;世上的古物古地名古事,因為可考資料亡逸導致群眾誤傳誤解而無法生正確的知見的例子,那還真是數不完啊!所以學者學習時不可以不深思明辨,不要輕信盲從啊!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同往洞穴的四位伙伴是: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家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寫。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lidau&aid=5907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