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2/01 15:06:34瀏覽755|回應1|推薦0 | |
六國論 蘇洵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或曰:「 六國互喪,率賂秦邪?」 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六國滅亡,不是因為軍力不足,或者作戰無方;關鍵在於亂搞凱子外交----凱子揮霍金錢太過,終於導致滅國。 有人提出質疑:「六國相繼滅亡,全都是因為搞凱子外交嗎?」 我回答說:「不搞凱子外交的國被凱子牽連而導致滅亡;他們失去了有力的外援,也就不能夠自保。所以我說:關鍵就在於割地亂搞凱子外交,才會導致滅亡!」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與人,如棄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秦國不需發兵攻打,小得鄉鎮,大得城市。算一算秦國的進帳:來自免費進貢的和自己花力氣搶來的,其實比例是一百比一;六國自己進貢喪失的土地和打仗打輸丟掉的,其實比例也在一百比一。這樣看來,秦國最大的利益和六國最大的麻煩,都不在戰爭這一條。 想想看,六國的先人們辛辛苦苦地暴露在冰霜冷露之中,手除荊棘雜草,才逐漸開闢出有限的田土;他們的後世子孫看待這些土地卻並不珍惜,全部都拿去送給秦國,好像給的是不值錢的野草似的! 今天割五個城,明天割十個城,才稍稍擋住秦軍,睡上一晚好覺;起床後四處一看,秦軍又已經殺過來了! 諸侯的土地有限,而暴秦的欲望卻無窮無盡;土地割讓越多,秦國的侵略越猛。不需要開戰,強弱勝負已經分明;六國終於一一滅亡,這是理所當然! 古人說:「貢獻土地向秦國求和,正猶如抱著木柴去救火,只能越幫越忙:木柴沒燒完,火是不會滅的!」這話在理。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 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斯用兵之效也。
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齊人不曾割地給秦,卻也接在五國之後滅亡。這又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齊國幫助嬴秦而不幫助五國;五國既然都已經滅亡,沒有誰能幫忙在前面把秦國先給擋住,當然最後就輪到齊國也被吃掉了! 燕國、趙國的君王原來也都計畫了眼光長遠的策略,能夠守住國土,不搞割地討好秦國那一套;所以燕國雖然只是小國,卻滅國較遲,這正是燕國重視國防軍事的效益!到了太子丹,選用荊軻,搞刺殺秦皇的高風險操作;終究是壞了事,惹毛了秦始皇,立即遭到滅國! 趙國曾經大戰秦國五次,兩敗三勝;後來秦國又兩次攻打趙國,趙國大將李牧兩次都擊敗秦軍。後來趙王寵臣郭開誣陷李牧謀反,趙王中了反間計,殺了自己的將領李牧;於是秦軍殺進趙國,首都邯鄲淪陷,被秦國收編為郡縣!趙國能夠使用軍事力量對抗秦國,只可惜有始無終! 再怎麼說燕國、趙國的滅亡都是處在秦國併吞天下的後期,智囊和外援都少;戰敗亡國,是無可奈何的啊! 假如三國都愛惜自己的國土;而且齊國不和秦國結盟,燕國不派出荊軻刺秦,趙國不殺害抗敵將領;那麼誰輸誰贏,局面也還很難預料哪!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嚮,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唉!六國如果拿討好秦國的割地封賞謀臣,以侍奉秦王的恭敬禮遇奇才;互相團結起來,合力抗秦;我想秦國人應該會害怕得連飯也吃不下了吧! 可悲啊!仍然保有國力,卻被秦人的兵威恐嚇;割地不停,終至於滅亡!這樣看來:君王重臣可別只是被敵人的強盛形象嚇到而不敢謀求反擊啊! 六國與秦國都一樣只是周朝的諸侯國,固然軍力弱於秦,但還是有不割地好好對抗就能勝利的可能。回來看看我們自己:以今天宋國之大,不謀抗敵,倒是跟在六國後頭,繼續搞割地撒錢自取滅亡的手法;這樣的表現,比起六國當年,還更加不如吧! 說明: 蘇洵認為六國合力西向,不割地,不納貢,就可以救國敗秦。 然而網路上持不同看法的,也所在多有。 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這一篇: http://blog.xuite.net/shutter/home/24887120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