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學樂散記(M09):到了須上個別班的時候了
2013/12/10 10:04:16瀏覽8339|回應0|推薦13

山葉幼兒團體音樂班的優點

有些朋友或鄰居的小孩一開始就去上一對一的個別班,隔了半年一年,再見到家長時,就聽說她小朋友已經沒上音樂課了,因為沒興趣。

為何變成沒興趣?因為個別上課,一般就從認識鍵盤(或弦樂的弓弦)及識譜(這會包括樂理)開始教,可是幼兒還在「玩」的階段,生活以「感性」為主,理性的教學變成索然無味,小朋友不想去上,幾乎是理所當然。

而團體班(以山葉為例)的課程設計是在玩樂中學習,並不專注在鍵盤上面,另外還包括歌唱、律動。又因為有一群小朋友(六到八人)一起上課,小朋友的感覺是大家一起玩。

不過,話雖如此,仍然有超過一半的團體班學生半途而廢--大都在半年內就喊停了,留下的幾乎都上到先修班。團體班小朋友上不下去的主要原因是回家後家長沒給他複習,下次上課時跟不上進度,漸漸的自覺沒趣而中止。

團體班的缺點

山葉的課本裡也有節奏、節拍、調性、和聲的講解,可是因為小朋友才 4 到 6 歲,瞭解的生活上的口語原就不多,何況是音樂的術語。此時,小朋友以聽音為主,然後在鍵盤上,像學語的仿說一樣,複製他(她)聽到的「音樂」(是聲音的一種),當彈出來的聲音與老師或 CD 上的差不多時,小朋友就自認為「會」彈奏了。實際上,這裡面至少包含了兩個問題:

  1. 老師在教室裡直接教小朋友指法,而旋律及和聲是來自老師的教「唱」,老師唱給小朋友跟,不是小朋友自己看譜讀出來。於是,以舒帆為例,視譜能力薄弱。最近,在我的 PDCA 手法之下,漸漸認得從 #G (因為 A 小調的 V7 級和弦三音是 #G,第一轉位為低音)到 g2 (到現在學過的旋律的最高音)的音符在五線譜上的位置。
  2. 團體班學到的是「音樂的感受」,至於彈奏的技巧、如何「表達」音樂,根本不可能在教室裡做到--老師不可能給每一個小朋友一一指導!

音樂神童如何成為音樂(尤其是演奏)家

最近一連看了三本世界級鋼琴演奏家的傳記,包括:

  1. 郎朗的《我用鋼琴改變世界》
  2. 格拉夫曼(郎朗進寇蒂斯音樂學院時的院長)的《我為什麼要練琴》
    這本我沒詳細讀,因為,或許是原著者的故事情節編排比較鬆散,也或許是譯者的譯筆的關係,難以很順暢地讀下去。
  3. 露絲‧史蘭倩絲卡的《琴緣一生》

這三位大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都有一個懂音樂的老爸,也就是出生在音樂家庭裡,而更特出的是郎朗及露絲都有一個超級嚴厲的老爹。

更重要的,他們都從基礎功學起--彈奏的基本動作視譜能力(這當然是樂理了,例如:露絲在四歲時就能彈 24 個大小調的音階,不但懂和弦,包括終止式,還能依他人之意隨時「移調」)。

上個別課是一定要走的路--如果想繼續的話

上月買琴時,營業主任建議我最好去上個別班,因為團體班學不到技巧(事實也是,上段已簡要提到)。這位主任入行(銷售鋼琴)20 餘年,她說她看過無數的小朋友,認為舒帆在肢體(比較大的手掌、長長的手指、厚厚的指尖、活潑的個性)及智力上都具備(有可能成為)音樂家的條件,可是,一定要有老師的個別指導!

Something about 我

我退休後就買了周志鳳的《基本樂理》,可是看不下去,一直到陪舒帆去山葉上課,然後趁機問老師一些我遇到的問題,自己也看了不少書、DVD。因為年紀的關係(正如那位主任所言,大人心事多,要學新的事物的確困難。而且,不容懷疑的是體力的問題),我不可能學到跟舒帆一樣--經常彈錯音,讓帆在一旁哈哈大笑(之前還要給她打一下手心呢)。

可是,我大致瞭解音樂要如何學習,如何成長。

謹以此篇小文做為舒帆學習音樂 2 年 8 個月期中檢查的結論。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thena2007&aid=9844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