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7/31 09:26:34瀏覽1324|回應3|推薦12 | |
我常問自己:『一個中年男子在拿掉名片職務頭銜,少了薪水袋上印著數字的薄紙後,他還剩下什麼?』 我也很想知道,一個女人在失去丈夫和孩子的牽絆與仰賴後,她會考慮依著什麼信念過活? 是無盡的「空虛」嗎?──而空虛,不正是空間裡最大的滿與足嗎? 你在很小、很小的時候,為自己挖了個洞,設了個局。長大之後,你在自己構築的框界裡,侃侃而談自己這一輩子是如何專心融入,又如何脫身解離。你從小就有了自己創造出來的得失、邊界規矩,有了情緒,和不斷追逐和取捨的對象。 有人曾經拼了命的擠進牢籠,也有人掙扎著逃離出來。就像大部份的人在四十歲前對事業、愛情得失的在意,和六十歲後對老伴的嫌棄。 走了大半輩子的路,會不會最後變成一個不想要的結局? 老闆拍著你的肩膀說:『不錯,你很有潛力!』那是暗示你還差得太遠?或看到了你的希望?而我真正關心的,不是你有沒有能力改變?你當然有能力改變──只是,改變後的你,會成為更好的「自己」?還只是塑造了另一個符合「別人」標準的模型? 你努力蒐集所有證明自己想法沒錯的證據,而那些道理也就漸漸依著歪斜樑柱,建築了你的人生使命。 我也看到,當一個女人在職場,在家庭,直言挑戰男人的權威後,她會得到一個長久而冷漠的疏離;他吞下他的羞辱,她則收下了他喪氣後的餽禮。於是,男人開始避談失敗的家庭經驗、人際關係──他寧可與人分享愉悅的外遇經驗,頭頭是道的企管經營,談論不著邊際的球賽感言,和怎麼說都不會有錯的政治意見。 或許對某些熟年男子而言,每日傍晚必須歸返的靜巷巢窠,就像是拒之不絕的偏頭痛,終日纏繞在累積功成名就的大腦前葉,揮之不去。而此刻立身在鍋碗瓢盆前的家居女子,會不會也正想著同樣一件事情……? 我們低著頭在自己的框架中遊走,生著悶氣,尋求心理治療,等待奇蹟! 你來到心靈課堂之上,努力抄寫筆記,會不會也只是在尋找一個可以隔著柵欄向鎖匠傾訴的機會,而非真的那麼渴望自由,急於振翅? 你看了專家示範,也自己做了練習,卻在某個下著滂沱大雨的深夜,打電話給最要好的摯友:『什麼都沒有改變!』你在電話裡語氣肯定的表示:『那些課程,那些警世良言對我一點用處都沒有。』然後,你決定了結自己──無論你選了廚房裡那把十塊錢買來的水果刀,還是你一生信以為真的信念! 你長大了,可是你的思想卻還停留在當初的那個小小柵欄裡,一直都沒離開。 我好奇的是,你真的想離開牢籠嗎?還是,你只是想找到"為什麼我現在還留在牢籠裡"的那個別人的錯? 我們用別人的錯,解釋了自己為什麼一直做不到,就好像在自己架設的牢籠裡,抱怨鎖匠的無能,或是無情的置之不理──也許,證明自己病得很重,比證明自己會好起來,要容易些吧! 過於簡單易懂的生命哲學,往往因為看起來不夠權威,而讓人有了輕言放棄的藉口。如果你決定繼續守在自己當年設下的框框裡度此餘生?我一點都不會覺得驚訝。 你繼續不斷的抱怨碎唸,仍然會是旁人的困擾,但那將永遠不會是你的「問題」。 畢竟,你不早就習慣待在那裡面了嗎?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