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3/26 17:58:40瀏覽1094|回應1|推薦10 | |
你從仰慕者那捧回了風鈴般的掌聲 卻在批判者的鏡中看清自己 ──而你 會不會寧願伴著掌聲入睡 也從不想真正認識自己 主講人簡單自我介紹後,走下台問了大家一個問題:『在開始今天的課程之前,每個人都先想想看,你覺得你自己像什麼?』台下一陣騷動,『大家可以隨便舉個例子,然後形容看看,自己為什麼像那樣東西?』 『我像什麼呢?』我心想。 『通常官愈大,上課時就會坐得愈後面。所以,我們就先從後面開始吧……。』講師一反常態,直接向權威下手。 後排角落,百般不願被點到名的業務主管站起身來,用很無奈的語調說道:『我覺得我像衛生紙。』 所有人轉頭望向他,露出孤疑表情。『衛生紙?為什麼你會覺得自己像衛生紙?』講師順著他的話追問。 『因為我覺得我老是在幫人家擦屁股。』哈!現場一片嘩然。就在此刻,我隱約感覺到最後一排大人物們,不約而同地發出相同頻率的微微點頭。 ………… 這事雖然早已事隔多年,但我後來依然不時會對自己發出疑問:『我到底像什麼?』 有些時候,錯誤的問題只會引出偏執答案。 當年白雪公主故事裡的後母,就是因為問錯了問題:『魔鏡啊!魔鏡,請你告訴我,誰是這個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所以才會發生那麼多令人不愉快的事。如果當初後母換個方式問魔鏡:『魔鏡啊!魔鏡,請你告訴我,誰是這個世界上對自己容貌最有信心的女人?』我想,她會看到自己。 於是,「我像什麼?」好像變得不那麼重要了,「我希望自己像什麼?」才是我該自問的問題! 最近,直言傷了朋友。對方質問我為何這麼做時,讓我想起多年前另外一位朋友的抱怨。 突然,我希望自己像一面鏡子。 『鏡子從來不曾試圖跨越任何界線,它只是一面鏡子--就像哈利波特書中那面可以倒映出期望和恐懼的魔鏡一樣,只有當你願意掀開那道覆蓋著它的布簾時,你才會看到真正的自己。』我在E-mail上這麼回答朋友。 於是,當你聽我所言,看我堆砌的文字時,你將不會看到我的存在,你應當看到你自己;就好像當你佇立在一面鏡子前,你並非專注於那面鏡子,而是看著自己。 從我口中說出的話,對或不對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用了什麼過去的經驗來解釋這些話所代表的意義?而你以為這話中的含義,又對你造成何種程度的影響呢? 有個故事是這麼說的。 一對自助旅行的異國女孩投宿在中國鄉間的小旅館中,半夜三點,他們同時被浴室裡吵鬧的黑影驚醒! 中國女孩二話不說,拉著美國甜姐倉皇跑下樓來。老闆見狀急忙起身問他們怎麼回事? 中國女孩驚慌說道:『我們房間浴室裡有兩個紮著髮髻的清朝小孩。』 『妳也看到了嗎?』老闆轉身問站在一旁的美國女孩。 美國女孩聳聳肩,兩手一攤,說:『哦!我看到了米奇和米妮。』 我們會不會一直活在,由自己過去經驗所建構的想像當中? 你當然可以把我想像成中古世紀有著古典氣質的銅鏡,或是鑲在深暗衣櫃裡的單簿立鏡;而那,也可能只是你莫明的想像罷了。 鏡子,在衣櫃、在房間角落、在梳粧台上;當你想看見自己時,你起身向前,鏡子無法像錄音機那樣儲存記憶、也不能重覆播放;你只能記住某個瞬間,當再一回首,你便又瞧見了不同的自己……。 我記得,曾經有一隻凶狠的大狗對著鏡子咆哮,而我很清楚,牠不是在咆哮鏡子的凶狠。我也見過貓兒驚慌逃開鏡中的自己,那也絕非牠看到了鏡子的怯弱。鸚鵡搖晃著用那彎彎的啄敲碰鏡面,我相信牠肯定不是對那片塗了水銀的玻璃感到好奇。 如果我是一面鏡子,希望你可以因為與我的擦身,而發現你心目中,自己的樣子…… 如果文字像一盞夜燈, 也許我們可以在黑夜中多看見一點, 就算眼界所見,與白晝中經歷的感受不同, 那也沒有什麼關係。 你可以選擇隨時關掉這盞, 然後,打開屬於自己的那一盞.....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