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太上感應篇(54)忍作殘害。
2011/10/27 20:02:58瀏覽386|回應0|推薦0
 

太上感應篇(54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以惡為能。忍作殘害。陰賊良善。暗侮君親。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誑諸無識。謗諸同學。虛誣詐偽。攻訐宗親。剛強不仁。狠戾自用。

  「忍作殘害。」註解云:「此句專就物命上說」,專指殺生、害命。

  現在世間人幾乎聽不到聖賢的教誨,對三世因果的道理,幾乎完全不能接受。加之現代社會風氣崇尚功利,只求自身利益,不顧眾生死活。這些因緣使人們恣意殺害、食噉動物。而人的一生很短暫,所造的惡業,與眾生結下的冤仇,往往生生世世累劫都償還不清,因為這些行為大多出自於殘忍。

  又云:「諸善本於一慈」,一念慈悲是眾善的根源;「諸惡本於一忍」,心性殘忍而沒有顧忌,才會造作種種惡業;「去忍行慈」,此是聖賢、佛菩薩的功德之所在。我們學佛希聖希賢,就要從此處做起。

  何謂慈悲?何謂殘忍?善,有真有假、有偏有圓,若無智慧、學識就看不清楚。現代社會似是而非的事不勝枚舉,如果只相信自己的看法、想法,往往鑄成大錯。歷史上殺害千萬生靈的人,追究根本原因,就是只相信自己的看法。兩次世界大戰就是幾個人只相信自己的想法,讓億萬人受難,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我們今天雖然沒有他們那樣的權力、地位、威勢,但在日常生活中,如不求智慧,而隨順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同樣會造作罪業。因此,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可不慎!

  我們看到有些人,殺生來祭拜神明或佛菩薩。《彙編》云:「平等為佛,正直為神。」佛菩薩、神明「斷無因賄降福之理」。早年,我曾住在大溪香雲寺,每逢初一、十五,附近的居民就拿著豬頭、雞、鴨、魚、肉來寺內供養佛菩薩。如此祭拜佛菩薩、神明,是向佛菩薩、神明行賄,希望佛菩薩、神明降福給自己,世上豈有這樣的道理?佛菩薩、神明「斷無因賄降福之理」。

  社會上一些人當自己有所希求時,就到佛菩薩、神明面前去許願;還願時,他就殺生祭祀。這種願是惡願,實際上並不是佛菩薩、神明滿他的願,而是他命中註定本有的福報,與佛菩薩、神明沒有關係。而他許的惡願,造的惡業,一定會在未來或來生受到惡報。

  現代人往往只看到眼前,而沒考慮後患。中國古代管理國家、政府的人,往往考慮的很長遠。帝王思考千年萬世,希望他的政權永遠鞏固,子子孫孫綿延不絕。宰相至少要想到五十年、一百年之後的影響。讀書明理的人,即使沒有作官的平民,也會為自己的後代子孫著想,也會為歷史的使命著想,想得也很遠。

  佛法講善惡,不限於當前。現前是善,後世不善,就不是真善。現前雖然未必盡善,但對後世眾生有利益,這種事更值得做。現代人很少有這種智慧,往往沒有能力辨別善惡。原因就是不讀聖賢書,不讀史書,特別是不讀中國歷史。中國史書記載的史實,在在說明善惡報應的道理。歷史是一面鏡子,讀史書可以增長見識,使我們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常讀聖賢書的人,就可以避免許多過失。經學是智慧,史學是見識。

  聽說在中國大陸,常常有人把小女孩丟棄到寺院庵堂、佛教道場,有的寺院一年可以撿到十幾、二十個。所以,中國佛教道場應當辦育嬰堂,悉心養育這些棄嬰,從小用聖賢的教育教導她們。普通小孩的教育,多由父母作主。這些小女孩的教育,育嬰堂可以安排聖賢教育的課程,自行聘請老師,教她們倫理道德、因果報應和心性的大道理。將來她們長大了,有兩條出路:一、結婚,她們是賢妻良母,會為社會培養下一代人才;二、出家,她們是社會的好老師。希望他們因勢利導,把這件事做好,功德無量。「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們不但要救她,而且要養她、教她,這是真正為國家、為社會、為佛法、為眾生培養人才。這就是行菩薩道。

  而一切眾生都「貪生畏死,愛親戀舊,知疼覺苦」,牠們與人類完全相同。我們看到小動物,會不會動念:「過去生中自己也曾和牠一樣。這一生如果不能往生西方,來生、後世和牠一樣的機會還很多。」這樣的念頭就是「始覺」,開始覺悟,警誡自己不敢造業。

  我們過去生生世世,曾經做過螞蟻、蚊蟲、蒼蠅,曾經墮過地獄,做過餓鬼,也曾經做過天王,總之曾經受過種種身,都是一場夢。因此,我們對一切動物要有慈悲心,愛護牠,照顧牠。我們要想到,自己與牠沒有差別,只是身相不一樣,生活方式不一樣而已。

  真正覺悟的人,「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道」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源」就是根源、因果轉換。「左右逢源」指事物的根源、因果,並不在遠處,就在自己的左右,歷歷分明。當今世人探索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答案其實就在眼前。唯有見道、證道之人,才能明瞭。

  佛經講,一切眾生無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凡是動物,被人抓到時,知道自己要被屠殺,要食噉,那種痛苦、可憐的狀況,與人有何兩樣?而人雖有眼睛,卻沒有見到;雖有耳朵,卻沒有聽到;雖有心思,卻沒有體會到。人們任意宰殺動物,以滿足自己的食慾,結冤造業,無過於此。

  註解舉出幾個歷史上著名的公案,古代的讀書人大多熟知。王克殺羊待客,羊在客人面前跪下來流眼淚。看到這種情形,他還忍心殺羊吃肉嗎?動物只是不通人類的語言,無法表達,牠們的靈性其實和人沒有區別。我們絕不能殺害牠們,「天道好還」,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所以,護生、放生,不食眾生肉,功德最大。

  不僅動物有靈性,樹木、花草也有靈性。我們愛護這棵樹,這棵樹就長得特別好。它會回報於人,供我們欣賞。我們愛護這株花,這株花就開得特別美,似乎與我們有情感的交流。不僅花草有感情,連石頭、礦物也都有感情。《華嚴經》云:「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古代也有「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典故。

  註解中羅列種種例證,都是在苦口婆心勸勉我們「不可殺生」。

  慶生不可殺生,因為慶祝自己的長壽,反讓別人短命,於情於理都相違。用這種方式慶生,會使自己的壽命不增反減,還有來生的苦報,以及與這些眾生結下的冤業,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祭神不可殺生。世人在喜慶時,往往殺生祭神。佛說,殺生祭祀,善神都會遠離,不願承擔這種罪過,因為那些眾生是為他而殺的。唯有一些凶神惡煞才會毫無忌憚,接受血食的供養。所以,祭的人和受祀的神明,都會因此而墮落惡道。

  喪事不可殺生。「喪以哀為主」,故宴請賓客以素食為佳。祭祀不可殺生,如果殺生祭祀先靈,《地藏經》說:亡人不但不能得福,反而要加重罪業,增加苦報。

  拜佛、許願更不可殺生。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豈能殺害眾生去祭祀佛菩薩?

  結婚、宴會、請客不可殺生,也不可從事殺生的行業。我們必須有正當的營生事業,賺錢與否是命中註定的,無論從事何種行業,都不會改變的。

  奉養父母不可殺生。素食中的養分已經攝受不盡了,何必殺害眾生?我年輕時,有幸遇到佛法,我讀到《了凡四訓》、《感應篇》,對這些道理深信不疑。我在二十六歲就發心吃長素,至今已素食五十年。我的身體狀況不比別人差,精神很好,每天講經兩個小時。誰說「素食沒有營養,素食不健康」,我們就請他看看出家人,他必定會改變觀念。

  養病不可殺生。愛護一切眾生的生命,自己才能得健康長壽,因為無畏布施是健康長壽之因。

  法會祭神不可殺生。道教「法會」的儀式中,有的用三牲祭神。而正直聰明之神,正神會貪圖血腥的祭祀嗎?

  年節不可殺生,榮慶不可殺生,餽贈不可殺生,餞別不可殺生,種種例子,不勝枚舉。希望同修們能舉一反三。

  一些同修喜歡養寵物,而養金魚要餵以小蝦、小魚,養鳥也要餵以小蟲,這就殺害許多小動物,就有殺業。養寵物是一種嗜欲,佛教導我們,要把愛欲、嗜欲完全斷除,才能恢復清淨心。我們每天念迴向偈:「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如果真正發心報恩、濟苦,就要從愛護一切眾生,絕不傷害一切眾生開始落實。

  註解引黃魯直的一首頌:「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苦惱從他受,肥甘為我須。莫教閻老斷,自揣看何如?」我們自己是個肉身,動物也是個肉身。動物與人只是名稱不同,肉體、靈性都是相同的,牠們同樣貪生怕死。而人的殘忍,往往超過禽獸。老虎、獅子吃飽之後,小動物圍繞在身邊,牠們都不予理會,絕不傷害,而人們不吃時也想殺害牠。人如果沒有受過教育,不知理義,古人所謂「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有何差別?我們殺眾生,吃眾生肉,不需要閻羅王斷案,自己想想就能知道,應當受到如何處置了。

  唐朝呂洞賓說,要想長壽,「戒殺、放生而已矣」。這是因果循環的真理:牠死時,你去救牠;你死時,天就救你。

  又引祁奚度的話:「一體本具體之體,眾生即吾生之生。」這是佛與大菩薩的境界,虛空法界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一切眾生就是自己。

  「八珍羅前,盡屬呼號怨業」,宴會的時候,桌上擺的雞、鴨、魚、肉,都是冤業遊魂,明眼人一看,豈敢下嚥?牠不是心甘情願的供養你,而是力量抵不過你,被你殺了。你今天吃牠,這些冤魂都圍繞著你。現在你走運、氣旺,牠不敢侵犯你;一旦你運氣衰了,這些冤家對頭就找上你了。

  廣化法師出家之前是軍人,管軍需,用錢很方便,每天吃一隻雞。以後,他學佛出家,持戒精嚴,是難得的一位好法師。他說:「有一天洗澡時,看到浴室內有很多雞,到處亂飛。」他為躲避而跌斷腿,殘廢了,先用柺杖,後用輪椅。他對我講:「我過去吃太多雞,這是因果報應,重罪輕報。」法師臨終時,走得很不好。

  佛法講「同體大悲」,把一切眾生看作「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怎麼能吃牠們?只要我們念頭一轉就覺悟了,肉食的習氣就不難斷除,殺害眾生的動機就能斷了。

  諺語講:「人生在世,不如意十常八九。」為何不如意的事如此之多?是果報。我們過去生中沒有善待別人,今天才遭受種種果報。如果我們以善心、善意、善行,對待一切人、事、物,一生就會事事如意,時時處處得到貴人相助。如果我們愛護一切動物,天地神明也會保佑我們。

  「冤家宜解不宜結」,冤業總要化解。欠命的要還命,欠債的要還錢,要心甘情願的還。無論遇到什麼惡緣,都不怨天不尤人,從心地做一番轉變,轉惡為善,轉迷為悟,以此化解惡報。縱然有定業,重報也會轉輕,輕報就會化解。

  最重要的是一念真誠之心,真誠能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真誠能感動天地神明。我們過去做錯事,造下罪業,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回頭、不覺悟。古人言:「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由於過去沒有讀聖賢書,父母沒有教導我們,老師也沒有教導我們,因此我們所造作的一切惡業,都可原諒,正如《無量壽經》所說的「不足怪也」。今天我們讀聖賢書,聽聞佛法之後,必須覺悟、悔改。如果不肯回頭,仍然繼續造惡業,就是罪上加罪,無可救藥了。

>>>續載中

  (此《太上感應篇》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9/5/11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網站>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212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5784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