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太上感應篇(51)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2011/10/24 07:39:36瀏覽365|回應0|推薦0
 

太上感應篇(51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

  此講布施。布施達到真正圓滿的境界,依佛法講是「三輪體空」。此是三輪體空的前方便,即初步落實。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此是三輪體空的前方便,即初步落實。註解說:「施恩求報,貪心未忘。與人追悔,吝心未化。貪而且吝,君子不為。」

  佛教導我們,用布施的方法拔除自己的慳貪。若有求報、後悔的心念,慳貪煩惱就不能拔除。

  眾生無始劫來煩惱習氣很重,如能布施,已屬不易。求報、後悔,這是常見的現象。有一位居士捐出一處講堂,多年後,他很坦白的告訴我,他曾經後悔過。但由於天天聽經,逐漸明白道理後才心安。

  財,愈捨愈多。捨是因,財多是果,因果必定相應。布施體力,自己的身體就更健康。布施智慧,幫助別人解除疑難,自己就會增長智慧,常常有好的念頭、思想、見地。佛陀天天講經說法,布施智慧,教人破迷開悟,所以他的智慧很高。若自己有點特長,唯恐別人學去,這種人沒有智慧。

  很多人送書給我,我先看版權頁,若印有「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我就不看這本書。為什麼?作者的心量太小了,能寫出什麼好內容?真正有智慧的人萬緣放下,不會保留版權。

  人以財物幫助別人,內不見能施之我,外不牽掛接受布施的人,亦不著所布施之物相,稱為「三輪體空」。諸佛菩薩以清淨、平等心,行財法無畏布施,所施雖少,得福甚大。何以故?稱性。若能稱性而修,「則斗粟稱無涯之福,一文消千劫之災」,布施一斗米,得無量無邊的福報;一文錢的施捨,能消千劫之罪業。凡夫布施一塊錢,果報可能只是一塊錢,也無法消災免難,原因何在?心不清淨,即使布施得再多,依然與性德不能相應,故得福甚少!

  佛門講:「施一得萬報。」「萬」是形容詞,不是數詞。清淨心布施的果報,何止一萬倍!有些人錯會了意思,以為佛門的生意好做,一本萬利。他意在圖利,心量窄小,布施的果報就很有限。

  「追悔」是一個大關鍵。若做了惡事而後悔,很好!惡念會漸漸止住。若行善而後悔,善念的根就斷了,以後再也不會修善了。

  註解講「心施」。諺語說:「心有餘而力不足」,自己雖然沒有能力布施,但應常存布施之念、助人之願,即心施之淺義。深一層講,心即真心,教別人了解真心,使他的真心也因你的演說而有所啟發、開顯,這是心施的真義。這是最難的,而功德無有止盡。

  出家人只要認真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就是心施。出家人的本分工作是「為人演說」。「演」指表演,自己的言行舉止、處事待人接物就是表演。「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說」指講經說法,為眾生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

  佛法不是只說不行,佛法是解行相應,解行並重。我們行布施,一定要以佛法為主,不以財物為主。但是,出家人若接受了別人的財供養,應立刻轉手布施出去,絕對不能積財,否則會產生流弊,增長貪、瞋、痴、慢等煩惱。

  無私的布施,無條件的布施,果報就殊勝。如果布施時附帶條件,果報往往不如意。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美國對世界各國廣行援助,但都附帶條件,結果受惠的各國都紛紛埋怨美國人。什麼原因?美國人施恩求報。如果美國人布施而不求報,世界各國人民都會感激美國。美國人與外國交涉時,常會強調「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有此癥結,無論用什麼手段,都解決不了問題。唯有首先考慮符不符合他國的利益,問題才能真正解決,美國才能獲得最殊勝的利益,才能領導世界。

  當今許多國際紛爭解決不了,什麼原因?相關國家考慮的首要問題是「對自己的國家有沒有利益」,而不顧別國的利益。於是各國爭相發展新武器,發動戰爭。如果念頭一轉:「既要符合本國的利益,也要符合他國的利益。」紛爭就容易解決了,不必搞軍備,也不會有戰爭。如果用這些財力、物力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就能使社會安定、世界大同,每個人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

  心量一定要拓寬,絕不能只想到自己的利益,而要想到地球一切眾生的利益。釋迦牟尼佛更高明,他想到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的利益。如果只考慮地球的利益,沒有為其他星球的眾生著想,將來還會有星際戰爭。這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是佛法的真實智慧。

  眼光一定要放遠,否則就無法解決廿一世紀的難題。當今,人們的思惟與活動空間不相符,人們的活動空間已經遍及全世界,還躍躍欲試向太空拓展,而人們的思惟卻依舊局限在自己的小團體。於是團體與團體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產生了許多過去所沒有的猜疑、誤會、矛盾。

  從前沒有這些問題,是因為過去的交通不方便,資訊不發達,彼此不相往來。過去,人們生活的空間小,有些人一生都沒有離開過他的縣城。他只要考慮他的鄉鎮、他的縣城,就足夠了。現代人的生活空間是整個地球,人們的思惟必須與實際狀況相適應,以整個地球為著眼點,爭端才能解決。《華嚴經》所講的華藏世界的佛菩薩、眾生的活動空間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他們所想的範圍是虛空法界。

  不求報、不追悔是智慧;幫助別人而附帶條件,就是沒有智慧。註解引《金剛經》云:「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這個境界比不求報、不追悔更高。「無所住」是完全不著相,真正做到三輪體空。經文又云:「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我們施恩予人,若存有「我施恩」的心念,就著相了。著相是三界六道的善因,與性德不相應。

  假若我們以善心善行幫助別人,對方反而欺騙我們,我們仍舊要以善心善行待他,決不能因為被他欺騙了,就不再理他。如果不再理他,說明自己還是起心動念,還是落在分別、執著上。但是,別人誠意對我們、還是欺騙我們,自己不能不知道,不知道是糊塗。樣樣清楚,而始終以真誠心待人、幫助人,這才是菩薩行。

  有位同修問我:「朋友來借錢,要不要幫助他?」我回答:「你如果有能力,就要幫助他。但是要記住,借給他的錢,就當作送給他。將來他還你,你就歡喜接受;如果他不還你,你不要再提起此事。」如此,你與朋友的交情愈來愈厚。如果你想要他還錢,甚至還要去討債,即使現在是最好的朋友,將來也會反目成仇。

  因此,盡心盡力幫助他人,養成自己的厚道,後福無窮。若常如是做,你在社會上就建立公信力,以後做事就有很多人擁護、幫助。你幫助別人是修因,別人幫助你則是果報。

>>>續載中

  (此《太上感應篇》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9/5/11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網站>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 209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577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