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太上感應篇(48)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
2011/10/21 07:37:52瀏覽487|回應0|推薦1
 

太上感應篇(48)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

  「受辱不怨」是指無瞋,這是真實的德行。自古以來,中國人非常看重「辱」,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士」指知識份子、讀聖賢書的人,他們寧可被殺頭,也不能忍受侮辱。

  「六波羅蜜」翻譯成中文是「六度」,其中有一項是「忍辱」,佛語的原意是忍耐,而譯經的大德們鑒於中國人的習尚,把侮辱看得非常重,所以在「忍」字後面加了「辱」,譯成忍辱。連辱都能忍耐,還有什麼不能忍耐?世尊教學的總原則是應機說法,此譯法適合中國人的根機。
「忍」是修學成功的必要條件。《金剛經》云「一切法得成於忍」,古人說「小不忍則亂大謀」,世出世法成就的大小,視忍耐功夫之高低。忍耐功夫高,成就愈大;忍耐功夫低,成就愈小;不能忍耐,則無成就。諺語云:「看得破,忍不過。」明知還要故犯,就是因為忍不過,所謂「知道而做不到」。

  「怨」是怨恨。一般人受到侮辱,縱然能克制、不報復,但怨恨的念頭還是存在。這種怨恨的念頭是將來報復的業因,假若這一生讀聖賢書,忍過去了,沒有報復;來世遇到了,難免會發作、報復。《文昌帝君陰騭文》中,文昌帝君敘說自己報恩、報怨的往事,慘不忍睹!若不是遇到佛法,他也很難覺悟、很難回頭。

  因此,佛菩薩、聖賢人教導我們,要常常想著別人的好處,不要記別人的惡;常常念別人之恩,不要記別人的怨。這兩句話很重要,要是能真正做到,則生生世世享福,也得到許多人的愛戴和幫助。

  侮辱是外境,如心中有瞋恚,一遇外境,立刻發作,於是有意無意中,就會與人結下深仇大恨。當對方有能力報復時,自己就招架不住了,甚至招致殺身、滅族之禍。我們對人尤其是對惡人,對心量窄小之人,一定要謙虛、恭敬,不要結怨。

  普賢菩薩教導我們要「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若能做到這十六個字,一生受用不盡。無論對任何人,我們都要謙虛、恭敬,絕不能傲慢。因為我們比不上任何一尊佛、一尊菩薩,甚至任何一位阿羅漢、須陀洹也比不上,還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常常與佛菩薩相比,自己的傲慢心就能漸漸減少,自然而然會謙和。

  「自卑而尊人」是整部《禮記》的精神之所在。孔子教導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要謙下,要尊敬別人。我們從《論語》記載中得知,孔子接見任何人時都謙和。讀佛經也看到,釋迦牟尼佛無論會見任何人,態度都是謙和的。世出世間大聖大賢尚且如此,我們何德何能,有什麼值得驕傲的?

  受辱不怨確實很難做到,但是必須做到。為什麼?與自己的切身利害關係太大了。「怨憎會苦」就是由於不能忍耐,從小怨結成深仇大恨,可是偏偏有許多人忍不過。

  我在抗戰勝利後,在南京就學,班上有一位同學叫做白振寰,人很有修養。那時,我年輕好勝,也確實得到老師們的關愛和同學們的尊敬,是學生領袖。而我最瞧不起白同學,時常給他難堪,侮辱他。他卻一點都不生氣,而且在背後對我總是讚歎,從未說過我的任何壞話。一個學期之後,我被他感動了。他用身教教導我,我對他非常佩服。

  我學會了這一套忍辱的本領,受益良多。在任何場合中,人家無禮,當面侮辱我、罵我、誹謗我,我都能若無其事。你要罵,我就讓你罵,絕不還口,等你罵累了就不罵了;你要打,我就讓你打,絕不還手,等你打累了就不打了。

  所以,我的同事罵我、打我,三天之後,他們就買了禮物來看我,向我道歉。他們比我高明,很快就感動回頭了,我是經過一個學期(四、五個月的時間),才被白同學感動,可見我很難被感化。

  因此,若能忍,不但不吃虧,而且佔大便宜。他們侮辱我,對我的好處太大了。我的考績列為第一,都得益於他們。在公司行號中,如果你能忍辱,老闆會認為你有涵養而賞識你,同事們也會尊敬你。當有升遷的機會,上司都會優先想到你。這是誰幫助你的?就是侮辱你的人幫助你的。如果你不能忍耐,要爭、要吵、要鬧,對自己就造成重大的傷害。

  忍辱的花報在這一生,來世的果報更殊勝。你的冤家對頭都變成朋友,都變成熱心幫助你的力量。你無論做什麼事,都容易成就。所以,佛菩薩教導我們,寧捨生命也不與人結怨。生命算不了什麼,捨身受生是一切眾生都不能避免的,而且人生在世的時間短促,百年彈指即過,為何要與人過不去?因此,要與人為善,絕不與人結惡緣。

  他人惡意對待自己,不要一味的責怪對方的錯處,一定要回頭反省:「他惡意對我,為何不惡意對別人?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對?是不是自己言語不慎,無意中得罪了人?」他人對自己的態度不好,那是應該的。因為自己造下不善的因,應當接受這個果報。縱然自己這一生沒有與他結怨,或許是前生結的怨。我們不報復,這筆舊帳就勾消了。如果事事都把責任推給對方,事事都責怪別人,就是重大的過失。若自己冷靜的想想,心就能平靜,就能生智慧。

  忍讓最重要!特別是對小事,更不可計較。重大的侮辱都不應計較,何況細節小事。對於怨結,一定要用智慧、慈悲去化解。人,沒有不能感化的;不能感化他人,是自己的德行不夠,智慧不夠。

  譬如,舜王的家庭環境是惡劣到了極處,他都能忍耐。他最大的長處,就是不見他人的過失,只見自己的過失。他能成為大聖,原因在此。他能感動他的父母,感動他的鄰里鄉黨,最後感動了國王。堯王聽到他的事蹟,就召見他,並將王位讓給他,把兩個女兒嫁給他。中國的《二十四孝》中,舜王列在第一位,他何以能受到如此高的尊崇?就是自己反省,一切過失歸自己,這也就是六祖大師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古今中外的領導人選擇助手、幹部時,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是「忍耐」。一個人雖然有才華,但凡事不能忍耐,就不能擔當重任。反之,一個人雖然才華欠缺一點,但是能忍耐就可擔當重任。能忍耐的人,頭腦清楚,心思不亂,就生智慧。

>>>續載中

  (此《太上感應篇》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9/5/11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網站>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 206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5762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