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0/19 07:26:54瀏覽290|回應0|推薦0 | |
太上感應篇(46)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不彰人短。不衒己長。遏惡揚善。 這是老生常談,但與做人、修養的關係極大。 「不彰人短」。世人一生中最大的過失,就是喜歡批評、攻擊別人的短處,這是最損陰德的。造口業時,只圖一時快意,沒有想到將來果報的慘烈。《地藏經》說的「拔舌地獄」、「火鑊地獄」,就是這類罪業的果報。但現代人往往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加上社會風氣的影響,內有惡因,外有惡緣,就容易造下這種罪業。 註解云:「人之有短,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這是古代的社會體制,現代人很難體會。古人對於稱呼非常講求,錯亂不得,這是倫理的基礎。中國從漢朝至清朝,始終維持禮制,「以禮治天下」。 中國古人的名字很複雜,有名、字、號等。古禮中,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成年了。他的同輩-兄弟、朋友、同學為他祝賀,同時送給他一個「字」。從這天起,只有父母 對有道德、有學問、有貢獻於國家、社會的人,連字也不稱,另外給他起個「號」,稱號表示更加尊敬。古代對出家人也用這種稱法,譬如隋朝智者大師的法名是智顗,人們不稱智顗,而稱「智者」,這已經是很尊敬了。如果表示極尊敬,則稱他為「天台大師」,因為他住在天台山。 所以,對一個人稱字是一般的尊敬,最極尊敬是連號也不稱,而稱他的地名。譬如李鴻章,鴻章是他的名,他做到宰相,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人們連他的字、名、號都不稱,稱李合肥,因為他是合肥人。這不但對他尊敬,連對他的家鄉都尊敬,這是整個合肥人的光榮。 所以,聽到別人說是非、說長短,如同聞父母之名,只能聽不能說。批評別人是造口業,為什麼?多數人只會聽信謠言,而不查證事實真相。古人講「謠言止於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才懂得如何辨識謠言。可是有智慧的人太少,沒有智慧的人太多,以致於以訛傳訛造下罪業。 而且人們對他人的批評也未必正確,即使是正確、是事實,也都不應當說。如果不正確的,豈不是冤枉人!冤枉人所造的罪業很重。假若你的批評對社會沒有影響,罪過尚小;若對社會有很大的不良影響,罪過就大了。如果誹謗三寶,讓信眾退失道心,就要墮地獄。隨便談談,一時快意,就招來阿鼻地獄的罪業,豈可不慎! 評論一個人的是非、得失,相當不容易。因為觀察一個人,即使對他的各方面都看得很清楚,仍然不敢下斷語。古人講「蓋棺論定」,只要他還沒有死,都不敢作論斷。為什麼?縱然他一生造惡,只要臨終懺悔,改過自新,他還是好人,念佛依舊能往生極樂世界,依舊能作佛、作菩薩。可見斷定一個人的是非、得失,多麼困難!古人的傳記都在本人過世之後,由後人撰寫。一個朝代的歷史,也都在這個朝代滅亡之後,由下一個朝代的人來撰寫,可見論斷之難! 許多佛菩薩、聖賢在世間應化,他們的種種作為往往有很深的意義,但是凡夫很難看清楚。《華嚴經》上說到有些菩薩似乎有很多缺點、過失,譬如甘露火王的瞋恚,勝熱婆羅門的愚痴,然而那是菩薩的作為,他們是用某種特定的方法度某類特定的眾生。我們不知底細,豈可隨便批評!十一面觀音的面容各不相同,有的很慈祥,有的也很凶惡,但那是表法,表示面孔千變萬化,對什麼人就現什麼面孔,而菩薩的心地仍是真誠、清淨、平等、慈悲,永遠不變。 修行最重要是修清淨心,如果常常夾雜著是非、長短,心如何能清淨?如果常常說是非,口業就造得很重。不僅心不清淨,將來的果報也很嚴重。如果所造的口業對別人、對社會有大的傷害,就可能由拔舌地獄轉到無間地獄。《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的主旨,就是教導修行人應當深信因果,斷惡修善,尤其是不造口業,常常保護自己的清淨心,保住自己的厚道,如此即使道業不能成就,也是人天善人。 註解進一步說:「耳亦不可得聞,則更上也。」對於別人的過失,不但聽了不能說,最好是連聽都不要聽,因為聽了心地會被污染,所以聽到別人講是非要趕快離開。 曾有人誹謗我,說我的是非。一些同修拿著錄音帶或者文字記錄給我,我從來不看、不聽。我不希望在自己的阿賴耶識中,落下不好的種子。別人造謠生事誹謗我們,這是冤家,冤家宜解不宜結。我們只記別人的好處,不記別人的缺點;只聽別人的善言、善行,不聽別人的惡言、惡行。這不僅是修清淨心,也是修自己的厚道。我願意保持一個最佳的印象-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是善人,人人對我都有恩德。縱然有人說我一些閒言閒語,那也是他的誤會,或者是他聽信了謠言,而不是他的本意。我何必掛在心上!何必讓自己的清淨心中,染上一個污點! 對於無根的謠言,關乎自己利害的,也一概不理會;關乎眾生利害的,如果沒有什麼大害,也不必去理會;如果有大的損害,則要用智慧來處理,不可感情用事。要懂得一個大原則-與人為善。佛經說得更透徹,「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既然是過去的父母,就要以孝順心對待;既然是未來諸佛,更要以恭敬心對待。以孝順心、恭敬心對待一切眾生,由此成就自己的善業,成就自己的清淨、平等、覺,這才是真正學佛。 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說是非、造謠言、心行不善之人,如何能去?他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這個法門不靈,而是他自己的條件不符。 註解引用了很多實例,譬如宋朝的韓琦、王素、文徵明,這些人都有度量能包容。所謂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若把別人的小過失渲染成大過失,把人家一生的前途斷送了,這個因果背得很重。受害人心中不服,必定報復,而報復或在今生,或在後世。所以,要容人之過,讚歎別人的長處,培養自己的道心。真正有道心之人決定沒有災難,決定有佛菩薩護念,有護法神保佑。 古人看到同學、朋友有過失,選在沒有第三者時規勸。如果規勸兩次、三次,對方都不聽、不改,就默擯不再理會。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之多,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團體。這個團體並沒有現代化的組織形式,卻如此嚴整,原因就是每個人都遵守「六和敬」,都修「五戒十善」。弟子們雖然有過失,但由於天天聽佛講經說法,所以都知道自新、懺悔。我們從未聽說釋迦牟尼佛開除學生,因為佛陀現身說法是示現究竟圓滿的智慧。 「不衒己長」。自己有長處、優點不應炫耀,不應張揚。現代人常說「值得驕傲」,就是炫耀自己的長處,於是那一點點的福報立刻就報掉了。因此,自己有優點,應當韜光養晦。 人活在世間,都有本份的工作,把本份工作完成是應當的,有什麼值得驕傲?做得不好就是過失,就是罪業。我們學佛、行善都是自己的本份,有什麼值得炫耀?真正做好本份的工作,面面俱到,相當不容易。「人貴自知之明」,應當量力而行。遇事時,自己一定要先想一想,以自己的智慧、能力能否處理好,能否做得圓滿,能否利益社會大眾?如果能,當仁不讓,應當去做;如果不能,不可強求;如果強求,就是《地藏經》所說的「起心動念,無不是罪」。 我一生沒有做過領導人,我不建道場,不做住持,不敢管人,不敢管事。為什麼?我知道自己沒有能力,也沒有福報,如果做不好就有罪過。所以,我不強求,只希望寡過而已。看到別人做,我歡喜,從旁協助。「凡做領導人,命中要有官印」,這話也不無道理!我了解自己,所以一生服從領導,做自己本份的工作。遇到佛法之後,我的事業就是講經說法,宣傳佛教的教義。因此,自己有心、有願、也有緣,世出世間法都要有善因、善緣,才有善果。 佛教導我們要修清淨心,但想要心地清淨,則必須省事,若事情太多太繁,必定得不到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心不清淨就不能往生,事業做得再善、再輝煌,也都落在人天福報。《六祖壇經》說「生死事大,福不能救」,建道場是修福,講經說法也是修福,度眾生還是修福,這些都不能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在佛門領眾極為不易,唯真正有智慧、有德行之人才能領眾。尤其是現代的大眾,每個人的意見都很多,如果自己沒有真正的德行,不能令大眾敬服,障礙就在所難免。 「遏惡揚善」。註解說:「凡人之惡,原非性成。習染既深,滔滔莫救。或明知故犯,或不知誤為。究其成,造下彌天罪案。原其始,止因一念差遲。」 《三字經》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性本來是善的,此善非善、惡之善,善、惡之善是第二義,非第一義。佛法講,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同一心性,而造善、造惡都是習性。孔子說「性相近」,講的是本性,一切眾生的本性都相同。孟子主張性善,荀子主張性惡,性善、性惡是相對的,不是人的本性,而是人的習性,所以是「習相遠」。 諸佛菩薩明心見性,不但沒有造惡的念頭,連行善的念頭也沒有。為什麼?習氣斷盡了。行善、造惡都是習性,這種習性不是一生培養的,而是無始劫來生生世世養成的習慣。一般人以為這是天性,只有徹底覺悟、明心見性的人才知道,天性中沒有這些善、惡習性。習性從何而來?「習染既深」,來自無量劫的薰習。凡夫不能作佛、作菩薩,就是被習性障礙了。註解稱為「習染」,就是無量劫的習氣染污了自己的真性,於是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造罪時,或許自己知道,明知故犯;或許自己不知道,無意間造下罪業。但無論你知道與否,追究其根源都是「一念差遲」,也就是佛家講的「一念迷惑」。 世出世間的聖賢教我們改過、回頭,從何處回頭?從習染回頭。回頭從何處下手?遏惡揚善。此四字的含義無止盡。對惡,要用力制止,不但要控制住惡的行為,連惡的念頭都不能生起,因為惡念不是無明就是妄想。這些念頭害我們生生世世在六道中受苦受難,苦難不是別人給我們的,而是自作自受,是自己起心動念與自性不相應。如果與自性相應,自性中沒有善、惡,自性是清淨的。因此,不但惡念傷害我們,善念也傷害我們,惡念感三惡道的果報,善念感三善道的果報,三善道與三惡道都是六道輪迴。 禪宗教人「莫思善,莫思惡」,要將善念、惡念統統斷除,本來面目就現前了。菩薩示現在六道度化眾生,「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善念、惡念均無就是不住生死;菩薩度化眾生的方法有善、有惡,就是不住涅槃。但菩薩度化眾生的方法,要依據眾生的根性,對於根性善良的眾生,就用善法度他;對於根性不善的眾生,就用惡法度他。菩薩度眾生所做的善事、惡事只是事相,沒有動心;事相是教化眾生的手段,不是目的。大聖大賢的心地永遠是清淨、平等、覺,是非善惡的念頭早已斷盡。凡夫無始劫以來的習染,必定一時斷不掉。古德講「理可頓悟,事須漸除」,如果懂得道理,很快就能覺悟,但習氣不是馬上就能斷的,需要持續努力逐漸斷除。 斷習氣的方法,首先要把惡的念頭、行為控制住,不讓它發生。這個「惡」是指念頭,妄念才起,立刻將「阿彌陀佛」佛號提起,第一念無論是善念還是惡念,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這個念頭把其他念頭換過來,這就是「遏惡」,這個「惡」就是指念頭。這是從根本修。 凡是惡的行為,對人、對社會、對眾生有不利影響的,絕對不能做。人們造惡無非是想自己得一點利益,其實這一點利益很微薄。古人說,即使枉殺一個人,就可以做皇帝,我們也不能做。 他人犯罪自有國家法律制裁,我們不是執法人員,沒有權力制裁他。執法的人制裁他,沒有罪業;我們去懲罰他,就有罪業。如果他人造作的罪業很大,受害的是社會、是許多眾生,我們可以向執法機關檢舉他。所以,凡事要用高度的智慧,決不能感情用事,合情、合理、合法就是佛法。 修正自己的錯誤行為,稱為「修行」。修行是無止盡的,為什麼?我們是凡夫,行為總會有錯誤,有錯誤就要修正。即使修成等覺菩薩,還要修行,因為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那就是他的過失。到如來果地完全沒有過失了,修行才功德圓滿。等覺菩薩尚且要修行,何況我們凡夫! 我們從何處修?從「斷惡修善」下手。道家說「遏惡揚善」,佛說「止惡行善」,儒家說「隱惡揚善」,我們見人之惡要懂得隱諱,絕口不提。不但口不能言,最好不放在心上,如此心才會清淨。心不清淨就不生智慧,會生煩惱。以煩惱的心學佛,無論如何也學不像;以煩惱的心研究經教,無論如何也研究不通。所以,見人之善要讚歎,要勉勵大眾行善。 >>>續載中… (此《太上感應篇》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