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太上感應篇(59上)受恩不感。念怨不休。
2011/11/01 07:40:41瀏覽572|回應0|推薦0
 

太上感應篇(59)上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是非不當。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諂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輕蔑天民。擾亂國政。賞及非義。刑及無辜。殺人取財。傾人取位。誅降戮服。貶正排賢。凌孤逼寡。棄法受賂。以直為曲。以曲為直。入輕為重。見殺加怒。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彙編》云:「一飯之恩,古人必報。報即無力,心必銘感。念茲在茲,不可或忘。」佛菩薩、古聖先賢教導我們,要常常想著別人的好處,不要記著別人的惡處;要常常念別人的恩,不要念別人的怨。我們如果真正做到,則生生世世享福,生生世世得到許多人的愛戴和幫助。

  《大智度論》曰:「受恩不感,甚於畜生。」受人之恩,毫無感念之心,就連畜生都不如了。二地菩薩修學的四個科目,其中之一是「知恩報恩」。一個人能知恩報恩,縱然不學佛,不求出三界,來生也必定享人天大福報;反之,忘恩負義者,果報必定在三途。

  我沒有什麼大智慧,也沒有真正的修行功夫,就是有一點誠心-知恩報恩。我一生確實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我感念別人對我的好,對我的照顧,我只記別人的好處,絕不記怨。我一生受過很多委屈,從學佛那一天起,受到的嫉妒、侮辱,甚至於陷害,我都沒有放在心上,所以我很開心,日子過得很自在。「委屈求全」的人,在儒家講是君子,不是聖人。聖賢人連「委屈」的意念都沒有,是真正的清淨、平等、覺。

  現代人正是「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而造這種重業的人,前途都在阿鼻地獄。所以,佛菩薩慈悲苦口婆心的勸諭,就是希望人們迷途知返,改過自新。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落實在事相上就是要懂得恩、義。哪些人對於我們有恩?迴向偈說「上報四重恩」,這四種恩都是重恩大德。

  第一重是父母之恩。如何報父母之恩?父母在世時,要盡孝養之道。父母不在世,則要以自己的德行、學問,對社會大眾的貢獻來「榮宗耀祖」,使父母得到榮耀。我們讀書志在聖賢,學佛志在佛菩薩,這就是報父母之恩。

  第二重是三寶之恩。佛菩薩教導我們覺悟,這種大恩大德永遠不能忘。恩要如何報?「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一條做不到,就是將三寶老師的恩忘記了。讀經就是為了念念不忘佛祖的教誨,圓滿具足信、解、行、證,稱為受持,依教奉行就是為人演說,為人演說是報恩的落實。

  我們自己這個身相,與道場裡佛菩薩的塑像、畫像作用相同。塑像、畫像是不會動的像,我們的身相是會動的像,所以一切言行都是做出榜樣給大眾看。自己演的是什麼?自己說的是什麼?能不能為大眾做表率、榜樣?大眾如果都像自己這副樣子,行不行?我們要常常如是反省,如是檢點。

  而佛對我們的期望是成佛、成菩薩,我們真正成佛、成菩薩,普度一切眾生,才是真正的報佛恩。

  佛的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佛的行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二十個字,總結了《大方廣佛華嚴經》,也總結了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也總結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教誨,這是我們修行的綱領。最後兩個字是「念佛」,「佛」就是前面十八個字。「念佛」就是囑咐叮嚀,不要忘記前面十八個字。真正做到這二十個字的人,就是佛陀,就是佛家講的超凡入聖。這才是真正的知恩報恩。

  第三重是國家之恩。古代講帝王之恩、國主之恩,現在講國家之恩。由於政府的治理,才使社會安定繁榮,使我們能安居樂業,進而修學佛法。

  第四重是眾生之恩。我們每日所食之飯菜,身上所穿之衣物,皆是農夫耕種,工人製造,商人運輸,方才得到衣服、飲食。因此,一切眾生於我們有大恩大德,一杯水、一碗飯,皆是大恩大德。

  我們常念「上報四重恩」,但念時心中有沒有想到這些?若常念怨,果報在三惡道。念佛作佛,念善生天,念怨生三惡道。學佛目的在作佛,受恩不感,念怨不休的人,能作佛嗎?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來生能生善道嗎?大家雖然明白這些道理,可是心行仍然轉不過來。為什麼轉不過來?無量劫來煩惱習氣的薰習太嚴重了。但是要知道,轉不過來必定墮落三途!

  所以,世出世間聖賢教導我們要感恩報恩,化解怨結。化解怨結要從內心化解,內心覺悟,必無怨結。迷惑的人才有怨結,覺悟的人沒有怨結。覺悟的人知道:「世間無常,萬法皆空。」世出世間一切法了不可得,哪有不可化解的怨結?

  墮惡道的業因是念怨、瞋恚。因此,在修學過程中,首先要斷「瞋」。色界初禪天以上的天人,已沒有瞋。他們的心是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如果沒有四無量心,禪定修得再好,也只在欲界,到不了色界。欲界有六層天,愈往高處去,瞋恚愈淡薄。煩惱輕的往上升,煩惱重的往下墜。《楞嚴經》講「情想」,「情」指煩惱,「想」指智慧,所以地獄眾生是純情無想。「情」是感情用事,沒有理智,完全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念怨。

  在日常生活中,念怨人的心情是痛苦的,感恩人的心情是快樂的,念阿彌陀佛、念極樂世界的人心情是極樂的。一切都在自己的一念心。

  要把一切眾生看作諸佛菩薩,好心待我們的人,我們感恩蒙他的照顧;惡意對我們的人,我們也感恩,因為他消除了我們的業障。如是用心,哪一位不是善知識?哪一位不是佛菩薩?把圍繞在自己周邊的人,都看作善知識,都看作佛菩薩,就是修行。自己一生都生活在誠敬感恩之中,生命多麼充實!「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就在於此。

  「輕蔑天民,擾亂國政。」《彙編》云:「帝天之命,主於民心。凡此蒼生,皆上帝之赤子,故曰『天民』。天之愛民至矣。」

  常言:「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人、我是一,就是法身。何謂法身?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體,人、我是一體。輕視別人,就是輕視自己;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人不能沒有尊嚴,尊嚴從何而來?從尊重別人得來。尊嚴不是狂妄自大,自以為是,輕視別人,作威作福,那樣做反而會破壞自己的尊嚴。一個人處處讓別人怕他,必定一事無成。如果一個人處處都受人尊敬,做人就成功了。古人說「敬人者人恆敬之」,你不尊敬他人,別人怎麼會尊重你?

  無論世法、佛法,說到究竟處,就是一念真誠。佛法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就是講真誠的慈悲心。念念為一切眾生,就是菩提心。事事為一切眾生,就是菩薩行。絕不能輕視任何一位眾生,絕不能與任何一位眾生結下冤仇。一旦結下怨仇,後面的麻煩就沒完沒了。

  《彙編》云:「帝堯曰:吾存心於天下,加志於窮民。」他念念想著天下的苦難眾生,念念想著如何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如果眾生缺少吃的東西,就送去一點食物;缺少穿的東西,就送去一點衣服,這只是小恩小惠,不能永遠靠救濟生活。如果教導眾生有智慧、有能力獨立謀生,自求多福,這才是真正的慈悲濟世。因此,古人說:「建君民,教學為先。」究竟圓滿徹底的教學,是幫助一切眾生轉迷為悟,這才是佛菩薩教導眾生的重點,亦是學佛之重點。

  「賞及非義,刑及無辜。」此講賞罰不明,是非顛倒。

  《彙編》云:「賞之為道,崇德報功,朝廷激勸人心之大典也。不宜及而及之曰『非義』。」「義」是應當;不該賞而賞,是「非義」。這是不明是非,不尊重法律,破壞國家的體制,其後果必然助長結黨營私,擾亂社會,損害善良的百姓。

  「舉枉錯直,最干天怒。」這是真實語,可是世人卻以為是迷信。「子不語怪力亂神」,孔老夫子對於天道講得不多,但不是沒有講。中國人對天地神明、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知道得很多,古書中隨處可見。聖人對這些事不提倡,是因為天地神明之事,世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佛經將所以然之理,講得清楚、透徹,所以不可不讀佛經。

  「殺人取財,傾人取位。」殺害、陷害別人,以奪取其財富、地位的惡行,古今中外史不絕書,現實社會中也不少見。但他縱然能逃過法律的制裁,逃過一般人的耳目,終必逃不了因果,免不了惡報。巧取豪奪即使能奪到手,也保不住,終究會被人奪去;騙來的,終究會被人騙去。

  人生在世不會真的佔到便宜,也不會真的吃虧。這一生佔了別人的便宜,來生一定會還給對方;這一生吃虧了,來生必有福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造作罪業一定會折福損壽,中國歷史上的相關記載很多,因果報應的事例舉不勝舉。如果稍稍留意,報應的實例就在我們的周邊。法律絕非盡善盡美,總有漏洞。有人鑽法律的漏洞,作奸犯科。世人以為他們聰明,在佛法看,他們是最愚痴之人。他們眼光短淺,只看到眼前的小利,所以招致未來的大害。

  這些「聰明」人反而不如老實人。老實人當前吃一點虧,厚利在未來。如果積植德行,晚年就得大利。李炳南老師常說:「人要往遠處看。遠處在哪裡?在來生。」這一生是近處。

  諸佛菩薩常常勸人「發心念佛」。「發心」指發菩提心。菩提心是真正覺悟的心。什麼人能發菩提心?真正覺悟的人,他們一切為別人著想。所以,我們常常為別人著想,別人也會常常為我們著想;如果我們只為自己著想,別人也不會為我們著想。大聖大賢、英雄豪傑常懷十方,常念眾生,尤其念苦難的眾生,念念不忘,念念都要幫助他們,絕不會傷害、殺害他們。

  「誅降戮服,貶正排賢。」古禮規定,打了勝仗不用吉禮,而用喪禮,因為戰爭中雙方必有死傷。對於俘虜要用憐憫心安慰他們,幫助他們。如果以貢高傲慢之心虐待他們,任意殺害他們,就造下很大的惡業,因為這些人已經失去了抵抗的能力。

  世間為何會有戰爭?戰爭是殺業的果報。如何才能使世間永遠沒有戰爭?「除非不食眾生肉。」人吃眾生肉,冤死的眾生不甘心,只是現在沒有能力抵抗,一旦轉世,「人死為羊,羊死為人。」牠們有了能力,就會來報復。報復絕對不會恰到好處,總要過分一些;每一次報復都過分一些,累積起來就非常殘酷了。近代一百年中,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而且一次比一次殘酷。原因就是人們提倡「進化論」,弱肉強食。世人不懂因果的道理,不知道殺業果報的可怕。

  而古代政府官員戴的帽子稱為「進賢冠」,形狀像樓梯,前面一層低,後面一層高。前面代表自己這一代,後面代表下一代,希望後代比自己更加賢明。這是提醒官員們要常常想著照顧下一代,栽培下一代,愛護下一代,給下一代做好榜樣。

  皇帝、高官戴的帽子是平頂的,前面有冕旒。平頂表示領袖要以平等心對待一切大眾。冕旒像窗簾一樣,地位愈高,冕旒愈多。皇帝是十二條,大夫是五條。帽子兩邊各有一隻棉球耳塞,表示下屬的話也不要聽得太清楚。中國古代的衣冠設計都是高等的智慧,高度的藝術,教導政治領袖垂拱而治天下。

  「凌孤逼寡。」世間最苦的人莫過於孤寡,對於這些人要特別憐憫、照顧。這些人是「福田」中的「悲田」,照顧他們是修福。

  我們看到眾生遭難,必須想到:我在過去世也曾遭遇過這種災難,未來必定還會遭遇很多災難,只要未出離六道輪迴,肯定無法避免災難。我們怎麼知道?從因果看。《了凡四訓》告訴我們:「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些苦難的人過去一定造作過這些業因。我們學佛明瞭業因果報,怎麼可以欺負他?怎麼可以逼迫他?欺負逼迫這些人,罪孽比欺負普通人要加重很多倍,果報不堪設想。不但不能逼迫他們,而且要照顧他們,還要教導他們,「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佛家最殊勝、最偉大的理念,就是一切眾生同體。

  「棄法受賂。」從此句開始,到「見殺加怒」,專講刑官之惡。

  《彙編》云:「凡衙役、書吏,亦在其中。」不守法,接受賄賂,已經不僅限於辦案的法官了,「凡衙役、書吏,亦在其中」。現在舞弊賄賂的惡行,在許多國家、地區已經很常見,甚至社會大眾也習以為常。

  世間的「聰明」人鑽法律漏洞。有人說,法律是為好人、為守法的人制訂的;也有人說法律是為愚人、笨人制訂的。殊不知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凡是執法犯法的人,擾亂社會,使人民含冤無法申訴,必招致天怒人怨。受賂的官員當前雖然得到一點小利,可是未來的果報不堪設想。所以,我們行善、做好事,也要遵守法律程序。

  「以直為曲,以曲為直。」《彙編》云:「兩訟在官,曲直未定。生死予奪,在吾一言。豈可輕忽!今乃曲直顛倒,非因受賂,即是徇情,否則率意魯莽。有一於此,豈宜居官為民上乎!」

  《了凡四訓》對此說得廣泛詳細深入,其原則我們要能掌握。「是非」、「曲直」,不僅是現前,要論其影響深廣。有些事眼前似乎是不利,但是將來的利益很大;在此時此處不利,其他的地方利益很大。佛說一切法,從空間上講,「橫遍十方」,從時間上講「豎窮三際」,要利益十方三世一切眾生;從時間上講,「豎窮三際」,這才是真實利益,永恆的利益。凡夫只想到眼前此時此地,甚至於只想到自己一生,於我現前有沒有利益,我往後的利益都沒想到,眼光謂短淺到了極處。 

  曲直顛倒的原因,不外乎三種:第一、受賄賂;第二、徇私情;第三、太草率、太魯莽,沒有認真調查。這種罪業的大小要看後果,依影響的深廣程度而結罪不同,果報不一。影響面愈廣,時間愈長,罪業就愈重;影響的只是一個人,只是一時,罪業就輕一些。

  曲直就是是非。曲直顛倒,在現代社會,幾乎每個人都可能犯這種過失,如無真實智慧很難斷定是非。一些事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人們往往判斷錯誤,造下深重罪業而不自知。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不謹慎。

  尤其是謠言,古德講「謠言止於智者」,有大智慧的人才能面對造謠生事而不為所動。誰有大智慧?沒有私心的人,沒有私心的人才能不為外境所動。佛菩薩為何能如如不動?因為他們沒有任何私心,他們連身體、生命都奉獻給眾生,為眾生服務。因此,只要有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就不可能不為外境所動。

  「入輕為重。」《書經》上說:「罪疑從輕」。對罪犯,常人想:「他犯的罪太重了,十惡不赦。」仁慈的人想:「他的過失不是很嚴重。」一位仁慈的法官斷案時,總希望入罪從輕,乃至洗刷罪名,而不會把小罪加重處罰。而現代人是對自己所犯的過失,可以原諒;對別人的過失,就要把罪責加重。

  「見殺加怒。」指法官對死囚沒有憐憫之心,反而懷著瞋恨之心。雖然死囚罪有應得,但總不忍心看著一個人死去。無辜的、冤枉的囚犯,更是令人痛心。法官總要千方百計為他洗雪,豈能「加怒」?豈能動瞋恨心?瞋恨心非常殘酷,瞋恨是三惡道之心,其果報極為可怕!對於落難的人,應當懷著憐憫心、同情心、救護心,這是仁心。佛菩薩的心是仁慈到了極處。

  

>>>續載中

  (此《太上感應篇》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9/5/11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網站>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217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5799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