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太上感應篇(61)上「剛強之惡」逞志作威。辱人求勝。
2011/11/06 11:08:27瀏覽365|回應0|推薦0
 

太上感應篇(61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逞志作威。辱人求勝。敗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驕。苟免無恥。認恩推過。嫁禍賣惡。沽買虛譽。包貯險心。挫人所長。護己所短。乘威迫脅。縱暴殺傷。

  此段是講「剛強之惡」。註解一開端給我們提出四個字-正直和惠,此四字確實是我們做人立身處世的根本。

  《彙編》云:「君子正直律己,和惠待人,人自畏而愛之。」這是古聖先賢教導做人的原則,也是我們做人的本分。君子律己的標準是正直、端方、心直、行直,也就是佛法常講的如理如法,合乎理論,合乎道理,合乎法度,合乎人情,「情理法」都能做得很圓融,這是對待自己,律己。對待別人是和惠,和是和平,惠是恩惠,與人相處一定是和睦、平等,肯幫助別人,惠就是幫助別人、成就別人,這是君子的德行。儒家如是要求,佛教也如是要求。佛法講得更詳細,譬如「三福、六和、三學、六度」,俱不離「正直和惠」。

  依佛法看,「和」就是六和;「惠」就是六度。和惠待人就是以六和與六度對待一切眾生。

  六和的基礎是「見和同解」,若無見和同解的基礎,其餘五條就無法做到。見解、想法、看法與誰相同?與諸佛菩薩相同。諸佛菩薩對宇宙眾生的看法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皆為自己的清淨法身。若無此觀念,各持己見,見解永遠不能相同。真正覺悟的人,見才能同解。學佛的同修尤其要和惠待人,如果人都做不好,如何能成佛?

  現代社會提倡「競爭」,這兩個字太可怕了。彼此互相競爭,互不相讓,社會豈能不亂?現今,「和平」變成了口號、幌子。許多人都在喊和平,但和平兩個字如何解釋,他並不知道。「和」指大家和睦相處;「平」指彼此平等相待。

  和平祈禱有三層意義:一祈求人與人和睦相處。不分種族,不分國家,不分宗教信仰,都能和睦相處,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平等相待。二祈求人與自然環境和睦相處。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有動物、植物、礦物;我們要愛護它們,與它們也要平等相處。三祈求人與天地神明和睦相處,神與神之間,人與神之間,都能平等相待。各宗教都特別強調愛「神」,我們要把敬神、愛神的心態,用於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才是對眾神的恭敬。我們如果能明瞭做到,並落實在生活中,社會才有安定,世界才有和平,眾生才有幸福。這些都建立在我們自己的德行修養的基礎之上。

  「逞志作威」,所謂是仗勢欺人,「勢」的範圍很廣,多半都是講自以為是,作威作福。

  《彙編》云:「若動逞威稜,即有懾服,而人不懷德,何以居人上乎?」這種行為,縱然別人表面上對你好像服了,而其心不服,如何能領導別人?一位成功的領導人,必定非常謙虛、忍讓,以禮待人。

  「辱人求勝」,指刻意侮辱別人,以抬高自己。有些人見到與自己身分、地位相當之人,或者比自己身分地位更高之人,就在大眾之中批評、侮辱對方,其目的是讓別人看到,他比對方更高明。這種作法是自欺欺人,自取其辱罷了!

  這兩句話,實際就是勸我們處世待人要謙虛、恭敬。縱然有了紛爭,以理服人都唯恐引起別人的怨恨,何況理不充足,豈不就是造業!所以,以正直對自己,以和惠對別人,這種人無論在世法、在佛法,決定有成就。

  「敗人苗稼」,指破壞農夫的莊稼。以此類推,凡是破壞別人的謀生工具、生活資源、物質受用等方面的行為,均屬此惡。現代都市人的職業種類很多,有從政的,有經商的,有做工的,各有其謀生的方法,若障礙他、破壞他,使他丟了飯碗,失去工作,或者使他工資待遇降低,都屬於此類過失。

  「破人婚姻」,包括破壞別人家庭的和睦。諸佛菩薩促成家庭美滿,家親眷屬相親相愛,互助扶持。無論哪個宗教,對家庭都非常重視。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惡。有的律師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專門幫助世人離婚,就是犯這種過失。他的果報將是妻離子散,造什麼樣的業因,必定遭受什麼樣的果報。

  「苟富而驕,苟免無恥。」「苟富」指稍稍富有,並不是大富。「苟富而驕」指稍稍富裕一點就驕奢了。「免」指倖免。孔子說「行己有恥」,人不能不知恥,不知恥的人,永遠不會上進。

  《禮記》云:「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遇到財富、功名、利祿,有得到的機會,要想一想:「我應不應該得到呢?」這就是有恥。不應得而硬要得到,甚至不擇手段去謀取、爭奪,就是無恥。

  孔子又說「知恥近乎勇」,「勇」就是佛法講的勇猛精進。

  我們要與諸佛如來比,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不能放下妄想、執著,就是不知恥。這樣反省,就是知恥。

  了凡先生勸人發三種心:第一、恥心,就是知恥;第二、畏心,畏懼天地神明;第三、勇心,即勇猛改過。恥心是真心懺悔,勇心是真正改過。世間讀書人不能希聖希賢,學佛人不能成佛作祖,皆因缺乏這三種心。

  從前人接受聖賢教育,縱然有機緣得大富大貴,也能將福報與社會大眾共享。在中國歷史上,印光大師最佩服的是范仲淹,他大富大貴,但他將自己的富貴布施給族人、鄰里鄉黨、社會大眾。因此,他的家業八百年不衰,至今興旺,就是子子孫孫都能守住祖宗的成規。

  而在遇到災難時,要與社會大眾共患難,幫助苦難的眾生度過災難,絕不能只求自己倖免。我們要一切為社會安全著想,為眾生利益著想,不要為自己著想。社會上多一位這樣的人,安全就多一分保障。

  我們希望富有,富有才有能力布施,才有能力幫助別人。自己要節儉,能節儉一分,對社會就多幫助一分。長存此心,則功德無量。我們浪費一分,眾生的福利就減少一分。我們浪費,不知不覺就造罪業。縱然是我們應當享受的,也不應該奢侈。世出世間大聖大賢的福德是圓滿的,佛陀是福、慧二足尊,他為我們示現的,仍是惜福、節儉。

  古人講:「恭敬、節儉是福報的根源;驕奢、傲慢是災禍的根源。」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知不覺的種下種種禍根。當果報現前時,還不知道凶災是從哪裡來的?於是怨天尤人,以致罪上加罪!

  「認恩推過,嫁禍賣惡。」此句即「冒功」之意。好事不是自己做的,卻要冒認,把功勞據為己有。自己的過失,卻嫁禍於人。這樣做縱然一時得逞,終究無法逃過因果報應。   

>>>續載中

  (此《太上感應篇》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9/5/11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網站>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 219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58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