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太上感應篇 (62)-2.見他榮貴。願他流貶。見他富有。願他破散。
2011/11/09 07:31:13瀏覽293|回應0|推薦0
 

太上感應篇 (62)-2.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見他榮貴。願他流貶。見他富有。願他破散。見他色美。起心私之。負他貨財。願他身死。

  此段講「陰藏之惡」。

  「見他榮貴,願他流貶。見他富有,願他破散。」《彙編》云:「凡人榮貴,皆非偶然,皆其昔有善緣,夙植德本。更其祖宗積德,乃能如是。見之者,當起追慕之心。非慕其榮貴,實追慕其前修也。」

  世間人無不貪財,然而貪、瞋、痴、慢的心念,能否得到富貴榮華?絕對得不到。因為一個人富貴榮華不是偶然的,而是他自己培植的。佛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果這一生種善因,來生就一定會得善果;如果這一生的心行不善,來世豈會有善果!

  一個人這一生發財了,無論以什麼方式|經商、做工、從政……乃至收受賄賂,都是命中原有的。若非命中所有,剛收到一點賄賂,立刻就敗露,受到法律的制裁。有的人收更多的賄賂,卻終生不敗露,因為那些錢財是他命中原有的。但是,他如果不收賄賂,同樣會有財富,不過來得晚一點而已,數量會更多。命中原有的,丟都丟不掉;命中沒有的,求也求不來。自己細心想一想,自己像不像富貴命?該不該得富貴?

  佛菩薩教誨我們,不義之財不可取。不義就是不應該得到的,若是得到了,往往因意外的災禍而散失,古今中外多有例證。

  譬如,賭博收入是不義之財。有許多人因為賭博而傾家蕩產、離婚、自殺,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中國古聖先賢苦口婆心勸導大家,安分守己,積德修善,前途一片光明。哪個人發財是靠賭博起家的?靠偷竊起家的?古今中外找不到這樣的人。對於賭博,很多國家都有法律予以禁止。

  佛菩薩、神明都有神通,如果去賭博,一定贏錢。他們為什麼不用這種手段贏錢來布施,做好事?因為賭博是不正當的手段,是罪惡的手段。佛菩薩教化眾生都用正面的方法,負面的作法有流弊,會遺害世人。

  諸佛菩薩有神通,但是絕不用神通度眾生,而用教學,用示範。為什麼?防止流弊。佛菩薩如果用神通度眾生,妖魔鬼怪也有神通,眾生會受迷惑,邪正不分,魔佛不分,遺患更大。魔擁有的能力,佛都擁有;而佛擁有的某些能力,魔卻沒有。例如:佛心善、行善,以身作則,魔就做不到。佛以正法教化大眾,魔也做不到。

  世人希求的財富、智慧、健康長壽,如果遵從佛的教誨,用正當的方法修學,一定有願必成,有求必應。如違背佛的教誨,用不正當的手段謀求,造作罪業,必定得不償失。縱然一時得到,也不能常保,不能長享,而且往往會有災難隨之而來。

  命運從哪裡來的?命運是自己所造善惡業的果報,自作自受。明瞭事實真相的人,無論享福還是受罪,心中都很平靜,不會怨天尤人。他看到別人榮華富貴,不會羨慕,也不會嫉妒,更不會破壞;他看到別人受苦受難,憐憫之心便會油然而生。

  佛菩薩教我們要安貧樂道,知足常樂。孔老夫子讚歎顏回是「一簞食,一瓢飲」,可是顏回之樂無人能比。他樂什麼?樂「道」,安貧樂道是聖賢之樂。心無貪、瞋、痴、慢,心境與虛空法界融成一體。凡夫豈能體會到這種境界?這是他學養的功夫,智慧的圓滿。

  讀書與學佛,就是要提高這個境界,在其中獲得真樂。沉迷於物質享受是假的樂,就像世人吸毒、打嗎啡一樣,不正常。正常的樂是覺悟、明理,了達事實真相。聖賢之樂,不在物質生活的豐富,而在心地清淨光明,遍照法界。所以,聖賢對眾生的幫助,主要是破迷開悟,從而離苦得樂。因為苦從迷來,樂從覺來。

  「見他色美,起心私之。」在現代社會,這種現象已經到了氾濫的程度。當今社會動亂頻繁,天災人禍,究其根源,這未嘗不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故《禮記儀禮》云:「男女五歲不同席。」五歲的男孩和女孩,就不可坐在一起了。為什麼?防微杜漸。現在在一些資訊中,常看到十三歲到十五歲的女孩懷孕墮胎,比比皆是。

  《彙編》云:「佛言,人於世間,不犯他人婦女,心不念邪僻,從是得五善。」第一、他可以保住自己的財富。第二、他守本分,守規矩,不怕縣官。第三、心行正大光明,不畏於人。第四、命終得生天上,天女作婦。第五、從天上下生人間,多端正婦。前三種是當世的花報,後兩種是後世的果報。

  又云:「人於世間淫佚,犯他人婦女,從是得五惡。一家室不和,數亡錢財。」家和萬事興,家不和,必會敗亡。現代社會離婚率高,離婚就是家庭破散,給兒女造成嚴重的傷害,財產也會流失。「二畏縣官。」這是犯法的行為,要受法律的制裁。「三自欺欺人,身心不安。四死入太山地獄,受炮烙之刑,千萬億年才能出離。五出地獄後,墮畜生道,淫佚不避母子,亦無節度。」墮於此道,果報之悽慘、痛苦,說之不盡。

  這一段《彙編》的內容很豐富,說理舉事,引經據典,無非從最初一念處,喚醒痴迷,警誡世人。肉眼凡夫不能洞徹因緣果報,故《彙編》多番舉例,以事證理,令大眾曉了明白。現代人以為這是古人勸善之後詞,未必真有其事。其實,不妨看看古人的例子,再冷靜觀察現實社會,對照思惟,就能深信不疑,所言不虛。

  修行就是修正我們貪念的習氣,修正我們淫佚的行為。心行能得其正,則身心健康長壽。每個人都喜歡健康長壽,健康長壽的第一個因素是心地清淨。如何得清淨?「寡欲」就清淨了。色欲是「欲」中重要的一種。財、色、名、食、睡都要淡,愈淡愈好,愈淡身心愈健康。

  為何世尊教導我們要遠離「五葷」?是五種蔬菜,大蒜、小蒜(我們叫蕎頭),韭菜、蔥、興渠,興渠過去中國沒有,現在我們叫洋蔥。因為這些食物對生理有刺激作用。熟吃會引起性衝動,生吃會引起肝火旺,易發脾氣。因此,佛制禁食,意在防微杜漸。

  「負他貨財,願他身死。」「負」是欠的意思。凡是向人借器物、錢財,無償還的意願,即屬此類,此屬偷盜業行。借而不想還,這樣的心態後果不堪設想。以偷盜的心,怎麼能發財?怎麼能過幸福的生活?

  佛法講「不與而取謂之盜」,凡是有主之物,未經主人同意,無論用什麼手段得到,即犯盜戒。若借人財物,不想歸還,還希望別人早死,罪過就更大了。有此心行的人,來生必墮惡道。世人眼光短淺,只見現前小利,不知後患無窮。

  三惡道的業因是「貪、瞋、痴」。佛教導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目的就是不墮惡道,因為三惡道易入而難出!

  一個人要守住「人」的根本,就能不失人身。佛法講五戒:「殺、盜、淫、妄、酒」,儒家講五常:「仁、義、禮、智、信」,這是做人的根本。

  我們這一次到人道來,相當不幸,因為社會環境不好,沒有人教導我們。古人重視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縱然古人念書的機會比較少,很多父母不識字,但是他們受到社會教育的薰陶,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為兒女做好榜樣。

  五倫,是人與人的關係。五常,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仁」,講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待任何人,都要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義」,盡義務,為社會、為他人服務,不求報償。「禮」指有分寸,有節制,自卑而尊人。「智」指理智,不感情用事。「信」指信用,人無信不立。

  現代科學技術發達,物質文明有了大幅度的進步,可是人們的精神文明並未與物質文明相配合。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紊亂了,倫理道德被人們疏忽,甚至被遺忘了。尤其,現代社會提倡競爭,「仁、義、禮、智、信」都不講了。

  我們與人相處,如果有恩,希望再加厚;如果有怨,要化解;自己欠人家的債,歡歡喜喜去償還;別人欠自己的債,一筆勾消。常常存這種心,就是好心;常常行這些事,就是好事。如果別人有恩於自己,一旦他有小小不如意,就忘恩負義;如果別人有怨於自己,就念念在懷,總想報復;欠別人的債,不想還;別人欠自己的債,想盡方法催討。以上這些都是造罪業,果報必定在三途。

  人與人之間,絕沒有誰佔便宜,也絕沒有誰吃虧。你佔他人的便宜,將來要還債,欠命的償命,欠債的還錢。真正修行人不與任何人有債務上的糾紛。別人欠自己的債,不要他還。如果要他還,來生還要向他討債。自己欠別人的債,要趕快還清。冤親債主不來刁難,菩提道上就少障礙,往生就走得瀟灑、自在。

>>>續載中

  (此《太上感應篇》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9/5/11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網站>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 220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5824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