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太上感應篇(63)-2.賞罰不平。逸樂過節。苛虐其下。恐嚇於他。
2011/11/14 07:49:55瀏覽302|回應0|推薦1
 

太上感應篇(63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擄掠致富。巧詐求遷。賞罰不平。逸樂過節。苛虐其下。恐嚇於他。

「賞罰不平。」《彙編》云:「失輕失重,略錯一分,便是不平。公道不存,人心弗服,非特無以旌功懲罪,且反足積怨招禍矣。」失,是偏失、失誤的意思;「略錯一分,便是不平」,做到賞罰公平,相當不容易;稍有差錯,就是不公平。公道不存,人心不服;人心不平,累積的怨恨一旦發作,就是禍患。縱觀中外歷史,特別在朝代興替的時期,當政者賞罰不平,尤為明顯,往往激起民怨,最後導致國破家亡。

  賞罰的標準,在世法是法律,在佛法是戒律。執法的人不僅要懂律法條文,也要明理,還要通情,對「情、理、法」都看得很透徹,賞罰才能公允。

  團體無論大小,小至一個家庭,一個小團體,賞罰都很重要。公司、行號、商店的老闆,對員工的獎懲也很重要。如果老闆做到公平合理,員工必定心悅誠服,效忠盡力。如果老闆隨順個人的好惡,賞罰不平,人心就會不服,最終必定導致眾叛親離。賞罰是大學問,需要豐富的閱歷。無論事業大小、久暫,要做到賞罰公平,都相當不容易。我們平常處事、待人、接物,做弘法利生的事業,也不能背離賞罰公平的原則。

  現代的世道比古代艱難多了,古人有機緣接受聖賢教育,對於人情事理較為通達客觀,人與人之間相處比較融洽。現代社會,倫理道德教育全面廢弛,接受的是功利主義的教育,人情淡薄,不僅對外人,即使父子、兄弟之間,親情也非常淡薄。在古代,為爭奪遺產鬧到法庭是大不孝、大不敬,很少發生,現在卻常常見到。

  「逸樂過節。」「樂」是人之大欲,誰不求享受?《彙編》云:「禮曰:樂不可極,欲不可縱。」享樂一定要有節制,不可過分,過分就會樂極生悲。欲望不可放縱,一旦放縱,禍害會隨之而來。

  又云:「國語謂民勞則思善,逸則思淫,是不欲人逸也。」勞,指勞苦。人生活過得勞苦一些,就易於回心向善,容易教化。在歐美發達國家,如果向他們講「苦」,他們體會不到,他們覺得生活很幸福。所以,度化他們要講積德修善,多做好事,多幫助苦難的人,多布施恩德。布施,對他們是輕而易舉的事。進而為他們說明福樂的由來,今生享福,有財富、有地位,是自己過去生中所修善因感得的果報。然而,福報是會享盡的,如果不繼續修善就會樂盡苦來。對於遭受苦難的人,我們首先要展開救濟,缺衣送衣,缺食送食,再慢慢教導他們,如何改善生活品質,如何提升自己,如此教化就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彙編》:「孟子謂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患」不是為自己,而是為社會、為眾生,為人民服務,認真努力把服務工作做好,唯恐做得不夠好。「死於安樂」,臨終必定得安樂,這才是真實的福報。如果平常福享盡了,臨終時手忙腳亂,糊裡糊塗,這一生就空過了!而來生能得人身的人,臨終時是神智清楚,不昏迷顛倒。積功累德生天的人,臨終會有天樂來迎接。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臨終會有佛菩薩來接引。

  一九九八年,新加坡的一位林醫生往生,瑞相很好。他一生行醫為病人服務,還創辦了「觀音救苦會」。往生之前,他對李木源居士說,想見我一面。當時,他的體力已經不支了。我說:「不必他來,我去看他。」我送給他念珠、佛像。一個多星期之後,他就往生了。臨終時,助念同修聽到他說:「我看到一片金光。」說完,就安詳自在的往生了。

  「苛虐其下。」主人苛刻虐待佣僕,官吏苛刻虐待平民,均屬於此。

  修行人如果用嚴苛的手段對付自己,道業必定成就。古往今來,凡是有成就的人,要求自己都非常嚴格,對待別人都很寬容。

  《彙編》云:「佛告尸迦羅越言。一切世人,視其奴僕,當有五事。」這是引用《尸迦羅越經》中,佛對尸迦羅越的教誨。

  「一者,先宜知其飢渴寒暑,然後驅使。」先要照顧好他的生活,然後才可以讓他做事。

  「二者,有病當為醫治。」生病時一定要盡心盡力為他治病。

  「三者,不得妄用鞭撻。當問虛實,然後責治。可恕者恕,不可恕者訓治之。」僕傭有過失,在所難免。發現傭僕的過失,應當查清事情的始末,情有可原者原諒,不能原諒者,教訓而不能隨便鞭打他。

  「四者,若有纖小私財,不得奪之。」僕傭積蓄的一點財物,是他的私有財產,絕不能剝奪。

  「五者,給與物件,當令平等,勿得偏曲。」對僕傭賞罰公平,派發衣、食、日用品或零用錢等,都要均等、合理,如此做才不至於引起他們的不平、怨恨。

  人與人之間互相猜疑,多半起於心量狹小,心量愈小,疑心愈重,與人愈不能和諧相處。作為領導者,若疑心重,對人才猜疑、嫉妒,其部屬只能用奴才,不能用人才。因為會對人才猜疑嫉妒。真正成大器的人,部屬必用人才,否則怎能建功立業!

  管仲是中國古代的大政治家,幫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他說,他所用的人都是第一流的人才,能力都優於他;在行政上,他不如某人;在理財上,他也不如某人;在領眾上,他又不如某人;而他的能力就是會用人才,絕不嫉妒。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講的,領導者要掌權,屬下的幹部要有才。領導者要有這樣的度量,有才幹的人方肯輔佐他,為他效力。

  「恐嚇於他。」「恐嚇」有兩種:一、見人有急難,不去安慰、幫助,反而裝腔作勢去嚇唬。二、圖利,作為損人利己的手段,尤其有權有勢的人,常以此手段欺壓平民百姓。

  觀世音菩薩在眾生怖畏急難之時,以無畏施予眾生,救苦救難。這是觀世音菩薩修行證果的首要因素,所以觀世音菩薩也被稱為「施無畏者」。因此,在他人困難危急之時,我們要安慰他,幫助他離苦得樂。我們要有高度的智慧,深遠的見識,開導於人,讓人覺悟,化解困難。 >>>續載中

  (此《太上感應篇》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9/5/11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網站>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 221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5837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