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太上感應篇(59)下訕謗聖賢。侵凌道德。
2011/11/03 07:37:12瀏覽273|回應0|推薦0

太上感應篇(59)下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知過不改。知善不為。自罪引他。壅塞方術。訕謗聖賢。侵凌道德。 

  「訕謗聖賢。」《彙編》云:「訕是戲侮,謗是非毀。」「訕」指嘲諷、戲弄、侮辱;「謗」指誹謗。世間有兩類人常會犯訕謗的過失:一類是愚痴的人;另一類是好出風頭、標新立異,喜歡在社會大眾中興風作浪的人。而袁了凡先生在修學佛法之前,也有這些習氣。這兩類人所造的罪業極其深重。 

  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理事因果的人稱為「聖」;對宇宙人生的真相有所了解,而尚未徹底通達的人,稱之為「賢」。聖賢、佛菩薩、善知識是社會的導師,是眾生的楷模,對他嘲諷、誹謗、戲弄、侮辱所造成的影響,非常廣大且深遠。在佛法講,這是斷眾生的法身慧命,斷人的生命其罪業尚輕,斷人的慧命則罪業極重,我們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有的學佛人,乃至出家人,批評經教,批評古大德的言論、著作,而沒有深思:佛經、古德語錄為何這樣說,是對什麼人說的,其用意何在,這些他們都沒有深刻的了解,就妄加批評,造下很重的罪業。 

  有的佛弟子因為門戶之見,造下謗法之過。現在有些人批評夏蓮居老居士的《無量壽經會集本》,障礙他人修學、往生,造作的罪業太重了! 

  對出家人來說,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行舉止,如果隨順經教,就是社會大眾的善知識;如果違背經教,就是「訕謗聖賢」。為什麼?世人聽說你是佛教徒,可是看到你仍舊在造作惡業,仍舊在搞自私自利、貪瞋痴慢,心量窄小,不能容人。世人因你的言行舉止而輕視佛教,你豈不是在訕謗聖賢!這等同是五逆十惡的罪業。 

  所以,學佛人受到他人的侮辱、誹謗、陷害,要表現出心平氣和,決不能有絲毫惡念。如此社會大眾看到了,就會讚歎:「佛教徒了不起!有修養!」由於你一個人的表現,令許多人對於佛陀的教誨生起信心,你就是無量功德了。 

  哪些人是聖賢?在真正修道人的心目中,一切眾生都是聖賢。六祖惠能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卻是「只見他人過,不見自己過」,這正是大過失。只見他人過,就免不了要「訕謗」;不見自己過,自己的過失不但改不掉,而且每天在增長。 

  大勢至菩薩教我們「淨念相繼」。淨念是善念、正念。唯有不見世間過的人,善念、正念才能現前,才能永遠保持不失。許多人念佛功夫不得力,修學一輩子,還是修到三途去了,什麼原因?只見他人過,不見自己過。 

  佛說縱然是造作極重罪業的人,只要能懺悔、改過、回頭,回頭是岸。阿闍世王造五逆十惡的重罪,臨終懺悔,念佛求生淨土,尚能往生。因此,我們不能輕視造作惡業之人,輕視他也是訕謗,因為他一旦回頭,勇猛精進,或許往生的品位高於我們,我們尚且遠遠落在他的後面,豈能輕視、訕謗他?普賢菩薩教我們,用一顆真誠、恭敬的心,對待一切眾生。別人可以輕慢我、侮辱我,我絕不敢輕慢他、侮辱他。 

  縱然看到別人的過失,你知道那真的是過失嗎?菩薩、善知識接引眾生是方便多門,譬如《華嚴經》講的甘露火王,用嚴酷的刑罰對待眾生,看似瞋恚,實是菩薩度那一類眾生之權巧方便。凡夫之人智慧暗劣,豈知菩薩用意!若隨便批評,就會造作無邊罪業。眾生根性不同,習氣不同,菩薩接引眾生的方式、手段也就不同。 

  學佛人要用什麼方法處事、待人、接物?見人行善法,對社會、對眾生有正面影響,就讚歎他;見人行惡法,雖對社會、對眾生有負面影響,但不能確知他的用意,禮敬而不讚歎他。進而想到:「我有沒有這類過失?」有則改之,無則警誡無犯。真正修行人,唯有自己是凡夫,其他人都是諸佛菩薩、大善知識。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無論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乃至於樹木花草、山河大地,一切現象統統是諸佛如來慈悲示現。以此心態修學,方是真正的大乘法器。 

  《彙編》云:「崇信聖賢者,未有不獲聖賢之報者也。」我們只要崇敬、信仰聖賢的教誨,就能得到如聖賢所說的真實果報。 

  我們對佛菩薩、祖師大德要尊師重道,對其他宗教也要平等尊重,對一切眾生要當作諸佛菩薩禮敬。雍正皇帝上諭說,儒、釋、道三教教化眾生,「理同出於一源,道並行而不悖」,各行其道,相輔相成,不相違背。可惜的是,一些信眾不能通曉經典義理,以很深的成見,狹小的心量,自讚毀他,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彼此不能相容,違背了聖人的本意。雍正皇帝的這段話,就是我們所講的多元文化的理念。 

  宗教與宗教能否和睦相處?族群與族群能否團結?依佛法的理論,只要大家覺悟,肯定是可能的。世間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學說,正如大家站在不同的方位,看同一事物。由於各自的方位不同,所見就不同。譬如一個茶杯蓋,這邊的人看到凸出來,那邊的人看到凹進去,於是雙方爭論不休,誰也不服誰。若彼此換個位置再看,問題不就解決了!佛法的教學講求圓滿,唯有不偏於任何一邊,才能化解紛爭。 

  世界原本就是多元的,如果想把世界變成一元,是不可能成功的。譬如人身,人身是個小宇宙,外面環境是大宇宙。大宇宙與小宇宙的道理完全相同,大宇宙如何複雜,小宇宙也如何複雜。眼睛不是耳朵,耳朵不是鼻子,鼻子不是舌頭,如何能統一?我們只要眼睛,其他都不要了,行不行?當然不行,必須多元。不僅多元,而且個個第一。眼見第一,耳聽第一,鼻嗅第一,……統統是第一,沒有第二。一旦有第二,就難免紛爭。其實,整個宇宙萬事萬法,個個都是第一。 

  凡聖就在迷悟之間,悟什麼?悟「萬法平等」,個個「第一」。《楞嚴經》中的二十五位菩薩,也是個個第一,佛沒有說哪位居第二。悟入「法法平等」,個個「第一」,尊重別人的心,敬愛別人的心,自然就生起來了。唯有如此,才能解決宗教紛爭,才能真正帶給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一切眾生才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 

  《華嚴經》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不破壞「多」,「多」也不破壞「一」。什麼是大乘佛法?「多元一體」是大乘佛法。止於多元,不能契入一體,就是凡夫。如果能從多元證得一體,修行就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了。超凡入聖,關鍵在此。 

  《華嚴經》說: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離開「心識」,無有一法可得。皈依三寶講自性三寶,念佛講自性彌陀。推而廣之,豈不是自性娑婆,自性釋迦。延伸到其他宗教,豈不是自性上帝,自性基督!明白此理,我們的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放下了,對各宗教的聖賢、神明,就不會訕謗了。 

  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為眾生服務,為世界服務,沒有私心,沒有希求,沒有任何條件,這樣的人就是聖賢。我們以這樣的心態,求佛菩薩,求一切神明,都會得到幫助。 

  「你要信我這個宗教,神才幫助你,才保佑你。如果你不信我這個宗教,神就不保佑你。」這是人的觀念,是錯誤的觀念。捨己為人的人有福,並沒有說一定要信特定宗教的人才有福。 

  過去社會閉塞,人們不容易看到其他宗教的典籍,不同宗教的領袖,彼此也難得見面、開會。現在資訊發達,我們有緣接觸到許多不同的宗教。大家互相了解了,我們才知道,各宗教都持有類似的見解,採行類似的作法;我們才肯定,古今中外大聖大賢的教誨是相通的。 

  天主教的《感謝經》有一段話:「主扶救我」,人們很容易被一切人、事、物迷惑,喪失了理性,祈求上帝救助。「俾知痛悔改過,專心憶主。我心已足,不圖外物,主原教我:毋聽淫聲,毋視邪色,毋道非禮之言,毋取非義之物,毋踐非禮之地,心毋妄思,意毋妄動。」這些教誨,他們的信徒如果能依教奉行,就是世間的大聖大賢。 

  如果要說:佛教與其他宗教的區別是什麼?那就是其他宗教的修學沒有離開分別、執著、四相;佛法的修學離一切分別、執著、四相。我們要反問自己:「我有沒有離分別、執著?」如果沒有離分別、執著,就和其他宗教信徒的修學一樣,只要沒有離開分別、執著,必定離不開欲界,離不開六道。 

  「侵凌道德。」「道」是明理,「德」是將所明之理落實在生活上,所以稱為「德行」。 

  《彙編》云:「世間道德之人,如讀書明理之儒士,刻苦修行之僧道,言為法則,行則楷模。超等出倫,天地正氣之所鐘也。愛敬不暇,何可侵凌耶。」這正是我所講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樣的人就是道德之士。他們「超等出倫」,從哪裡「超」?普通人心量窄小,起心動念為自己;道德之人心量廣大,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為社會、為眾生。依佛法言,即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侵犯道德之人,罪過很重。善知識教化眾生,是眾生的眼目,黑暗的明燈;他們是社會上的善人,是大眾的好榜樣。若侮辱誹謗他們,不僅是對他個人的傷害,也是對眾生的傷害,等於是把眾生的榜樣毀掉了,使社會大眾失去善惡的標準,這個罪業重大,必墮阿鼻地獄。反之,對道德之士稱讚、擁護、幫助,功德無量無邊,吉凶禍福就在一念之間。覺悟的人一定是全心全力讚歎、協助,自己力量不夠,緣分不夠,但嚮往之心是圓滿的,稱讚之心是圓滿的,同樣可以得到圓滿的功德,何樂而不為! 

  從「知過不改」一直到「侵凌道德」,這一段是講讀書人與平民所造之不善業,以下講殺生之惡。 

>>>續載中

  (此《太上感應篇》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9/5/11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217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580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