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太上感應篇(59)中 知過不改。知善不為。自罪引他。壅塞方術。
2011/11/02 07:39:46瀏覽260|回應0|推薦1

太上感應篇(59)中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知過不改。知善不為。自罪引他。壅塞方術。訕謗聖賢。侵凌道德。 

  此段講「士庶之惡」。「士」指讀書人,「庶」指平民。 

  「知過不改,知善不為。」知過、改過是世出世間一切聖賢教化眾生的樞紐,通一切法,也通一切宗教。許多宗教的教義都重視懺悔,懺悔就是知過、改過。 

  修行人從初發心直到如來果地,只是改過自新而已。知道自己的過失,就是覺悟;改正自己的過失,就是修行。 

  《彙編》引圓悟禪師語:「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唯君子能改過遷善,則其德日新。」何謂君子?以佛法言,即真正發心肯改過、肯為善,依教修行之人,亦是經中講的「善男子、善女人」。 

  「知過」、「改過」、「知善」是世出世間一切賢聖教化眾生的樞紐,也是一切宗教的共同點。從此共同點出發,就能融合世間各個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 

  何謂過?何謂善?十惡是過,十善是善;「迷邪染」是過,「覺正淨」是善;六度是善,六度的反面是惡。善惡的標準很多,還會因不同文化而不同,若說到最精深之處,也必定相同。 

  過失之根源,無非是自私自利、我執。因此,要改正過失,就是要拓開心量,向佛菩薩學習。佛菩薩起心動念,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著想,為一切眾生服務。我們若能學習如是用心,這是真實功夫,是真正的寡過之道。 

  修行要從根本修,改過要從根本改,行善要從根本行。文殊菩薩向世尊請教:一個人少年造孽,到老才修行,還能否成佛?世尊答道:「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如何回頭?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做一個大轉變:轉凡心為佛心,轉凡境為佛境。這個轉變就在迷悟之間,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轉不過來怎麼辦?學,勤學,努力修學。如何學?「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彙編》引用元朝天如禪師開示:「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又到我。」這是對修行人的高度警策語。又說:「現前諸大德,多是下手做功夫來的。」為什麼我們修行功夫依舊不得力?原因就在知過不改,知善不為。 

  為什麼知過不改,知善不為?章嘉大師說:「知的不徹底。」大師說佛法教學是「知難行易」。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就是教弟子「知」。直到「見性」了,才徹底「知」。 

  「行」,只在一念之間,只要念頭一轉,就能成就。善財童子一生成就,龍女八歲成佛,都證明「行」並不難。不肯行,就是知的不透徹,一知半解。果然知的透徹、明瞭,豈有不放下之理!真正明白人徹底放下,永恆不變。佛讚歎此人是大丈夫!真英雄豪傑! 

  可是能保持始終不變者又有幾人?往往退失者多!何以會退失道心?就是不明瞭宇宙人生的道理與事實真相;內具自私自利,貪瞋痴煩惱,外有五欲六塵之誘惑為緣,內緣外緣均不善,怎能不退轉? 

  天如禪師講了三種緣:第一,「為身口所累」,為了吃得好一點,過舒服的日子,貪戀物質享受。第二,「為眷屬所累」。第三,「為家計所累」。出家人應當捨棄一切,切實做到身心俱出。這些煩惱習氣「累殺天下人」,忙了一世,鬧了一世,苦了一世。何況又因這三種累,起了無量貪瞋痴,造了無量大小惡業。由此惡業,墮落三途八難苦海之中,生死輪迴受了無量苦惱,不得解脫。佛為我們講經說法,祖師大德苦口婆心的勸誨,只是我們始終不曾清醒過來。 

  《彙編》又引一段故事。春秋時,齊桓公經過郭氏的廢墟,他很感嘆的問一位老人:「郭氏為何會家破人亡?」 

  老人說:「善善而惡惡。」 

  桓公又問:「善善惡惡,何亡也?」 

  老人說:「善善而不能為也,惡惡而不能去也。」這兩句話我們要記住,有兩個善,第一個是知道善,第二個是要行善。知道善,應該要行善,他不肯做;知道惡,應當要改惡,他不肯改,所以家破人亡。 

  這是僅就一世而言,若以佛的智慧觀察,一生之中造作無量無邊的大小罪業,禍患無窮,招來生生世世的不如意。為何不能忍一時?一世就是一時,幾十年光陰,剎那即過,生命多麼短暫!佛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此地講:「善善而惡惡」,這些都是至理名言,我們要銘記在心。 

  一個人不能改過,不肯為善,就是自暴自棄,修學又豈能成就?古人講:「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又說:「天心仁術」。天道善神皆有愛心,絕不會懲罰悔過、改過之人。知過而改,就能得到天地神明寬恕,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 

  修行人一定要做早晚課。早課是提醒自己:這一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以經教為標準。晚課是反省檢點:這一天有沒有做到佛的教誨?做到則加勉;沒有做到的,明天一定要做到。我們修淨宗法門,早課採取《無量壽經》中的四十八願,其中有理論、事相、修學方法和境界;晚課選擇《無量壽經》中的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段經文講五戒十善。做好早晚課,功夫必定突飛猛進,道業根基必定紮得堅固。 

  「自罪引他,壅塞方術。」「自罪」指自己犯罪;「引他」指攀誣別人,所謂「拖人下水」,這種罪業非常重。 

  《彙編》云:「己過終不可掩,他人終不可誣。」自己有福,要與大眾共享。如果自己有了過失,犯了罪,自己的責任一定要自己承當,決不能捏造無根的謊言,攀誣別人。 

  《彙編》云:「自罪引他,縱逃王法,難免天誅。」「天誅」指天地神明的懲罰。將自己過失的責任推給旁人,縱然能逃過世間法律的制裁,終究逃不過因果報應,逃不過神明的懲罰。 

  《彙編》云:「方術,如醫、卜、星、相,及一技、一藝皆是。淺者藉以養生,高者用以濟世。若壅塞之,使不得行,亦是吾道之不廣,而四方多饑寒失業之人矣。」 

  方術包括的範圍很廣,引伸的意義更多。凡是能利益社會,造福眾生的一切理論與方法,都應當使它暢行無阻。佛經的最後都有流通分,就是希望這些經法能流布十方,通達三世,利益一切眾生。 

  現代人有一個嚴重錯誤的觀念:為保護自己的私利,不惜障礙佛法流通。其實,他們所得到的利益非常有限,而造作的罪業卻無量無邊。 

  古代沒有版權制度,佛經最後一頁是「歡迎流通,功德無量」,或是「歡迎翻印」。現代的佛教書籍,甚至《大藏經》的後面都印著「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樣做的人當前可以得到一點利益,而果報在地獄,永劫不得翻身!什麼原因?他並未擁有著作權,釋迦牟尼佛沒有授權給他,祖師大德也沒有授權給他,所以他在阻礙佛與祖師大德的著作廣泛流通。古聖先賢、諸佛菩薩留下來的遺產,世間一切眾生個個都有份,豈能獨佔?而妨礙流通! 

  佛說:財富是果報,財布施是業因。布施愈多,果報愈厚。不肯行財布施的人得貧窮的果報,不肯行法布施的人得愚痴的果報,不肯行無畏布施的人得多病、短命的果報。反之,歡喜修財布施的人得財富,歡喜修法布施的人得聰明智慧,歡喜修無畏布施的人得健康長壽。世間人追求富貴、智慧、健康長壽,而所作所為卻恰恰與此相反。諸佛菩薩、世出世間大聖大賢,起心動念都為利益社會,利益眾生。他們希望一切眾生得富貴,得智慧,得健康長壽。他們如果有點點滴滴的方法、技巧、訣竅,都趕快傳授給別人,希望眾生個個都能通達、明瞭,都能掌握。這是聖賢的心,是佛菩薩的心。他們絕不會障礙別人,而且連障礙的念頭都沒有。 

>>>續載中

  (此《太上感應篇》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9/5/11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217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580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