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第十集)3/4 
2009/01/22 20:41:23瀏覽174|回應0|推薦0

大乘無量壽經  

淨空法師開示

(第十集)3/4 

末後一句,是教我們「觀罪性空」,這個是真實智慧。常說的,萬法皆空,給諸位說,罪業也是萬法之一,罪報也是萬法之一,它是不是空的?是空的,一空一切空,那你的罪就真的是滅罪了。前面跟諸位講的懺悔,懺悔一般講有三類,伏業懺、轉業懺、滅業懺,觀罪性空是滅業懺。這個地方,我們要很細心去體會,怕錯會了意思,錯會了意思,麻煩就大了。佛講觀罪性空,不要緊,多造一點罪業沒關係,那你就壞了。你今天有沒有觀空?如果觀空,頭一個,我空、人空、萬法皆空,才行。有一法不空,罪業就不空,果報就不空,你要明白這個道理,千萬不能錯會了意思。所以,佛把這一句話列在最後一條。最後一條,真正是你能夠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你再觀罪性空,那行。事一心不亂都不行,到了理一心不亂,換句話說,你已經斷見思煩惱、斷塵沙煩惱,分破無明,你超越十法界了,往生西方是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這才行,你才能夠修滅業懺,才能夠滅掉罪業。

實在講,在我們現前,轉業懺是最殊勝的、最高明的,我們能夠轉過來就好。李木源居士是轉業懺,他能轉,得的這個病,這是業報,他能轉。要知道他能轉,我也能轉。我記得過去在此地講經,不是在這個地方,在新加坡講經的時候,曾經跟諸位說過。我也是短命,很多人給我看相算命,都說我活不了四十五歲,我也是轉業。這一生學佛,這一生轉的,確確實實能轉,不是不能轉。我轉得比木源輕鬆,他還帶點病,我只生一個月的病。四十五歲那一年的時候,害了一個月的病,因為我知道壽命到了,雖然沒有人跟我講,我曉得我的壽命到了。所以,我也不找醫生,也不吃藥,每一天吃一點稀飯,配一點鹹菜,念阿彌陀佛等往生。念了一個多月,好了,沒事了,這是轉業。我們確確實實能轉,只要真正肯發心。

世尊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依照佛的教誡,修逆、順十心,順生死的十種心,我們常講輪迴心、輪迴業,一定要斷,然後再修這十種,昨天跟今天所講的這十種「逆生死心」,這就是超越三界六道。這一種修行的方法,一定要很認真、很努力的去修學,我們的罪業,過去生中的罪業,現在這一生所造的罪業,都可以懺除,都能懺除。實在說,在六道裡面,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過去生中,過去生不是一世,過去世還有過去世,過去無量劫中,真正是無惡不作,我們造作的罪業太多太多了,如果要不造罪業,怎麼會得這個身?怎麼會受這種果報?我們今天得這個身,這個身常常生病,常常病痛,哪個地方一疼痛,業報現前了,自己要清楚、要明白,這都是業報現前。這個業報有因,不是這一生造的因,就是過去生中造的因,明白了,搞清楚了,從今之後,我們用身語意三業,依照佛陀的教誡,我們懺悔。

而懺悔,諸位如果對佛的教誡記不清楚,我們沒有說太多,這兩天包括上一個星期,總共六個小時,給你講二十條。這二十條記不住怎麼辦?聽的時候好像不錯,點頭,出了門都忘掉了。怎樣才能修有效的懺悔法?我再告訴你一個最簡單的方法,這個二十條統統包括在裡面了,「念佛」。口念阿彌陀佛,心想阿彌陀佛,身禮阿彌陀佛,我們三業都恭敬阿彌陀佛,行,這六個小時所講的,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了,非常有效果。所以自己家裡面,供一尊阿彌陀佛的像,常常想這一尊佛像,你的心裡頭就真有佛了。供佛像,希望怎麼?供一尊,不要常常換,常常換,你想的時候就麻煩了,你會想這個像,再想那個像,問題就來了,到臨命終時,到底阿彌陀佛現哪個相來接引我?所以,最好一生供奉一尊阿彌陀佛的像。

我最初學佛的時候,就有一個老居士,送了我一尊阿彌陀佛的像,就是這邊這個像。是瓷的,也很名貴了,是清朝初年的,大概也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現在供奉在台灣,我們華藏圖書館裡面。這一尊像就很難,我們常常出去旅行,那怎麼辦?所以我就把佛像請出來,跟佛像照一個相,照了之後,我就大量的翻印,我印了差不多有十幾萬張,分送給大家供養。所以現在到哪個地方,我都帶一卷,無論到哪個地方,我看到的就是這一尊佛像,這一尊佛像印象就非常深了。最近這幾年,台灣雕佛像的很有進步,他照這個樣子給我雕了一尊,還不錯。現在好像已經做了模子,像這尊佛像,在台灣大概也有一、兩百尊了。雕得很好,很難得。

所以說是,常常想佛,不要打妄想,不要想別的東西,想別的東西,就造罪業,我們天天想佛、念佛、拜佛。尤其中年以上的人,現在運動太少了,出門坐車,在家裡坐沙發,舒舒服服的,都不動了,不動,這個機器慢慢就老化,它就要生毛病,所以一定要運動。運動,拜佛是最好的運動,沒有離開佛。你每一天拜一百拜,一百拜可以分成兩次,早晨拜五十拜,晚上拜五十拜,非常好的運動。運動,也沒有離開三業恭敬,你看看多好,正是身動心不動,這個心裡面,都是想佛、憶佛、念佛,這個是最殊勝的懺悔法。

過去,清朝初年,慈雲灌頂法師,他老人家著作非常豐富,日本《卍續藏經》裡面,收了他的著作,有幾十種。其中有一部《觀無量壽佛經》的疏,就是《觀無量壽佛經》的註解,他在這裡面告訴我們,他說:「一切眾生,造作極重的罪業,五逆極重的罪業,任何經論的懺法,都沒有辦法把你這個罪懺除,最後還有一種,念阿彌陀佛,可以把你的罪業懺除掉。」所以,諸位要曉得,你們要想求懺悔,要想求消災滅罪,哪一個法子最有效果?念阿彌陀佛。他這個話是有根據的,不是隨便說的。他根據什麼?他註解《觀無量壽佛經》,這個公案就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的阿闍世王,受了提婆達多的挑唆。提婆達多對於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的成就非常嫉妒,他也很聰明,總是想方設法,希望破壞佛法,把釋迦牟尼佛除掉,他就取而代之,這是他的企圖。挑唆阿闍世王,那個時候他是太子,教他陰謀,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搞政變,奪取他父親的王位。阿闍世王也是一時糊塗,殺父親、害母親,把他母親囚禁起來,他作了國王。提婆達多講:你作新國王,我作新佛,我們兩個合作,來統治這個國家。所以他造的是五逆十惡罪,殺父、害母、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他統統都幹了。這樣的罪業,佛所有經論裡頭的懺悔法,都沒有辦法能懺除他的罪。阿闍世王到臨終的時候才後悔,才懺悔,念阿彌陀佛,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他真的往生了。所以這個淨宗法門了不起,造五逆十惡的罪業,要墮阿鼻地獄都有救,只要你真懺悔、真回頭。所以,《大藏經》裡頭有一部《阿闍世王經》,釋迦牟尼佛講他生平這些事蹟。他往生,品位還挺高的,我們聽佛在經上講的,的確是感到非常意外,他是上品中生這麼高的品位。這個事實,使我們深深感到,世間造作一些罪業的惡人,我們決定不敢輕視他。為什麼?也許他到臨命終時懺悔往生,品位還高過我們,我們還比不上他。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兩種人,一種是平常念佛,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個九品往生的;另外一種人,是臨終懺罪往生的。懺悔往生的,往往這一些人往生的品位不可思議,這是我們在經上看到阿闍世王的往生。

在中國歷史上,宋朝瑩珂法師,他那個往生,雖然我們不曉得是什麼品位,但是在我們想像當中,品位決定不低,那個是懺罪往生,自己真正知道自己做錯了。這是一個不守清規,不守戒律,造作罪業的一個出家人。他的好處,就是他相信因果報應,他自己知道,自己所造的將來必定墮地獄,想到墮地獄,他就害怕了,這是人家好處。現在有很多人講到地獄他不怕,那個膽子真大,我不能不佩服他,他不怕。瑩珂想到墮地獄,他害怕,所以他就向同參道友請教,有沒有辦法幫助他。道友當中就有一個人,給他一本《往生傳》,叫他看,他看到《往生傳》這些人念佛往生,他很受感動。於是自己下了一個決心,把自己寮房的門關起來,就一直念阿彌陀佛,他也不睡覺、也不吃飯、也不喝水,一口氣就念阿彌陀佛,念了三天三夜,居然把阿彌陀佛念來了,所以講誠則靈。阿彌陀佛來了告訴他:「你還有十年陽壽,你好好的修學,十年之後,到你臨終的時候,我來接引你。」瑩珂法師聽了之後,向阿彌陀佛要求,他知道自己的習氣太重,禁不起誘惑,外頭一引誘,他又要造罪業了,他知道他自己的根性。他說:「我十年的陽壽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走,要不然這十年當中,又不曉得造多少罪業。」阿彌陀佛聽了之後,點點頭就答應他了。他說:「這樣好了,三天以後,我來接引你。」這個他就開心了,三天,行。他把房門打開,告訴寺廟裡的大眾:「三天之後,阿彌陀佛接引我往生。」這個寺廟裡的人看到他,覺得他頭腦有問題,這麼一個壞人,不是一個好出家人,三天之後他能往生?關了門三天,不曉得在裡頭幹些什麼事情,門一打開,說三天之後他會往生。好在三天時間很短,大家看著三天之後,看你往生不往生。到第三天,他洗了澡,換了乾淨衣服,齋戒沐浴。做早課的時候,就要求同參道友給他送行,不按照平常的課誦,念《彌陀經》,念阿彌陀佛,給他送行。同參道友當然也很歡喜,好事情,我們今天早課就念阿彌陀佛,念到大概一刻鐘,一刻鐘就是十五分鐘,念到一刻鐘,瑩珂法師就告訴大家:「阿彌陀佛來了,來接引我了。」向大家辭行,他就走了。你看,他又沒有生病,只念了三天,三天三夜,時間不長。

他為什麼能往生?諸位想想,他這個三天三夜,跟《無量壽經》上講的原理、原則完全相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跟大勢至菩薩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也完全相應。他三天三夜,這一句佛號當中沒有夾雜,他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確確實實是淨念相繼。所以,他的罪都滅掉了,感得佛來接引。所以這個懺罪,沒有懺除不了的,問題你是不是真的發心,是不是真正想懺悔。真正想懺悔,你就要學瑩珂法師,自己造的罪業,不隱瞞人,他就是一個不隱瞞的人,自己清清楚楚,知道自己所作所為將來一定會墮地獄,他有勇氣,他敢說得出來。他想到地獄的時候,他害怕,這才真正求懺悔,他就真的成功了,這是我們好榜樣。

網站首>淨空法師報恩講堂> 大乘無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2586631